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阐述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作者&投稿:曲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 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Gardening Art),泛指结束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之前的园林文化.它是历经数千年由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所形成的一门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世界贡献,中外学术界早已有了明确而一致的定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速,尤其是随着西方景观文化影响的深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者在肯定其宝贵价值的同时,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多放在努力探寻推陈出新和与时共进、中西结合与民族特色保护方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虽然当今中国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学者称其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等)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但它犹如涅盘重生的凤凰一般,无论是在教育与研究规模的扩大,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拓展,还是在服务与管理范围的创新,设计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对外交流国际化的建立,都早已从原来古老的造园艺术中脱颖而出,并正超越历史的羁绊,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责任与使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然而,有些学者却对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的发展与贡献熟视无睹,声称中国传统园林已面临穷途末路的局面.更有学者出于一己学派的私利,极力贬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将其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称之为“伪艺术”,比之为“裹脚艺术”,并把中外学者的共识说成是沆瀣一气的“弥天大谎”,大有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味道.有的学者不仅在国内大肆宣扬这些“主张”,而且还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上散布,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对于这种偏执的观点与错误的主张,我们有必要加以剖析并给予驳斥,以正本清源,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可能对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1 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误区与分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的,对社会和外界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人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支配作用.某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持有很深的成见,笔者认为主要是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同时也与其方法论上的片面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对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过时论”“伪艺术论”和“亡国论”.
“过时论”认为,传统园林只适用于迎合农业社会封建统治者及其附庸们对生活的要求,对服务现代社会、适应快节奏的大众生活却是不合时宜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古代造园艺术固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且被其所独霸与独享,是其显示权贵、炫耀财富或消极遁世、逃避官场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但就本质而言,其中也不乏许多热爱艺术、追求天然野趣的人士.虽然它带有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它毕竟是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的结晶,其艺术成就是属于民族的、社会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而不应通通归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功劳或其罪恶的证据.正因为如此,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才会不遗余力地倡导保护一切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园林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营造的“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等东方式景观情调与意境,具有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宝贵源泉.因此,它不仅可以造福古人,也同样可以造福于现代人,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舒缓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压力.
“伪艺术论”认为,传统园林广罗奇花异木,收猎怪石为美,花园尽显矫揉造作,名曰追求自然,实则是对自然的扭曲.照此逻辑,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日本园林不也是一种伪艺术吗?显然,这种指责有失偏颇.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异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般性的常识,但如何将生活艺术化,或者说如何将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则不是一般性常识所能够做到的.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也就衍生出众多的园林艺术流派与造园形式.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其自身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在造园追求上,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流传千年不衰,且美名四扬惠及近邻与异邦,本身就足以见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伪艺术论”观点之荒谬.
“亡国论”认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热衷于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安乐窝,导致玩物丧志,江山易手,身败名裂,并以清王朝覆灭为例.朝代兴衰与社会制度更替自有其历史的逻辑,其中也隐藏着各种偶然与必然的因素.动用军费兴建颐和园或许是压倒大清王朝这匹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必然联系呢?怎么就该为此背上罪名呢?当年法国在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大修宫苑,不仅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还祸及子孙,导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法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按“亡国论”的观点,这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可时至今日,人们在评价路易十四历史功过时,指责其军事上的穷兵黩武、政治上的专权独裁和生活上的腐朽糜烂,但却唯独将这一期间的文化艺术发展视为黄金时期,对凡尔赛宫苑的艺术成就盛赞不绝.迄今也未见有哪位法国学者在世界各地,兜售应该把本国传统园林加以鞭挞与抛弃的言论或主张.相比较而言,西方各国以及我们东方的近邻日本,都将自己的传统园林文化视为民族瑰宝来加以保护、传承及发展,并没有因为其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就将其抛弃.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需求与参与是推动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如此,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传统园林文化虽曾因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出现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却一直在积淀和被传承着.因此,我们不能因一个朝代的兴衰而全盘否定古代园林文化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论文中没有看到这些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不论是基于社会学和文化学、或是历史学和审美学的调查与研究.按照他们文章和文字中的逻辑,笔者将其依据概况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传统园林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封建制度是落后的社会形态,因此为其服务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其二,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标准.针对前者,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哪个能脱离与封建主义的干系呢?它们岂不也难逃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厄运吗?如此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岂不只剩一个虚名而已?当他们“声讨”中国传统园林局限性时,却忘记了历史的延续性与文化的传承性.故此出现了有的学者在将传统园林文化加以否定与鞭挞的同时,却又质疑当代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身份的怪象.针对后者,应该说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美观上更是不遗余力.有人追求“花园洋房”,也有人钟情于传统宅园,怎么就偏说传统园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呢?至于审美标准,它确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而异,但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则具有恒久性,是深深积淀于其文化之中的.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而言,虽然在表达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与手法上因时空而变化,但在追求和营造真、善、美的价值与境界上则是超越时空的.当然,承认人们在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性,不是支持某些学者主张否定传统园林的理由.因为中国传统园林本身也存在着地域、时代、流派以及官民的差异性,对它的审美也就自然难以存在统一的标准.
学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对一个命题的解释与阐述是基于理性的态度、规范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因此,学者的结论,应该是从科学实验、调查研究或典籍考证,并符合逻辑思维的推理与判断而得出的,而非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偏好.然而,有的学者在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论述与判断中,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这样不仅难以服人,而且还会因自己的偏激情绪和看法影响对事物的判断.

