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狼》中的之和其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锻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之”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其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即:

一、当“之”充当实词时
1、可以是动词,其意思如下:
1) 本义:出,生出,滋长。例如:《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又如:《礼记》:如语焉而未之然。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2)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例如:《广雅》:之,适也。又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再如:《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

2、可以是代词,其意思如下: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又如:唐· 柳宗元《三戒》: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再如:清·袁枚《祭妹文》: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
2)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又如: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
3)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武王伐纣平话》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注:此用法多为汉代以后,在上古文言文没得此用法。)

二、当“之”充当虚词时
可以是助词,其意思如下:
1)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例如: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2)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词义。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吾见师之出。
3)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无词义。例如:《孟子·告子章句上》: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可以等同“的”,但如果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那便是无实义。之也可以是代词、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定语后置等意思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之拼音zhī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之往[zhī wǎng]
去;到。
2、假之[jiǎ zhī]
假若。
3、劳之[láo zhī]
慰问他们。
4、为之[wéi zhī]
经穴别名。即长强。
5、之官[zhī guān]
上任;前往任所。

(1)之
助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助词。久[之]:调整音节,不译
助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的含义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
《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
《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道理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对付能把狡诈奸猾的狼杀死的"屠夫",那就敬而远之吧。
永远不要向恶势力低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三则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答:(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之有时后在文言文中无诗意 ...

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答:回答: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

文言文中,之有什么意思?
答: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答:文言文中的“之”有多种词义,如:动词。到……去;生出。代词。他、她、它;这个、那个。助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的”;改变主谓结构关系,取消句子独立性。下面就你问到的《吴起守信》中的“之”做具体解释。《吴起守信》原文: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答: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出处:东汉·许慎《说文》三、去,到,前往。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白话译文:郑国的一...

之文言文解释
答:2. 文言文之的翻译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

文言文中“之”所有的意思
答: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答:助词(1)结构助词: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中之的四种意思
答:答:“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东割...

文言文的之是什么意思
答: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代词义:1、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