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是怎样诞生的 真正的生物圈形成的标志是

作者&投稿:主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物圈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过一系列演化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的生物圈。 一、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生命是由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一)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阶段 对生物有机体的分析表明,组成生命物质的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磷等,特别是碳素为构成一切有机物的基本元素。碳原子在高温条件下比较活泼,具有彼此联合和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原子化合的高度能力,它不但能与氢、氧化合形成甲烷、二氧化碳,而且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并能彼此联结成长链或环,成为有机物的基本结构骨架。氮与氢、氢与氧也都能化合,分别形成氨和水等简单的物质。 碳氢等元素不仅存在于地球上,而且广布在宇宙中。例如,在太阳外围温度高达几千 度的气圈中,碳元素不仅以原子状态存在,而且还有各种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如甲烷)、碳氮化合物(如氰)\分子状态的碳(双碳)等。另外,在一些没有任何生命痕迹的陨石上,也成功地分离出最简单的含氧和硫的碳氢化合物,甚至含有氨基酸。例如,1970年从月球上采回的岩屑样品,经分析其中也含有微量的氨基酸复合物。对一些陨石进行分析也发现其中有氨基酸等物质。这些有机物都是通过非生命的途径,即物理化学的途径形成的。因此,可以设想,地球早期的有机物也是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 此外,根据一些科学资料推测,当地壳刚形成时,地球内部深处的碳化物(碳和金属的化合物)喷到地球表面以后,就与当时基本上由过热水汽所组成的地球大气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也形成了各种碳氢化合物。以后,地球大气圈中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在水中和大气里进一步与水分子结合,再跟空气中的氨分子化合,就产生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物质,如乙醛等。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这些原始物质的出现,是化学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质变,为生命的产生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二)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地球形成以后,生命出现以前的十几亿年。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继续向前发展,借助于当时的地球上的各种能源如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局部地热等,与当时的地球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氨、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 开始形成的是一些低分子的有机物如氨基酸、嘌呤、吡啶、脂肪酸、糖、卟啉、核苷酸等。化学演化过程中的这一步骤已由许多模拟实验所证实。嘌呤、吡啶、糖等低分子有机物产生后便合成了核苷酸。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单位,有了核苷酸就为产生核酸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后又经过许多万年的发展,氨基酸与核苷酸便分别形成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化学演化过程中又一次重大的质变。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温度、压力、光照等条件是很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水的出现。没有水的参与,向高分子有机物的转化就不能实现。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有人认为是发生在原始海洋里,有人主张是发生在海底或岸边的粘土粒子上。 (三)从高分子有机物到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体阶段 蛋白质是活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质的构造和机能的基础,而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了它们,也就具备了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在原始的水域里,高分子有机物发生凝聚作用,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可能像一种胶质小球,漂浮在原始水域中,被称为团聚体或微球体。它同周围的水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形成相对独立于环境的体系。这种体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物质作为养料,扩充并改造自己;同时也将一些废物排出体系外。最后,有一些多分子体系终于产生出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于是从非生命体向生命体的转化,从化学过程向生命过程的转化就在远古地质时代的地球上实现了。原始生命体就这样诞生了。 原始生命体产生之后,生命演化就由化学演化阶段进入到生物进化阶段。生物圈也就诞生了。 二、生物圈的演化 生物圈形成以后,经历了一系列演化过程,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物圈。生物圈的演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生物种类由少到多与生物圈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目前进化论认为,最初的原始生命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经过长期演化,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一步复杂化、完善化,才形成了有完备生命特征的细胞。但是比较原始的细胞还没有产生出明显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它们的后代一直生活到现代。原核生物的进一步演化产生了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即原生生物。现代地球上,除细菌和蓝藻外绝大部分生物都是原生生物。 随着地理环境和原始生物的不断发展变化和通过生物间的生存斗争,原始单细胞生物在细胞的形态构造上发生进一步分化,导致了在营养生活方式上的大分化,于是一部分原始单细胞生物向动物界分化,它们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以消耗现成有机物来生活;另一部分原始单细胞生物逐渐产生了自己能够制造有机养料的能力,而向植物界发展。 原生生物、后生动物、后生植物的出现,使得生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生物圈的结构也由简单变得复杂。最初的生物圈仅仅由原核生物组成;原生生物出现以后,生物圈由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组成;而今天的生物圈,除了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以外,还有后生动物与后生植物。 (二) 生物分布的空间范围由小到大与并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生命诞生于海洋,在海洋中发展演化。太古代后期出现细菌,到了元古代后期,在海底已有大量的低等藻类的繁殖了,同时出现单细胞动物。到古生代初期〈寒武纪〉, 浅海广布,藻类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的早期,生物局限在海洋中,陆地上没有生物。 但到了古生代中期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志留纪、泥盆纪, 鱼类出现并兴盛一时,同时植物第一次登上了陆地,从此大地开始披上了绿装。古生代后期(石炭纪、二叠纪),气候温湿,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兴起,出现了大片森林;两栖类占着优势,爬行类动物兴盛。中生代气候炎热,苏铁、银杏、松柏类等裸子植物生长繁茂,形成高大的森林,后期被子植物出现,这时期爬行动物繁盛,恐龙称霸于世,原始哺乳类出现并繁盛起来。新生代距现在最近,有6500万年的历史,气候开始变冷,进化程度比较高级的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其后灵长类出现。在新生代晚期,即第四纪时有人类出现,开始了人类发展的时代。
满意请采纳

