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佛理的人和不明佛理的人有哪些异同?换句话说学佛到底有用没用? 中国人学佛必须不要祖宗,必须把祖宗之法丢掉吗?说学佛不能再学...

作者&投稿:莘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是觉悟,自觉(追求自我完善)、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

1.
佛是指经过修造、证悟了大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或严格来说还有其他生命,即众生),一般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燃灯佛等,有时也直指释迦牟尼佛;

2.
也称如来,也即是佛义或者是佛的境界。《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翻译的意思大概是:“如来,就是所有的运动、事件、物质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即佛是指宇宙与生命的规律的本身;

3.
佛也是指整个宇宙与生命的规律知识的总称,如佛经、佛义、佛理。 所以说佛是高智慧的人

我们虽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文化程度也不同,可是你有觉悟,他也有觉悟,你想做好事,他也想做好事,这就是觉悟嘛,佛跟人有什么区别?脱离了现实,把佛想得神乎其神,那只是崇拜神的表现,神是神,人是人,这不是佛教啊。说句实在话,佛就是人,人就是佛,因为性上相同的。所以我们今天是人,将来就可以成佛。碰芹你看外面的雪现在还没有化,我告诉你们,雪就是水,水就是雪,形象不同性质一样呀。“佛”的解说,就是一个觉悟的人,我们今天也有觉悟,也可以说是觉悟的人,那有什么两样呢?好比你们坐在下面听我讲法,你们一个头二条腿二个臂膀一个身子,我也不见得三头六臂,到底有什么哪搏两样?仅仅我少了些头发呀。(众笑)不懂佛法的人尽在外面绕圈子。古人说了一句比方的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不拿屠刀,你拿屠刀,区别就在这里。佛跟我们的佛性有区别吗?仅仅是佛的佛性非常纯洁,一点没有肮脏、染污、灰尘,我们因为在外面流浪的时间长了,高山上爬爬,草地上登登,泥浆里滚滚,弄得全身墨黑,脏的不李吵祥得了,可你洗洗干净还不是一样?就是这点区别嘛。何必把佛看得神乎其神,何必把自己看成始终是地狱里的老众生?

有用吧!!!!

这一个指示了解不同这一个只是了汪圆返解不同的文化信仰。有用,没有用是自己说了算,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说有用,也可以腔返说没用的,具体就是要看你怎么用了,但是修身困饥养性是肯定的。

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学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普遍感觉身心疲惫,虽然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却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有很多娱乐方式可以消遣,但内心却总是浮躁不安,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亚健康已是司空见惯。如果想恢复清净和安详,获得自在与安乐,那嫌烂么学习佛法就是最好的方式。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让人生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乐,直至彻底消除一切烦恼、痛苦。
佛不是神灵,不是主宰人命运的上帝,佛是觉悟的圣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止息了一切烦恼,生命达到了至善圆满的境界的圣人。他把自己所领悟到的一切及修证的方法与他人分享,即是佛法,人人通过这条路皆可成佛。
成佛不是为了得永生,而是要令自己的人格完善到极致,心胸宽广到极致,到达这一境界时,已经完全泯灭自他的分别,能够任运无间地利益众生。儒家讲人要立志成圣成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佛教讲要成佛利益众生,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自我人格的修治、完善来促成更多人的幸福。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彻底解决一切痛苦,达成毫无瑕疵的快乐,并且推己及人,帮助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虽然人人都有佛性,本自具足,但是被烦恼、妄想、执着所覆蔽,所以要通过修行来显露出这种佛性。其实世间的一切行业也都是为了离苦得乐,只是由于不了解正确的规律,采用了不适当的方法。学佛、修行,是为了让自己解除一切烦恼,成就如同佛陀一般的慈悲与智慧,能够去帮助别人也达成这一目标。
佛教追求的是慈悲与智慧的圆满,但这圆满并不是向外求得的,而是向自己内心深处开发。佛法是心法,学佛就是学修心,要让贪婪的心变得慷慨,让嗔恨的心变得慈悲,让愚痴的心变得智慧,让骄慢的心变得谦逊,让软弱的心变得坚强,让狭窄的心变得广大。
佛法博大精深,八万四千法门对应八万四千烦恼,这是佛法伟大之处。佛法如雨,不论大树小草,都能得到滋润;还像大海,不论鲸鱼虾米,都能畅游。天资深者得其深,天资浅者得其浅,不论什么人,只要肯按照佛法去做,都能受益。同时,《法华经》上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佛法圆融无碍,不贺者咐与社会生活相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这也是佛法的可贵之处。

自己学佛十多年,比较了解,也真正得到受益,佛法确实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无论什么人学习,都可以从中受益。这不是故意赞美佛教,而是经过比较,得出的客观理性的结论。越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越愿意去研究,这是禅纯真正科学的精神——对于真理不懈地追求。而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佛教,而只是人云亦云,听别人说佛教迷信,不加考证就说迷信,其实这才是真迷信——迷迷糊糊就信了别人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佛法的好处,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那就来亲自了解并实践吧!

