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的成因分类 花岗岩类的成因及成因分类

作者&投稿:逮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传统成因分类

人们最早认识和研究花岗岩类时,尤其是对花岗岩进行填图时,大都认为一个岩体一般只经历了一次岩浆分异并上侵就位形成的,虽然认识到了花岗岩类成岩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但没有将这种分异与岩浆的上侵和就位相联系。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构造—岩浆旋回的概念建立,才开始注意到按构造旋回对花岗岩类进行期次分类,即每一构造旋回都伴有相应的岩浆旋回。这种分类仅是花岗岩的粗略分类,在地质填图中一般按大的构造旋回确立和划分岩浆旋回(如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

2.花岗岩类的派生成因分类

在基本分类方案的基础上,附加各种成因的分类统称为派生分类方案。

第一类派生分类以源岩所在岩石圈的大致位置,并结合其他地质因素或增加某些有限的地球化学参数限定的分类。前者以我国科学家徐克勤先生的同熔型、改造型、幔源型分类为代表;后者以ISMA分类为代表。

I型和S型花岗岩类最早由Chappell和White(1974)在研究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时提出。最初的意义是,S型花岗岩(含火山岩)的源岩应以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等壳层沉积物为主,因而其特性继承了沉积岩和变质沉积岩的某些重要地球化学特征(S型取sedimentary首字母)。与其相对应的I型火成岩,源岩则主要由火成岩,尤其是基性程度偏高的火成岩、变质火成岩类(I型取igneous首字母)组成。此后,I型和S型分别代表了成熟度较高地区下地壳硅镁层(火成岩)和上地壳硅铝层(沉积岩)物质的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中形成的两类花岗岩类。

Collins(1998)的三源组分混熔模式被认为是现今对I型和S型花岗岩源岩的最合乎实际的解释。Collins指出Lachlan褶皱带的I型花岗岩是由玄武值岩浆与绿岩系部分混熔形式,当这种岩浆在地壳中又受到了大量沉积岩的充分混染,则I型花岗岩就变成了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图3-3)。可以看出,三源组分解释与Chappell最初的定义无本质上的区别。ISMA分类在此后的推广中,分类内容不断增补,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在运用于其他花岗岩区的研究中,对其理解的差异以及各地花岗岩特征的差异性,尤其是Pearce等将其与构造环境相联系并加以改造原始分类,使这一分类更为混乱。

图3-3 花岗岩类三源组分混合模式图

(据Collins,1998)

Pearce指出“I 型、S型分类方案是有用的,但要将矿物分类和主要元素分类方案用于构造环境判别的效果一般较差,因为它们仅仅依赖于几个为数不多的变量,而且全部不能用来进行构造分类,在这些花岗岩类中并不存在环境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不难理解,I 型、S型最初的分类是以岩石学、矿物学标准的分类,并仅仅分析两类不同特征的岩石与源岩的关系,而大多数应用者试图努力寻找到该分类与构造环境的对应关系,必然引起很多争论。

较集中的争论是其定义混乱并且在不同地区尤其是造山带地区极难对比和应用。之所以混乱是因为这些成因类型是仅仅根据几个有限的地球化学参数确定的,地质过程如此复杂,要想用几个参数简单化、数字化加以概括和分类,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也导致了许多矛盾;之所以极难对比和应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I型、S型花岗岩分类的基础在造山带受到了置疑。

第二类派生分类以日本学者日原瞬三依据特征矿物磁铁矿、钛铁矿为标准的分类。已经证实岩浆中的SO2含量直接决定磁铁矿和钛铁矿的相对含量,不具推广意义。

第三类派生分类即是将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与大地构造环境相联系的分类,主要有Maniar的造山型和非造山型分类;Pearce的洋脊、火山弧、板内、碰撞带分类以及对ISMA型的构造相联系的成因分类;杨树逢以板块边界为主的板块俯冲幔源型、板缘挤压型(岛弧型)、板缘拉张型、板内改造型、板内裂谷型分类;李永军等(1995,1996)将西秦岭造山带花岗岩划分为造山型包括俯冲(洋陆)碰撞型、陆陆碰撞型、造山期后型,非造山型包括板内裂谷型、板内浅熔型、板内深熔型等,也属于此类。



