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简史 挪威简史

作者&投稿:英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了扩张实力,在欧洲拼凑了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1982年先后加入。它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曾被任命为最高司令官。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的东扩

  北约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个成员国,后经过4次扩大。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冷战结束后,北约于1994年1月决定向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扩大。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扩大。同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制订了“加入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该军事集团。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国今年将正式加入北约,这将使北约成员国增至26个。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加、比、法、卢、荷、英、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1996年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原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3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大西洋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是战后国际关系冲突和合作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伴随着冷战进程的起落,北约组织作为西方国家战后推行其冷战政策的军事——政治工具,其发展历程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具体反映在北约建立后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约的政策方针、对外战略以及组织机制等,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书叙述了自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订立后,北约组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北约组织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的冷战斗争,作为西方国家战后最大的军事——政治冷战工具,北约在贯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实施冷战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冷战中,北约组织自身也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组织机制、对外决策与实践的程序,形成了独有的军事——政治行为方式。冷战结束后,北约组织仍然存在,并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发挥作用,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第一章 美苏冷战格局与欧洲联合

第一节 冷战对峙与欧洲

一、雅尔塔体系下的欧洲

二、欧洲的衰落

三、美苏冷战与欧洲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欧洲联合

一、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

二、《敦刻尔克条约》签署

三、“贝文计划”

四、西欧联合中的合作与矛盾

第三节 欧洲安全与防务联合的发展

一、“里约热内卢模式”与《联合国宪章》

二、美苏冷战与西欧联盟的发展

三、《布鲁塞尔条约》及其作用

第二章《北大西洋公约》的诞生与大西洋联盟

第一节 美国对欧政策的调整与大西洋联盟的出台

一、美国与大西洋联盟的酝酿

二、“范登堡修正案”

三、“五角大楼协定”与“华盛顿文件”

四、西欧国家与加拿大的联盟政策

第二节 北约的创立与泛大西洋主义

一、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二、泛大西洋主义

三、北约军事——政治职能的确立及其作用

四、朝鲜战争与北约的进一步扩展

第三章 北约创建时期的组织机构及其发展

第一节 北约领导体制的深化

一、 北约机构的调整与职能的深化

二、里斯本会议与“里斯本决议”

三、北约政治领导体制的形成与深化

第二节 北约政治协商制的提出与确立

一、北约成员国联合实践的深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三智者委员会”及其报告

三、政治协商体制的确立及其实践

第三节 北约安全防务体系的建设与深入发展

一、北约安全防务的提出与发展

二、北约盟国安全防务思想与实践的矛盾

三、北约安全防务的调整

第四章 冷战对抗中的北约

第一节 北约的扩张

一、联邦德国与北约

二、《巴黎协定》

三、欧洲军事、政治对抗与苏联

四、欧洲军事对抗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50年代后期的冷战与北约

一、《柏林宣言》

二、北约的冷战政策

三、“柏林墙事件”与北约

第三节 北约军事战略的发展

一、“前沿防御战略”的调整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延伸及其发展

三、“雅典方针”与核战略

第五章 北约的危机与发展低潮

第一节 北约面对外来危机的困境

一、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对北约的冲击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及其对北约的影响

三、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四、“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与北约

第二节 北约内部分歧与矛盾的发展

一、英美对外战略的矛盾

二、北约成员国在核事务上的分歧与斗争

三、北约领导权之争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第三节 北约边缘地带的矛盾及其激化

一、“塞浦路斯危机”

二、爱琴海之争与希土矛盾的发展

三、马耳他独立与北约

四、北欧盟国与北约安全战略实践中的矛盾

第四节 北约冷战政策的调整

一、“布鲁塞尔决议”

二、“哈默尔实践”与“哈默尔报告”

三、从“大规模报复战略”到“灵活反应战略”的转变

四、东西方谈判与北约新发展

第六章 70年代国际缓和与北约新态势

第一节 美欧新联盟关系

一、美国对北约政策的调整

二、美欧关系的发展与“欧洲年”

三、北约与新“大西洋关系宣言”

第二节 华约和北约的斗争与角逐

一、欧安会之争与北约

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与欧安会续会

三、美苏裁军斗争与北约

第三节 北约政治结构调整的延续

一、“挑战现代社会委员会”与北约社会职能的扩大

二、北约武器标准化运动

三、“双轨制政治”决策

第四节 北约对外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

一、 美国与冰岛防御协定的修正

二、希腊退出北约军事防务体系与北约的战略调整

三、北约新防务安全方针

第七章 美苏对峙加剧与强势北约

第一节 美苏军备新竞赛与北约安全战略

一、苏联侵阿事件与北约

二、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之争

三、北约的新强势外交

第二节 北约军事一政治组织的加强

一、北约框架下的法国防务实践

二、北约加强土耳其防务

三、希腊重回北约

四、北约联盟框架下的“西欧联盟”

