关于佛教教义的问题? 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冲突?

作者&投稿:犹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基本戒律称为五戒十善 一、佛教的基本教理-缘生性空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切物态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时的、幻有的,从小至一个水泡,大到一个星球,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就说明了一切皆空。佛教把此归纳为缘生性空。称佛教为空门也缘于此。 二、佛教的教条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什么教条。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戒侓。佛教的基本戒律称为五戒十善。 所谓五戒是指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以上三戒并为身三业。 不妄语-包括离妄语-诚实;离两舌-和诤;离恶口-爱语;离绮语-质直。为口四业。 不饮酒-包括离贪欲-清净;离嗔恚-慈悲;离邪见-正见。为意三业。 以上共五戒,十善业。 三、佛教的三宝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因此佛教的中心问题不是把佛陀当成神来膜拜。佛教是以其所谓三宝”为传道的中心的,即以佛、法、僧为中心。 四、佛教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从立志向佛那一时刻起,信守戒律,不再为恶,均可成正果。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另外,对于信奉佛教的人来说,人无贵贱之分。 五、佛教尊重生命,反对自杀,更反对残害其他生命。这也是佛教与邪教的重要区别。 六、佛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一样,很讲究孝道。 七、佛教不排斥其他宗教。 八、佛教爱好和平,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另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基本教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第一 、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关于这方面推荐看看净空法师《认识佛教》一书。

Google上一搜就有。

或者这个网站的右边,修学指南下面第一个就是。http://www.amtb.tw/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心安、不害。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核心:
1、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2、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
简单地说,缘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1、佛教的出世主义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争。
佛教讲出家修行,这就与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发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传的汉代,据《理惑论》所记:“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孝经告诉我们,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损伤,现在佛门要剃头,是与圣人说过的话相违被的,是不孝的。)
这类的指责是从儒家孝道出发的,认为佛教落发出家绝弃后嗣违背儒家孝道。
至于佛教宣扬出家修行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的思想,则直接与儒家的忠君之道冲突,以至在东晋时代儒佛之间引起了一场沙门应不应致敬王者的大辩论。
2、佛教与儒家之间的夷夏之争。
儒家思想是中土华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儒家学派指责佛教为夷狄之教,只适合于夷狄地区,而不适合于中土华夏。这一争论最早也发端于汉代。
3、 佛教的宗教哲学与儒家世俗哲学之争
佛教宣扬三世因果报应说和神不灭论等神学思想,以及一切皆空,心生万法等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儒家则重视现实世界,不讲来世及三世因果报应,认为现实世界不是空幻的。
王兴国认为,从佛教在西汉末传入中国以后,儒佛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它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而且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走向,即关于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天处在世界文明对话的时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怎么处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其中,这就是儒佛的关系。”
在王兴国看来,从历史角度来看,儒佛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经过从对抗到对话、再互相摄取和交融,然后不断纠葛又不断融合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进入了中国文化,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他表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就有了本土化的佛教,像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一直保留到现在。
“中国最兴盛的就是禅宗和净土宗,这些宗派都是中国化的产物,它们跟中国本土的文化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佛教在西汉末传入中国以后,儒佛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
它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而且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走向,即关于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天处在世界文明对话的时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怎么处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其中,这就是儒佛的关系。”
在王兴国看来,从历史角度来看,儒佛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经过从对抗到对话、再互相摄取和交融,然后不断纠葛又不断融合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进入了中国文化,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他表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就有了本土化的佛教,像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一直保留到现在。
“中国最兴盛的就是禅宗和净土宗,这些宗派都是中国化的产物,它们跟中国本土的文化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帝王向佛法发难,酿成灾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第一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音:涛,鲜卑族)亲率铁骑踏平四国,一统北方。
当时佛法广传,很多人出家修行。他438年下诏,令50岁以下僧侣还俗,以解决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动”为由(诏曰:“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下诏驱逐僧侣。
446年,在重臣崔浩的进言下,发出了最严厉的灭佛诏:击破焚烧佛像及佛经,拆毁寺院,活埋僧侣。
当时笃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劝谏,拖延了诏书的颁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脱。
不几日,便开始砸佛塔、毁佛像(铸钱)、烧佛经、杀僧尼、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第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
574年,宇文邕扬言不怕下地狱,佛、道齐灭,毁佛道经书、塑像,令和尚道士还俗。
灭北齐后,又在原北齐境内禁断佛、道二教,夺寺4万所为宅第,焚毁佛迹,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使北方佛法几乎灭迹。
第三位:唐高祖李渊
626年,太史令傅奕七次奏本灭佛,言词激切,李渊不顾绝大多数臣子的反对,五月下诏书:“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
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其它寺庙、道观拆毁,只供养精进的佛、道家弟子,其他都令还俗。
当时唐朝只有300多个州府,而全国5,000多所寺庙、50万僧尼、近百佛洞石窟,如果执行意味着九成以上的寺庙被毁,46万僧尼被剥夺信仰。
第四位: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岁时登基。
会昌五年八月(845年),在深入清查后,开始大毁佛寺,诏书明令拆除寺庙4,600余所,小寺院4万余所,佛经大量被焚,佛像烧熔铸钱,强令26万多僧尼还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幸免。
史称会昌灭佛。
第五位: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继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诏大毁佛寺。境内佛法寺庙,除了有皇帝题字的可保留外,每县只留一寺,其它尽毁。
全国共拆庙30,360所,毁佛像铸钱,近百万僧尼被逼还俗。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灭佛原因
佛教是外来宗教,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
三武一宗化的矛盾。另外,佛教的发展,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便发生了多次反佛运动。
当时北周的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
寺院的和尚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且面对灾民时,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赈灾,反而趁机吞并土地,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灭佛这一策略暗暗在宇文邕心中生成。
公元574年,他最终强制僧侣强制灭佛,这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扩充了军队。记得在灭佛期间,有一位大胆的僧人问武帝:"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取消佛道,不怕受罚么?"
周武帝道:"只要百姓幸福,国家兴盛,我宁可受尽苦难。"仿佛可以看到他大义凛然的神色,这是何等的胸襟。而灭佛这一策略,也确实使北周的国力大大增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儒家与佛家的关系:儒家求“美”佛家求“善”
百度百科-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修成阿罗汉果。除“四缔说”之外,佛教中还有“十二因缘说”、“五蕴说”、“业报轮回说”及“三法印”等中心教义。其中“三法印说”是佛教教义上核心内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文教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三法印说”大体上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派学说相区别的标志。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