花岗岩类岩浆的成因及其类型~

在花岗岩类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岩体以什么方式形成,大型岩基是如何占据巨大的空间的;另一是花岗岩类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的构造背景问题。
1.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
关于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有岩浆成因和交代(花岗岩化)成因两种观点。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是指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的花岗岩,主要强调在岩体的形成过程中经历过岩浆(熔体)阶段。由于其是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形成的,所以在有些文献中亦称其为异地花岗岩。交代成因的花岗岩是指先存在的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的情况下由交代作用转变而成的。由于岩体是在原地经交代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原地(in situ)花岗岩。这种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亦称为花岗岩化作用(granitization)。
表7-1 岩浆花岗岩与原地花岗岩的特征及区别


绝大部分中浅成相的花岗岩与围岩之间具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如岩体切割围岩层理、片理,岩体具冷凝边和接触变质带等,它们的岩浆成因是勿容置疑的。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分歧的焦点在对深位大型花岗岩岩基的认识上。这些岩体与围岩的接触边界常呈现渐变过渡关系,无冷凝边,岩体内部尚残存与围岩区域构造相连续的片理或变余层理。交代成因观点认为,这些岩体是在不出现熔体的情况下,通过变质交代作用形成的。带入的组分为K、Na、Si,带出的组分为Fe、Mg、Ca,这样可将偏基性的变质岩交代成花岗岩。交代的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是通过流体的扩散作用进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在固态的条件下完成的。第一种观点已经被某些岩浆成因的花岗岩体将围岩交代形成交代花岗岩的现象证实,但是对其是否能形成大规模的岩体尚存异议。实验证明,在固态条件下元素的扩散速度太慢,即便在岩浆温度条件下,也难产生大范围的成分变化,因此固态交代的观点目前已被抛弃。产于深变质岩区的混合花岗岩,其火成结构也十分明显,围岩中可见大量因岩浆贯入而形成的岩脉,目前一般认为这类岩体是变质岩重熔的产物,只是岩浆未经迁移而就地固结成岩,才使残余构造与围岩构造保持连续一致。因此本教材认为用“原地花岗岩”来取代“交代花岗岩”更为贴切。
通过岩浆侵位形成的花岗岩与原地花岗岩(或交代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见表7-1。
2.岩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观点
目前人们已普遍接受绝大多数花岗岩体属于岩浆成因的观点,但对岩浆花岗岩类的形成过程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①结晶分异作用(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鲍文,1948);②混合化作用(hybridization);③地壳岩石的深熔作用(anatexis)等观点。
1)结晶分异作用
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形成从闪长岩到花岗岩的花岗质岩浆已得到野外、室内和实验研究的证实,如①一些层状和环状侵入体中的长英质岩石是基性的岩浆结晶分异形成花岗质岩浆最好的证据,其中的矿物分层现象反映了重力分异作用;②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实验(鲍文,1921)和天然玄武岩中玻璃质(代表镁铁矿物结晶后的残余岩浆)的成分研究表明,残余岩浆是向富石英、长石组分的花岗质岩浆方向演化的;③某些由玄武质岩浆分异形成的花岗质岩石在同位素组成上存在与玄武质岩浆来源一致的幔源特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存在由分离结晶形成的演化趋势。存在疑问的是,由玄武质岩浆分异形成的花岗质岩石能否形成岩基规模的岩体。
2)混合化作用
混合化作用是指通过同化(assimilation)或混合(mixing)作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形成混杂岩浆(hybrid magma)的过程。Daly(1914,1933)最早提出了花岗质岩浆的这种成因机制,认为高温的玄武质的岩浆可以像溶剂一样熔化地壳中的长英质沉积岩和变质岩或先存在的花岗质岩石,使岩浆的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具中间成分(中性侵入岩)的花岗岩类岩石。近年来代表性的观点是幔源岩浆上升底垫于下地壳下部(被称为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因其热量大,导致下地壳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同时与这些花岗质岩浆混合,产生偏中性的花岗质类岩浆。这一观点已被岩体中出现反环带斜长石、基性捕虏体及大量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证据所证实,对解释偏中性的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具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作用存在的主要疑点是玄武质岩浆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来熔化地壳岩石,在正常地温的情况下回答是否定的,但如果地壳岩石已因某种地质作用增温到接近熔点,则是可能的。另外,由于混染作用受两端员组分的成分制约,只可能形成中性的花岗岩类岩浆(闪长质),而不可能形成大型岩基中的主体岩石——花岗岩。
3)深熔作用
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观点认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深熔(或部分熔融)形成的。深熔作用模式解释花岗岩类成因的优点在于:它能容纳花岗岩类岩浆成因和花岗岩化成因的一些方面的特征,能较好地解释花岗岩类在化学成分上较大变化范围的特点,且得到了实验岩石学研究的支持。支持深熔模式的证据有:①花岗岩类主要产于大陆区和消减带大陆一侧,表明花岗岩与大陆地壳有关,大陆地壳是大部分花岗岩类岩石的物质源区;②在高级变质,尤其是含角闪石和云母的变质地体中,常见透镜状、豆荚状的花岗岩质脉体,表明有局部的深熔作用发生;③在代表花岗岩体系的Q-Ab-Or相图中,80%以上的花岗岩类样品投点位于低温槽附近,而从实验岩石学的角度看,地壳深熔作用应该从低熔点的组分开始,产生的岩浆亦应位于低温槽附近(图7-2),因此花岗岩类的物质成分与深熔成因模式是吻合的;④对许多花岗质岩石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其物质来源不是上地幔的超镁铁质岩,而是地壳中的变质火成岩或变质沉积岩,实验亦证明地壳中的各种岩石可在不同的深度经深熔作用形成花岗质岩浆。由地壳中变质火成岩和变质沉积岩深熔形成的花岗岩分别称为I型和S型花岗岩,可以通过对岩体中保存的源区部分熔融的耐熔残留体(restite)的研究进行区分,在找不到残留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岩石的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进行识别。