把一勺盐放在一小碗水里,这猜喊唯碗水是咸的。把一勺盐放在大盆里,水有淡淡的咸味儿。把一勺盐放进淡水湖里,不会影响湖泊的一点味道。这一穗培勺盐就是你命里注定要遇到的事!这个水的多少就渗悔代表你心量和胸襟的大小!事情是一样的事情(好事或者坏事),但你的胸襟广阔就不会在你的生活中产生一点波澜。如果心量小就会给你造成特别大的痛苦( 小碗水特别咸!)。比如你丢一万块钱。心量大的只是简单上个火就过去了。心量小的容易愁白头,口腔溃疡,三高上升。住进医院!正确的学佛,最起码可以扩充心量!让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世界、万法的实相,众生不明白实相,活在迷离,所以有烦恼。佛早磨中法是生活中的法,明理的人知道该怎么活,知道自己的本来是什么。有物先天地,无游绝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陆山逐四时凋。回归本来,自然不随轮回。

求一位精通佛理的师傅,开示我,究竟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吃肉喝酒有罪没,提前说清我学佛后是不想吃的.~

  下文网络转载,个人认为讲解比较详细:
  释迦牟尼在世时允许食“三净肉”,即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现在以小乘佛教为主的南传佛教和属大乘佛教的藏传佛教也没有禁止食肉。中国流行大乘佛教,自梁武帝时依大乘经典规定出家众断绝肉食,以后成为习俗。不食肉是因大乘佛教的大悲心而规定的,大乘佛教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父母,所以不忍食肉滋养自身。西藏等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虽也属大乘,由于当地高寒,基本没有农业,以畜牧业为生,所以也未断绝肉食。

  佛教主张出家众不食肉(素食)与过午不食(斋食),也是适应出家众修习禅定的需要,因为食肉过多容易引起身心的欲望与妄念,过午饮食影响夜晚的禅定修习。而在家众白天忙于工作,又不一定修习禅定,所以应根据自己身体情况调节饮食。汉传佛教对在家众也提倡素食,但不要求一定断绝肉食,更不要求过午不食。