生物圈是怎样的?~

生物圈,也可以认为是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含有许许多多碳的化合物,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石灰岩和其他的碳酸盐岩,包括介壳、珊瑚礁、泥炭等。这些化合物在不断地生成、转化和分解。它们的关系基本上是由动力学根据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机制来维持的。

生物圈2号概况
生物圈2号占地1.28公顷,地上部分为涂有粉剂的立体钢架构型,配有双层玻璃窗板;地面部分为焊接不锈钢板,并用钢垫密封。总体积约为180000m3。其内部主要由7种生态群落区和两个大气扩张室(也称作“肺”)组成。此外,还设有能量中心和冷却塔等设施。其有关结构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生物圈2号内各个组成部分及结构参数一览表
区域 面积(m2) 体积(m3) 土壤(m3) 水分(m3) 大气(m3)
集约农业区 2000 38000 2720 60 35220
居住区 1000 11000 2 1 10997
热带雨林 2000 35000 6000 100 28900
热带草原/海洋/沼泽 2500� 49000 4000� 3400 41600
沙漠 1400 22000 4000 400 17600
“西肺” 1800 15000 0 0 15000
“南肺” 1800 15750 0 750 15000
注:上述两“肺”的体积仅为其完全膨胀的50%
为了减轻立体结构的负荷,生物圈2号的内部压力略高于周围大气压。众所周知,温度改变必然导致压力变化,而这种伸缩中的压力变化足以破坏玻璃窗板(计算值极易超过kPa)。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没有像通常那样采取抵抗压力的措施,而是为该圈装配了两个称为“肺”的体积可变室,以使大气在恒压下胀缩。两“肺”就如同巨大活塞通过密封膜连接在气缸上一样,上下垂直运动距离约达15m。活塞重量产生相对于周围大气压力的内部正压。正压具有两大优点:不论什么地方有泄漏,内部大气就会向外扩散从而保证排除外界污染;活塞的持续下滑则表明某处出现泄漏。两“肺”的体积占到该圈密闭体积的30%。
除上述设施外,其内部还包括分析、医疗、兽医、监控、维修、锻炼、影视等室,分布在不同部位。
与地球生物圈类同,生物圈2号在物质上闭环,通过工程手段禁止它与外界大气和地下土壤进行物质变换。在能量上开环,允许太阳光通过玻璃结构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引入电能供技术系统操作运转。在信息上也同样开环,通过计算机系统、电话、摄像、电视与外界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并通过电视可以与外界工作人员及亲属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还可放映电影和收看商业电视节目。电能及热控能源从外界通过气密装置输送进来,当进行能量转移时,不允许内外流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换或混合。
[编辑本段]生物圈2号内的生态群落
生物圈2号有5个野生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沙漠)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它们以地球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间的生态系统为样板,分别由美英生物和生态学家设计而成。
圈内共有约4000个物种,其中动物(包括、软体、节肢、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 、哺乳等)、植物(包括浮游、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等)约3000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约1000种,它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等地。
该系统内既有高大的树木(如红树),也有矮小的灌木草丛植物,错落有致、憩静秀美。各个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并不一致,它们分别有4、6、4、4、6种生境,如海洋有海滩、浅咸水湖、 珊瑚礁和海水等4种类型。生物群落间均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将它们互相隔开,例如,热带草原和沙漠间有一簇灌木丛而相对隔离。为了保护各个群落不受环境胁迫,在其周围种植了耐性强的植物,例如,热带雨林的三周围是浓密的姜科植物,从而保护内部树种免遭侧面强光照 射,而与海洋的界面间种有竹子来抵御盐分渗入。
为了尽量贴近自然环境,该圈中的土壤、草皮、海水、淡水均取自外界的不同地理区间,通过 一定的人工处理再利用。例如,实验用的海水是将运进来的海水和淡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
生物圈2号中选择植物的标准主要考虑动物消费者的生命保障、分类多样性、物理 参数、植物的可利用程度和美学价值。为了适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过程,植物种类开始时比 系统能支撑的要多一些,这样可以补偿物种的遗失或灭绝,并最终促进系统的持续稳定。
[编辑本段]生物圈2号实验历程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 ,停留共计21个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实践经验。来自英国、墨西哥、尼泊尔、南斯拉夫和美国等5国的4男3女共7位实验人员在对首批结果进行评估并改进技术后,于1994年3月6日二次进驻,工作10个月后于1995年1月走出。他们在这期间对大气、水和废物循环利用及食物生产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科学研究。生物圈2号是世界上最大的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它使人类首次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生态学,从而开辟了了解目前地球生物圈全球范围生态变化过程的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 它将作为首例永久性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统的地面模拟装置而有可能应用于人类未来的地外星球定居和宇宙载人探险。
� 生物圈2号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它是从位于居住区的指挥室辐射出的微处理机网络系统。这一内部“神经系统”通过信息通路与外界附近的“飞行控制”楼内的计算中心相联通。该楼作为分析中心而成为生物圈1号 和2号间获取分析数据及通讯的主要窗口。居住区内的指挥室通过遍布圈内的5000 多个传感器(每15分钟记录一次并读入无限增长数据库)能够有效地控制所有主要的操作参数,如温度、湿度、光强、水流量、pH值、CO2浓度、土壤湿度、仪器运作状态等,并能进行 数据传感器及所有报警装置的状态显示。每件装置均有手动控制开关以防“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失灵。
尽管整个圈内为热带气候,但由于不同生物群落的冷暖要求不同,因此,各自又有相对独立的温度。由于生物圈2号位于海拔1200m的沙漠上,其外围大气压不是标准压力101.3 kPa,而仅约为88.2kPa,因此,其内压只能略高,即为88.24kPa。利用机械系统模拟地球自然环境,例如制造海洋波浪、潮汐、溪流、瀑布以及按照季节要求控制风、雨、湿度等,并控制盐分梯度及营养循环速度和进行海水淡化。
最初,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的生存下来。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中,由于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1996年,巴斯将生物圈2号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与规划未来的走向,做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的基地。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将生物圈2号既存的生态系统仿真实验及新的研究计划整合于一体并对外界开放,做为研究及学习中心,以探索我们人类生活与环境生态的互动影响。
[编辑本段]具体研究范围与主要结果(详细)

