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如何实践佛法》(二),佛教网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

作者&投稿:锺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篇 发心立愿壹·前言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学佛最初所发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发心”,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好;发心吃饭,饭会吃得饱;发心作事,则无事不办,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发心。所谓“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许的目标的一种决心,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立志”。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所以,发心就是开发心田,立愿就是确立目标。学佛不发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种,船只没有指南针。种田不播种,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针,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学佛首先必须发心立愿。参·发心立愿的重要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由此可知佛教对未来价值的重视。《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发心立愿犹如播种,种子的好坏可以决定未来的收成;发心立愿的动机与大小,均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重要可见一斑。肆·学佛应发何心,立何愿《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根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说,学佛应发三种心:1.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2.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3.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外,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尤其应该发以下四种心,立四种愿:一、四心1.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便无法与佛法相应。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所以学佛如果不能慈悲,则空有学佛之名。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2.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3.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种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为助缘,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发大乘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够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4.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甚至为了完成大我,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二、四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2.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1)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2)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3)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4)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5)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4.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伍·诸佛菩萨的行愿根据经中所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的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兹列举四大菩萨行愿于后,以为佛子效法:一、文殊菩萨行愿1.愿以恒河沙诸佛世界为佛刹。2.愿佛土光明遍照。3.愿于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若不满愿,誓不起座。4.愿于诸佛国土为众生演说妙法。5.愿佛土中无有女人及诸恶道。6.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见净梵行。7.愿佛土众生,生时袈裟随体。8.愿众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满。9.愿广施贫穷苦恼众生资财法味。10.愿鬼道众生悉获饱足。11.愿众生悉得五神通,乘空无碍。12.愿为众生说法,令离渴爱。13.愿诸众生思衣即得妙宝衣服。14.愿于诸佛土,供养财宝资具。15.愿诸众生远离八难及不善法。16.愿诸众生无有苦恼及诸不悦意。17.愿以无量妙宝庄严佛土。18.愿所有佛刹功德庄严,皆令置我佛刹中。二、普贤菩萨行愿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 轮。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三、观音菩萨行愿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3.愿我速度一切众。 4.愿我早得善方便。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9.愿我速会无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四、地藏菩萨行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陆·今日佛子如何发心立愿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会,如果多一个人发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种子;多一个人学佛成佛,社会就少一分暴戾之气。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经常发心立愿,发愿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等。以下为现代佛子撰拟发愿文,祈愿人人发心得度。一、弘法师的发愿文一愿佛光普照,众生随缘皆得度。二愿法水长流,护法檀那悉蒙益。三愿佛教兴隆,人人学佛福慧增。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众。五愿学佛所学,常作佛事永不倦。六愿于诸众生,常起大悲施法益。七愿心平如地,普载众生无怨亲。八愿世间大众,明因识果行正道。九愿贫病众生,身心安乐众病除。十愿社会安定,无诸世间忧悲苦。十一愿国家富强,众等悉发菩提心。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净土在人间。二、佛光会员发愿文(一)一愿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二愿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三愿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四愿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五愿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六愿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七愿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八愿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佛光会员发愿文(二)一愿做个共生的地球人。二愿做个同体的慈悲人。三愿做个明理的智慧人。四愿做个有力的忍耐人。五愿做个布施的结缘人。六愿做个清净的修道人。七愿做个乐观的欢喜人。八愿做个融和的佛光人。三、家庭主妇的发愿文一愿护持佛教,恭敬三宝,永远做佛教的护法。二愿实践佛法,建立美满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三愿教育儿女,以身作则,使成大器,做国家栋梁。四愿帮助先生发展事业,使无后顾之忧。五愿孝顺公婆,克尽子媳之道,确保家庭和谐。六愿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环保、护生工作,为后代子孙建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七愿每日布施欢喜,把快乐分享别人,使社会充满详和之气。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奋工作,民生富足,而无杀、盗、抢劫、诈欺等恶事滋生。四、警察的发愿文一愿克尽职守,勇于承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二愿伸张公权,打击犯罪,消除社会暴戾风气。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树立警察优良风范。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担忧受怕。五愿维护正义,布施无畏,使世间无邪恶恐怖。五、小学生的发愿文一愿用功读书,充实知能,将来做大事业,报效国家。二愿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做个不令父母担忧的好孩子。三愿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四愿遵守校规,不做有损校誉的事。五愿乐观开朗,主动助人,日行一善。六愿校园风气善良,没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袭。七愿世间都是好人,没有绑票、勒索等恐怖事情。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都能在父母的爱护,师长的教育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柒·结语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二:发愿篇,佛教网~

