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走西口》讲的是哪里的故事? 走西口简述的是什么故事?

作者&投稿:市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府谷县麻镇,是府谷最古老的镇子之一,神府一带人民经黄甫川,晋西北人民从山西河曲县西口渡口过黄河进入陕西,路线在这里交汇。明长城从这里穿过,一个个孤独的烽火台陈列于麻镇周围。
麻镇刘家坪村,村里显得异常冷清,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萧命一家五口是2001年走的,听村里人说去了鄂尔多斯的东胜。家里的窗纸已经被风撕裂,一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静静地依在墙角,大门上还留着主人美好的愿望:“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四时春”。只是这片黄土地并非他梦中的福地。刘家坪村有一个小组,组长叫付二,48岁了,在村里还算年轻人。6年前刘家坪是这一带的富裕村,全村有800多人。从1998年起这里一直干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举家迁徙,村里剩下400多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村里有人过世,抬灵柩的8个壮年人都找不齐。这个比例在这一带是比较小的,再往山上走,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走得只剩下三四户也很平常。
过麻镇北行50里,是府谷县的古城,这里紧邻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是走西口的人们要回头望的地方。大路旁有一座庙,镇上的人也说不清建了有多久了,穿过这座庙,走西口的人们就算真的离开家乡了。据府谷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凤琦介绍:府谷的农业是毫无保证的农业,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抗旱能力。而当地百姓之所以走西口,就是到长城以北去开荒,找个饭碗。神府一带的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稀少,像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从这里走过去的。

山西民歌《走西口》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河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每一个地方的民歌都有。各地方都有鲜明的特色。但是陕西和山西地方的民歌确实有两部分构成,但是这两部分民歌,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是,这二个地方的民歌就像长久以来被融到一块儿一样。在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中的一幕,台上表演的是阿宝和王二妮儿两个人合唱的一首歌,叫《黄土地》,是他们组成一个新的组合叫《皆大欢喜组合》之后推出的一首主打歌。这个形式很好玩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的风格是浑然天成的,完全统一的,为什么呢?阿宝是山西大同,是山西的歌手,王二妮她是陕西榆林人,是陕北的歌手。可是这两人在台上衣搭配你就觉得的那么合适啊。整个的风格气场啊都完全吻合最初的西口,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山西人多地少,粮食又不多,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做生意,其中去内蒙的人最多。西口是其中必经之地,出去以后就是漫漫无边的沙漠了,出了这个地方,明天就不知道是死是活了。所以人们在入沙漠之前,思念起在家的亲人,情人,在西口 的山上唱起了这首《走西口》。后来由于晋商遍布整个蒙古西北全国,这首歌成了晋商外出必唱的歌,同时也传遍了大江南北。《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河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我不太清楚《走西口》讲的是哪里的故事。但是我查了一下,据说是讲山西人到包头去打工的故事。百度回答不但能回答问题,而且也逼迫自己学习长见识长知识。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

因这里多是草原 ,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二人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地 ,辐射人口3000万,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属地方性剧种 ,以方言为主,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过程 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故事以田青之父田耀祖的嗜赌败家开篇,接踵而来是连年大旱,粮食无收,母亲淑贞带着田青和两个姐姐艰难的生活,这使田青从小就立志重振家业。

随着他们的渐渐长大,田青与梁满囤一起也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途中他们意外被土匪绑票,还成为了土匪中间的一员。在历经无数挫折之后,田青终于赎回了大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商之路。但是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田青破产,接连不断的变故让田青深切地认识到,不把侵略者赶出去,生意也做不成。田青于是带着儿子重新走了西口,投奔大青山游击队。

中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几乎人人都会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走西口,讲的故事就是,就是山西、山西、河北等地方的人
因为天荒灾害等原因,一些百姓在自己家乡活不下去的时候,会背井离乡迁徙到其它
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是南北重要的要到
走西口是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
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
一条路向东,过大同、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走西口应该是第一条线路。西口泛指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叫走西口。
在晋北、陕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走西口》到底是哪里的民歌?~

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包头,现在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两百万。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包头人说,因为山西人到这里做生意,才一点一点有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型,现在包头城里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一户姓乔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 山西,明、清两朝的许多地方志中,也提到了当时山西人到西北谋生的经历。由于有这种经历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种风俗。

《太谷县志》中记载太谷县的人“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

《盂县志》中说“往往服贾于远方,虽数千里不辞”。

《寿阳县志》说乡民“贸易于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采访】梁小民 北京工商大学 教授

问: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呢?

答: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

问:何谓走西口呢?

答:应该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而且应该说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于是呢?人口外迁,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西口出去的人们纷纷踏上寻根访祖的路!在山西省河曲县至今还完整保留着走西口时必经之路"西口古渡".走西口年代的民歌也流传至今,叫"二人台",听一首二人台走西口,不难体会出不当年走西口时的悲离之情!

山西民歌《走西口》讲的是哪里的故事?
答: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府谷县麻镇,是府谷最古老的镇子之一,神府一带人民经黄甫川,晋西北人民从山西河曲县西口渡口过黄河进入陕西,路线在这里交汇。明长城从这里穿过,一个个孤独的烽火台陈列于麻镇周围。麻镇刘家坪村,村...

请陕北朋友帮我解决一下《走西口》的历史根据和来源?
答:《走西口》虽是一首民歌,但它在历史上却确有其事,它的历史渊源在史书上亦有相关记载。这就得从修筑榆林境内的明长城说起。明代中叶以后,北方离乱日甚,特别是内蒙河套地区居住的蒙古人,时称套寇、套人等。因距陕北的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较近,故不时入侵劫夺财物、粮食、人...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答:走西口是从山西到内蒙,包头一带作买卖挣钱养家胡口。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

“走西口”是指那里谁知道相关背景
答:《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
答: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走西口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答:这首歌,如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般,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离别时的痛苦与近代山西人外出谋生的艰辛。它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和地理背景,是人们对命运的挑战和新环境的开拓。尽管艰辛,勤劳智慧的山西人却因此开拓出新的天地,推动了"海内最富"时代的到来。走西口的民间行为对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

山西人"走西口"是怎么回事?
答: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据考证,走西口现象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走西口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走西口精神”——进取、开拓、宽容。

求陕北民歌中提到的地名
答:1.其实《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2.走西口的是什么意思?应该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而且应该说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

分析民间小戏《走西口》的内容艺术特点?
答: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将男女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

民歌走西口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答:《走西口》这首民歌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是一首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走西口是指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为了谋生,到口外(即现在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做生意的一种社会现象。这首歌曲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走西口途中的离别、艰辛和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