第三节 北约的新扩展

一、西班牙加入北约

二、北约扩展战略的新态势

第八章 雅尔塔体系结束后北约及其变化

第一节 冷战结束的国际局势变革

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洲政治变迁

二、北约与苏联、东欧剧变

三、两德合并与北约

第二节 欧洲军事对抗局势的结束

一、伦敦会议

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三、华约的解散

第三节 北约新战略调整

一、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

二、超越“前沿防御战略”

三、“人道主义干预”方针

第四节 北约联合的扩大与对外扩展

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二、北约及其“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三、北约防务范围扩大与域外行动

第九章 北约东扩的现实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北约东扩方针的确立

一、《北约东扩报告》

二、马德里首脑会议

三、华盛顿会议与北约东扩

第二节 北约东扩实践的深入

一、波兰、捷克、匈牙利与北约

二、中欧、东欧等其他国家与北约东扩

第三节 北约东扩存在的问题

一、俄罗斯因素

二、北约内部分歧

三、国际和平因素的制约

第十章 北约的发展与未来

第一节 北约战略调整与全球安全新定位

一、北约与巴尔干冲突

二、“9·11事件”与北约新安全任务

三、布拉格会议与北约的反恐战略

第二节 北约与新世纪的热点战争

一、北约与阿富汗战争

二、北约与伊拉克战争

三、北约面对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北约发展的未来

一、世界新秩序下的北约战略

二、北约的未来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成 员】 19个(2001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

【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总 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电子信箱natodoc@hq.nato.int。 网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5)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6)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立陶宛(1994.1.27)、爱沙尼亚(1994.2.2)、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保加利亚(1994.2.14)、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北约简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多国联盟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现已由原先的12个缔约国增至19个,势力遍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约麾下有美、英、德、意等西方军事列强,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全球一流水平的超级武器,其军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团体无法匹敌的。
现有19个成员国: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北约军事组织系统包括:1.北约最高军事机构北约军事委员会:2.军事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国际军事参谋部;3.北约最主要的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司令部;4.北约另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机构大西洋盟军司令部;5.北约第三个重要军事指挥机构海峡盟军司令部;6.其他军事机构和辅助机构。

北约组织简介

北约组织的成立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了扩张实力,在欧洲拼凑了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1982年先后加入。它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曾被任命为最高司令官。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的东扩
北约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个成员国,后经过4次扩大。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冷战结束后,北约于1994年1月决定向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扩大。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扩大。同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制订了"加入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该军事集团。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国今年将正式加入北约,这将使北约成员国增至26个。