  问:有人讲佛教徒可以吃肉,说“佛的戒条里只说不让杀生,没有说不让吃肉”,“吃肉可以吃三净肉”。您在《现代因果实录》里讲,吃肉不仅将来会冤冤相报,而且还会给自己今生带来很多疾病。到底哪个说法对?
  答:《现代因果实录》里的故事是我亲自遇到过的无数个实例中的很少一部分。而且十几年来几乎每天都有实例在我眼前出现,吃肉的危害之大,给我们造成的种种痛苦无法尽述。
  所谓可以吃三净肉,那是佛对那些一时无法戒肉初信佛人的方便说法,是《入楞伽经》(菩提留支译)里讲的次第断肉的意思,随着这个人不断地念佛念经明理,自然就全部戒掉了,犹如劝一个一天抽两盒香烟的人戒烟,不可能让他一下子全断掉,先劝他一天抽一盒,到半盒,到饭后一只烟,直到全部戒除。当然也有下大决心的人当即断烟、断酒、断肉的。这是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里说: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何见之而作食想?
  悉达多太子以太子之尊,离开荣华富贵去修苦行,直到菩提树下开悟, 成为释迦牟尼佛, 全世界只有他一位, 为什么后来那么多人向他学习? 因为他讲的法是宇宙间的真理, 这已被三千年以来实践所印证。 而不可吃众生肉是早被世尊所肯定了的, 绝不是到了中国后才由梁武帝提倡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及《入楞伽经·遮食肉品》里,把为什么不能吃众生肉,以及佛当时的弟子可以吃五净肉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如果今天有什么人说“佛没有说不让吃肉”的话,很可能是他看不懂佛经的缘故。现为方便读者起见,录《四种清净明诲》佛的一段教诲如下: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 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所以用神力化现本无命根的“五净肉”(比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杀,多了自死、鸟残),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天气炎热,地多蒸湿,又多是砂子石头,草和菜不能生长,而化现的动物是没有命根的,假名为肉,不是真肉,就好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用毫毛变化出的化身悟空,不是有命根的肉体。在《法华经》里的化城,只需一念即现在眼前,《阿弥陀经》里的鸟也是化现的。所以,在远古时期特殊的环境,又有佛陀在世,出现了僧团,在不可能戒肉的自然环境里,佛才不得已而用神力化现无命根的动物。佛涅槃后,佛教在全世界传播弘扬,早已没有了佛力化现的动物,为什么还要借口佛在世时化缘,百姓给什么吃什么,来让今天的佛弟子破除佛当年制定的戒律呢?佛在《梵网经》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其中第一是杀戒: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关于食肉戒,佛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再看《地藏经》上光目女的母亲不就是因为“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而堕入恶趣的吗?
  无须再举例说明了,“佛没有教我们不吃肉”之说,完全是妄说。历代大德祖师都告诉我们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公认的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就告诉我们要“切戒食荤”(详见《印光大师文钞》)。今天这个时代,阅读《楞严经》是当务之急,其中的“四种清净明诲”和“五十种阴魔”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入楞伽经·遮食肉品》和《梵网经》也一定要多看几遍,深入理解,我们就会有识别真假谬正的能力了。至于那些宣扬佛及弟子也吃肉的人,如《入楞伽经》中说,将“长夜堕于无利益处、无圣人处、不闻法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得见诸佛如来
  佛虽然不在世了,五净三净肉还是一样清净的,佛的言教依然有效。佛陀既然能够体谅当时出家人化缘的难处,化现无命根的五净肉,也必然体谅现在众生学佛的障碍,为普度众生,同样化现无命根的五净肉,因为佛的慈悲心是平等的。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指向成佛之路。而素食只是八万四千门中的一个法门,所以不是非要素食不可呢!和读大学一样,学校开设的专业很多,课程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的。比如数学不行的,可以不学理科学文科,文科理科都不行的,还可以学艺术,照样大学毕业。而且学文学艺术的,照样素质高,达到大学毕业的水平,不比学理科的差。 众生的根器不同, 佛度化他们的法门就不一样,有八万四千门呢,不是一刀切,只有素食一门,都非要学“理科“不可的。不管学什么法门,最终都是可以成佛的。
  修学佛法是可以次第而进的,条件具备一条,学一条。学佛日久,条件具备了,再发心素食也不迟。条件不具备的话,不能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的。
  所以,还没有学佛准备学佛的的善男子善女人们,千万不要害怕吃肉这一条,不敢踏进佛教之门。佛门广大,普渡众生,不是只度不吃肉的众生。佛教以慈悲为怀,解脱烦恼追求生命的幸福为宗,成佛为本,不是以不吃肉变成草食动物为本。哪里是非要素食不可嘛!
  初学佛法,羡慕素食功德,想学吃素的的师兄,条件具备一分,就行一分,千万不要执着,不要强求。修行日久, 慈悲心升起,水到渠成,断肉是自然的事,一点都不困难的。到那个时候,就不是不吃肉难受,而是吃肉难受了,肉食自然断除。素食具备生命生长所需的一切营养,对健康绝对不构成损害。吃素只是习惯的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营养的减少,生理上的难受是身体不习惯造成的,绝对不是营养不够造成的,吃久了习惯了就好了。
  学佛日久念佛得力的师兄,素食功德广大,要努力去追求。条件具备的,最好素食。条件不具备的,要努力创造条件。实在不行的,起码也要坚持三净和五净。佛在众多大乘经纶中,赞叹吃素的功德,吃肉的过患,佛弟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当依教而行,努力去增益修行的功德。不能因小失大,为贪小小的口腹之欲,错失修行的功德,那就不划算了!

