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佛之一:什么是理即佛 六即的印光法师说六即佛

作者&投稿:拓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什么是“六即佛”
  文/静权法师
  六即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大师的《六即颂》,这样说: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所以说“动静理全是”。约事而言,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所以说“行藏事尽非”。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学佛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一种是只知道“动静理全是”。便大言不惭,自谓即心是佛,直踏毗卢顶上行,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说什么持戒、念佛、修善、作福。还有谓:“呵佛骂祖,是祖师家风;魔来也斩,佛来也斩。”言语虽然相像,争奈“行藏事尽非”,自已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还有一种人只知道“行藏事尽非”,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那里有资格学佛?那里有资格生净土?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生?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明白这理即佛颂,便可以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
  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说:“当体是”。从前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诸恶业,枉受轮回,所以说:“翻恨自磋砣”。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是念念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尘”,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遍观一切诸法的本性,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正是修观行时,所用的法门。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四住”便是见、思二惑:见惑一住(见一切住地),思惑三住(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思烦恼,虽然已经断除,而无明还没有破,所以说:“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无明还在,还没有得到清净的智慧,亲见本有的佛性。譬如眼病尚未全愈,空中仍见狂花,所以只能算相似即佛,比真正断惑证真的不同。这相似即佛的位次,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然而要得到却也极不容易。南岳大师自称证十信位,十信位便是相似即佛的位次。《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成就信心,就是证十信位,可见证十信位不是容易的事。而智者大师自称证五品位,那是观行即佛的位次;蕅益大师自称名字位,那只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而已。这几位大师自示所证的位次,并不一定是谦虚,是在告诫学者,要老实修持,不要生增上慢,未得谓得,疑误自他。《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说六根清净,所得功德,便是相似位中的相貌。举世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没有看见一个人,有这样的六根功德。可见相似即佛的位次,已经不容易证到,何况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呢!所以我们博地凡夫,唯有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弘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是真正超凡入圣的途径啊!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功行既深,一旦无明豁破,心得开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然而还没有断尽无明,满证法身。比如虽穷水流,犹未能尽其源头,虽见明月,犹未能十分亲切,所以说:“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经中说:“菩萨虽见佛性,犹未了了,如隔罗[索*殳]。”正是这个意思。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能认识,于是逆性而修,招种种苦报,翻本有的佛性,成为虚妄之法。诸佛如来,明见佛性,顺性而修,得常、乐、我、净的胜报(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翻众生虚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其实众生诸佛,佛性相同,因为一则顺性而修,一则逆性而修,顺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说:“众生所迷,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所证,即是众生理本。”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诸佛成道,但证本有佛性,佛性以外,那里更有一法,为诸佛之所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不同。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虽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有谈到佛性;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圆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圆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体。所以说:“前三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就藏教而谈六即,是很勉强的。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
  │一理 即—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初闻经教
  │三观行即—(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
  │四相似即—(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内凡加行位
  │    ┌(一)须陀洹果——见道位┐
  六│五分证即┤(二)斯陀含果┐    ├三果有学位
  ┤    │       ├修道位 ┘
  即│    └(三)阿那含果┘
  │    ┌(一)小乘阿罗汉果┐
  │六究竟即┤(二)中乘辟支佛果├证道位——三乘无学位。
  └    └(三)大乘佛果  ┘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忘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来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回光返照,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日:“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盆,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破一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二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著,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善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注:整理自印光法师.

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答:大师的《六即颂》,这样说: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答: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地上功德如果像「六即佛」讲的 「究竟即佛」的话,它带起我们自心的庄严,就好像我们的正因佛性——理即佛。「理即佛」是在因地,「究竟即佛」在果地,用果地上的功德带起我们正因佛性的庄严。这样就是:阿...

随缘是啥意思
答:随缘 随缘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性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

请教诸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阿罗汉 菩萨 佛的理解 不要表面的人与亦云...
答:另外,关于佛的解释还有天台家的六即佛之说,指的是从凡夫地一直到证得圆满佛果的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的人称“佛”的义理。1、理即佛:一般凡夫称他是佛,是因众生有佛性,因此理上也是佛,即使他完全不知道或者不信佛。2...

佛有五十二位阶 但如何判断位阶 由谁来判断 有没有判断标准?
答:是方便教化世间人而说的。这里对佛的类型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所谓佛,在佛法上有几个级别的分类,叫六即佛: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

念阿弥陀佛时,什么是理,什么是事,念到理事不乱回向后对方得的是理还是...
答:白雪皑皑,但尚未开悟。念佛念到桶底脱落,则契入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开悟没有差别。此时,言语造作就不是以事摄心了,而是依理而行,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我心即佛心,我行即佛行,进入实相念佛境界。

佛家经典禅理,佛曰佛理
答: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

明白佛理的人和不明佛理的人有哪些异同?换句话说学佛到底有用没用?_百...
答:3.佛也是指整个宇宙与生命的规律知识的总称,如佛经、佛义、佛理。 所以说佛是高智慧的人 我们虽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文化程度也不同,可是你有觉悟,他也有觉悟,你想做好事,他也想做好事,这就是觉悟嘛,佛跟人...

离魔一尺即是佛 离佛一尺即是魔 何为佛光普照 只因它也照了魔的领地这...
答:其实这些都是所谓的佛,佛教,佛徒们弄出来骗普通老百姓的东西。真正的佛是这样的:佛由心生,魔由心生,佛魔借由心生,即心中有佛则为佛,心中有魔则为魔,即佛就是魔,魔就是佛,本心为一体,佛魔为两面,佛可成...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答: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