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幼互动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幼儿教育中师幼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主要从教师和幼儿园的...

作者&投稿:韶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幼儿园师幼互动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答:1.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3.师幼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
  已有的研究与观察表明,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中,总体上以不带鲜明情感色彩的中性行为为主,对幼儿表现出的不满、恼怒、厌恶等负向情感行为显著多于对幼儿表示亲和、喜爱与友好等正向情感行为。而幼儿发起的行为是正向行为多于负向行为,但是带有明显的害怕老师倾向的畏惧行为仍有一定比例。从教师与幼儿的反馈行为看以中性为最多。但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一方,无反应的反馈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负向性行为会抑制幼儿的互动动机的进一步形成,并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4.师幼互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体现于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对象差异上。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反馈的机会较多,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对聪明、可爱、遵守班规、积极追随教师思路的孩子表现出亲近感,而对过度活跃、经常出现违纪行为的幼儿常表现出不满,且这些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状态。
  其次,体现于互动方式的差异上。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教师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如教师对小班幼儿实施正向施动行为的频次明显多于大班幼儿,而教师对大班幼儿的负向施动行为频次要多于小班幼儿,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教师带有亲切、友好情感特征的互动举动,而对大班幼儿要求更高、控制更严。
  再次,互动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以抚慰情绪为主题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小班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多于大班幼儿,而以让幼儿做事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则少于大班幼儿。大班幼儿发起的以发表见解为主的互动行为多于小班幼儿,以寻求关注与安慰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少于小班幼儿。
  此外,师幼互动还存在着空间差异。幼儿与教师空间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机会:与教师亲近的幼儿,往往与教师的距离较近,容易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多;反之,则容易受冷落,参与互动的机会少。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师和幼儿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师幼的互动来实现。教师语言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就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有效的策略,阐述了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的研究。
【关键词】互动;师幼互动;教师言语
幼儿园是人类的延续发展与后代间进行互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站们性社会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递知识、规范、培养能力等。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贯穿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各个场景。3~6岁的幼儿虽然在生理于心智水平方面处于较低阶段,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别外来东西与运用知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调整性反馈的能力,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作用,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已经成为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1]。既然师幼互动对幼儿园的教学的效果有影响,那么什么是师幼互动呢?
1 师幼互动相关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的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其内涵如下:
1.1 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1.2 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
1.3 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1.4 师幼互动包括师幼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2]
2 目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师幼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 依赖的被动地位,在互动中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能培养幼儿对思维过程进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电话,豪豪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豪豪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豪豪,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豪豪应该怎样折,豪豪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豪豪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重新折。
2.2 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定位,这无可厚非。然而,幼儿教师负载着教师的身份,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于幼儿来说,处于优势地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师考虑的不仅仅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怎样维护“师道尊严”。这种变质的“合法权力”变成了师幼互动之间不公平的掩护。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变得极其渺小,他的想法和行为变得不再重要,教师从维护秩序的角度出发,压制了所有不合乎制度的行为。这样,本来是双方的互动就变成了一方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幼儿只能依照教师的“期望”来完成自我。[3]
例如:大班幼儿集体互动时间,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喜羊羊大战灰太狼》,大家会玩吗?”“会!”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当喜羊羊都在草坪里玩耍,我来当灰太狼。现在我要开始捉小羊了,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全班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当念到“在这里。”老师边说着边靠近一个幼儿的身边,抓住了妞妞,并把妞妞带到指定的地方。在以上的案例中,是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幼儿只是“在老师规定的草坪里”,唯一的动作是“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被动地等着教师来“捉”,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变成了一个非常呆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现实中,承认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幼儿是凭借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
3 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3.1 给幼儿积极的建议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在后面排队。” “小朋友,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3.2 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3 给幼儿更多鼓励和表扬
我班幼儿由于年龄差异关系,部分小的幼儿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遇到新的环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活动时,我经常用了“嗯,真能干!”,“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你已经非常太棒了!”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4 有效的提问促进师幼互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投入,更要有感情的投入。而在幼儿园实际的师幼互动过程中,师幼间多为事务型互动,缺少情感性交流的现象,值得教育者进行深刻地反思。作为幼儿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包括对幼儿的热爱,可是在没有情感的言语中如何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爱?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语活动,还应该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教育氛围。对话不仅是师幼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你讲我听,更是师幼双方包括情感、经验、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相互交流。构建对话式师幼互动,教师除了要以信任、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还要拥有宽容之心、倾听之情。并且,教师的这种感情也不能只是出于个人的偏爱,教师不能只对那些聪明、活泼、可爱的幼儿表达出情感,对那些有缺点或问题的幼儿也要平等对待,倾注感情[4]。
4 总结与展望
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怎样通过课堂来提升教学语言、回应策略,正确的评价是一段值得继续探寻的里程。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用老师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我年龄差,他们有代沟。

在幼儿园教学中主要有哪些师幼互动问题~

我觉得更重要在于换位思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象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对方满足。