首批8名科学家在21个月的密闭人工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的观察、记录、分析,研究项目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土壤、水、海洋、“全球”生物量、 农业、遗传、生理、营养、医学、心理以及技术和工程学等内容。本文仅就几个较为重要的研究结果概括如下:
1、大气动力学与大气泄漏
在微小的闭式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速率显著加大,这是由于它缺乏地球生物圈所具 有的巨大贮存作用以及有机体与无机物的比率大大增加的缘故。即使在生物圈2号这样大的装置中,大气CO2(二氧化碳)的平均滞留时间仅为1~4天,而地球生物圈中则约为3年。
生物圈2号中浓度为1500ppm的大气CO2(约为地球大气CO2浓度的4倍),约相当于100kg的碳,这一数量与圈内的生物量和土壤中的有机碳相比大大降低,分别为100∶1 和5000∶1,而地球中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1和2∶1。生物圈2号中CO2的波动范围为700~800ppm/d,一般为500~600ppm/d,有时会更低,这与季节、昼夜循环和天气变化导致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动态消长有直接关系。当光强(光合成光通量,PPF)达到一年的最低值时(16.8mol•m-2d-1),CO2的平均浓度为2466ppm;相反,当PPF达到最高值时(53.7 mol•m-2d-1),CO2浓度则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1060ppm。
为了缓冲这一系统在第一年冬季低光照时的高CO2浓度水平,利用一套CO2循环系统首 先将它通过化学反应形成CaCO3,如需要时把后者加热到950°C便可释放CO2进入大气 。4个月间约有53880mol(相当于9450ppm)的CO2通过定期使用这一物化系统以CaCO3(碳酸钙)的形式沉积下来。这一沉淀可以间接说明约1%大气O2的下降(通过有机碳氧化和随后的CaCO3分离)。相反,1991年12月用来补偿大气泄漏的10%外部大气的加入影响较小,CO2浓度 暂时下降了200ppm,即为每天正常变化的1/3。CO2的浓度升高可导致海水酸度增加。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分期加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样可以保持pH值在7.7以上。
表2:生物圈2号一年内总的农业生产量(kg):
蔬菜:
菜豆8� 甜菜叶273� 甜菜根308� 胡椒13� 胡萝卜88� 辣椒63� 甘蓝83� 黄瓜17� 茄子155� 羽衣甘蓝11� 生菜90� 洋葱107� Bok choy12� 雪豆1� 南瓜籽8� 西葫芦287� Swiss Chard58� 甘薯叶64� 番茄288� 冬瓜261
粮食:
水稻196� 高粱131� 小麦113� �
淀粉类蔬菜:
白薯198� 甘薯1335� Malanga84� 薯蓣20� �
高脂肪豆类:�
花生24� 大豆14
低脂肪豆类:
蚕豆63� 豌豆15
水果:
苹果1�香蕉1024�无花果39�番石榴41�金柑4 柠檬10�酸橙4 柑桔6�番木瓜639
动物产品:� 山羊奶407� 山羊肉8� 猪肉35� 鱼10� 蛋6� 鸡肉8�
总计6630
氧气动力学令人困惑不解。1991年9月到1992年6月间,生物圈2号中氧浓度从20.5 1%下降到16.95%,到1993年1月中旬时则为14.5%。基于医学忠告,1992年6月后的几个星期在圈内不断输入纯氧,使其浓度回到19%。氧气浓度下降主要发生在密闭后的前4个月,此时为18%,1 9 92年4月以后,O2浓度则以每月0.25%的线性水平下降。O2浓度下降的真正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利用几种方法的氧气动力学研究仍在进行,包括研究圈内氧同位素的分布。
生物圈2号气密性非常高。根据泄漏率和压力间的关系推知,年泄漏率为6%,而根据标记微量气体(SF6)逐渐稀释的测量结果证明,年泄漏率不超过10%。在最初的4个月中(19 91年9~12月),大气泄漏约10%,相应的外界气体于1991年末一次性注入。其它闭 式人工生态系统(如肯尼迪航天中心制造的生物量生产舱)每天的泄漏率就在1%~10%之间 。
2、食物生产与废物处理
生物圈2号中的农业系统必须满足3个主要要求,即无污染、集约型和可持续性。空 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和其农业区的主要顾问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研究实验室,起初试验水培 和气培的种植技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转向以土壤为基础的农艺技术。原因之一就 是 水 培必须依赖于化学营养液的输入,而这在空间是难以解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能力 做 堆肥或利用植物/微生物系统进行废水再生,那么促使动物和人的废物及作物不可食生物量部 分等循环利用的相关问题就更难以解决。此外,堆肥或沼泽废水处理系统较湿氧化或焚化等物理系统更省能。
集约农业区共有50种150个品种,每轮种植约30种,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此外还有饲养动 物和鱼(稻田中养殖),动物饲料包括苜蓿、象草、水风信子及各种农作物(利用其不可食生物量)。密闭后建立的农业系统平均提供8人80%的营养需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蔬菜,但密闭后的前几 个月需食用密闭前种植的食物(其余20%的营养需要)。由于圈内缺乏紫外线辐射,因此,必须 补充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肉类很少,蛋每人每周平均一个。前10个月的平均食物 热量卡值限制在2000Cal/d(1Cal合4.18J),后来增加到2200Cal/d。食用前,食物均进行了称重和记录。农业区内不使用杀虫剂,而是利用有益昆虫和喷雾器(如肥皂水和硫磺、芽孢杆菌)来控制病 虫害的发生。废物循环是把动物废物和植物不可食生物量做成堆肥,并利用水生植物咸水湖 系统进行“进驻人员”废水处理。利用“土壤床反应堆”降低微量气体的积累。使用大气水分冷凝系统提供饮用水。
3、物种种群的动态变化
野生区域内的植物生长旺盛,前9个月生物量就增加了60%~75%。在热带雨林,树冠庞大茂密,相连成荫,因而抑制了小型植物,尤其是肉质植物的生长。沙漠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迅速,这也证明干旱条件下沙土有利于多年生草本的生长。
野生种数量起初有所下降,其中植物不到10%,陆地动物和昆虫不到30%,海洋种约为10%~20%。当食物网更为一体化且株冠成熟后,物种遗失的数量则减慢,且许多动植物在此时期 均有不同程度的繁殖。自从建立了生态系统后,人就作为主要捕食者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发 生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如果没有人的直接干预,在生物圈2号的初期运转期间,生物多样性必然会下降。
4、生理、营养及医学试验
生物圈2号中生产的食物基本上能满足“每日推荐饮食配额”(RDA)的需要,但没有什么剩余。进驻人员自从密闭后体重减轻了约10%~20%,这是对新环境初时不适应的 结果。1992年4月后,体重不再下降,有人甚至还胖了一些。这种低脂肪、低热量、富营养的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胆固醇(从平均值约195降到125)、血压、白细胞数量和血糖含量。以前对小鼠的试验也有类似结果,并证实因此而可以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编辑本段]生物圈2号的评价