第二篇 发心立愿壹·前言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学佛最初所发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发心”,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好;发心吃饭,饭会吃得饱;发心作事,则无事不办,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发心。所谓“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许的目标的一种决心,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立志”。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所以,发心就是开发心田,立愿就是确立目标。学佛不发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种,船只没有指南针。种田不播种,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针,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学佛首先必须发心立愿。参·发心立愿的重要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由此可知佛教对未来价值的重视。《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发心立愿犹如播种,种子的好坏可以决定未来的收成;发心立愿的动机与大小,均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重要可见一斑。肆·学佛应发何心,立何愿《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根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说,学佛应发三种心:1.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2.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3.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外,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尤其应该发以下四种心,立四种愿:一、四心1.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便无法与佛法相应。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所以学佛如果不能慈悲,则空有学佛之名。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2.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3.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种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为助缘,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发大乘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够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4.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甚至为了完成大我,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二、四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2.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1)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2)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3)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4)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5)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4.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伍·诸佛菩萨的行愿根据经中所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的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兹列举四大菩萨行愿于后,以为佛子效法:一、文殊菩萨行愿1.愿以恒河沙诸佛世界为佛刹。2.愿佛土光明遍照。3.愿于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若不满愿,誓不起座。4.愿于诸佛国土为众生演说妙法。5.愿佛土中无有女人及诸恶道。6.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见净梵行。7.愿佛土众生,生时袈裟随体。8.愿众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满。9.愿广施贫穷苦恼众生资财法味。10.愿鬼道众生悉获饱足。11.愿众生悉得五神通,乘空无碍。12.愿为众生说法,令离渴爱。13.愿诸众生思衣即得妙宝衣服。14.愿于诸佛土,供养财宝资具。15.愿诸众生远离八难及不善法。16.愿诸众生无有苦恼及诸不悦意。17.愿以无量妙宝庄严佛土。18.愿所有佛刹功德庄严,皆令置我佛刹中。二、普贤菩萨行愿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 轮。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三、观音菩萨行愿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3.愿我速度一切众。 4.愿我早得善方便。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9.愿我速会无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四、地藏菩萨行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陆·今日佛子如何发心立愿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会,如果多一个人发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种子;多一个人学佛成佛,社会就少一分暴戾之气。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经常发心立愿,发愿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等。以下为现代佛子撰拟发愿文,祈愿人人发心得度。一、弘法师的发愿文一愿佛光普照,众生随缘皆得度。二愿法水长流,护法檀那悉蒙益。三愿佛教兴隆,人人学佛福慧增。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众。五愿学佛所学,常作佛事永不倦。六愿于诸众生,常起大悲施法益。七愿心平如地,普载众生无怨亲。八愿世间大众,明因识果行正道。九愿贫病众生,身心安乐众病除。十愿社会安定,无诸世间忧悲苦。十一愿国家富强,众等悉发菩提心。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净土在人间。二、佛光会员发愿文(一)一愿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二愿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三愿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四愿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五愿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六愿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七愿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八愿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佛光会员发愿文(二)一愿做个共生的地球人。二愿做个同体的慈悲人。三愿做个明理的智慧人。四愿做个有力的忍耐人。五愿做个布施的结缘人。六愿做个清净的修道人。七愿做个乐观的欢喜人。八愿做个融和的佛光人。三、家庭主妇的发愿文一愿护持佛教,恭敬三宝,永远做佛教的护法。二愿实践佛法,建立美满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三愿教育儿女,以身作则,使成大器,做国家栋梁。四愿帮助先生发展事业,使无后顾之忧。五愿孝顺公婆,克尽子媳之道,确保家庭和谐。六愿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环保、护生工作,为后代子孙建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七愿每日布施欢喜,把快乐分享别人,使社会充满详和之气。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奋工作,民生富足,而无杀、盗、抢劫、诈欺等恶事滋生。四、警察的发愿文一愿克尽职守,勇于承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二愿伸张公权,打击犯罪,消除社会暴戾风气。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树立警察优良风范。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担忧受怕。五愿维护正义,布施无畏,使世间无邪恶恐怖。五、小学生的发愿文一愿用功读书,充实知能,将来做大事业,报效国家。二愿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做个不令父母担忧的好孩子。三愿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四愿遵守校规,不做有损校誉的事。五愿乐观开朗,主动助人,日行一善。六愿校园风气善良,没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袭。七愿世间都是好人,没有绑票、勒索等恐怖事情。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都能在父母的爱护,师长的教育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柒·结语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行为上的过失还是可以医治的;怕的是,犯了戒不但不以为错,还自鸣得意,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叫做破见。破见,就如病入膏肓的人,无药可救;因为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变动,根本思想一旦发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进入心中,如此势必永远与佛道无缘,所以佛经上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佛教不怕人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如果犯了错而能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就能重新纳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动力。因此,惭愧忏悔是实践佛法的重要一课。 贰·惭愧的意义 与重要性所谓“惭愧”就是一种羞耻之心。