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斑花岗岩是造山旋回终结的岩石学标志 岩浆岩区岩浆岩部分的编写

作者&投稿:东方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岭-昆仑环斑花岗岩地球化学特点总体上属A型花岗岩,虽然某些地球化学指数(如FeOt/FeOt+MgO等)与A型花岗岩有差异和未分异的I.S.M花岗岩相似,这也许是造山型环斑花岗岩与非造山型花岗岩的一个区别,这种区别在世界环斑花岗岩中也可以见到。世界产在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如乌拉尔造山带的别尔佳乌什岩体和巴西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体)也具有和秦岭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相似的特征。据已有资料,世界环斑花岗岩本身就有两类:①非造山的,产在克拉通边部;②造山型的,产在造山带中。秦岭-昆仑环斑花岗岩本身就产在造山带中。它们虽有多个时代,但都晚于主造山期和同旋回的碰撞型花岗岩。秦岭-昆仑环斑花岗岩时代都没有滞后到另一个造山旋回,而介于前一个旋回将要结束,新的旋回将要开始,即秦岭-昆仑造山带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期,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出现连同时代的A型花岗岩、碱性岩,表征了秦岭主造山阶段结束,是板块构造由碰撞挤压向板内稳定的转折,可以作为造山带开始崩塌、造山运动结束的岩石学标志。而Runquist和Belyaev(1991)曾提出奥长环斑花岗岩出现是从造山状态向克拉通化阶段转换为特征的特殊地质背景有关。

图4-57 秦岭-昆仑环斑花岗岩lgCaO/(Na2O+K2O)-SiO2图解(底图据Brown,1982)

在lg[CaO/(K2O+Na2O)]-SiO2的图解上十分清楚反映出(图4-57),秦岭-昆仑环斑花岗岩既不是落入挤压的造山环境,也不是落在完全拉张的环境,而是落在二者重合区并偏向拉张的区域。但从图4-56中可以看出秦岭的环斑花岗岩与昆仑的环斑花岗岩还有些差别,主要表现出昆仑的环斑花岗岩更富碱性,更靠近拉张环境,这除了反映了环斑花岗岩本身的特点外,也可能反映出中央造山带东西有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关系。



中生代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时序及成因类型~

(一)侵入活动阶段和岩性组合
本研究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而且频繁,侵入岩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出露总面积约12×104km2,其中在华夏陆块内,广东省出露面积6×104km2,福建省约3.5×104km2,浙江省约4600km2,大致由南而北侵入岩出露面积渐小,与火山岩覆盖面积渐大相一致。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南京大学地质系、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以及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区调队对本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作了系统总结。这些研究多数把燕山期侵入岩分为早、晚两期(表4-3)。把侵入最新地层为中、上侏罗统,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的岩体归于燕山早期侵入岩,而侵入最新地层为白垩系,形成于第三纪之前的岩体归于燕山晚期侵入岩,其时限在J3与K1之间,即约为137Ma(或135Ma),整个燕山期又分为5阶段侵入活动。事实上,在整个燕山旋回的1亿多年时间内,地壳运动频繁,明显的地壳运动也不只5次,而每一次(幕)相隔的时间很短,一般20Ma,这对于各阶段侵入岩来说无疑存在过渡关系,各阶段之间很难找到直接的地质证据,其年龄上限也很难控制。

