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真的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精髓了吗? 如何解读《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明最后一段话

作者&投稿:夙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我第一部认认真真看的台湾电影,因为杨德昌的名声和极好的口碑,我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独自看完了这部电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据台湾真实事件改编,如实反映了60年代初台湾的面貌。那时候的台湾,有从大陆来的移民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有土生土长的台湾新一代,那时的学生穿的是军式制服,拉帮结派,小公园帮和217势不两立,有总是闷闷不乐的小四,有极具个人英雄情结的Honey,有恃强凌弱又改邪归正的滑头,有周旋于各种男生之间的小明,还有唱着<A Brighter Summer Day>的小猫。我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台湾,我只看见阴暗模糊的夜晚,看见少年意气的火并,看见时而流露出的缱绻情调,看见混乱不安漩涡下的牯岭街,那是整整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的记忆,那不是我的记忆,但也可在这部无比细腻的将近4个小时的电影中窥知一二,知道一些如今已经老去的人流着血的压抑着的残酷青春。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很奇妙的,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网上找不到高清的资源,于是就这么模糊不清的看着,我虽然希望这部电影重制高清版的DVD,但私下里也觉得屏幕上时而出现的白点和极富特色的字幕很有那个时代的气质,那感觉就像你是一个旁观者,以全知上帝的角度观察着每一个肉体凡胎。年仅14岁的张震是电影主演,他在电影里的角色也叫张震,小名叫小四儿,那时候的张震远没有《春光乍泄》里惊艳,但从他清澈无辜的眼神里也可预测日后的英俊模样。电影里的小四是个有点阴郁的人,他有喜欢的女孩子小明,他有自己的原则,他想改变别人,改变这个世界,却被女友说成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其实一直记得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人要为自己没有做错的事低声下气,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只要努力,就会有自己的未来。”



所以后来小四不承认自己作弊结果被记大过,看不惯老师对父亲的趾高气扬拿棒球棍打老师结果又被记大过,不认同小明的一句话而连捅她7刀。我还记得他对电影导演说的一句话,“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他很认真,他有理想,但他偏偏走上这样一条偏激的道路,他最不想被这个世界改变,但偏偏这个世界伤他最深。一审死刑,二审15年,他的人生,应该到此为止了吧。小明,和各种男生纠缠不清,她一开始是台湾黑帮老大Honey的女友,后来又跟滑头在一起,与小四互相倾心,又在小四被退学后和小马好上了,同时还和医生保持着暧昧的关系,用“水性杨花”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但其实她何尝不是一个被生活逼成这样的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必须要更加的圆滑世故,她也直接对小四说过,“我不像你,得罪那么多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这是我看过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
4个小时的片长,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闷挣扎。


影片画面有一种非常醇厚的年代感,像诗一样,淡淡的,却又透着忧郁,就像有人领着你慢慢的回忆过去,记忆中的那些人有的还在,有的却永远只能被岁月尘封。
记忆中,有小四硬朗又执拗的脸,还有小明清澈又神秘的笑颜。
我如此努力,不是想要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被这个世界轻易改变。
影片中的小四也是如此。


在台湾上个世纪60年代,大陆几百万人随着国民党迁居台湾,家长对未来未知的惶恐影响小四这一代的孩子,为了寻求安全感,他们拉帮结派,同时又在外部寻求更大帮派的庇护,利用这种层层依靠,以此来壮大自己薄弱的生存意志。
这就免不了帮派倾轧,勾心斗角,整个台湾弥漫在一种惴惴不安的焦虑中,而小四却是这个环境中的一个例外。
他固执地拒绝和任何帮派同流合污,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心中自有一股坚持。
面对各种小帮派的威胁挑衅,他以寡敌众,临危不惧;喜欢同龄的小明,不管她的来历如何,不管她曾经是哪个帮派头目的女朋友,喜欢就是喜欢,就像他对小明的表白一样:“以后有我,你别怕,我会永远保护你。”

这样的一个男孩,不仅是所有人眼中的异类,也是当时低迷失落的社会氛围中的一股清流。
很多人都跟小四儿的全家人一样,把这样一个颇有大好男儿铮铮铁骨潜质的孩子当成了台湾未来的希望。导演也是。我想也只有像小四儿这样的孩子,才能让当时萎靡堕落的台湾迸发出向上的光亮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的电影作品,故事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台湾的一宗杀人事件的始末。


