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印度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郅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形式有别

佛法无别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佛家独创!
====================
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
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
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问:可否请你把这十一义简单解释一下?

答: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
果相续。
======================================

大乘《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演绎出
缘起十一种要义,

1“无作者义”——世上没有造物主。
2“有因生义”——事必有因。
3“离有情义”——因缘之外别无实体。
4“依他起义”——依赖客观条件才能存在。
5“无动作义”——只有因缘和合,而无启动者。
6“性无常义”——因缘所在,本性无常。
7“刹那灭义”——事物不会永恒,即生即灭。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虽然生灭刹那,但因果相续,无有间断。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因果关系。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什么因结什么果,因与果永远相符。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因果之间的关系,自然法则,不会错乱。

http://cache.baidu.com/c?word=%C4%CF%3B%BB%B3%3B%E8%AA%2C%CA%AE%D2%BB%3B%D2%E5&url=http%3A//www%2Esangnan%2Ecom/cgi%2Dbin/printpage%2Ecgi%3Fforum%3D4%26topic%3D2072&b=0&a=27&user=baidu#3

============================
所谓的传统是指释迦牟尼佛第二时的讲法
“五时八教”第二时
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等
1.四圣谛
四圣谛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
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
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
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
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
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
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
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
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
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
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
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
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
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
就可解脱生死。
...................
http://kaiwu.com/basic/ssd.htm

2.
八正道
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
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
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
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
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
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
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
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
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
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
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
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
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
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
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
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另不生
④、已生恶另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
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
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
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
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
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
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
外两种情况: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

〔戒:正语、正业、正命
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①、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
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
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
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
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
心就散乱了。

②、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
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
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
途径。

http://kaiwu.com/

http://cache.baidu.com/c?word=%CB%C4%3B%CA%A5%3B%DA%D0%2C%C4%CF%3B%BB%B3%3B%E8%AA&url=http%3A//kaiwu%2Ecom/&b=0&a=1&user=baidu#0
============================

3
十二因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56235.html
十二因缘——因是亲因,缘是助缘,因缘具足,则生万法。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的名称,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其在因果相续上,则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及道路。

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其不同之点,中国的佛教里,自己创造的成份很多,有些派别,在中国有的,印度没有,即使印度有的,而解释又各不同。
中国有所谓十大派十三派,如唐三藏的法相宗、天坛宗便是自家所创。其中首重哲理的探讨,而于宗教的迷信部分却很少,只有密宗与净土宗算是有迷信的意味。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乃系指释迦牟尼本人所讲的根本教训,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为止。按龚天民牧师所著《佛教纲要》2,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几方面。

第一,四圣缔。圣缔即“真理”之意。四圣缔为苦缔、集缔、道缔和灭缔。苦缔说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然烦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从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缔是因缘论,认为一切事物并无实体,只不过是因缘的组合而已。释迦的“十二因缘 ”是说明人为什么会有痛苦。他认为一切皆起源于“无明”(Avija),“无明”是一切恶事的根源。如果通过修行,把“无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会再生、再死,得以从生死轮回中超脱、释放。但“无明”从何而生?并无清楚答案。在佛教论著《大乘起信论》中较含糊地论道,“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道缔主要讲人如何才能脱离因缘的束缚而超脱轮回之苦。释迦讲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正话(不妄言)、正业(不杀、不偷、不奸淫)、正命(过有规律的佛教生活)、正精进(断恶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禅定)。通过修行,可产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见生、死轮回)、天耳通(听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过去、未来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来于梵天界和世俗之间)和漏尽通(漏尽一切,使心灵解脱)。

四圣缔的最后一缔是灭缔。灭缔说人道修成功后,死了便可进入“涅盘”境界。涅盘(梵文为Nirvana,意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后的理想去处,是一个没有再生再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称为“大般涅盘”,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则称为“圆寂”、“涅盘”等。

第二,六道轮回说。释迦把婆罗门教的三道轮回扩充,成为六道轮回,人要按其前世的作为,分别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轮回。

第三,业力说。业力(Karma,意为“行为”)分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人及牲畜都要根据其生前的业力的善恶好坏,死后轮回,重新投胎。业力说也源于婆罗门教。

第四,五蕴说。“蕴”(Shandhas)是“集合”之意,认为人由物质(色蕴)和精神部分(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组成。

第五,须弥山说。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天,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这是释迦牟尼制定的监定佛教教理的法则。一为“诸行无常”,一切现象都在变迁转化,无常不定。其二是“诸法无我”,“我”指“常一主宰”,万事皆由因缘所生,本无实体,是空的。第三是“涅盘静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盘境界极其静寂。佛教主张若与其三法印相违,即为假冒之说;相反,不论是谁讲的教义与此三法印相符,即为真佛说。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说。