北约东扩、华约瓦解之根源

北约东扩是一件大事,也是50年的大事,就是说北约从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是50多年了。那么他能击败华沙条约组织,能把他的战线推进到前苏联的领土,竟然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核战争,兵不血刃,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北约东扩
这次北约东扩是第二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那,前面的东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图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按学理解释北约东扩实际已经有五次了,为什么我们说是第二次呢?那就应该是说是在华约瓦解之后的第二次东扩。那么为什么北约在华约瓦解后又要扩张呢,让我们从地理环境上来理解吧。
北约的第一次东扩,推进战线700公里
起先,我们把欧洲分为了两个部分,那就是我们所讲的"东欧"和"西欧"。1999年的东扩,就有三个国家加入了北约--捷克、匈牙利、波兰,而波兰这个国家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以用这么一句话说:法西斯德国侵略了波兰,而斯大林却不能拭目以待,也趁机加入瓜分波兰的行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起。那么至于捷克,一个不大的国家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要地呢?那是因为捷克有一个很高的山脉、一支很精锐的步兵以及捷克的军工业很重要,这就是他成为战略要地的"条件"。匈牙利,也恰恰是和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在冷战时期发生过内乱,而那个内容则的是苏联红军出兵去平息的。
所以1999年的北约东扩,等于是美国的战机和英国的坦克在无形中、兵不血刃的向前推进了700公里。而恰恰是这七百公里,使得北约可以将自己的鼻子捅到前苏联的边境,这对于北约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的。而这次扩充可以说是没损失的--就是俗话说的一仗都没有打。
第一次东扩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收获久违的"冷战果实"。而2004年则"该果实"更为丰硕,7个原华约国家的加入,大大的加强了北约的实力。
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完成了对俄罗斯的钳形包围
第二次东扩把欧洲的形式和地缘政治完全的改变了。通过查看新的战略地图,将看到欧洲的东西方战略态势起了多么打的变化。
南边
斯洛伐克: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加入,给欧洲进攻俄罗斯联邦铺平了道路。根据我们原先的战略地图,欧洲的坦克是"不可能"直接打到苏联。如果攻打苏联,则先要征服苏联的卫星国。而捷克及斯洛伐克的加入,给这个"不可能"修葺的"途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斯洛伐克的重要性,今天德国的坦克,可以直接开到苏联国家的边境。
罗马尼亚:根据历史原因,罗马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德国纳粹的阵势,60万大军直接打到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之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成为了苏联的"铁哥们"。就是这个"铁哥们",现在成为了北约的"马前卒",就这么一进一反就使得北约实力大增。其实以上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世界,从这一刻起黑海已经不是"俄罗斯湖"了。
北边
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作为军事重镇的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联邦,但由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加入北约,俄罗斯联邦军队,哪怕是陆军也好,还是海军也好,都需要绕一个大弯才能支援它。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飞地",它竟然驻扎这几万俄罗斯精兵,还在这块飞地上,驻扎着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从北约这次东扩的开始的那天,加里宁格勒就开始了"最不好过的日子",处于战略包围下的加里宁格勒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北约的F16从比利时一直飞到了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加入,最终使北约割裂了俄罗斯波罗的海防御体系,一分为二的海岸线使得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海军首尾不能接应,完成了对俄罗斯在该海域的战略包围,达到了几乎报废了俄罗斯半个波罗的海海军力量的目的。
英雄城市--圣彼得堡:这个英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活饿死100多万人就是没有投降的城市却落在了众矢之的。如果打一个比方,北约如果哪天与俄罗斯开战了,就是位于爱沙尼亚的大炮就能轰击圣彼得堡,连导弹都省了。新的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落入了一个钳型攻势中。俄罗斯周边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如果说是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那么乌克兰的形式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笔者肯定北约东扩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乌克兰。
历史的背景:俄罗斯在加入苏联以前有近50%的少数民族。例如在俄罗斯居住的波兰人,虽然他也是俄罗斯公民,但他不认为他是俄罗斯人。又例如立陶宛这个国家,在俄罗斯还是公国、基辅罗斯建立初期就已经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了,可以说当时的立陶宛比当时的俄罗斯强大的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俄罗斯"并吞"了,俄罗斯人打破了立陶宛的传统,破坏了立陶宛的语言体系,立陶宛人认为他们优秀的立陶宛文化在苏联时期几乎埋没了。当然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标志着立陶宛文化的独立,当然在这独立的同时立陶宛人也担心俄罗斯的卷土重来。所以对于立陶宛来说,找一个既需要自己,又相对尊重自己的"靠山"是至关重要的。

楼上的那么全,我就没什么说的了,我只是来混分的。

北约,欧盟是一种什么组织~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北约正式成立。目前北约共有26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荷兰、葡萄牙、卢森堡、冰岛、挪威、希腊、土耳其、德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北约国家实行集体防御。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成员国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北约必须援助,包括军事援助。平时,除法国、西班牙外,多数成员国都指派本国的一部分军队归北约统一指挥。冰岛没有军队,无兵可派。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大西洋理事会,军事方面,主要有3个司令部,它们是: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加拿大美国地区计划小组。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总称。又称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

成立和发展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R.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 4 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 6 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 6 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 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成员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 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2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爱丁堡首相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并稍后与挪威就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进行正式谈判。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计划于1994年3月1日前结束谈判,以使4国得以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

宗旨和组织机构 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 罗马条约 》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欧共体下设:
①理事会。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策机构,拥有欧共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1993年11月 8 日起改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1987年7月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中规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马约则明确规定了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
②委员会。欧共体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共体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共体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17人组成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2人,其他成员国各1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 2 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 4 年。
③欧洲议会。欧共体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 518 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兰25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24名,丹麦16名,爱尔兰15名,卢森堡6名。议长任期2年半 ,议员任期 5 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 、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
④欧洲法院。欧共体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⑤审计院。欧共体审计院成立于1977年10月,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帐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