  外道,佛学术语,梵语ti^rthaka 或 ti^rthika,巴利语titthiya。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三论玄义卷上(大四五·一中)载:‘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诸经论所举外道之种类甚多,一般指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删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师外道及数论、瑜伽、胜论、正理、声论、吠檀多等六派哲学。此外尚有下列之分类:
  (一)外道四执,又作外道四见、外道四计、外道四宗、四种外道。系外道就诸法之一、异、常、无常等所执之妄见,可由三方面说明:⑴妄执‘法’之一、异,据外道小乘四宗论载,有:1.一切法同一论,如数论外道之说。2.一切法别异论,如胜论外道之说。3.一切法亦同一亦别异论,如尼犍子外道之说。4.一切法非同一非别异论,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之说。⑵妄执世间之常、无常,据大智度论卷七载,有:1.世间一切恒常论,2.世间一切无常论,3.世间一切亦恒常亦无常论,4.世间一切非恒常亦非无常论。⑶妄执因果之有、无,据三论玄义载,有:1.邪因邪果论,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说。2.无因有果论,如常见外道之说。3.有因无果论,如断见外道之说。4.无因无果论,如否定因果道理之外道之说。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自‘我’与‘蕴’之‘即’、‘离’问题,分为多种主张;而中观论疏卷七本,则自‘苦’之自作、他作等观点,分为四执。
  (二)六苦行外道,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六载,指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学习牛、犬,而祈求升天之外道)等六种苦行外道。
  (三)外道十六宗,又作十六异论、十六外道、十六计。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载,即:⑴因中有果宗,如雨众外道(或称雨际外道)之说。⑵从缘显了宗,如声论、数论之一派说。⑶去来实有宗,如胜论、时论外道之说。⑷计我实有宗,如数论、胜论、离系等一切之外道及小乘犊子部之说。⑸诸法皆常宗,如数论外道等之说。⑹诸因宿作宗,如离系外道(又作宿作外道、宿作因论师)之说,亦即耆那教之主张。⑺自在等因宗,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说。⑻害为正法宗,主张为食肉而杀生者为正法。⑼边无边等宗,如主张世界之有边、无边等之说。⑽不死矫乱宗,如珊阇耶(梵San~jaya)之诡辩论。⑾诸法无因宗,如无因外道之说。⑿七事断灭宗,如断见外道之说。⒀因果皆空宗,如空见外道、邪见外道之说。⒁妄计最胜宗,如婆罗门至上之说。⒂妄计清净宗,如现法涅槃外道等之说。⒃妄计吉祥宗,如历算外道主张祭祀日月、星宿等为吉祥。
  (四)二十外道,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论师、方论师、风论师(风仙论师)、韦陀论师、伊赊那论师、裸形外道论师、毗世师论师、苦行论师、女人眷属论师、行苦行论师、净眼论师、摩陀罗论师、尼犍子论师、僧佉论师、摩醯首罗论师、无因论师、时论师、服水论师、口力论师、本生安荼论师等。
  (五)三十种外道,据大日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载,指:时外道、地等变化外道、瑜伽我外道、建立净外道、不建立无净外道、自在天外道、流出外道、时外道(与前述之时外道有异)、尊贵外道、自然外道、内我外道、人量外道、遍严外道,寿者外道、补特伽罗外道、识外道、阿赖耶外道、知者外道、见者外道、能执外道、所执外道、内知外道、外知外道、社怛梵外道、意生外道、儒童外道、常定生外道、声显外道、声生外道(以上二种外道又合称为声外道)、非声外道。
  (六)外道所执之六十二见,系出自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列举如下:
  ⑴有关过去(本劫本见)之分别见(有十八种):
  ⑵有关未来(末劫末见)之分别见(有四十四种):
  其他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大品涅槃经憍陈如品、法华文句记卷十一等对此亦举有多种之分类。
  (七)九十六种外道之算法,据大毗婆沙论卷四载,六师外道各有弟子十五人,以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六师则出九十种异见;又师之法与弟子不同,故九十弟子加上六师,则为九十六种派别,以此喻外道之多。涅槃经卷十则作九十五种之说,此外尚有种种异说。其他之外道,如:顺世外道、出家外道(相对于在俗外道而言,出家之外道称为出家外道)、涂灰外道(兽主外道)、附佛法外道(依附佛教而主张邪义者)、迦婆离(梵Kabari^ ,结鬘)外道、二天三仙、三外道、十三外道、外道十一宗、三种外道等多种。
  此外,诸经论中,将各种外道大别为两大类,一为外外道,一为内外道。外外道泛指佛教以外之各种教法、学派,与广义之‘外道’同义。内外道则指附于佛法或佛教内之妄执一见者,或不如法修行者。又密教中之外外道与广义之外道同义。内外道则有二种,一指佛教内之声闻、缘觉二乘,另一指显教诸宗派。[楞伽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卷七、华严经疏卷二十八、大日经疏卷十九、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
  在佛陀千百万弟子中,大多数是从外道转投佛陀座下,如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将涅盘时,最后皈依三宝的须跋陀罗也是外道。其实,揆诸佛教历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进入佛教之门,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谛之后,就坚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证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学“五明”及哲学“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学。
  佛陀时代的社会,由于婆罗门的堕落,自由思想的勃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偏激的沙门教团,后来佛陀创立教团后,即称他们为“外道”。关于外道的种类,诸经论所举甚多,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但一般都以“六师外道”为代表。