幼儿园是人类的延续发展与后代间进行互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站们性社会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递知识、规范、培养能力等。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贯穿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各个场景。3~6岁的幼儿虽然在生理于心智水平方面处于较低阶段,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别外来东西与运用知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调整性反馈的能力,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作用,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已经成为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1]。既然师幼互动对幼儿园的教学的效果有影响,那么什么是师幼互动呢?
1 师幼互动相关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的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其内涵如下:
1.1 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1.2 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
1.3 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1.4 师幼互动包括师幼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2]
2 目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师幼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 依赖的被动地位,在互动中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能培养幼儿对思维过程进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电话,豪豪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豪豪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豪豪,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豪豪应该怎样折,豪豪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豪豪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重新折。
2.2 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定位,这无可厚非。然而,幼儿教师负载着教师的身份,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于幼儿来说,处于优势地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师考虑的不仅仅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怎样维护“师道尊严”。这种变质的“合法权力”变成了师幼互动之间不公平的掩护。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变得极其渺小,他的想法和行为变得不再重要,教师从维护秩序的角度出发,压制了所有不合乎制度的行为。这样,本来是双方的互动就变成了一方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幼儿只能依照教师的“期望”来完成自我。[3]
例如:大班幼儿集体互动时间,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喜羊羊大战灰太狼》,大家会玩吗?”“会!”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当喜羊羊都在草坪里玩耍,我来当灰太狼。现在我要开始捉小羊了,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全班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当念到“在这里。”老师边说着边靠近一个幼儿的身边,抓住了妞妞,并把妞妞带到指定的地方。在以上的案例中,是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幼儿只是“在老师规定的草坪里”,唯一的动作是“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被动地等着教师来“捉”,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变成了一个非常呆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现实中,承认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幼儿是凭借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
3 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3.1 给幼儿积极的建议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在后面排队。” “小朋友,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3.2 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3 给幼儿更多鼓励和表扬
我班幼儿由于年龄差异关系,部分小的幼儿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遇到新的环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活动时,我经常用了“嗯,真能干!”,“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你已经非常太棒了!”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4 有效的提问促进师幼互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投入,更要有感情的投入。而在幼儿园实际的师幼互动过程中,师幼间多为事务型互动,缺少情感性交流的现象,值得教育者进行深刻地反思。作为幼儿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包括对幼儿的热爱,可是在没有情感的言语中如何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爱?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语活动,还应该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教育氛围。对话不仅是师幼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你讲我听,更是师幼双方包括情感、经验、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相互交流。构建对话式师幼互动,教师除了要以信任、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还要拥有宽容之心、倾听之情。并且,教师的这种感情也不能只是出于个人的偏爱,教师不能只对那些聪明、活泼、可爱的幼儿表达出情感,对那些有缺点或问题的幼儿也要平等对待,倾注感情[4]。
4 总结与展望
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怎样通过课堂来提升教学语言、回应策略,正确的评价是一段值得继续探寻的里程。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组织中有关师幼互动的常见问题
答:尽管新课程强调师幼互动,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化互动,表面看似互动,实则缺乏实质内容;有的教师倾向于一对一的互动,忽视了幼儿间的交流;有的教师在互动对象选择上存在偏见,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为了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需要关注情境的设置,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利用...

教学活动组织的教学活动组织中有关师幼互动的常见问题
答:2.互动太难了,有天赋的教师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师学都学不会。3.互动就是经验积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龄作为铺垫,年轻教师要慢慢学。4.互动很简单,无非就是幼儿兴奋点、开心点,教师灵活点、反应快一点。 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虽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都会特别关注师幼互动的效果,但对于“互动...

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如下:1、幼儿心理 当今我国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的氛围之中,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恋亲情结,这使他们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只会消极被动地向老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并期盼老师多...

二师幼互动方面-|||-1.幼儿行为"失范"情境中教师如何调节情
答:儿童行为“失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教师面对儿童行为“失范”问题,常常使用斥责方式。如此方式不仅对幼儿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影响了师幼关系。面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往往立足幼儿的行为“失范”情况,采取多元策略对其进行引导,以此在纠正幼儿行为的过程...

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游戏时,怎么样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游戏中去
答:当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仍是一个缺失点,教师也并没有注意到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以上内容的思考,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在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采取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教师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表演游戏的特点...

如何更好做到师幼互动
答:只有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的放失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才能更好地做到师幼互动。三. 持有一种开放心态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所谓开放的心态,指的是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上思想要放得开,并不要自以为是的帮幼儿想问题,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努力地去读懂幼儿这本书,走...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
答: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和互动.在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集体活动,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交流十分的稀少,甚至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很贫乏.这样的情形对开展师幼互动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即使加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

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答:笔者探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即:幼儿园教师在科学的幼儿语言发展观前提下,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师幼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知理解教师所教、学会初期的语言交际传递、能互动交流并兼具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凸显幼儿发展特点 目标在...

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答:师幼互动是促进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我了解到以下几种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和方法:积极倾听和关注教师应该倾听和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种关注可以表现为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回答问题、提供反馈等方式。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

活动中师幼互动得案例分析
答: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得案例分析姓名:李光霞单位:辉县胡桥中心幼儿园摘要:教学活动得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主体之间得对话互动过程,互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从师幼互动中的权威压制,提问的技巧差及缺乏给幼儿提供理解的支点三个病根出发,通过案例一一呈现,具体分析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