此外,欧共体还设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

经济实力 欧共体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12国面积为236.3万平方千米,人口3.46亿。1992年欧共体12 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68412 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 29722 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主要活动 在内部建设方面,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①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1967年起欧共体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率,1968年 7 月 1 日起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的关税和限额,建立关税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 年加入后,与其他成员国间的关税需经过10 年的过渡期后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欧共体实现了统一的外贸政策。马约生效后,为进一步确立欧洲联盟单一市场的共同贸易制度,欧共体各国外长于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国实行的6400多种进口配额,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护低科技产业的措施。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1962年7月1日欧共体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 8 月开始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 ;1969年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1971年起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签署,1987年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把在外交领域进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欧共体条约。为此,部长理事会设立了政治合作秘书处,定期召开成员国外交部长参加的政治合作会议,讨论并决定欧共体对各种国际事务的立场。1993年11月 1 日马约生效后,政治合作制度被纳入欧洲政治联盟活动范围。④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1985年 6 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批准了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1986年 2 月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为建成大市场而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包括有形障碍(海关关卡、过境手续、卫生检疫标准等)、技术障碍(法规 、技术标准)和财政障碍(税别、税率差别),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为此,欧共体委员会于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282项指令。截至 1993 年12月10日,264 项已经理事会批准,尚有18项待批。在必须转化为12国国内法方可在整个联盟生效的219项法律中,已有115项被12国纳入国内法。需转化为成员国国内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宣布其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⑤建立政治联盟。1990年 4 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倡议于当年底召开关于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同年10月,欧共体罗马特别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政治联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欧共体有关建立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开始举行。经过 1年的谈判,12 国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2国将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

此外还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措施。

对外关系方面,欧共体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关系。至1993年,已有 157 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外交使团,欧共体委员会也已在 107 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所在地派驻代表团。欧共体同其中的绝大多数国家缔结了贸易协定、经贸合作协定或其他协定,并与一些地区性组织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欧共体于1975年 5 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关系。

欧盟的主要出版物 有:《欧洲联盟公报》、《欧洲联盟月报》、《欧洲文献》、《欧洲新闻—对外关系》和《欧洲经济》等。

欧盟的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欧盟的铭言为“多元一体”。

欧盟的庆典日为5月9日为“欧洲日”。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这次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补充简史:
欧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十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
2004年5月1日,十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目前欧盟有27个成员国,人口4.55亿。成员国有: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盟机构英文名:
欧盟理事会: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
欧洲议会:The European Parliament
欧盟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
欧盟审计院:The Court of Auditors
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地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欧盟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欧盟投资银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http://baike.baidu.com/view/4918.htm

  从9世纪开始,挪威被许多小王国统治而且侵略集团到达诺曼底,冰岛,格陵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外的岛屿,及新世界海岸,挪威最终于12世纪统一并在13世纪到达它中世纪繁荣的高度。
  公元9世纪形成统一的王国。900年,国王霍尔法格统一挪威。在9—11世纪北欧海盗时期,曾不断向外扩张,进入鼎盛时期。14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397年与丹麦和瑞典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814年5月17日通过宪法规定挪威为世袭君主立宪国, 定该日为国庆日。1905年独立成立君主国,并选丹麦王子卡尔为国王,称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哈康国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国。1945年获得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称奥拉夫五世。
  约872年:根据其族传说,其国立(首次统一),此为挪威半信史史溯之始。
  约950年:先挪威王国立(教化),此为挪威史溯之始。
  约970年:挪威遥尊丹麦。
  995年:挪威终止遥尊丹麦。
  1000年:挪威遥尊丹麦。
  1014年:挪威终止遥尊丹麦。
  1028年:挪威遥尊英格兰-丹麦。
  1035年:挪威终止遥尊英格兰-丹麦。挪威开疆至Færøerne岛方。
  1042年:丹麦遥尊挪威。
  1047年:丹麦终止遥尊挪威。
  1130年:八十八年内战开始。
  1217年:八十八年内战结束。
  1261年:挪威开疆至Grønland岛方。
  1262年:挪威开疆至Island岛方。
  1319年:挪威遥尊瑞典。
  1343年:挪威终止遥尊瑞典。
  1380年:挪威遥尊丹麦。
  1397年:先挪威王国亡,遥尊丹麦王国的挪威王国立,法据《Kalmar条约》。DA(丹麦)语成为事实官方语言。
  1536年:随丹麦宗教改革,转为新教社会。
  1645年:丹麦王国向瑞典王国割让其挪威方国Jämtland地方、Härjedalen地方、Idre&Särna地方,法据《Brömsebro和约》。
  1658年:丹麦王国向瑞典王国割让其挪威方国Båhus地方、Trøndelag地方,法据《Roskilde条约》。
  1660年:瑞典王国向丹麦王国挪威方国割让Trøndelag地方,法据《København条约》。
  1814年:丹麦王国向瑞典王国割让其挪威方国(Færøerne岛方、Grønland岛方、Island岛方除外),法据《Kiel条约》。遥尊丹麦王国的挪威王国亡,遥尊瑞典王国的挪威王国立。
  1899年:以挪威城镇方言(即丹麦语的地方变体)为标准的挪威语取代丹麦语成为官方语言。此为今挪威语之始。
  1905年:挪威终止遥尊瑞典,遥尊瑞典王国的挪威王国亡,今挪威王国立。瑞典王国承认挪威王国独立。
  1920年,挪威开疆至Svalbard岛方,法据《Svalbard条约》。
  1922年,挪威开疆至Jan Mayen岛方。
  1927年,挪威开疆至Bouvetøya岛方。
  1929年,挪威开疆至Peter 1.s øy岛方。
  1938年,挪威开疆至Dronning Maud Land地方。
  1949年:挪威创始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北约)。
  1958年:挪威创始并入北欧共同边境区(含北欧五国)。
  1960年:挪威创始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1961年:挪威失去(冻结中)Dronning Maud Land地方,法据《南极条约》。
  1980年:以挪威乡村方言(即先挪威语的边荒遗存)为标准的“新挪威语”成为官方语言并列标准。
  2001年:挪威并入欧洲共同边境区(Schengen区,申根区)。
  特别注意:挪威不是欧洲联盟(EU,欧盟)成员。挪威不使用欧元。

