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潭镇的沿革 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蛟潭镇黄土适合种什么果树

作者&投稿:喻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末,山洪暴发把村中小溪冲出一个大潭,传说潭中有蛟而名。清朝末期,此处成一商阜,地段包括高洲上、下坞、九尾坞,楮树窟,爆竹坦等。建国后形成一条蛟潭街。清属安东乡。建国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一保、八保。建国初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别成立琅 溪、南溪、蛟潭、外蒋、庙前5个乡。1954年先后组成12个初级社,1956年转为蛟潭、胡宅、 梅源3个高级社。1957年在此组建浮梁县万寿山农场,1958年改为万寿山综合垦殖场(驻地兴溪桥,1963年迁蛟潭),1966年改称工农兵垦殖场。1968年撤场与福港(勤奋)公社合并称蛟潭公社。1976年恢复万寿山垦殖场,属景西区。1983年属蛟潭区。1984年9月改为蛟潭乡。1989年9月建蛟潭镇。1997年,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胡宅、梅源、南村、礼芳、兴化、勤坑、洪村、蛟潭、外蒋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蛟潭街,距县城20千米。2000年12月8日,撤销福港乡,划归蛟潭镇(赣民字[2000]373号批复)。
[邮编]333416 [2008年代码]360222103:~200蛟潭村 ~201勤坑村 ~202外蒋村 ~203胡宅村 ~204礼芳村 ~205洪村村 ~206梅源村 ~207南村村 ~208舍埠村 ~209洛溪村 ~210芳村村 ~211石古村 ~212光明村 ~213建胜村 ~214官中村 ~215浯溪村 ~500早马湾林场 ~501金家门分场 ~502湖里分场 ~503万寿寺林场
附:福港乡位于浮梁县中部,昌江河北岸。地势东部低山绵亘,西部低平盛产木竹。皖赣铁路过境。 [沿革]1958年属高丰、坑口公社,1959年属新平公社,1961年析设福港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光明、石鼓、浯溪、建溪、官中、芳村、胜湖、洛溪、舍埠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广明堂,距县城16.5千米。



浮梁县的历史沿革~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新平乡从鄱阳东界析出置新平县。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在原新平县范围内置新昌县,县治设在昌江与其支流东河交汇处的南城里。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析东南游金乡与休宁县西南合置婺源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更名为浮梁,为上县。关于县名的来源,《唐书,地理志》 曰:“本新平也。”《郡县释名》曰:“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县属鄱阳郡。公元766年(永泰二年),析浮梁北境入歙州合黟县南置祁门县。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因水患,县治迁往昌江之西的高地,即今日的浮梁镇旧城村,从此历1100年不变。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由景德镇市直辖。1980年4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景德镇市鹅湖区、蛟潭区。1988年10月11日,民政部(民批[1988]39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景德镇市鹅湖区、蛟潭区,设置浮梁县,县政府驻旧城乡。 1985年6月21日,蛟潭区设置勒功乡、罗家桥乡、蛟潭乡;鹅湖区设置臧湾乡(赣府厅字[1985]333号)。1988年12月10日,浮梁县撤销蛟潭乡、经公桥乡,分别设立蛟潭镇、经公桥镇 (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1989年1月9日,撤销鹅湖乡,设立鹅湖镇 (赣民字[1989]06号批复)。1989年7月20日,撤销昌江区旧城乡,改设为浮梁镇(现属浮梁县)(赣民字[1989]102号批复)。1990年2月17日,将昌江区竟成乡洋湖村委会、青塘村委会的河北村民小组划归浮梁县浮梁镇。(赣民字[1990]29号批复)。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浮梁县县治迁往景德镇,1927年至1929年一度改为景德市,后恢复为浮梁县。1949年解放后市县分离,景德镇单独划出建立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由景德镇市直辖。1988年重置浮梁县,县政府驻浮梁镇大石口,截至2009年不变。1994年8月26日,撤销瑶里乡、湘湖乡、洪源乡,设立瑶里镇、湘湖镇、洪源镇(赣民字[1994]137号批复)。1996年10月18日,撤销寿安乡,设立寿安镇。(赣民字[1996]226号批复)。1999年,浮梁县辖8个镇、15个乡:浮梁镇、经公桥镇、蛟潭镇、湘湖镇、瑶里镇、鹅湖镇、洪源镇、寿安镇、勒功乡、兴田乡、金竹山乡、福港乡、臧湾乡、王港乡、罗家桥乡、西湖乡、江村乡、储田乡、峙滩乡、黄坛乡、天保乡、三龙乡、新平乡。2000年,浮梁县辖8个镇、15个乡。 2000年12月8日,浮梁县撤销储田乡,划归经公桥镇;撤销天保乡、金竹山乡,划归鹅湖镇;撤销罗家桥乡,划归洪源镇;撤销福港乡,划归蛟潭镇;撤销新平乡,划归浮梁镇(赣民字[2000]373号批复)。2002年末,浮梁县总人口27.96万人。2003年8月19日,将鹅湖镇的东埠(竹岭、竹新、界田、界新、良溪、良新、莲花山自然村除外)、高岭、南泊、查坑村委会划归瑶里镇管辖(赣民字[2003]188号批复)。2003年底,浮梁县总人口27.5万人。