图7-2 花岗岩Q-Ab-Or相图及投点

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型花岗岩
广义花岗质岩浆的物质来源较复杂,它可来自地壳不同结构层及消减带的消减洋壳和地幔楔形区。产出的构造背景也多样,如岛弧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大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带及大型逆冲断层带、大陆裂谷甚至大洋中脊等构造部位。花岗岩类据物质来源和产出的构造背景,也被划分为多种成因类型。不同的学者因划分花岗岩的出发点不同,分类的结果有所差异。
Dudier等(1969)认为,花岗岩应按物质来源划分为C型(壳型)和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C型花岗岩又分为CS型和CI型,前者物源为沉积岩;后者物源为火成岩。
Chappell和White(1974)据澳大利亚拉克伦造山带花岗岩研究,据物源将其分为I型、S型两类,I型为未经风化的火成岩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S型为经过风化的沉积岩(泥质岩为主)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显然Chappell的I、S型,分别与Didier的CI、CS、型相当。
石原舜三(1977)根据不透明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将日本岛弧的花岗岩划分为磁铁矿和钛铁矿两个系列。前者被认为是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岩浆来源深,未受到沉积岩中碳质的还原)形成的,因而磁铁矿类的氧化矿物含量高,而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则富镁。后者是在低氧逸度条件下(岩浆来源较浅,中至下部地壳,被沉积物中的C还原)形成的,不透明氧化矿物少,仅钛铁矿常见。高桥正树等(1981)将Chappell的I型、S型与磁铁矿系列和钛铁矿系列进行了对比,磁铁矿系列与I型花岗岩是等同的,但钛铁矿系列既包含S型,也有I型。
我国学者徐克勤等(1982)以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的成因分类,认为前者为上地幔派生岩浆上升,与地壳同熔及混染所形成的岩浆产物,从物源上看,它应相当于幔壳混源型(MC型);后者为地壳重熔的再生岩浆产物,又分改造外源型(物源为沉积岩)和改造内源型(物源为火成岩)两类,应分别与S型和I型相当。
Loiselle等(1979)从构造意义的角度,将花岗岩类分为造山花岗岩(O型)和非造山花岗岩(A型)。其中O型花岗岩包括前述的S型和I型两类,是造山带的产物。A型则主要见于非造山带和造山期后。Collins等(1982)认为A型花岗岩为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
从上述各家分类不难看出,花岗岩类岩石从构造角度可分造山花岗岩和非造山花岗岩两大类,而从物源角度进一步可归纳M型花岗岩(M-type granites)、I型花岗岩(I-type granites)、S型花岗岩(S-type granites)和A型花岗岩(A-type granites)4种成因类型。这亦是目前国内外较普遍使用的划分方法。不同成因花岗岩系列的矿物及化学成分特征见表7-2。
表7-2 各类花岗岩的矿物及化学特征