表4-3 不同单位对本区中生代花岗岩阶段划分和同位素年龄(Ma)界线比较表

如果将侵入活动与火山活动旋回和沉积建造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本研究区燕山运动可分为早、中和晚3期。早期燕山运动发生在中或中晚侏罗世,在本区表现为中生代大规模火山活动的下火山岩系与下伏地层(包括早侏罗世煤系)的明显不整合,此时的侵入活动早于大规模的下火山岩系。中期燕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本区上火山岩系与下火山岩系的不整合即为该期运动造成的。晚期燕山运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之间,表现为本区南雄群、衢江群、石牛山群、双庙山群与白垩系红层的不整合。
鉴于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将燕山期侵入岩三分,并称期为侵入岩套,“套”包含如下概念:强调侵入活动与火山活动旋回的时序对应关系,侵入岩套或早于大规模火山活动,或与火山活动相伴随并略滞后,一套侵入岩可以由几种岩石组合或几种成因类型所组成,其中包括了与火山岩有亲缘性和不具亲缘性的所有岩石类型。第一套侵入岩大致相当燕山早期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二套侵入岩大致相当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套侵入岩大致相当于燕山晚期第四、五阶段。
根据岩体的区域地质分布、与围岩火山岩的关系、同位素年龄以及区域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对比,将华夏陆块内武夷区带和浙闽粤滨海区中183个复式岩体作了具体划分,并与4个火山活动旋回对应,火山活动与侵入活动的时序关系和岩石组合见表4-4,结合扬子陆块内中下扬子区带和南扬子区带的岩浆活动特点,将本研究区中生代火山-侵入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综合于表4-5。
(二)各区带侵入岩的成因类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按物质来源划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到了80年代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最著名的是I型和S型(Chappell和White,1974)、A型(Loiselle和Wones,1979)和M型(Pitcher,1983),Pitcher(1983,1987)更进一步指出,花岗岩成因类型与地质环境有广泛的联系,不同的构造环境将提供不同的源岩组合,其花岗岩形成过程也不同。但是现在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感到,上述ISMA分类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它们的定义和特征相当混乱,不同地区之间很难对比。其次,成因类型是根据有限的几个地球化学参数确定的,自然过程如此复杂,想用几个参数把花岗岩类岩石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地概括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花岗岩类的源岩不会是单纯的地壳沉积岩,也不会是地幔岩,更不会是地幔岩浆与地壳岩浆的简单混合,更多的是早先存在于地壳中的沉积岩和幔源火成岩以不同比例混合熔融而成的,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地幔来源与地壳来源之间的连续谱系,可能是无限多个不同的成因类型(Leake,1990)。第四,更多的学者强烈主张(Brown等,1984;Wickham,1989;Cobbing,1990;毛建仁等,1991)花岗岩成因类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种类的源岩而不是构造环境,特定的一种源岩可以被不同的构造作用过程所活化,结果产生相类似的花岗岩。第五,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主要是源岩的成分、性质、熔融和岩浆结晶的过程,而不是岩浆生成时的构造环境,即使构造环境相同,不同地区花岗岩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由于花岗岩类的源岩建造差异,在某一地区所获得的分类准则(尤其是地球化学方面的准则)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套用于其他地区,每一个地区的花岗岩都将有其特有的地区性特征。

表4-4 不同区带中生代侵入岩与火山岩时序关系表


表4-5 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侵入岩与构造演化

鉴于上述认识,考虑到本文所讨论的大都是岩浆成因的与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的侵入岩,不同岩浆岩区带侵入岩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基底源岩建造的差异,不同地带内获得的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参数,是基底源岩类型对花岗岩在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组成方面的影响的结果。沿袭国内外学者都已熟悉的SIMA的成因分类,增加I-S的过渡类型区分出一些不同的类型,作为中国东南大陆广大地质背景内的研究基础,联系实际地质情况判别花岗岩的构造环境。本文所指的S型花岗岩类以再循环地壳物质为主要来源,仅有少量上地幔物质参与;I型花岗岩类以上地幔或原生地壳物质为主要来源(不一定完全直接来自地幔),有少部分再循环地壳物质参与;A型花岗岩则指本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最晚期在扩张裂解环境下形成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具有独特的构造意义,其源岩是底侵垫托地壳中经历了部分熔融事件的变质基性火成岩,如浙闽粤滨海区带,也可以是经历交代作用的富集。本区不同成因类型侵入岩分布及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见表4-6。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即使是归属同一成因类型的侵入岩,由于源岩建造的差异其地球化学特征参数也有较大差异,表中分别列出。
(三)不同类型包体的空间分布
本区Ⅰ型侵入杂岩中广泛分布细粒暗色岩石包体。最大直径可达400cm(青田岩体),小者<4cm,一般10~20cm,总体来说<4cm的包体占多数,绝大部分呈椭球形、卵圆形、液滴状,也有呈不规则的楞角状,或呈长约10m,宽约2~3m的脉状,局部被花岗质岩石切割成块断状的岩石包体(宁德岩体)。包体可分散存在,也可成群出露,包体密度高者可达10个/m2(长泰花岗闪长岩体)。

