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计名来源于几个方面

作者&投稿:友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是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来源内容
组合

《三十六计》的来历?~

1、《三十六计》的作者是无法考证,它是百家兵法所长集合成为的一部独立的兵书,它与孙武的《孙子兵法》以及孙膑的《孙膑兵法》关系都是比较完善的兵法,统一的兵法体系但作者并无关联,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2 《三十六计》一书由来推断: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考证,可以断定其产生的年代。至于说作者方面,更是杳无线索,难具结论,这些都无形之中给该书的存在,渲染上 了一层神秘色彩,愈发显现出它在中国兵学著作史上的独特魅力。“三十六计”一语,始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其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文中的檀 公,据推测应为南朝时宋之名臣檀道济,此公乃身经百战之辈,功绩十分矫人,且善用计,多有妙算。所言“三十六策”,似是誉其计谋特多的意思,概并非实有所 指;不过,作为一种称数上的具体化,“三十六计”称名的雏型,恐怕不会太晚过于这个时期。后来,有的刊本将此书标注为明代佚名之作,看来是有较为合理的脉 络可供依循。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断,可能在唐宋时代,逐渐完成了“三十六计”的充实与定位过程,至迟在明代已经与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相差无几。总之,“三 十六计”应该是在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屡经整理而保存至今的一份凝聚着中国古代兵家深奥智慧结晶的作品。 与许多古代兵学理论著作极为不同的是,《三十六计》并没有太多篇幅理论性文字的阐述,而仅在开篇的“总说”中以寥寥数语,聊作大旨概括,接着便叙述各个具 体的计法,给人以直捷便当的感觉。每个计法则大都以众所周知的成语、熟语来给定名称,在简短的解语之后,每每再附以《易经》中的语辞作为经典诠释,这便构 成了《易经》对此书具有重要影响的又一个特点。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答:第16计 欲擒姑纵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

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答:三十六计指的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关门捉贼、浑水摸鱼、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打草惊蛇、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擒贼擒王、趁火打劫、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

36计都是哪36计,具体含义是什么,有各自的战例吗?
答:4、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石勒欲擒故纵除王浚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

三十六计都有什么计?
答:◎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以退为进,却抑先与的策略。在包围攻击时,故意放纵敌人,并不是任意的放纵敌人,而是先放松一下,不把敌人逼的太紧,所谓的逼则兵反,纵则灭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散而后擒,兵不血刃。古时有名的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郑武公巧计灭胡邦、王邑围攻昆阳。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三十六计有哪些计策?
答: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第四套〖...

孙子兵法二十六计是哪二十六计?
答: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物重新出现。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请教第一十六计欲擒故纵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_百度...
答: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

《≡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
答:作者未知。“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勇孟获口服心服
答:三国时期,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因当时刘禅年幼无知,所以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西南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益州郡有个豪强叫雍闿。他听说刘备已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