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精读☞《次第花开》

作者&投稿:自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言:

这篇文章全部来自于次第花开的摘抄,真的,除了那些让我们修佛法的具体途径,几乎每一段都能给予心灵的慰藉。

痛苦是普通性的 ,对一个人和其他人都是普遍性的,不要抗拒、恐惧,要接纳, 使自己有所预备,觉察、思考,包容,忍耐,直面。

我感悟 :30岁以前,我是一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容易把生活、职场等很多东西想得理想化。知道人生平凡而痛苦大概是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曾经以为这种体验只是孙少平特殊的环境和背景造成的。

后来才渐渐觉知自己在经历真正的生活真相。

所有的负面体验和情绪都是真实的, 关键是我对负面体验和情绪的态度。 /

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人们的 一言一行、起心动念 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 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 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 。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 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 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认识并接受无常并不意味着你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生活在你眼里从此将一无是处。试想在你认清无常的事实之前,不管是苦是乐,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来劲的吗?而无常又何曾有一秒钟离开过你呢?

法王如意宝曾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舍弃今生,但也不要太贪心。” 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时也是负累。

因为无常所以放下我执,尽心就好。

诸行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努力修炼,接受无常。

自我感悟:我是一个做事希望可以按照自己计划、节奏进行的,我总是倾向于掌控和影响事物、他人。脱离计划、节奏突然的变化和瑕疵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常常让我烦躁、失去耐心,较难继续专注。

接受无常和缺憾,仍不放弃修炼和精进。

人生大抵如此。/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 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 ,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自我感想:好好爱你身边的人,爱来到你身边的人,虽然无法做到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这样高尚,但 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人、利他总是也可以的。

  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 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对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 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 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 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 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自我感想:因为人生的真相,是的,而且人也不是完美的,总会有负面体验,总会有负面情绪,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绪。

这两年,人生体验非常真实,也很丰满。自己对自我情绪调整能力也有清晰的认知。

常常因为外界的人、事、互动激怒、迷茫、脆弱……有些时候情绪的变化以及情绪背后的行为改变也让我诧异,我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我是一个情绪相对来说比较敏感的人,情绪来的也强烈,去得也并不快,所以常常告诉自己放下情绪。 /

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有时,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

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 ,即使对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讲到不畏艰难,人们总认为那主要与意志力有关。的确,有人仅凭坚强的毅力就可以挺过难关,但这不是我所说的忍辱。 忍辱是因为了知事情的缘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与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在生活困难的打击下,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难的时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因为忍辱,我们在困难中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忍辱也让我们宽容、理性,与人融洽相处,建立友谊。所以,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这的确很难,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转化内心是艰难的,无始以来形成的顽固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们要学会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难挫折,心中 始终不忘我们的目标是有情众生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自我感想:我理解的在困境中忍辱是意志力、柔软和开放。/

我们寻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

大圆满前行修法包括共同外前行与不共内前行。共同外前行是显宗、密宗等教法共同的修学基础,包括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等,也称为“四种厌离”。

修持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可以使我们断除对今生今世一切享乐的贪恋与希求之心

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 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们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 ?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无常 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其次,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 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关系。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 ,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着。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确需要 胆识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 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皈依三宝,说 明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地经验当下,不再企图另寻出路。 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 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们这个炫耀攀缘、追求散乱的年代里,“ 静默”、“洞察力”、“内省” 这样的词让人感到陌生、毫无引力, 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自我感想: 这真的是一种胆识和智慧,不管世界怎么变化(即使末日来了),生活怎么变化(区公司团队人员解散、生活穷困潦倒),不希求、过分执着于外物(人、事、力),但确实每一刻都切实、彻底、全力地经验当下,保持觉知和洞察。 /

刚接触一件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觉振奋,学佛也是这样,尤其当你获得一些心灵启示之后,你心里会充满期望。 学习静坐、念诵经咒,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你相信生活从此有条不紊、目标明确,修行将不断进步,连觉悟都似乎指日可待。不过很快你就开始失望,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你也没有越变越好,相反,你发现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训练让你与自己面面相觑,无所适从。难道这就是修行?