大量证据表明,火星土壤和月球表土经过一定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处理后可以用作潜在的植物栽培基质,这样就使得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在空间居住地的应用比需要地球资源的装置要经济得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中很少有以土壤为基础的技术实验。生物圈2号是第一个建成并运作的以土壤为基础的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因此,有关其操作性能的数据对应用于空间的类似系统是非常有用的。
生物圈2号无论从规模、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均堪称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与赞赏。但近来也遭到某些公众的严厉批评 。
引起公众非议主要是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1)商业投资造成游人络驿不绝,给人一种缺少科学严肃性的印象;(2)遇到严重的阴雨天气和病虫害,造成欠收,开始时曾出现大气泄漏;(3)人们对他们的科学试验活动了解不多;(4)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5)行政管理不善,导致可以做的而没有去做。
虽然生物圈2号计划实验目标并未达成,但是这也给人类上了很好的一课:大自然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复杂巨大的系统关联中,可能每一缕轻风都是于生命所不可或缺的;人不是万能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人类要懂得顺应自然,要珍爱大自然的一切;才能与地球万物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生物圈II号失败原因
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科学家对此做出了总结:除了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水循环失调等原因以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来,设计者虽然在“生物圈II号”内模拟了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却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传粉的昆虫死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了。由于动物的种类和适量减少了,植物很少被动物取食,加之缺少细菌和真菌的分解,导致枯枝落叶大量堆积,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
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