2 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固守与扬弃
任何文化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扬弃.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也是在经受这种洗礼中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在当时代,在所谓“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洗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对此,既要有开放的心态,更要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宝贵价值的精华,应加以固守以不忘其根;对属于过时与糟粕的方面,则应大胆扬弃并以创新而代之.
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其所蕴含的普遍价值不仅适用于过去,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这些价值可以概括成以下6个方面:
1)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虽然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别于原始的自然美,但它是将对原始自然之美的感知与感悟,经过提炼、概括、临摹之后的再现,是寄情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观的体现,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这使它与西方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它在形式上是“虽由人作”,但追求的境界却是“宛自天成”的自然山水之美,使它在价值观上与人们今天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设计结合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2)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空间、环境及方式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生活、社交、休闲、游憩等方面的需求.这与现代园林中(不论公共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所要满足的社会功能也是一致的.回顾人类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国民众,无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向往与追求,由此也就创造出了风格迥异与形式多样的园林艺术.从这一点上说,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着符合新时代精神的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所传递的信息,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3)表现在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景物是造园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创造出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特质的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主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许多艺术手法,依然对我们今天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同时,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故有“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说.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所谓“巧而得体”.因此,借景既是造园的原则也是造园的艺术手法,并以追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境界来处理场所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和谐观所体现出的价值,与现代园林的追求也同样是非常契合的.
5)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艺术的本质在于变化与创新,中国传统园林在这方面也是发展到了极致.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域空间和文化取向等的演变而衍生出的不同风格与形式,即便是同一时期和相同地域的园林,也因场所条件、物质材料以及创作者的审美追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谓“构园无格”[1]、“园有异益,无成法”[1],变化万千.总体而言,这种和谐,既融入了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内涵,也融入传统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思想、山水诗与风景画的影响;既融入了皇家贵族和士大夫们的追求与才学,也融入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技能.传统园林艺术所体现的追求与探索精神,对现代风景园林也同样是适用的.
6)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追求外在形式的幽雅之美,更刻意追求内在韵味的文雅之美.这种由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独有的特色.尽管它体现出的是古代统治者、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情操境界、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怀,且常有逍遥与退隐的色彩,但其在营造美感、体验美感、怀古思今等方面的价值却是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反观现在的许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由于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却因内涵的空洞而常常遭人摒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存在着以上这些具有生命力及普遍意义的价值,表达其内在价值的多种外在形式、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和创作理念等,也是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宝贵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需承认它的历史局限性.就其规划与设计而言,在私家园林中,存在着诸如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布局设计的局促性、景物细节的造作性、服务对象的私有性等问题.在皇家园林中,则与西方园林存在相同的权力的象征性、地位的等级性、装饰的奢华性等问题.就其发展与生存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而言,它则受制于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与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程度、财富积累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也是直接影响传统园林盛衰与发展、守旧与出新的主要原因.
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也因其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而与传统园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很自然地能够使其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许多局限性,同时借助时代精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取向及艺术创新来弥补传统的不足,从而使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获得新生.