传统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答: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

佛教理念的困惑
答:众生平等是实相,因为众生在本体上没有差别。众生差别是表相,因为业力不同造成各种差别现象。就像父子,两个都是人,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子的身份是变化的。如果你相信事物的因果规律,就能理解,佛教也并不是对恶一味的忍让,要不然也不会现忿怒相,佛教也不是不争取,而是不为自己争取,是符合...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是一个较大的宗教派别,僧团分散于各地,这就决定了教派内部不可能是团结一致的。其实,早在佛陀在世时,教佛陀坐像派内部就已出现分裂。据汉译《四分律》记载,一次某弟子犯戒,在对其是否作出处罚的问题上,众弟子发生争执,经佛陀再三调解,事情才得以解决。佛陀晚年时,佛教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佛教的最终追求又是什么??
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关键在于自净其意,就是心的净化。当这个有杂染的、无明的心完全净化了,我们也就彻底离苦解脱了。这也是一切诸佛的教导。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

3 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一、佛教教义:1、三法印 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2、四圣谛 指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说造成人们痛苦的种种原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般);"道诊”,...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不是成就,但善让我们更接近于道。自净其意,就是把明珠外面的泥一层层剥去,才能真正露出明珠。前面两个是基础,这个自净其意,才是真正的修行功夫。看到佛性的明珠了,就是见性,开悟了,明珠全部露出了,就成佛了。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全过程。这样思维,比较好全面理解佛教修行是怎么回事。

在佛学里面,佛有六个问题不说,是哪六个?
答: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