杨德昌的着力点是用这样一个事件,控诉社会问题。四两拨千斤,一个少年在社会的动荡中,曲折挣扎,最终走向幻灭的故事,让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叹息之后,继而深深反思。
小四儿遇上小明后,命运开始转变,影片也由此迎来转折。


这个孤单的少年好像终于有了心灵的依靠,他的笑容开始多起来,有了正值青春期男孩子的欢快,眉宇间也多了明朗,就连坚硬的面部线条好像也变得柔和起来。
初恋,朦胧又美好;甜蜜又让人向往。

只是在那样一个连命运都不可控的时代,爱情本应该朝朝暮暮的厮守,注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小明从小没有父亲,母亲体弱多病,四处给人做工,更多的时候小明只能和母亲借住在贫民窟,这样一个女孩,她的命运就像浮萍一般,禁不起任何风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她,对人生就只剩下生存这一最低要求,可仍然变成奢望。

“以色示人”也许让曾经高傲的她有过纠结,可是在遍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她庆幸自己至少还有一点姿色可以依仗。

凭借这幅皮囊,很多男人前赴后继的为她提供庇护,前男友哈尼更是为了她杀人潜逃,小四儿就是在这个空挡成为她的护花使者。可他本身也是自身难保,为了得到更多,她背着现男友劈腿,和滑头,和小马,也许还有其他不知名者。最后无处容身的她和母亲投到军二代小马的门下,成了司令府上的住家佣人。

各种风言风语相继传来,小四儿失望,痛苦,一边是他挚爱的女人,一边是他最亲密的兄弟,一直以来积累的迷茫,怨气,被周边排挤的孤单,和对未来的失望全部化为仇恨,一股脑全部倾泻到小明身上,连扎7刀,血流如注,小明当场身亡。

就在前一刻,他绝望的跟小明摊牌:你做的事情我都知道了,可是我不在乎,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你的人了。
小明说:你想改变我?我跟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能改变的。

这句话勾起了小四儿心中所有的委屈,在强烈的道德感驱使下,他拿刀用力扎向小明,一下一下,与心爱之人诀别,也与这个世界诀别。

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让他痛苦的根源连根拔掉,殊不知,她只是这个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环,杀了她,这个世界仍然一如既往,不会有丝毫改变。
杨德昌镜头中给我们呈现的20世纪60年代,社会风气已经是积重难返:所有人脏话连篇,学校中刀枪棍棒随处可见,少年争相加入帮派,打人斗殴司空见惯,视杀人不眨眼者为英雄;而大人们却陷入未来的惶恐中,无暇管教,道德沦丧,一片乌烟瘴气。


如此社会熏陶下,更多人选择随波逐流,无理想无目标,混吃等死;还有不乏傲骨之流,胸怀时局天下,在现实几番折磨中,也磨掉了锐气,曲于现状;还有一种坚守底线的,与社会短兵相接中,奋力抗击,宁折不弯,就像小四儿,付出了生命代价却仍然激不起社会沉珂一丝涟漪。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整部影片追溯往事,镜头疏离又冷静,片头与片尾处收音机里播放着高校录取名单前后呼应,昭示着事发前后一切如旧,一如既往,一成不变。有道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杨德昌用这种方式给世人以警醒,以反思。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象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说这句话的时候,女孩小明一脸的认真,小四突然从画面外冲过来,用他的那柄尖刀,捅在小明的肚子上,没完,再捅一刀,再捅一刀,再捅一刀.
  说实话,捅的挺深的.
  有一天上网,在oicq上看到howie,我问他在干嘛,他说他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过了几天,他跟我说:当某某捅了某某的时候,他掉眼泪了.
  howie说他掉眼泪,我相信,因为这孩子心里有很生猛的感情.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暗暗的抱着疑惑,因为我记不清楚howie跟我说的是小明捅死了小四,还是小四捅死了小明,事实上我为前一个可能性激动不已,甚至心跳加速,因为我想象不了小四会被小明捅死——被自己最爱的人捅死是一种什么感觉?于是我几乎是全神贯注的等待着这个场面的出现.
  二.
  关于杨德昌: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独立时代》,看了以后简直要发疯,一来是因为整个台湾社会的丑恶面目被他整个翻过来倒过去,刀刀都要见血,一点余地也没有留下来,甚至有一种把人解剖了还非要用显微镜再看看细胞组织的感觉——人在面对丑陋的时候总有一种恐惧,因为这丑陋人人都有.二来是我说过的,这片子就好象一口满满的深井,伸一只手指头进去都要溢出来,信息量太大,要说的话太多,更何况杨德昌是懂得最充分利用画面外空间来说话的人,他镜头放在那里不动,只要一个人走出画面外,再走进来,单凭演员脸上的表情来说明发生了什么,我的想象力都被他榨光了,外带要随时准备迎接他刻薄入骨的台词,脑子要被他飞快的调动起来——说他是知性的导演,很准确.
  终于看到了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说是4个小时,一点也不沉闷,杨德昌简直不是个导演,我宁愿看他是一个思辩者,常有人把他跟侯孝贤作比,侯孝贤宽容一些,拍出的东西更倾向于一些情怀,是用画面来表达“美”和情绪的人;而杨德昌在我看来,是自己的思想用文字来表达已经不能满足了,就用实实在在的影象来说话,更多的为自己的思辩服务,表达起来更倾向于“力量”的一方,别看他说起故事来也是不急不慢,我倒觉得起承转合之间有一种特别的硬度.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真的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精髓了吗?
答:这部电影应该算是我第一部认认真真看的台湾电影,因为杨德昌的名声和极好的口碑,我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独自看完了这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据台湾真实事件改编,如实反映了60年代初台湾的面貌。那时候的台湾,有从大陆来的移民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有土生土长的台湾新一代,那时...