实际上蛟潭镇的土算是红土,含酸度高。
如果规模种植的话,最适合的还是桔树。如果只是自家小打小闹种点果树,那可以种梨、板栗、枣、桃等果树。

潭洲镇的历史沿革
答:清代,属香山县黄旗都,民国时属中山县第九区和第十区。1952年冬,九区属的大岗、潭洲、黄阁等乡和十区属的义沙、新联、南顺等乡合并组成中山县第十五区(后改称大岗区)。1953年4月,析出大岗镇为区级镇。1957年3月撤区,分为大岗、黄阁两个乡。1958年秋,大岗乡成立人民公社。同年冬,大岗...

环潭镇的历史沿革
答:今之钟家、枣阳县的资山一带,属随枣县神农区所辖,总的状况是二县五区并存。1951年8月19日,涢阳区更名为洪山县第七区。1949年5月至1955年5月,环潭镇、涢阳区属洪山县管辖。1955年9月21日,洪山县撤销了第七区公所,恢复涢阳区,并将唐城、史冲两乡划归枣阳市的清潭镇管辖,万和乡划归枣...

钟落潭属于什么区?
答:钟落潭镇的历史沿革: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番禺县后,钟落潭一直属番禺县管辖。清代,钟落潭地区属慕德里司流溪都赤迳堡管辖。民国时,钟落潭为番禺县第七区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钟落潭先属禺北办事处管辖,后为番禺县第八区。1958年1月,禺北地区划归广州市,成为广州郊区的一...

潭市镇的简介
答: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全国较大的鸡蛋集散地,素有“江南第一蛋市”之美称。1950年置潭市乡,1962年改公社,1981年正式建镇,为湘乡三个建制镇之一。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月山区新铺乡并入,形成现在的潭市镇。盛产的蚕茧、油茶。境内有三国蜀相蒋琬建的报恩寺遗迹、观音阁、圣帝殿、诗词长廊和...

株潭镇的历史沿革
答:株潭,初名槠树潭,设镇于1931年,1984年4月7日,设立株潭镇,其管辖范围为原株潭公社所属大队(赣府字[1984]79号)。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县辖镇至今。株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镇内发现有西周时代文化遗址,自北宋迄清有进士、举人、知府、知县、将军等45人;民国...

草潭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1年属第七区,1952年属第十二区,1957年设草潭乡,1958年先后属红星和下六公社,1959年设草潭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建镇。2003年下六镇并入。

派潭镇的历史沿革
答:派潭镇是增城区北部最大的山区镇。镇驻地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圩,因圩侧河中有深潭,常放竹排(竹木筏),得名排潭,后取谐音称派潭。1949年为派潭区。1958年成立派潭公社,1983年又改区,1986年建镇。派潭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景区内瀑...

潭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由察阳(韩阳)向北溯流三十里,其地盘而雄踞,其势渺而清幽,西山垂祭百丈、泉清且急,东天列峦重叠,峰秀而立,北呈鲤岗独氽深潭,南现双川分而复合,邑人自南宋朝始迂居焉,赋此地曰“潭川”。宜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结庐于溪坂绍兴十六年(公元一一四六年)绿波臣肆虐汪洋一度仅存废墟...

沈潭镇的命名由来
答:以河流深潭与龙潭祭祀结合命名。沈潭镇在醴陵市的东部,镇政府驻地大坪里,距市区公里。大坪里“西行1公里,石山突起,迫使铁水傍山而下,山下有一深潭,深约20米,相传是龙神安居之所,有人曾特制石桌、石椅沉入潭中祀之,故名沉潭。后讳‘沉’改为‘沈’”以“沈潭”命名。祭龙习俗在汉族农村中...

谭家桥镇的建制沿革
答:宋、元、明、清以及后来谭家桥区域一直属太平县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三潭乡。1949年,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谭家桥区域属第一区公所管辖,始称民主乡。1956年后,称中墩乡。1966年4月,改为谭家桥公社。1983年4月,改称谭家桥乡。1992年3月,撤乡建镇,名为谭家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