表4-6 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类型的主要特征

包体与寄主岩石之间接触界线一般都很清晰,也有呈弥散状的过渡关系,寄主岩石也可切割暗色包体。在同一岩体中,暗色包体总是比较集中地分布在SiO2含量较低的相带中,因此可以分布在岩体内部(如青田、丹阳等岩体),也可以分布在岩体的边缘(如铜官山、馒头山、山头郑等岩体),包体的颜色一般都比寄主岩石深,呈灰黑色、灰色,细粒结构,粒径0.5~1mm居多,任何一类岩石中的包体都比寄主岩石粒度细,有时可见冷凝边。
包体成分主要为闪长质和石英闪长质,矿物组合与寄主岩石相同,但含有较多辉石、角闪石、斜长石和副矿物。包体中黑云母为镁质-铁质黑云母(MF=0.26~0.63)。钙质闪石类的角闪石呈细长柱状,形态完好。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型,与寄主岩类相似。副矿物中最为突出的是具快速冷却的针状磷灰石,长宽比高达40:1,一般20:1~30:1,而寄主岩石中磷灰石长宽比<5:1。包体的特征结构是“间粒”和嵌晶结构,斜长石晶体格架内充填有辉石、石英等,或是他形石英和碱性长石包裹较小斜长石、角闪石等,表明石英和碱性长石是后进入包体中的,这种现象在包体与寄主岩石接触界线附近更为明显。

表4-7 包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表

注:1.“*”者为包体的寄主岩石;2.LREE′为La、Ce、Nd、Sm、Eu5个元素的和,HREE′为Gd、Dy、Er、Yb、Y5个元素的和,∑REE,为上述10个元素的总和。
与寄主岩石相比,包体的SiO2、K2O含量低,而FeO、MgO、CaO、Na2O、P2O5、Cr、Ni、Co、V、Sc、Zr、Ga含量高。由于包体中富集大量富含稀土的副矿物和F、Cl流体,包体的稀土总量都高于寄主岩石,并具弱负Eu异常。包体的微量元素分布型式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寄主岩石的同类曲线十分相似,两者具有同源特征,见表4-7。
对于I型侵入岩中暗色微粒岩石包体的成因,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源岩部分熔融后的暗色残留体(White等,1977;Griffin等,1978;杨超群,1988;陈国能,1988;陶维松,1987);②岩浆房底部富铁镁矿物堆积体,在后来岩浆上升侵位时携带上来而形成暗色包体(Palm,1957);③基性岩浆和原始酸性岩浆不完全混合而形成(Cantagrel等,1982;Reid,1957;F.Bussy,1987;Brown,1986);④主岩体冷凝形成的边缘相破碎后被包在脉动岩浆中(Dider,1982;汪建明,1988)。
a.早期结晶矿物的堆积体:如漳州岩体的辉长苏长岩中直径为0.5~3cm的灰黑色椭球形包体,包体中呈粒状的辉石晶形与寄主岩石中的相似。铜官山东石门小岩体中,主体岩石辉石为含闪长岩,包体中角闪石具堆晶结构,主要由棕色或绿色角闪石及黑云母组成,间隙矿物为斜长石。其他有榍石和金属矿物。
b.析离体:主要指产在分异程度较高的A型花岗岩中的浅色石英闪长质包体,具花岗结构、嵌晶结构。是A型花岗质岩浆的同源包体,较早结晶的斜长石、少量黑云母和富稀土元素的副矿物,随同富LREE、Eu等元素的F、Cl流体一起析出,使得熔体中这类元素更亏损。
c.冷凝形成的岩体边缘相碎块(自碎包体):主要分布于风化剥蚀程度较弱的岩体边缘相,与寄主岩石有较清晰的界线,这类包体是岩浆侵位过程中,岩体边缘冷却较快,而内部仍处于高温熔融态,由于岩浆脉动上侵挤碎了侵入体边缘相富铁镁矿物岩石,这些碎块与岩浆发生不完全反应,出现重熔现象,形成细粒、富针状磷灰石快速冷却结晶特征的自碎包体。如见于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中的闪长质包体主要由绿色角闪石、中长石(An=37.5%±)组成,次为碱性长石、微量石英。角闪石呈束状或放射状。副矿物有针状磷灰石、榍石及金属矿物。其中以迅速冷却的针状磷灰石最为特征。此外,具似斑状结构和嵌晶结构的斑状闪长质包体,钙长石和他形碱性长石晶体中包嵌有大量斜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针柱状磷灰石和少量黑云母等早期结晶矿物,与暗色闪长质包体相比,其成分更接近于主体岩石。
d.两种岩浆混合包体(淬冷包体):这类包体与寄主岩石成分上相差悬殊,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岩体内部而不是边缘相中,具有典型的火成结构,成分也都位于岩浆岩成分范围内,所以不是基底变质岩的残留体,也不是岩浆早期结晶的冷凝边缘相或围岩碎块(岩体围岩都是上、下火山岩系的流纹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包体具微粒结构和冷凝边,说明闪长岩和石英闪长质包体不是早期结晶相在岩浆房底部的堆积体。包体的微细粒结构、针状磷灰石、冷凝边现象,说明它们是快速冷凝的淬冷包体。包体呈塑变形态,并出现石英、碱性长石等来自寄主岩石的矿物,说明它们可能是两种岩浆不均匀混合的结果。在混合得比较均匀的部分,包体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都介于包体与寄主岩石之间,这类包体已作为I型侵入杂岩的一个特征,两种岩浆混合可以对这类微粒包体的许多特征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在闽东宁德黑云母花岗岩中出现同期基性岩脉,侵入到尚未完全结晶的花岗岩脉中,断续延长,被花岗岩分割和部分混合。J.Dider(1982)指出:“同期岩脉是在花岗岩体尚未最后固结时定位于花岗岩中的,或者是由于花岗岩中有一个尚可活动的内部带,它可以使岩脉破碎;或者是由于岩脉本身使得花岗岩中一个还是松散地粘着的结晶区重新活动使岩脉破碎而形成包体”。