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 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他从小生活在父王为他砌筑的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见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自我感想:修行就是坦诚,诚实,就像《少有的人走的路》一样,面对很多真相活着。阅读和写作不是生活的避难所,创业和工作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而是有很多我们要面对的无常,琐碎压力……/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无知。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 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 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的。

说实话,对于刚刚踏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美妙。以前当你不痛快或遇到问题时,你可以焦虑、尖刻、迁怒、自责,可以吵闹着把周围的空间填满,可以不理会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绪的发泄中。 然而,保持觉察让你认识到这一切都无从做起。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的人都需要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现代人的词典里似乎与“怪僻、自虐”之类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 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结束了就会一直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 虽然我们都知道佛陀的教诲——我执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把什么好的都留给自己,自以为是,特别在意自己的那一套,遇到问题就责怪别人。

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借此学习放下自己的执着。 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对什么都了解,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凭概念、靠联想在理解世界而已。在一般人眼里,白色是纯洁、玫瑰是爱情、海滩是度假、下雨是打不着出租车。 事物所引发的联想远比其本身更受重视, 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看事物,亲自去感受、认知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很辛苦。不知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还是反过来,总之我们现在是又固执又懒惰,并且认为这正是热爱、肯定生活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的”、“错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始大声、小声、无声地发表议论,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 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

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疏离地看待其他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们心里就有了更真诚而具体的含义。

我总记得少年时期跟随老堪布赤诚嘉参外出传法,无论是灌顶还是讲经,每念到与众生痛苦相关的内容,堪布都会落泪。有时很大的法会,下面坐满信众,他照样涕泪直流。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觉得堂堂一个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令人难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样。我们亲如祖孙,无话不谈。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释说,他想到众生的痛苦,心里实在难受,眼泪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来。等我长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样,也是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

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 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

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即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观想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这个法。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惫不堪的自己,然后深深地吸气,把压抑、疲倦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给自己和其他人。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布施

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

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

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他的心太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罗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精进

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生活过于繁复,妨碍了这种求知,我们便欢欢喜喜地让生活简单。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对初学者而言,寂静处远离诱惑和嘈杂,是帮助生起禅定的理想环境。前辈的修行者们也一再赞叹寂静之地的殊胜功德。 

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

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后记 :

如果你有幸读到这本书,那么恭喜你。

~

每月精读☞《次第花开》
答:我的 每月精读☞《次第花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作为女性,你生活中有感受到“不安全感”的时刻吗?好声音1718 2022-07-02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前言: 这篇文章全部来自于次第花开的摘抄,...

求作业答案:精读感悟阅读课文《月
答:回答:1.“冷”,对“冷”有特别的感受,“冷”折射现实的黑晴。(双关) 2.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孤独忧愁,缺少志同道合者。 3.通感,既写出、了“我”的“冷”的感受,同时流露出“我”的忧愁心情,孤独而冷漠的处境。 4.社会黑暗,没有生机活力。 5.对光和热的热切向往和追求。(意对即可)

绘本精读《月亮晚上好》竟有这么多细节
答:绘本介绍:书名:月亮,晚上好作者:林明子 文/图 小林 小熊 译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适读年龄:6m+ 扉页和后面天空颜色的变化 画面上月亮的表情变化:沉睡、微笑、皱眉头、开心笑、吐舌头。月亮的位置变化 气词:哎呀 咦? 哇 注意屋顶上猫的反应变化,迎合宝宝的情绪体验5⃣️...

月精的解释
答:月精的解释(1).神话传说中的月的 精灵 。亦借指 月亮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羿 妻 姮娥 窃之奔月,托身於月,是为蟾蠩,而为月精。”《汉书·叙传下》:“ 元后 娠母,月精见表。”按,《元后传》:“初, 李 亲任 政君 ( 元后 )在身...

月精的意思
答:月精的解释(1).神话传说中的月的 精灵 。亦借指 月亮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羿 妻 姮娥 窃之奔月,托身於月,是为蟾蠩,而为月精。”《汉书·叙传下》:“ 元后 娠母,月精见表。”按,《元后传》:“初, 李 亲任 政君 ( 元后 )在身...

精读5雨山行中蟋蟀和月亮指的是什么
答:精读5雨山行中蟋蟀寓意怀念征人等。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表达缅怀怀远人的惆怅。月亮代表那片土地。

课内精读。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 ...
答:1、这里的“好”是指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好”字象征美好的东。2、有了属于自己的月亮,就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月亮就像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是我们奋斗的凭证。这个形象、新颖的比喻表现了孩子的想象力。3、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写的是“河边追月”。“...

优美散文精读‖《温一壶月光下酒》
答:是的,倘若往事化成的雪未被我们一把火烧掉,那我们可以去留存其中的余温,其余散做云烟,使我们熏熏自醉,也是一种快意;在月夜煮三钱老酒,然后折一片月光伴热酒饮入豪肠,起舞弄月,陶然忘机,岂不快哉!   要是多些诗意,更加令人痛快。与三两好友,于山间涧旁驻足,于亭中阁里逗趣...

初一上册语文《月迹》教案
答:(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1月~12月英语怎么读?
答:四月:April,读音:英 ['eɪprəl]、美 ['eɪprəl]五月:May,读音:英 [meɪ]、美 [meɪ]六月:June,读音:英 [dʒuːn]、美 [dʒuːn]七月:July,读音:英 [dʒu'laɪ]、美 [dʒu'laɪ]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