根据《俱舍论》卷四说:自省所造的罪恶而感羞耻的心为“惭”,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的心为“愧”。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更积极的解释“惭”就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在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中,惭、愧与信、不放逸、轻安、舍、无贪、无嗔、不害、勤,合称为“十大善地法”,也就是相应于一切善心的心所。 由于惭与愧二者能使我们的心地清净,诸行光洁,因此称之为二种白法。又,惭愧的心一生起,能长养一切善行功德,因此列为佛教七圣财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而且处处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个人披上璎珞,人身也为之庄严起来,因此《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相对于惭愧者,为无惭无愧。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惭愧,纵使有过也不肯改,甚至无恶不作,终至道德沦丧,失去人格;一个没有人格的人,犹如一棵被剥了皮的树,树无皮,则根茎、枝叶、华果皆不得成,可见惭愧对于人是何等重要!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佛陀告诉弟子:“有二净法能护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由佛陀的开示可知,人之所以异于畜生者,是因为人有惭愧心,有了惭愧心,所以能正人伦、明义理、尚道德、守秩序,国家社会才不致于脱序紊乱。惭愧心之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于焉可见! 参·忏悔的意义与重要性 “忏悔”就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意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说:忏与悔具有不同的意义,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六祖坛经·忏悔第六》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二者合起来,其实就是向别人认罪的意思,含有改往修来的意义。 根据经典所说,我们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不过,佛经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正如衣服脏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洁净如新;一田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会下沉。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改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忏悔有无比殊胜的功德! 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原始佛教的教团中,佛陀为了让犯罪的弟子得以忏悔罪行,每半个月定期举行布萨一次,并且制定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为“自恣日”,由此可知忏悔在佛教僧团中的重要性。 肆·如何忏悔惭愧与忏悔 虽然同样含有改过迁善的意思,惟前者较偏重于内省,是一种“诚于衷”的功夫;后者则属于“形于外”的行为,因此忏悔有一个先决的要件,就是要“发露”忏悔,所谓“发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错一一表白出来,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 一、忏悔的对象与因缘 忏悔既然需要发露、表白,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对象。究竟应该向谁忏悔呢?以下几个对象可以让我们忏悔:1.佛像 2.菩萨像 3.师长 4.大众至于忏悔所须具备的因缘,依《四分律羯磨疏》卷二十二所载,忏悔必须具足五缘,即: 1.迎请十方诸佛菩萨。 2.诵经、持咒。 3.自白罪业。 4.立下誓愿,绝不再犯。 5.明证教理。 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所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即: 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的意思。 2.右膝著地,表示奋勉恳切。 3.合掌,表示诚心不乱。 4.表白自己的罪行,毫无隐藏。 5.对佛菩萨、师长、大德行接足礼,表示卑下谦恭,至诚礼敬。 大乘佛教则主张忏悔须具备五事: 1.先严净道场。 2.次以香花铺地。 3.设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 4.七日长斋、三时沐浴。 5.供僧。 其他,也有不依律的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礼忏等。 谈到礼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及至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期。其间,各宗各派依据各种经典所作的忏法,不胜枚举。近世通行的忏法有: 1.梁皇宝忏:为我国流传最久的忏法,今人每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延僧虔修此忏。 2.慈悲三昧水忏:略称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 3.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忏法,为现今普遍流行的忏法。 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忏法;凡消灾延寿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5.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是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的忏法,此忏法随著净土信仰的流行而广行于民间。 6.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的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此外,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也都是一般常行的忏法。 二、忏悔的方法与类别 忏悔的方法与性质,依各经所载,有多种分类。 《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犯戒律的罪,须行制教(戒律之教)的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犯业道的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的忏悔,此则通于所有行者。 制教的忏悔又分为三种: 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的僧众行忏悔。 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 3.心念忏:宜对本尊行忏悔。 《摩诃止观》卷二载,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的忏悔都是属于此类。 2.理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载,忏悔有三种: 1.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行忏悔,如礼拜梁皇忏、大悲忏等忏仪。 2.取相忏:观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为除罪的忏悔。如能观想成功,表示心念都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了。 3.无生忏:无生忏就是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无生者,法本无生,所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又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无时罪亦灭”。罪业在相上虽然有善恶,但是在性上并无善恶,因此在本性上、在佛性里并没有罪业可言。 天台宗行者也立有三种忏悔法门──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又,天台宗依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三昧忏法》而作“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又称法华忏法,是天台宗重要的忏仪。 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众的忏悔法有五种: 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4.六斋日不杀生。 5.相信因果。 除了以上各经所载的忏悔方法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下六种忏悔: 1.说好话忏悔。 2.捐善款忏悔。 3.勤劳服务忏悔。 4.成就他人忏悔。 5.用感恩报德的心忏悔。 6.以礼佛谢罪的心忏悔。 三、忏悔的功德与忏相 忏悔不但可以灭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经典记载,忏悔可得五种福德: 1.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2.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3.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4.得好名声。 5.庄严菩提。 忏悔之后,罪业是否究竟清净,可以依忏悔当时的情状自我审查。忏悔之相有三品之别: 1.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 2.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 3.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 四、忏悔与感应的原理 一般人学佛修行总希望有所感应,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没有?感应的原理就如同“月现江心”一般。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心。所以没有感应的人,不能责怪天上没有月亮,应该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净。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藉著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伍·结语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成佛作祖端赖它;五趣流转也因它,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知道澡浴净身,却不知道“净心”的重要,任由我们的心在五欲尘劳、人我是非中奔驰攀缘,计较得失,终至永无解脱之日。 我们的心要如何净化呢?惭愧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一念惭愧忏悔的心,能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转化为时时风光,处处自在,丰足无忧。