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作者&投稿:段干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一)《童趣》
1、 词语积累
(1)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2)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3、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 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2. 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3.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4.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5.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6.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7.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9.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1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5、 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2. 你得到什么启示?
1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2 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3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4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5 怀有一颗童心,6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3.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4. 写下来,5. 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6. 生活中,7. 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8. 阅读下列古诗,9. 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二)《〈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 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l 日月之行,l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l 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l 海日生残夜,l 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l 几处早莺争暖树,l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l 稻花香里说丰年,l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l 古藤老树昏鸦,l 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l 夕阳西下,l 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五、略

山市
①表明“山市”可遇不可求的句子是
②文中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略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的句子是
③写“山市”楼上各人的活动,细腻地点出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的句子是
④印证奂山确有“山市”景观的句子是
⑤“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⑥文中对山市的景观作了十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佳答案
①然数年恒不一见
②未几,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③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④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⑤夸张,生动形象。
⑥作者为了让我们相信真的有山市这个景象。

一、 积累与运用 (20分)
1、 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3分)
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陶ye( )了我们爱美的心灵,duan( )炼了我们发现美的眼力,为我们展现一个色彩斑 lan( )的天地,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2、“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根据要求填空。(选填5句)
(1)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春色所陶醉,留连忘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咏“_______________”,满蕴思乡的泪水。
(3) 《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4)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优美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大教育家孔子用“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6) 书上学到的知识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正如陆游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7) 《龟虽寿》中,作者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下面歇后语中要填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人物。(选做两题)(2分)
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探究下面的材枓,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伊索寓言中《农夫和鹤》说的是:一个农夫在他刚播种的耕地上,张着罗网,许多来吃种子的鹳雀都被捉住了,当中还包括一只鹤。鹤的腿被网弄断了,它哀求农夫饶它一命:“主人呀,请你把我放了吧!我折断了腿,也够你可怜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鹳雀,我是一只鹤 ,是一只性情温柔的鸟儿呀!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为他们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鹳鸟也完全不一样呢!”农夫大笑说:“你
二、 阅读理解
(一)老师的泪(13分)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把邮箱给我吧,给你发过去!

??我只有四首古诗的,不知道有没有用??可以把你邮箱给我,我帮你发过去好了~是钱塘湖春行什么的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期末如何复习~

方法一:
1.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看笔记上今天学的东西,帮助做回家作业。
2.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整体回忆这周学过的东西,要知道哪些是难点。
3.每天规定复习第几课。如:第一天复习第1.2.3课;第二天复习3.4.5课......
4多背老师要求背的内容。
6.多默写老师要求默的内容。
7.多做一些复习卷。最好是每个单元的那种,能知道你哪个单元差。现在就要开始了!
参考资料:自己总结的经验!

方法二:
第一,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月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第二,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比如,晚上7点开始复习数学,8点开始复习英语,这样安排就太紧了,当中应该有一个缓冲。比如,7点到8点是数学时间,8点15分以后留给英语。这样,数学复习完后喝口水,稍作休息,不要“连轴转”。而且,留有余地也可以确保上一段计划的完成,还是以7点到8点复习数学为例,万一时间到了,却还差一道题没做完怎么办?留有15分钟的余地,孩子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致产生浮躁的情绪。第三,教孩子在执行计划时学会放弃。有的学生死心眼儿,比如复习数学时遇到两道难题,卡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思路,却非要做出来不可,一晚上的时间都搭上去了。结果,这两道题没有眉目,其他的科目也耽误了。孩子的情绪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告诉他,把这两道题放一放,先完成其他科目的计划,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回过头来处理先前的“遗留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在明天或后天再做。第四,复习计划要兼顾全面。有的考生对喜欢的科目就先复习,不喜欢的科目放在后头;有的考生把自己的强项放在前面复习,弱项的复习受到影响,导致强项越来越强,弱项始终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实,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确的做法是优势要强化,劣势也要弥补。

一、
积累与运用 (20分)
1、 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3分)
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陶ye(
)了我们爱美的心灵,duan(
)炼了我们发现美的眼力,为我们展现一个色彩斑 lan(
)的天地,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2、“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根据要求填空。(选填5句)
(1)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春色所陶醉,留连忘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咏“_______________”,满蕴思乡的泪水。
(3)
《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4)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优美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大教育家孔子用“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6)
书上学到的知识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正如陆游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7)
《龟虽寿》中,作者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下面歇后语中要填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人物。(选做两题)(2分)

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探究下面的材枓,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伊索寓言中《农夫和鹤》说的是:一个农夫在他刚播种的耕地上,张着罗网,许多来吃种子的鹳雀都被捉住了,当中还包括一只鹤。鹤的腿被网弄断了,它哀求农夫饶它一命:“主人呀,请你把我放了吧!我折断了腿,也够你可怜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鹳雀,我是一只鹤 ,是一只性情温柔的鸟儿呀!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为他们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鹳鸟也完全不一样呢!”农夫大笑说:“你
二、 阅读理解



(一)老师的泪(13分)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
答:第一单元复习旨要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③《散步》作者莫怀戚。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⑤《荷叶》作者...

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重点
答: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旨要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②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

七年级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总结
答: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 总结 标点符号: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

【期末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答: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旅程中,知识点繁多且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梳理这些精华,为期末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文学瑰宝探索史铁生的深情《秋天的怀念》,感受母爱的力量;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探讨友情与家庭观念的碰撞;莫怀戚的《散步》,体现亲情的温馨;泰戈尔的《金色花》,品味异国哲理;冰心的《...

人教版天津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题
答:一、在山的那边 1、 作者:王家新2、 古诗文中写山和海的名句。3、 体裁:诗歌 1、 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中“山”、“海”等重点词句的具体含义)。2、 诗歌主旨的把握。3、 有感情地朗读。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 作者:莫顿·亨特2、 识记鼓励人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3、 体裁:哲理...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答:给你点复习重点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 1 《在山的那边》——《长江文艺》——王家新 2 《走一步,再走一步》——《当代少年》——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 《生命 生命》——《杏林子作品精选》——杏林子——女作家 4 《紫藤萝瀑布》——《铁箫人语》——宗璞 5 《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复习资料
答: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答: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一)《童趣》 1、 词语积累 (1)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答: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一 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1.《散步》—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本文选自《史铁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