如何评价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答: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深刻探讨青春、成长与社会边缘的杰作,它以普希金的诗篇为引,描绘了一幅青春火焰在现实压迫下的黯然熄灭图景。影片的主角小四(由张震精湛演绎)在压抑的环境中,以倔强的抗争揭示了青少年与成人世界的隔阂,他的命运如同哈尼(海军服少年)的理想主义与父亲张国柱(扮演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关评论
答:媒体评论认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主角小四,承载了导演杨德昌本人对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的深刻洞察。影片中出现的坦克车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政治暗喻,而美国流行曲和舞会则揭示了美国文化对台湾的深远影响。导演通过夜间的场景,描绘了一个充满困惑和黑暗的时代,小四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被推向...

牯岭街少年事件 讲的什么
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描绘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社会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因友情、爱情和家庭的复杂纠葛而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详细来说,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小四的视角,展现了当时台湾社会的多个层面。小四是一个对电影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学生,他身处一个充满暴力和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在校园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片评价
答:其实,这种青春期题材真拍好了,就应该是最不平淡的。少男是痴男少女是怨女,天天爱恨交织,天天爱不成爱,恨不成恨——多少曲折幻灭挣扎和激变!(著名影评人史航 评) 和杨德昌的其他影片一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金鹰网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答:“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现在住日本房子,听日本歌。”汪狗用上海方言讲着美国的高楼大厦:“这是真的呀。”从这些话语里我们能深切着感受到导演所要展现的不仅是小四的故事,而是一层人、两代人、一个台湾、一个特殊时代的故事。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自然惊叹于导演对场面调度拿捏的恰到好处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品,分析影评已经很多。我就从小的一个方面“场面调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以小猫王和小四摆弄收音机片断之前内容为文本。1、影片用光影片用光与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主题所要反映的是影片开始不久字幕介绍所写的“父母正生活在对未来的未知与惶恐之...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人物解构
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角色和情节交织出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画卷。影片以“小公园”帮与“217”眷村帮的矛盾冲突为背景,主角小四从旁观者变为事件的核心,他的故事围绕着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展开。小四对Honey的女友小明的爱恋,以及Honey的不幸遭遇,引发了小四生活的剧变,他的家庭、学校...

如何评价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编剧之一杨顺清说,一部好电影的叙事脉络是:男孩遇上女孩,男孩爱上女孩,男孩杀死女孩,男孩变成男人。普通电影只拍前两条,只有经典电影能拍出后两条。《牯岭街》,自然属于后者。曾经在某个深夜里,忽然想起《牯岭街》下了还没看,于是三更半夜找出来看。只是不小心忘记了,...

为什么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华语电影No1的史诗巨作
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台湾导演杨德昌1991年的作品。本片获1991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判团大奖及影评人大奖,法国三大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新加坡影展最佳导演奖,台湾第2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这部近四个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