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世。的“见”,应该怎么念?读音?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作者&投稿:鲁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世中的“见”读作(xiàn):同“现”。

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

孟子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世中的“见”读作(xiàn):同“现”。出自: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古代的人,得志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修身显现于世。

《孟子·尽心上》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扩展资料:

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见(xiàn):同“现”。
出自: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
译:
古代的贤人,得志的时候,就为民众谋福利,不得志的时候,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德望昭显(现)于世。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求翻译!~

译文: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
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

扩展资料
《孟子》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本段寓意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答:意思是: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表现于世。出处:郑燮〔清代〕《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原文: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求翻译!
答:译文: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答: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九)。全句: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出自哪篇文言文
答: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文: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翻译
答: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的翻译是:得志的时候,要把恩惠施加给百姓;不得志的时候,要修养自身的品德以显于世人。在孟子的思想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道德和良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干扰,导致他们的行为与本性相悖。因此,孟子认为,人们需要不...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的意思
答:解释: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出自战国的《孟子·尽心上》。原文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该句出自哪里
答:出处:《孟子·尽心上》原文“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解释原文:古代的君子,得志的时候,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的时候,修身养性,立足于世;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更加完美;显赫的时候,就让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
答: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本段寓意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

...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答: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⑤,达则兼善天下⑥。”编辑本段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②游;指游说。 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即自得。 ⑤独善其身:独指唯独;善指好...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世。的“见”,应该怎么念?读音?
答: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世中的“见”读作(xiàn):同“现”。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