总的说来,释迦的根本教训的本质是无神论的心理学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与世界宗教》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佛陀并不象许多印度的思想家,对于思辨哲学的问题发生兴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谓心理学,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学来解救人的困难。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难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别当他的欲念未受严格控制的时候。他并不相信任何真神,并主张祈祷是完全无用的。他声称印度的吠陀经(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经典,为赞美书,含诗歌一千多首,写于公元前800年-笔者注)以及祭司制度是毫无价值的” 。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主要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无我论和业报轮回说。

四谛即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即指无名-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生命环节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中国的佛教就是印度的佛教。
只有一个佛教。

小松博客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只说了藏通别圆四教中的藏教义理,而且对净土宗和密宗的认识也不到位。

佛教尽管有三藏十二部之多,有藏通别圆四教,有很多宗派和法门,归根结底,是说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目的是让一切众生朗然大觉,同享常乐我净大乘法乐。

佛法在印度在中国在日本,都会根据不同的地区风俗民情,在形式上略加变通,其本质并无差别。所谓随缘立宗。

见同见别,都是众生情见啊。

泰国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1、流派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样。
泰国属于南传小乘佛教,为佛早期所说入门根基,只可自度,济不得别人,所证之最高果位为阿罗汉、辟支佛。中国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实为如来本意。自度度人,可证佛果。
2、泰国礼佛和泰国佛牌与中国是不一样的。
礼佛礼仪泰国的拜佛姿势和我们不同,僧人的“五体投地”式,双肘,双膝,头都要着地,手掌张开向下三拜。男女跪拜脚的姿势不同,男立女平。跪拜时要遵循好看、文雅、大方,不可过快或过慢。
3、佛教派别不同。泰国为上座部佛教,中国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其实是比较传统的佛法,就是释迦摩尼佛在传道的时候所宣扬的佛法。而中国大乘佛教有一些规矩更加的本土化了。
在泰国小乘佛法是允许吃肉的,释迦摩尼佛在传道的时候也是可以吃肉的。因为施主所布施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而中国是不能吃肉的。
4、国内地位不同。
泰国95%的人信奉佛教,因而佛教是其国教。佛教在中国只是众多信仰教派中的一种。

扩展资料:中国佛教的宗派:
1、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观。
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2、瑜伽宗
依弥勒讲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600一664)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作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
他的宗旨是广泛分别万有性相皆不离识。阐述诸法因缘体用,修唯识观行以转识成智(转依)。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3、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罗什译的 《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4、华严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又名贤首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企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道理和观行的方法。
天台、华严的宗义虽说导源于《法华》、《华严》,而实际上为中国所独创。天台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学说和华严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都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展现了中国独创的的大乘精神。
5、禅宗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突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相传此宗的禅法是五世纪初的菩提达摩由印度传来。虽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之说,实际上禅宗是以《楞伽》、《金刚》和以后出现的《六祖坛经》以及许多的 “语录”为依据的。
在八世纪,它又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
从唐至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称为七派,都曾盛极一时,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尤为兴盛。
6、净土宗
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的弘扬者。
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摄受广大群众,因而使净土宗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7、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据昙无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义的解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律宗”的学派。它的重要人物是与玄奘同时的道宣。由于这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习岁乘三学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8、密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等传入中国,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刚顶经》、《大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这便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还有专宗俱舍论的俱舍宗,专宗成实论的成实宗,以及专宗摄论、地论、涅槃经的各宗派,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盛行一时,但不久便失去传承,或并入他宗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国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除“四缔说”之外,佛教中还有“十二因缘说”、“五蕴说”、“业报轮回说”及“三法印”等中心教义。其中“三法印说”是佛教教义上核心内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文教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三法印说”大体上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派学说相区别的标志。

3 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一、佛教教义:1、三法印 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2、四圣谛 指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说造成人们痛苦的种种原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般);"道诊”,...

佛教教义是什么?
答:基本教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

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中国佛教在基本教义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原有说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三法印说、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等,其教规分为小乘戒和大乘戒。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这个具体展开讲就比较复杂了。关于佛教的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为北传系统和南传系统。向北又分三条路线,从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一直传到中国甘肃、陕西、河南洛阳这一...

佛教在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的区别和共同点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诸法无常”冲击了婆罗门教生来高贵的信条,这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低层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佛教是一个较大的宗教派别,僧团分散于各地,这就决定...

印度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除“四缔说”之外,佛教中还有“十二因缘说”、“五蕴说”、“业报轮回说”及“三法印”等中心教义。其中“三法印说”是佛教教义上核心内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文教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三法印说”大体上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派学说相区别的标志。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有区别吗?谁在学理上发展得更好?
答:以上只是作一个根本性的划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完整教义在其各自的经典中 中国佛教主体是大乘佛教,在云南等地还有小乘佛教,但是印度现在是印度教成功复兴,佛教信徒不多,但是现在印度教中已经掺杂了很多佛教成分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