  六师外道
  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师。六师各有十五名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其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共九十六种。所谓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数论派、胜论派、离系派、兽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
  据《北本涅盘经》载,印度有六种苦行外道,专以苦行而希求未来的乐果。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受饥饿;二、投渊外道,潜入寒冷深渊,忍受冻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热,甘受热恼;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于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学习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诸经论中,把各种外道大别为两类:第一类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种教法学派;第二类是内外道,即指附于佛法或佛教内的妄执一见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将外道和邪见归为同一类者。
  在《翻梵语》一书中,则举出散见于各经论中的外道名称,共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例如:《阿毗昙毗婆沙》中的“苏尼哆弟子”,译作血,即拜血的外道;《杂阿毗昙》中的须那刹多罗等,译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须密经》中的难陀婆嗟,译作欢喜犊,即学习犊牛的外道;《杂阿含经》中的“萨区”,译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译作恶语,即以恶语来求解脱的外道。此外,如“阿兰迦”,译作鸟名;《阿毗昙毗婆沙论》中的“郁陀迦子”、《百论》中的“郁陀罗伽”,译作獭,即学獭的外道;《杂阿含经》、《外道诱质多长者经》中的“阿耆毗”译作火;《佛所行赞》中的“阿耆尼毗舍”,阿耆尼译作火,毗舍译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试想拜火、拜天、学鸟、学兽,却不从净化心灵做起,如何能解脱烦恼呢?所以,外道所学,执着颠倒妄想,只是浪费时光。所谓“回头是岸”、“回迷返悟”、“回邪归正”、“回小向大”、“回妄至真”,希望外道早日弃暗投明,回向自我清净,自我改进,自我觉悟。

佛学 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 什么意思啊??
答:最后再说“事、理”,事理是一切法的二个端点,我们刚刚开始学佛教,常常会有偏向,不是偏事,就是偏理,比如有人喜欢拜佛念佛,他从来不去想一想拜佛念佛的道理;而有人喜欢探索佛理,却不愿拜佛念佛。这个就是有了偏向,其实理事应该是一,而不是二。如果你喜欢拜佛念佛,那你也应该懂的拜佛念佛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了...

关于佛道之理,大师请进!
答:仁者这一观点 并不希奇 楞严经中 已经早有记载 君读楞严 义理自知

有一"佛"字图片,像是求佛的人,想知道源出处?
答:这是一个艺术风格书写的流体汉字的“佛”字。 要研究“佛教”的“佛”字,就要从汉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的历史开始查考;决不是去女子阴唇被割的非洲,听被残害的妇女也狂热地维护割礼恶习远离人性的无知话,乱七八糟编造一些最傻的傻子都说是傻瓜的“佛”字解释。 属古印度波斯帝国婆罗门雅利安人统...

人为什么会有“洁癖”?
答:由于“此岸”是“秽土”,所以“此岸”的一切都是“染污”,这种“染污”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在“此岸”的人们常说“纯洁的感情”,“圣洁的爱情”其实在“此岸”根本就没有“纯洁的感情”和“圣洁的爱情”,因为“情”即是“垢”。因为我们认识不到“情”即是“垢”这一佛理,...

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
答: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5、应代一切众生...

人的神识何来,成佛神识为什么?
答:(贤护蒙世尊和阿难称赞后,向佛恭敬请法,世尊欣然应允。) 贤护白佛言:“世尊,众生虽知有识,如宝闭在箧中不显不知。世尊,不知此识作何形状?何故名识?众生死时手足乱动,眼色变异制不自由,诸根丧灭,诸大乖离,识迁于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云何舍离此身更受余身?云何身分弃之于此,而牵诸入获当来...

明末清初爱国人士朱舜人生事迹有哪些啊?
答: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论他:“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贯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有力的导师。” [1]当代日本著名史学家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年)...

佛教里讲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答:“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具体释意: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

释迦摩尼是不是个无神论者?有没有这个可能性?
答:同样,作为旁人,我觉得也应该选择尊重和淡然,既然不信,又何必和虔信的人去争执呢?我们只是旁观者,是立场不同人而不是信徒的开导者,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去指手画脚,因为既无甚作用也无神意义。佛从没说这一世是为了偿还上一世的罪恶,也从没说今世所播种的因要到下一世才会结果。

沩山警策注
答:凡为僧者。向人自称某甲。除大知识。方称贫道。或称山僧。今则略通一毫觉察。便尔不肯称名。皆由平昔未闻佛理。依行修持。粗而不精。糙而不熟。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不觉[(龙-月+日)/足]踵老朽。触事面墙。 如斯一句。总结上文。盖为最初出家。习于懒堕。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