应以全面反映工作区岩浆岩类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为切入点。分述如下:
(一)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至新,以超基性岩、基性岩的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形态、产状;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二)中酸性侵入岩
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1.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工作区内岩浆活动的规模,侵入岩或花岗岩类出露的地理位置、产状、岩石类型、形成时期、活动方式,以简表形式表示工作区花岗岩类的时代、侵入体、单元、超单元的主要岩性、时代确定依据及形成序次等,填图单位划分,概述工作区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表6-1)。
表6-1 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表格式)


2.各论部分
首先,在填图单位划分的基础上,按从早至晚次序简述每个超单元(或独立单元)出露的地理位置、面积、单元划分、侵入体数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超单元的下列特征。
(1)地质特征
叙述超单元出露的地理位置、侵入与沉积的地层或变质岩、侵入与被侵入的花岗岩、超单元内各单元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特征、接触面产状变化,水平分带或垂直分带的特点、时代确定依据等。
(2)岩石学特征
根据野外观察、统计及室内分析、宏观、微观的鉴定资料,综合叙述超单元内各单元的岩石类型;岩石颜色(含风化颜色)、岩石结构构造、造岩矿物与副矿物的种类及含量和各自的主要特征;各单元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表6-2);微量元素(表6-3)、稀土元素等特征参数;某些单矿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岩石或单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值及其他方面,如包裹体测温、高温熔融实验等特征参数。
表6-2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表格式)


表6-3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表格式)


对超单元内包体的发育形态、岩石类型、岩石学特点以及与其主岩相的相互关系等较详细的叙述。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等发育程度
叙述超单元内各单元外面理和线理的组成、发育程度、产状及它们在不同单元不同侵入体或同侵入体不同位置上的变化,超单元(或序列)内出现的岩脉、岩墙,尽量区分其是否与超单元有成生联系,并分别叙述各种岩脉、岩墙的发育程度、分布特点、产状变化、规模大小及简要的岩石学特征等。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
对超单元内出现的蚀变作用要分别叙述其分布范围、蚀变强度、作用特点、出现的岩石类型以及蚀变岩石的特点等。
对花岗岩浆侵入产生的围岩接触变质作用,要叙述各带的宽度及其变化、变质作用类型、变质岩种类以及各种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
依据超单元花岗岩类各方面特征的综合、计算或推算,推测超单元及其所属各单元、各侵入体及其相关岩脉的岩墙的形成深度和剥蚀程度。
3.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哪个超单元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概括起来,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从花岗岩类的野外宏观标志、岩石、结构、岩脉、形成深度和剥蚀程度、成矿作用等特征以及微观标志、岩石学特征与参数特征来综合对比和叙述各时代、各超单元(或每个超单元中的各个单元)的相互区别以及自早到晚的演化规律。
(2)花岗岩类的成因
根据花岗岩类的各方面特征和标志,叙述工作区各超单元原岩物质的可能来源;并按照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划分原则,叙述各超单元的成因类型;叙述各超单元或各单元、各侵入体花岗岩的形成方式。
(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
根据工作区(含相邻区)的花岗岩类深成杂体岩的总体形态特征产状、组构、变形种类及形变特点等,阐明或推测工作区花岗岩类以及深成岩体的就位方式和就位机制。
(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
在沉积岩或变质岩出露区,可根据接触变质岩石的分布,中酸性岩脉、高温热液矿化的出现和发育程度,并结合物探资料以及地球化学资料等,预测工作区内隐伏花岗岩体及其隐伏深度等。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三)火山岩
阐述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状态特征、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古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他地质作用,探讨古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东昆仑早古生代造山旋回
答:造山后A型花岗岩还未发现,但下、中泥盆统的缺失,晚泥盆世陆相磨拉石的发育,可视为造山带在晚泥盆世已进入造山后崩塌阶段和另一个造山旋回开始的间接标志。2.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的性质 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的性质,主要可以从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性质及地质特征来判断。莫宣学、邓晋福等...