惭愧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当前社会乱象纷陈,人人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多数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脱序不安,此时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惭愧忏悔的心,自忖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亲朋好友 ,由于“对不起”的这份惭愧忏悔的心,必能激发感恩回馈的情操,继而化暴戾为祥和,何愁社会不安定?所以,惭愧忏悔不但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 第二篇 发心立愿 壹·前言 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 贰·何谓发心立愿 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学佛最初所发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发心”,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好;发心吃饭,饭会吃得饱;发心作事,则无事不办,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发心。 所谓“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许的目标的一种决心,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立志”。 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所以,发心就是开发心田,立愿就是确立目标。学佛不发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种,船只没有指南针。种田不播种,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针,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学佛首先必须发心立愿。 参·发心立愿的重要 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由此可知佛教对未来价值的重视。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发心立愿犹如播种,种子的好坏可以决定未来的收成;发心立愿的动机与大小,均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重要可见一斑。 肆·学佛应发何心,立何愿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 根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说,学佛应发三种心: 1.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 2.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 3.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此外,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尤其应该发以下四种心,立四种愿: 一、四心 1.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便无法与佛法相应。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所以学佛如果不能慈悲,则空有学佛之名。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2.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 3.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种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为助缘,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发大乘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够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4.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甚至为了完成大我,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二、四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2.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 (1)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2)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3)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4)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5)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伍·诸佛菩萨的行愿 根据经中所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的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兹列举四大菩萨行愿于后,以为佛子效法: 一、文殊菩萨行愿 1.愿以恒河沙诸佛世界为佛刹。 2.愿佛土光明遍照。 3.愿于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若不满愿,誓不起座。 4.愿于诸佛国土为众生演说妙法。 5.愿佛土中无有女人及诸恶道。 6.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见净梵行。 7.愿佛土众生,生时袈裟随体。 8.愿众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满。 9.愿广施贫穷苦恼众生资财法味。 10.愿鬼道众生悉获饱足。 11.愿众生悉得五神通,乘空无碍。 12.愿为众生说法,令离渴爱。 13.愿诸众生思衣即得妙宝衣服。 14.愿于诸佛土,供养财宝资具。 15.愿诸众生远离八难及不善法。 16.愿诸众生无有苦恼及诸不悦意。 17.愿以无量妙宝庄严佛土。 18.愿所有佛刹功德庄严,皆令置我佛刹中。 二、普贤菩萨行愿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 轮。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三、观音菩萨行愿 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 3.愿我速度一切众。 4.愿我早得善方便。 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 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 9.愿我速会无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 四、地藏菩萨行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 陆·今日佛子如何发心立愿 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会,如果多一个人发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种子;多一个人学佛成佛,社会就少一分暴戾之气。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经常发心立愿,发愿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等。 以下为现代佛子撰拟发愿文,祈愿人人发心得度。 一、弘法师的发愿文 一愿佛光普照,众生随缘皆得度。 二愿法水长流,护法檀那悉蒙益。 三愿佛教兴隆,人人学佛福慧增。 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众。 五愿学佛所学,常作佛事永不倦。 六愿于诸众生,常起大悲施法益。 七愿心平如地,普载众生无怨亲。 八愿世间大众,明因识果行正道。 九愿贫病众生,身心安乐众病除。 十愿社会安定,无诸世间忧悲苦。 十一愿国家富强,众等悉发菩提心。 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净土在人间。 二、佛光会员发愿文(一) 一愿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二愿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三愿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 四愿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五愿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 六愿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 七愿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八愿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 佛光会员发愿文(二) 一愿做个共生的地球人。 二愿做个同体的慈悲人。 三愿做个明理的智慧人。 四愿做个有力的忍耐人。 五愿做个布施的结缘人。 六愿做个清净的修道人。 七愿做个乐观的欢喜人。 八愿做个融和的佛光人。 三、家庭主妇的发愿文 一愿护持佛教,恭敬三宝,永远做佛教的护法。 二愿实践佛法,建立美满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 三愿教育儿女,以身作则,使成大器,做国家栋梁。 四愿帮助先生发展事业,使无后顾之忧。 五愿孝顺公婆,克尽子媳之道,确保家庭和谐。 六愿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环保、护生工作,为后代子孙建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七愿每日布施欢喜,把快乐分享别人,使社会充满详和之气。 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奋工作,民生富足,而无杀、盗、抢劫、诈欺等恶事滋生。 四、警察的发愿文 一愿克尽职守,勇于承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愿伸张公权,打击犯罪,消除社会暴戾风气。 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树立警察优良风范。 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担忧受怕。 五愿维护正义,布施无畏,使世间无邪恶恐怖。 五、小学生的发愿文 一愿用功读书,充实知能,将来做大事业,报效国家。 二愿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做个不令父母担忧的好孩子。 三愿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愿遵守校规,不做有损校誉的事。 五愿乐观开朗,主动助人,日行一善。 六愿校园风气善良,没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袭。 七愿世间都是好人,没有绑票、勒索等恐怖事情。 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都能在父母的爱护,师长的教育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柒·结语 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