3 传统园林文化的前景:期待与辉煌
认知是传承的前提与基础,传承是对认知结果的回应与行动.对园林文化传承的固守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的重任.
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的意识升华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一种主张,其基本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生活其间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向,而且还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做出清醒地反思.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至少应该达到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解读、发掘传统文化,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2]”尊重传统园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义更不是复古守旧的表现,它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基因”的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到,有时盲目自卑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盲目自大的后果.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成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积极继承者和弘扬者,而不应该成为其终结者和掘墓人.否则,就愧对于我们的时代,愧对于我们的后人.
就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来说,虽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辉煌与荣,也曾经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与崩溃,在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文化衰败与外强侵入的情形下,中国传统园林已无力再超越自身开创新的辉煌,而是裹足不前甚至转向下坡与倒退.新中国成立后至“十年文革”前,我国现代公共园林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也同许多行业和学科一样,从前苏联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期间所建设的许多公共园林项目,都借鉴和采用了许多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构景手法,使传统的造园艺术开始转向为大众服务.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和上海长风公园等,就是这一时期大批新式自然山水式公园的代表,受到了社会与公众的欢迎与好评,也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既受惠于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恩泽于传统园林文化的根基.与此同时,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这一方面源于我们自己某些学者对传统园林的讨伐,另一方面则受到了外来风景园林文化(或曰景观文化——笔者注)的冲击.诚如童寯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危及中国传统园林生机的根源之一,“就是正在迅速成为当代中国时尚的西方风景建筑学[3]”.这种内忧外患且又腹背受“敌”的境地,在现代世界园林史上是少见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文化间的冲突也潜藏着机会,孕育着希望.不可否认,西方风景园林无论是在科学与技术层面、设备与材料层面,还是在规划与设计层面、教育与管理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应该说在过去的许多年间,中国风景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都从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也得到较快发展.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在如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问题上,我们并没有找到一条较为理想的道路.相反,在一些政府官员“政绩观”的导向下,在城市开发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崇洋媚外的“欧风美雨”愈演愈烈,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处境也十分堪忧.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使命与任务.在当代中国从传统型迈向现代型社会的进程中,在从经济大国(指GDP总量)走向文化大国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把保护传统园林文化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同时努力营造保护传统园林文化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其次对中国传统园林重新进行清醒、理性和科学的审视.其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尊重与弘扬而不是亵渎,如何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轻视,如何学习与借鉴而不是照抄照搬.再次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事业中,我们应多从传统园林所包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中,从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上,从传统园林景观要素关系的处理上汲取养分,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得以真正实现.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天下唯识为难”.“有其才而无胆,则有所怯而不敢;有其胆而无其才,不过冥行妄作之人.[4]”对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摒弃传统园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气,更需要有弘扬与创新的学识.这无疑是每一位有志于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与进步人的共同责任.

4结语
历史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也是经历一代代人积淀而形成的.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善待而非苛求,应该努力吸取其有价值的内涵,并融入其反映时代要求与精神的内容.否定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命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根基与命脉,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应该说,在经历风风雨雨和曲曲折折之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已经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基础上起步与腾飞,只要假以时日,多一些关心与呵护,在当今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一定会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

广州一模考了

西方园林史的内容简介~

西方园林史是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按照西方园林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从古埃及到近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及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园林艺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典型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以及蕴含的自然观和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读者的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我国园林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有: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期→高潮期→变革期→新型期。以下是这几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和发展过程。
  (一)萌芽期
  中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当时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发展也较快。文化上,甲骨文是商代巨大的成就,文字以象形字为主。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园、囿、圃等字,而从园、囿、圃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在商代,帝王、奴隶主盛行狩猎游乐。《史记》中记载了银洲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蛮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因此说,中国园林萌芽于殷周时期。最初的形式“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杂家等。绘画艺术也有相当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思想领域。当时神仙思想最为流行,其中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也比较大。于是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苑囿的主要内容。
  (二)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官别苑。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桥卧渡,未云何龙,复道形空,不霁何虹。”
  汉代,在同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官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观、有宫,成为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对,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军事都很强大,此时大造宫苑,把秦的』日苑上林苑加以扩建。汉上林苑她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建章富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菜方丈、赢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蔸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三)发展、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属于园林史上的发展、转折期。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式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中,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目别具一格。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北朝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裁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m园林形式从粗略的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开始出现。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院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进行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胜地,而且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区。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四)成熟期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有隋代山水建筑官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和唐、宋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着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富苑的转折点。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富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固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即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困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这些尉林创作反应了唐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束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4、唐、宋写意山水园 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流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的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北宋山水宫苑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匦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面。政和七年,宋徽宗赵估始筑万岁山,后更名为艮岳,岗连阜属,西延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就是山水官苑。
  (五)我国园林发展的高潮期
  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着名园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达到园林建设的高潮。
  元、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成时期,元、明、清园林继承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园林特色。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结合,建于郊外,少数建在城内,或在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或是人工开凿兴建,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南方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见附图),多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变化,风格素雅精巧,因势随形创造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元、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大发展,其中比较系统的造园着作就是明末计成的《园冶》。书中提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地合宜,造园得体”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造园艺术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基础。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皇家园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供公众参观。许多城市也陆续兴建公园,如广州的中央公园、重庆中央公园、南京的中由陵等新园林。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六)园林发展新兴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把它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50多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截至1959年全国的绿地面积达128 000h㎡。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文化大革命”当中,园林绿化首当其冲,惨遭浩劫,遭受严重挫折和重大损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把园林绿化事业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园林绿化事业恢复到了应有的地位,展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使园林绿化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城市公园建设正向纵深发展,新公园的建设和公园景区、景点的改造、充实、提高同步进行,小园和园中园的建设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优秀园林作品。如北京的双秀园、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紫竹院公园中的筠石园,上海的大观园,南京的药物园,洛阳的牡丹园等,都取得很大成功。
  在公园建设中,以植物为主造园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植物的多彩多姿塑造优美的植物景观,体现了生态、审美、游览、休息的多种功能。
  参考资料:http://www.yuanlin8.com/zonghe/lunwen/7676.html