地球生物圈是怎样形成的?
答:依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来生活。它们一点一点地使地球大气中充满了氧气。直到 2.25亿年前,生物才浮出水面。当海水退下去,海洋生物登上陆地,形成了今天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万千变化的生物圈,当然,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地球生物圈是怎样形成的
答:5、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最后出现了广布世界的各种植物和栖息其间的各种动物,逐步形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怎样诞生的
答:以后,地球大气圈中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在水中和大气里进一步与水分子结合,再跟空气中的氨分子化合,就产生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物质,如乙醛等。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这些原始物质的出现,是化学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质变,为生命的产生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二)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形成依据
答: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其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其外部有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圈层结构不是在诞生时形成的,而是在诞生之后逐渐演化而来的。在地球之初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地球并不呈现明显的圈层构造。只是后来在地球重力作用下,“轻而清者”上升,“...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怎么形成的?
答:抛开具体过程,还真有点像我国神话中上古巨人盘古的传说,盘古开辟天地,“清轻者上浮,重浊者下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密度排列,地球中央是密度大总量多的铁镍。地球的构成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巧合但也不特别巧合,一切得从太阳说起。太阳石太阳系唯一一颗恒星,50亿年前诞生于一片星云...

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什么所形成生物系统的边界圈与大自然边界圈相互关系...
答:生物圈,这个术语所指涉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生物体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地球生命活动的平衡。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不仅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更是我们赖以...

生物圈的因素是怎样的?
答:(4)大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的复杂相互作用,使之降解为二氧化碳后又回到大气中。虽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044%,但是,它对生命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活体物质制造多种有机化合物所需要的碳原子的元素来源。在这个复杂的锁链中,海洋中较为低等的数量巨大的动物,是依靠...

什么叫生物圈
答: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产生后进化来的。词的来源和使用 地质学家爱德华·苏威斯于1875年最早使用生物圈这个词。它...

用地理知识解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圈的由来
答: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

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什么所形成生物系统的边界圈与大自然边界圈相互关系...
答: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