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作者&投稿:离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 八年级 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1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2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进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 措施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 总结 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经验 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5、重大意义: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刑法》

1、制定: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此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标志: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3、修订:199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历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私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

1、目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将先后颁布的各种民法法规纳入一个总体框架,并针对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2、通过的时间:1986年4月

3、施行:1987年1月1日

4、历史作用:我国逐步创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规则的民法系统,终于有了体系性的总体构架,为制订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自治

1、村委会的建立:1983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

2、村民自治的目的:为适应新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对村民自治的评价(意义)(历史作用):

农村阶级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3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 文化 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 教育 、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最新整理

★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

初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答: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答: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
答:历史八年级知识点1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答:1、武昌起义(八上P39):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八上P40):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八上P41)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答: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6-1842.8。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 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 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有哪些?
答: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有: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答: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总结
答:★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整理归纳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为什么麦当劳一瓶冰露卖 7.5 元? 有哪些揭露讽刺韩国财阀的电影? 为什么中国赴美学生在减少?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措施 :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③...

人教版初二历史知识点
答:八年级 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