续表


1.花岗岩类的成因
花岗岩是大陆壳中分布最广泛的岩石,与其他火成岩一样,是研究地球内部的“探针”,其形成演化与地球板块构造的成生演化、大陆壳生长、地球动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伴生丰富的矿产。因此,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
在花岗岩类的研究中,人们常常较关心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岩体是以什么方式形成的;其二是一些大型的岩基是如何占据巨大的空间的。对这两个问题的长期研究,形成了花岗岩类岩浆成因和交代成因两种观点,这就是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异地花岗岩,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原地花岗岩,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岩浆说已得到广泛公认,而交代说则众说纷纭,有水热交代说、岩汁交代说、岩浆交代说等。
交代成因论亦称为变成论,认为花岗岩类岩石是通过水热熔液、透岩浆熔液、岩汁等不同方式交代先成固态岩石形成的,即所谓的花岗岩化作用(granitization)。其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岩体是在原地经交代作用形成的,又称原地(insitu)花岗岩。
花岗岩化理论 用超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解释花岗岩的成因,深熔作用定义为先存岩石经熔融形成花岗岩的过程。花岗岩化理论最难以解释的是混合岩。区域变质作用与花岗岩成因(超变质作用)的关系远复杂于现有的认识,如华南大规模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无区域变质作用的时期,是与板块消减有关的地壳缩短、增厚、岩石圈拆离等机制形成的,地壳的局部增厚使深部地温升高到足以使增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
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分歧的焦点在对深位大型花岗岩岩基的认识上,这些岩体与围岩的接触边界常呈现渐变过渡关系,无冷凝边,岩体内部尚残存与围岩区域构造相连续的片理或变余层理。花岗岩化观点认为,这些岩体是在不出现熔体的情况下,通过变质交代作用形成的,带入组分为K、Na、Si,带出组分为Fe、Mg、Ca,将偏基性的变质岩交代成花岗岩。但是否能形成大规模的岩体尚存异议。实验证明,在固态条件下,元素的扩散速度很慢,即便在岩浆温度条件下,也难产生大范围的成分变化。产于深变质岩区的混合花岗岩具十分明显的火成结构,围岩中可见大量因岩浆贯入而形成的岩脉。目前一般认为这类岩体是变质岩重熔的产物,只是岩浆未经迁移就地固结成岩,残余构造基本保持与围岩构造连续一致。因此用“原地花岗岩”来取代“交代花岗岩”更为贴切。
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可以用来解释花岗质岩基和其他侵入体成因,因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深熔(或部分熔融)形成的。深熔作用模式解释花岗岩类成因的优点在于:能容纳花岗岩类岩浆成因和花岗岩化成因的一些特征,能较好地解释花岗岩类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特点,且得到了实验岩石学研究的支持。
岩浆论 认为花岗岩类岩石是由花岗质岩浆冷凝形成的。其主要依据是这类岩石的野外产状、物质组成、共生组合关系以及高温高压实验所得的温压数据和相平衡关系等。地球上,特别是陆壳上确实存在相当于花岗岩类成分的火山岩,有时二者相共生,如我国东部某些地区流纹岩和花岗岩共存,次火山岩状的花岗斑岩存在于流纹岩系中,流纹质的火山碎屑岩大面积分布,这些都说明在地质历史的不同时期和阶段确实有花岗质岩浆的火山活动。其次,对花岗岩系(Q-Or-Ab-H2O系)的实验研究所指出,如果将标准矿物Q-Or-Ab≥80的花岗岩投影在该实验所得的相图中(图3-8),其大部分都集中于最低熔点附近的带状部分内,表明花岗岩类的形成有着类似的结晶-液体的相互作用,即花岗岩类岩石是从岩浆或再生岩浆(深熔岩浆)的液相中结晶出来的。至于花岗岩浆的来源,可以有不同的形成方式,但就高温高压实验来看,在地壳的局部热流值较高的部分,某些深埋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造成深熔是完全可能的。

