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炼字炼句名言

作者&投稿:谏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炼字小故事,野史逸闻,并未记载在正史中。

 有一天,苏轼被贬,王安石为其饯行。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的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一时传为佳话。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苏轼曾写过,“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诗文“炼字”的故事(100字,越少越好)~

 1.“推敲”一词的典故, 贾岛(779-84³)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
  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协调。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昧无穷,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苏轼被贬,王安石为其饯行。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的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好些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的活灵活现。
  除了写诗外,锤词炼句还能帮人打赢官司呢。古时有个县官最讨厌啰嗦,断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妇女丧夫后想改嫁,婆家竭力劝阻。这时有人帮妇女写了一份诉状,县官当时就下了判词:“嫁”。原来诉状上只有八个字:夫死,无嗣,翁鳏,叔壮。这四个原因清清楚楚地摆出了这位妇女的为难处境。可谓字字如金。
  其实,炼字还能救人性命呢!从前,某县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盗大门而入”,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想帮熟人减轻罪行,就在这句话的某一个字上加了一笔,定案时,此人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个字改动,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是“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的强盗行为变成,“犬门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别”呀。
  2.
  (一)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1.“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2.“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4.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5.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6.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7.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8. 1957年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 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9.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10.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协调。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昧无穷,大喜而改之。
  11.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12.《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这是在百度给你转的: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 附:《送无可上人》原诗 作者:贾岛 圭峰霁色新, 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 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 天台作近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036371.html 另外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陶渊明(东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号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宋)号半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号放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曹操(东汉)即魏武帝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唐)人称“诗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辛弃疾(宋)号稼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人称李后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东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宋)号濂溪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刘禹锡(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人称“初唐四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李白(唐)有“诗仙”之称 浪漫主义诗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清)
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郦道元(北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刘禹锡(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
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夏完淳(南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宋)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韩愈短文两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与高适并称“高岑”著名的边塞诗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人称“诗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唐)
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戏曲家)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元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晚年号“六一居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李贺(唐)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梦江南》温庭筠(唐)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之称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陶渊明(东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唐)
足蒸暑土气,背灼日天光。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白居易(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北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王维(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浣溪沙》晏殊(北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丘明(春秋)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30 16:33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
课外名句背诵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岳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白居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助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白居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志南

苏轼的炼字
答:苏轼炼字小故事,野史逸闻,并未记载在正史中。一 有一天,苏轼被贬,王安石为其饯行。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的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

苏小妹炼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 翻译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据说她跟苏轼一样也是才华出众,有一个苏小妹“炼字”的故事流传甚广。相传,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苏东坡不假思索,随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

宋苏轼中秋月原文及赏析
答:前两句,描写中秋月的清明。诗人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先写暮云收尽,次写月光清寒,再写银河无声,几经铺垫之后,才请出明月玉盘,让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转动,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优美意境。写诗讲究炼字。“字者,眼也”(杨载《诗法家数》),前两句分别炼了“溢”字和...

...① 二首苏 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答: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第一题考查的是炼字,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

古人炼字的故事
答: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

关于苏轼的生平典故
答:4、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 梅词苏 轼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
答:)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小题2:试题分析: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答: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答: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

苏轼倦夜赏析
答: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第2种赏析倦夜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