人类简史三次革命的描述顺序
答:《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演化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人类的历史。赫拉利认为生物学限定了人类活动的极限,而文化则塑造了在极限以内所发生的事情,历史学科则是对文化变迁的记录。《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将从石器时代至今天智人的演化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认知革命(约公元前70000年,智人演化产生了...

中国古代简史、要中间有发生的重要事件的
答:朝代名都城起始年代 创建者 主要大事 夏朝: 斟鄩 约前2070-前1600年禹帝夏禹 禹铸九鼎、少康中兴、商汤革命 商朝:  亳 前1600-前1046年商太祖商汤盘庚迁都、武丁中兴、牧野之战 周前1046-前256 西周: 镐京 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姬发武王伐纣、西周封建、共和执政 东周: 雒邑 前...

【背景知识】古希腊简史
答: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米诺斯文明被迈锡尼文明取代,文明中心从克里特岛转向了希腊大陆。 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安人入侵并灭亡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黑暗时代,或称中古希腊。古风时代:公元前9世纪末期,海上贸易再次兴盛,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黄金时期:公元前5世纪初在雅典与斯巴达的领导下,希腊城邦...

地壳演化简史是怎么样的?
答:它们组成陆地的核心,从地壳构造角度看,称之为地盾;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板块,称为陆核。它表示地壳最稳定的部位。这些陆核或地盾上的岩石,几乎全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酸性花岗岩类以及深度变质的沉积岩组成。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形成,用了约...

宇宙简史
答:随后,太阳的残骸将变成一颗白色且泛蓝的白矮星,密度为地球的上亿倍,表面温度约为7000摄氏度,那是它熄灭前的最后一点余温…… 由于缺少氢和氦等燃料,白矮星将在冰冷的宇宙中慢慢冷却,在1600-2000亿年内,变为表面温度为-273.15摄氏度的黑矮星。 所有恒星的命运都像太阳一样。最终,它们都将死去,再不会诞生新的恒...

石器时代简史
答:石器时代简史人类工具制造的开端 什么是石器时代?石器时代: 是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当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时代被认为是从大约300万年前,当第一件人造的工具在非洲出现开始的。从大的阶段划分,可被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阶段...

二战简史
答: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中国简史
答: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

中国简史是从大约170万年前开始的世界简史是从约46亿年前开始的请问这...
答:一个从中华大地出现人类开始讲,一个从地球的诞生开始讲。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答:研究区的地质发展史可以由第四纪上溯到太古宙,历时约 3000 Ma,特征可用 “五次重要地质事件、两个重大转折时期和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来概括。其中五次重要的地质事件指阜平运动、吕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两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是吕梁期和印支期; 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分别为地台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