图3-8 花岗岩Q-Ab-Or相图及投点

据推断花岗岩浆的熔化温度可能在640~730℃之间,如果地热增温率为30℃/km,则在21km深处可产生花岗岩浆。如果地热增温率升高,其形成深度还可以更浅。这些深熔的花岗岩浆就可在地壳的不同部位形成各种花岗岩类岩石。
岩浆侵位形成的花岗岩与原地花岗岩(或交代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见表3-1。
表3-1 岩浆花岗岩与原地花岗岩的特征及区别


(据Hyndman,1985,修改)
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是指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的花岗岩,主要强调在岩体的形成过程中经历过岩浆(熔体)阶段。由于其一般都是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形成的,亦称为异地花岗岩。绝大部分中浅成相的花岗岩与围岩之间具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如岩体切割围岩层理、片理,岩体具冷凝边和接触变质带等。
单纯从野外观察到的基性岩浆的活动规模上看,由玄武质岩浆分异形成的花岗质岩石似乎可以形成岩基规模的岩体,但岩浆的分异作用还受到岩浆动力学条件的制约,因此,在作出某个大型花岗岩类岩基是由玄武质岩浆分异形成的结论之前,需慎重。
2.花岗岩类的分类
(1)铝-碱分类
Clarke(1981)提出“过铝”的概念,用铝饱和指数A/CNK=Al2O3/(CaO+Na2O+K2O)(摩尔比值)表达那些通过结晶分异和岩浆晚期及岩浆期后的热液蚀变所获得的“过量铝”。用该比值将花岗岩类岩石划分为过铝、偏铝和过碱性三类花岗岩(表3-2)。
表3-2 过铝、偏铝和过碱性三类花岗岩的特征