一史绘儒林,燃犀烛九阴。谢除脂粉态,活跃斗筲心。贬俗前无古,传真始...
答:诗前一句,说明《儒林外史》开创了中国讽刺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一句讲清了《儒林外史》以现实主义手法开创了小说创作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内容,新手法。早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钱玄同先生就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对《儒林外史》的开创意义有过阐述,他在《<儒林外史>新叙》中将《儒林...

从植物配植,叠山理水,园林建筑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日本两国古典园林在造景...
答:综观日本园林发展史可以看到,起步于飞鸟时代的日本古典园林在不同时代,其造林主题,主体,形式,思想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些恰恰形成了日本园林的特色。二、日本庭园样式简介 茶庭式,即茶室附带庭园的结构。细分为构筑物简单朴素的草庵式和以观赏为主的书院式。筑山林泉式,即以河,岛,林,泉...

《儒林外史》“飞将”
答:据《儒林外史》所说,王冕的学问艺术好像都没有师承,是个自学成才的人。其实王冕的老师有据可证的有两位:一是王艮,一是韩性。王良诸暨县人,字止善,尚气节,读书务明理,学以致用。“止斋”是王艮归林后所筑“止止斋”的简称。王冕诗集中仅两题称人为“先生”,其中之一是《悼止斋王先生》。其中用“夫何能...

推荐景观设计方面的书
答:系统阐述了城市各类公园、道路及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实例;游憩娱乐地(主题乐园、高尔夫球场)的设计理念、方法和实例;居住区绿地的类型、指标、规划布局、规划设计和绿地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工厂及其他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小城镇园林要地规划设计方法和实例。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船山研究的历史回顾
答:梁启超在1924年之际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认为船山的贡献主要是哲学的。他受谭嗣同影响,也应受其师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就说过:“王船山终身不剃头,发挥正蒙及通鉴甚精,以心学之儒而转为经学之师。”(710)康心中的船山是儒士,是经师。谭嗣同说:“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其下小注云:“文至唐...

谈骨气中“骨气”的阐述
答: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

请问书中以“外史氏曰”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立场中的“外史氏曰”是什...
答: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兰苕馆外史》《天禄阁外史》等等。写外史的作者,自称“外史氏”。作者在书中发议论,就是“外史氏曰”。曰:说。

联系史实阐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在整个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是第一支完全否认封建制度,彻底反封建的力量。它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将“国运”与某个王朝的命运分割开来。爱中国,救中国,却不会死守满清帝国的统治。与之前各方探索国家出路时表现出的蒙昧无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天国的思想中虽然包括博爱主义,人人平等,尊重女性,平均...

红楼梦主要阐述了
答: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物简介 有人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归谱如下: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您所认为的中国历史上,最为鞠躬尽瘁的臣子。并阐述理由。
答:转一篇论文供参考,诸葛亮是这样的人的典型代表 志存高远,高瞻远瞩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三国志》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见,诸葛亮年少之时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