造山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答:常见岩石类型有蛇纹石片岩、绿泥滑石片岩、菱镁滑石片岩和镁铁闪石片岩等。 四、片麻岩 片麻岩一般为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长英质矿物>2/3,且其中应有一定量的长石,其余为定向排列的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和其他非长英质矿物。造山变质作用成因的片麻岩的原岩既可是正常沉积岩(如黏土质...

学习任务认识花岗岩-流纹岩类的岩石
答:从地质时代看,伴随每期构造运动都有花岗岩类侵入,以前震旦纪及燕山期广泛,尤其燕山期。 花岗岩类主要构成大岩基和岩株、岩盖、岩墙等,花岗岩体往往是由不同成因、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类岩石组成的多旋回、多阶段复式岩体。如华南地区诸广山岩体是由四个旋回的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多旋回、多阶段复式岩体在岩石学、...

常见的岩和石有多少种?至少回答5种.
答:按所含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按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晶洞花岗岩等;按所含副矿物可分为含锡石花岗岩、含铌铁花岗岩、含铍花岗岩、锂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等。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

岩石成因讨论
答:根据新获得的大量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成果资料,本次将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类分为三个成因大类,即壳源重熔型(C型)、壳幔混合型(H型)及A型,其中A型又分铝质A型和碱质A型两个亚类。它们的主要判别标志如表1-22所示,不同类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种类见图1-20。必须说明的是,各类型之间有时并无...

火山岩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答:7—鹅湖岭组第三段火山岩;8—鹅湖岭组第二段火山岩;9—鹅湖岭组第一段火山岩;10—打鼓顶组火山岩;11—下石炭统梓山组含电气石石英粗砂岩、含砾石英砂岩;12—新元古界老虎塘组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13—花岗斑岩;14—石英正长斑岩;15—碱长花岗斑岩;16—流纹斑岩;17—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18—断层;...

岩石学及其研究意义
答:岩理学又称为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就是在深入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比较、归纳、演绎深入认识岩石的形成过程,理解地球上发现的(以及来自其他星球的)各种各样岩石的多样性的起因,分析人类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球内部岩石物质的性质,进而为探讨地球和行星系统动力学过程提供知识...

环斑结构的成因
答:1.环斑结构成因研究的一些观点 环斑结构是环斑花岗岩所特有的典型结构,是鉴别环斑花岗岩的主要标志,环斑结构的成因一直是岩石学家感兴趣但仍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这种特殊的岩石结构自100多年前Sedoholm首次描述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目前认为环斑结构的形成主要涉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已提出的可能机制...

中国环斑花岗岩研究现状
答:作者曾多次对沙河湾岩体进行考察和研究(卢欣祥,1992~1996,1997,1998),但真正较全面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1992~1996)的二级课题“秦岭显生宙花岗岩类研究”时,并于《中国科学》上发表了“秦岭印支期沙河湾奥长环斑花岗岩及其动力学定义”(...

划分侵入岩(包括火山岩)构造环境
答:2)过碱性花岗岩,无共生的CA-γ。 (十一)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相当于本技术要求的陆块区)环境的岩浆岩组合 1)金伯利岩(Kimb)、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2)大陆溢流玄武岩及相应的层状基性侵入体。 3)环斑花岗岩(狭义的环斑花岗岩)、斜长岩与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类。 (十二)玄武岩的四面体分类 实验岩石学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