(2)构造分类
Pitcher(1984)提出,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代表了不同的板块构造活动带,据此分为:①分布于大陆岛弧主要为斜长花岗岩的M型(幔源型)花岗岩;②以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合为代表的属于板块边缘的科迪勒拉Ⅰ型花岗岩;③以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代表的造山期后隆起体制下形成的加里东Ⅰ型花岗岩;④克拉通之上褶皱带和大陆碰撞褶皱带的过铝质花岗岩组合的S型花岗岩;⑤稳定褶皱带、克拉通膨胀处及裂谷的碱性花岗岩(A型花岗岩)。Pitcher的分类明确指出了花岗岩类和板块构造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对较全面地反映了花岗岩类的空间演化规律。Pitcher(1983)认为,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能够鉴别源岩,而源岩一经鉴别出来就能识别大地构造环境。M型花岗岩浆可能来源于幔源物质或俯冲到火山弧之下的洋壳;Ⅰ型花岗岩浆来源于会聚板块边缘的陆壳下部,源岩可能是幔源底侵物质;S型花岗岩是大陆碰撞带和克拉通韧性剪切带的产物,地壳构造加厚使深部温度升高,地壳物质发生重熔;A型花岗岩既是地盾区与裂谷有关的岩浆活动产物,也是造山带稳定后的深成活动产物。
(3)综合分类
Barbarin(1999)在系统总结有关花岗质岩石分类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地质学、矿物组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环境等特征,将花岗质岩石分为7种类型:含白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MPG)、含堇青石的过铝质花岗岩类(CPG)、富钾的钙碱性斑状钾长石花岗岩类(KCG)、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岛弧拉斑系列花岗岩类(ATG)、洋中脊拉斑质花岗岩类(RTG)、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AG)。归纳总结了7类花岗质岩石的主要矿物组合、野外地质学和岩相学特征、主要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并指出2类过铝质花岗岩(MPG和CPG)完全或基本是壳源的;2类钙碱性花岗岩(KCG和ACG)是混源的;3类拉斑系列花岗岩或碱性花岗岩(ATG或RTG和PAG)完全或主要是幔源成因的。但是橄榄玄粗系列花岗岩(SHG)以幔源成因为主,也有壳幔混源成因的。
(4)花岗岩类S-I-M-A字母分类
花岗岩物质来源是现代岩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壳与地幔相互作用的地球内部动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过去的30多年中提出了20余种花岗岩的分类,主要的分类见表3-3。早期的分类只是开拓性地提出了某种类型的概念,后期的分类则是综合的、系统的。
表3-3 花岗质岩石主要分类方案对比表


表中代号:杨超群:MM变质-交代型,CR地壳重熔型,MS混合源型,MD岩浆分异型;B.Barbarin:CST地壳剪切、冲断型,CCA地壳碰撞原地型,CCI地壳碰撞侵入型,HLO晚造山混染型,HCA大陆弧混染型,TIA岛弧拉斑系列,TOR洋脊拉斑系列,A碱性系列;Didier等:C型壳源型(淡色花岗岩),M型混合源型或幔源型(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张德全等:Su副变质低熔无包体花岗岩,Se副变质低熔含包体花岗岩,SI正、副变质岩低熔花岗岩,Iu正变质岩高熔无包体花岗岩,Ie正变质岩低熔含包体花岗岩,Au、Aa壳幔混合源碱性花岗岩,MI壳幔混合源花岗岩,M玄武质岩浆分异花岗岩;Maniar等:CCG大陆碰撞花岗岩,POG后造山花岗岩,CAG大陆弧花岗岩,IAG岛弧花岗岩,OP大洋斜长花岗岩,RRG与裂谷有关的花岗岩,CEUG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Pearce等:COLG碰撞花岗岩,VAG火山弧花岗岩,ORG洋中脊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
花岗岩类S-I-M-A字母分类系统并非一次由一人提出,而是从事花岗岩研究的地质学家长期研究逐步形成的。其运用花岗岩类的综合特征将花岗岩分为4类,将它们赋予了各自的成因意义———源岩性质,并分别以各自源岩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谓之S型、I型、M型、A型;各类花岗岩主要分类指标的特征如表3-4。各类花岗岩综合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特征如表3-5。
表3-4 各类花岗岩主要分类指标的特征


表3-5 各类花岗岩综合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特征


我国在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方面作过许多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徐克勤等(1983)和杨超群(1980,1982)的分类。他们在研究华南花岗岩的基础上,按照花岗质岩石的物质来源、形成方式、大地构造部位及花岗质岩石岩石学和成矿作用特征将花岗质岩石划分为陆壳改造型、过渡型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表3-3),这种分类方法与国外的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国内获得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主要反映花岗岩的岩浆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成因联系。王德滋、舒良树(2007)把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区分出5种主要类型:①洋壳俯冲消减型,如太平洋两岸的大陆边缘;②陆—陆碰撞型,如喜马拉雅—冈底斯碰撞造山带;③陆缘伸展型,如中国东南部伸展型大陆边缘、北美西部盆岭省;④陆内断裂坳陷型,如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钱塘江—信江断裂坳陷;⑤裂谷型,如东非裂谷、攀西裂谷。

含矿岩体成因探讨
答:杨超群(1984)将花岗岩划分为4种类型,即壳源重熔型、混合源同熔型、幔源分异型和变质-交代型,并指出它们在稀土元素组成和分布上有明显区别。比较本区全分异自交代型花岗岩与杨氏花岗岩类型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点(表2-43)可以看出,全分异自交代型花岗岩最接近杨氏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 表2-42 塔乌松(Л.В.Та...

