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来源是哪里?为什么会被人们经常提起? 三十六计出处?最早由来?

作者&投稿:罗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一套计策。为了好记,有人从36计中各取一个字,加上另外4字,写成了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作虢。 按顺序分别为:金蝉脱壳 抛砖引玉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擒贼擒王 趁火打劫 关门捉贼 混水摸鱼 打草惊蛇 瞒天过海 反间计 笑里藏刀 顺手牵羊 调虎离山 李代桃僵 指桑骂槐 隔岸观火 树上开花 暗渡陈沧 走为上计 假痴不癫 欲擒故纵 釜底抽薪 空城计 苦肉计 远交近攻 反客为主 上屋抽梯 偷梁换柱 无中生有 美人计 借尸还魂 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 连环计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第1计 瞒天过海, 朝代:隋代 主人公:陈后主,隋朝大将贺若弼第2计 围魏救赵, 朝代:战国 主人公:孙膑,庞涓第3计 借刀杀人, 朝代:三国 主人公:孙权,曹操,司马懿第4计 以逸待劳, 朝代:战国 主人公:王翦,项燕。

三十六计的来源是哪里?主要故事有哪些?~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未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三十六计的由来
答:“三十六计”之称来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

“三十六计”来源是哪里?为什么会被人们经常提起?
答:《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一套计策。为了好记,有人从36计中各取一个字,加上另外4字,写成了一首诗: 金玉...

三十六计出处?最早由来?
答:“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答:《三十六计》没有确切的作者,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后人多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答:一、《三十六计》并不是诸葛亮所著。它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或称三十六策。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诸葛亮使用过的“三十六计”:1、空城计:《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

三十六计出于哪里?
答: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头。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是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十六计》的来历?
答:所言“三十六策”,似是誉其计谋特多的意思,概并非实有所 指;不过,作为一种称数上的具体化,“三十六计”称名的雏型,恐怕不会太晚过于这个时期。后来,有的刊本将此书标注为明代佚名之作,看来是有较为合理的脉 络可供依循。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断,可能在唐宋时代,逐渐完成了“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谁发明的
答:洪门的内部文献被称为会书,会内暗语称“海底”、“金不换”,包括其起源、宗旨、誓言、门规、切口等多方面内容,是洪门发展组织、联系成员的基本依据,以手抄的方式在严格限制的范围内秘密传播,所谓“三十六着”或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三十六着”与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计》还是有部分内容不一样。此外,邓拓先生在...

《三十六计》就是来源于《孙子兵法》吗?这两本书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答:《三十六计》不是来源于《孙子兵法》,这两本书之间的联系:《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事实上而言应当并没有太大的联络,一个是军理经典著作,而另一个是军事技能经典著作。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俩有一些联络呢,可以说是《三十六计》,归纳了包含《孙子兵法》等在内的古代中国丰富多样的军事思想与...

三十六计出自哪里
答:问题二:三十六计出自哪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经典插图双色珍藏版)》是史上最权威的智谋宝典,影响最深远的国学智慧。孙子兵法高屋建瓴,一部操控全局的战略书。三十六计具体而微,一部争而求胜的智谋经。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精华。西方人花了2500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