佛教里的大承佛法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

问一个修行佛法的具体实践问题,学佛的同修请进!
答: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

禅宗前后六祖间的禅法是怎样演进和变化的
答:四卷本《楞伽经》对他们的影响有二:一是方法上重在“宗通”。该经云:“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1]“宗通”是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通达佛教堂奥的宗旨,是修行者的自证自悟。“言通”是运用语言文字,安立名相进行说法教化,是对初学者的启蒙。禅师们提倡“藉教(言)悟宗”,以宗的...

想问一下关于修行佛法的相关知识(了解佛教的进来指点)
答:《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_index=876

怎样信佛教?
答:(二)信法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先看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再看一些出名的现代大师写的有关佛教的书籍,例如南怀谨的《金刚经说什么》...

达照法师:一念三千(二)
答:二、“一念三千”的组织“一念三千”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论题,是智者大师一生弘法的思想结晶,也是由他自己亲证佛法的妙悟突发。是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最早被提出来的,他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我想学习佛教,怎样才能入门?谢谢!
答:至于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研究、在信仰、在实践,虽然也有不少学者仅将佛教当做学术研究,却有着更多的人在研究佛教,也信仰佛教。 很久以来,最大的...而此阶级制度的规定,即载于他们的圣典《吠陀》(Veda)中,所以相互为因,根本无法废除。 六、《吠陀》 婆罗门教的第二大特色,是把他们来自天启的圣典,视...

初学佛教每天如何修行
答:初学佛教,最好有一位僧人指点。然后开始从“三皈五戒十善”做起。师父会具体指点你更多。如果没有师父,建议可以依照以下步骤开始进行:1、每天持诵《劝发菩提心文》一遍、《心经》七遍;2、自己搭个简易佛台:在客厅或书房摆一张小桌子,请一尊佛像(如果手头拮据可以从网上下载一张佛像,黑白彩色不...

佛家与道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这一系统中,主体知道对象的规律即"道",并不意味着主体的实践活动就会遵循"道"来办事。而人合于"道...智者大师云:"非想是两者之对治,从初禅以来,但有偏舍,无有两舍,故未与弃舍之名。今此非想,既...而且到张紫阳《悟真篇》则明白的看出佛教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与佛法接流了,详请看《悟真篇外集》(...

听和看了这么多佛法教诲,如果我都还在执着我,那是否说明我还没有了解...
答: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