花岗岩都有那些常用的颜色和种类还有规格?
答:按所含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按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晶洞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等;按所含副矿物,可分为含锡石花岗岩、含铌铁矿花岗岩、含铍花岗岩、锂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等。常见长石化...

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探讨
答:钾质系列深成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冀西北的天镇—宣化钾质花岗岩带和冀东的迁安片麻岩穹窿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钾质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少量花岗闪长岩。在冀西北天镇—宣化钾质花岗岩带主要为红色钾质花岗岩,它们的SiO2含量较高,多介于68%~74%之间,Al2O3的含量变化于12.2%~14.5%之间,其特点是Na2O含量明显低于K2O含...

大厂矿集区的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答:根据SiO2含量划分为两类:一是大于66%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即花岗岩岩石。一类SiO2含量小于66%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岩类岩石的主量成分具有以下特点: 1)富硅、碱。以拉么-笼箱盖复式体中黑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最高,为72.62%~74.06%,平均73.71%,花岗斑岩中SiO2含量变化为67.62%~75.6%,平均72.038%,...

多成因和主成因成矿
答:白岗岩亚型矿床,主成因是淋积成因,次成因是岩浆成因和沉积成因等等。确定主成因的原则,是形成该矿床工业铀矿床的关键成矿作用,它必须起着画龙点睛的意义。对于只形成矿源层或低品位贫铀矿化的成矿作用,均不列为矿床的主成因。因此,我们对矿床主成因的确定,有着量和质的概念,可能与传统的观念有...

产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答:贵东岩体位于南岭东段粤北地区,区域上属于南岭地区三条东西向岩浆岩带之一的花 山-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沙溪岩体、鲁溪岩体、下庄岩体、 笋洞岩体、龟尾山岩体和帽峰岩体等组成的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复式岩体(图7-3),出 露面积达1500km2。该岩体侵入的围岩在东北侧和东侧为寒武-奥陶系浅...

中国白岗岩的分布位置都在哪些地方
答:白岗石:产地:吉林、湖南。林省有关专家日前向记者证实,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腹地的拉法山存在目前中国唯一的白岗岩洞穴群,数量达30个,其中一处大型岩浆气泡洞还填补了中国没有大气泡洞的空白。

矿床成因的演化
答:中元古代形成一批石墨片岩型矿床和夕卡岩型两种类型矿床。由于古中元古代地洼构造-岩浆活化,形成的超大型矿床数量多,矿石品位富。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矿床数量较少,先后有碳酸盐岩(白云岩)型和白岗岩型矿床形成。晚古生代及中新生代由于全球性的地台后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广泛而强烈发育,形成矿床类型...

谁知道九华山的成因告诉我下!!!
答:第二次岩浆侵入在燕山晚期,在青阳岩体的中心部位有九华山花岗岩岩体侵入,面积400km2,形成九华山主脉,从岩体中心向外颗粒变粗,依次为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中粗粒斑状钾长花岗岩,其中中粒钾长化岗岩面积约300km2,构成岩体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九华街以东地区。3、断裂节理作用 九华山地区主要断裂为燕...

分析姑婆山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答:1、姑婆山,历经多次造山运动和亚热带季风长期雕琢,群峰高耸、沟深谷幽、瀑飞溪潺、鸟语花香。2、又因为位于广西贺州市郊,使得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园的特点。3、姑婆山地貌类型属于侵蚀剥蚀的褶皱新三化岗岩中山小地地貌,地貌的发育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通过内外引力交互作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