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G质花岗质岩石的类型与地球化学特征  豫皖陆块中花岗质杂岩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

作者&投稿:蒲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岩石类型概述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太古宙的主要花岗质岩石类型,成分上为钠质花岗岩类。这些岩石以往被当作地层对待,归入鞍山群地层柱中,自“七五”之后则将其从地层中剔除,这些岩石实为太古宙的花岗质深成侵入岩。

在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地体内,上述3种岩石都有出露,现将岩石特征概述如下。

1.英云闪长岩

通常呈灰白色,有时呈暗灰色。主要矿物含量:斜长石(An=10~35)占40%~65%,石英20%~40%,钾长石0~15%,黑云母3%~15%(通常大于角闪石的含量,即0%~15%)。岩石构造为片麻状、条带状;常见中—中细粒花岗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和细粒交生体结构。岩石中交代现象一般较明显,遵循鲍文反应原理。在岩体中心部位原始岩浆结构、矿物晶出顺序明显,早期晶出矿物被晚期晶出矿物交代、熔蚀,如黑云母交代角闪石,石英交代钾长石,钾长石交代斜长石等等。角闪石常呈柱状、粒状,晶形定向分布,为钙质普通角闪石,常见黑云母化、绿泥石化,并分解产生榍石和磁铁矿。黑云母多呈它形晶,以聚集条带状集合体定向分布。斜长石以板状半自形晶为主,常见变生双晶和聚片双晶,偶见环带构造。石英常呈不等粒他形,粒状、豆夹状、条带状,波状消光普遍。钾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偶见显微条纹长石。多充填于早期晶出的矿物间隙中,少量为后期交代成因的钾长石,多为粗粒斑晶。

2.奥长花岗岩

一种特殊类型的花岗岩,在世界太古宙花岗岩地体中广泛分布,被认为是太古宙地质发展史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岩浆活动。颜色通常为灰白—黄白,片麻状构造。黑云母占0~10%,角闪石含量小于5%,加拿大地质工作者在野外以角闪石含量小于5%就定奥长花岗岩,以区别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斜长石牌号An等于2~25,定为钠奥长石,较英云闪长岩低。

3.花岗闪长岩

呈灰白—暗灰色,少数呈肉红色,片麻状-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斜长石为奥-中长石,An=20~40,含量25%~50%。微斜长石与微纹长石含量之差为10%~30%;角闪石含量一般大于英云闪长岩,为5~20%;石英则一般为20%~25%,低于奥长花岗岩,等于或低于英云闪长岩。总之,在矿物含量上,与英云闪长岩相比,花岗闪长岩的角闪石、微斜长石显著较高;特别应指出,花岗闪长岩在野外不易与英云闪长岩区别,二者的定名确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TTG岩系的定名不仅考虑了矿物的含量,也考虑了岩石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图谱及岩石成因信息。

二、夹皮沟地区TTG岩石的产出及分布特征

根据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岩石学特征、变质变形程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夹皮沟绿岩带中的花岗岩类可分为3大类:(1)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2)小岩株或岩枝状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类;(3)钾质花岗岩类(将在专门章节述之)。现对前二类岩石分布情况简述如下。

1.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

此类岩石是花岗岩-绿岩带内花岗质岩石的主体,一般为同绿岩构造期产物,其岩体的边部由于后期活化重熔产生的岩石也会出现侵入绿岩系的接触特征。岩石类型主要有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且呈不规则条带状穿切或包裹绿岩。在夹皮沟本区、三道沟、菜

子、腰

子、高梨屯-四道沟及夹皮沟岭东一带广为出露。片麻理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在岩体内包裹的大量绿岩残块大小不等,总的来看,愈接近接触带绿岩的残块愈大,数量愈多,而且残块中的片理产状与寄主岩花岗岩片麻理一致,说明花岗质杂岩与绿岩一同经历了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同时也表明花岗质岩石的侵入成因。

2.小岩株或岩枝状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类

其岩体规模较小,一般为数十平方米,在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和岩枝状;在夹皮沟地区出露很少,变形较弱。与围岩侵入关系清楚,由中心至岩体边缘,片麻理的发育由弱到强,绿岩包体多集中在岩体边部,在夹皮沟地区的四道沟村,前人所定的“三道沟组”分布区断续出现花岗岩类小岩株、岩枝。例如样品92J19为钾化粗粒片麻状花岗岩;样品J20为粗粒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其中暗色矿物定向排列,以角闪石为主;J21为花岗糜棱岩,细粒长英质条带包裹了粗粒花岗岩:J22为灰白色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产出形态为一小岩株。该类岩石均遭受了后期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和长英质热液的交代。

三、TTG岩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1.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一般呈灰白色,具明显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中细—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奥长花岗岩一般分布在岩体的内部,而英云闪长岩多出露于岩体的边部。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55%)、微斜长石(0~40%)、石英(12%~35%)、黑云母(3%~15%)和角闪石(0~15%),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偶见褐帘石和锆石。外貌上,奥长花岗岩呈灰白色,暗色矿物含量小于10%,一般在5%左右,主要为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呈灰白—灰绿色,暗色矿物含量较多,一般在10%~15%,个别可达20%以上,除黑云母外,还常含有角闪石。

表3-1分别列出了英云闪长质及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由表3-1可以看出,常量元素变化范围:SiO264.28%~71.05%,Al2O315.02%~15.67%,MgO0.9%~2.09%,CaO1.3%~4.01%,Na2O3.91%~6.03%,K2O1.11%~2.94%,K2O/Na2O值为0.28~0.68,与康迪(1981)划分的太古宙高铝型片麻岩成分较接近,只是个别地区其K2O含量稍高一些;在O'Connor(1965)的Ab-An-Or分类图上(图3-1c),均落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区。同样在K-Na-Ca图解上,亦显示奥长花岗岩系的变异趋势图(图3-1a)。

表3-1 夹皮沟地区花岗岩-绿岩区内花岗质岩石化学成分含量表(wB/%)

续表

注:采样位置:1~3为夹皮沟英云闪长岩,4~6为夹皮沟奥长花岗岩,7为夹皮沟“哑铃状”岩体中的奥长花岗岩体(外观肉红色),8~11为“哑铃状”钾质花岗岩,11为6个样品平均值。

资料来源:样品号B字头的为天津地矿所分析;I字头的为胡安国资料;S字头的样品据戴薪义、毕守业资料。

表3-2 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区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含量(wB/10-6)及参数

采样位置同表3-1。

稀土元素分布(图3-1b)呈较陡倾斜型,LREE富集,HREE亏损,铕呈弱负异常至正异常,Eu/Eu*为0.90~2.41,类似于国外太古宙高铝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Condie,1981)。

微量元素含量以富Sr、Ba、Zr,贫Rb、Cr、Ni、Co为特征,总体上与高铝型片麻岩接近(图3-1d)。

2.小岩株或岩枝状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一般呈灰—灰白色,片麻状构造仅见于岩体边部,岩体内部一般为片麻理很弱的块状构造,具典型的花岗结构或变余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An=20~37)50%~60%,微斜长石0~10%,石英20%~35%,黑云母3%~15%,角闪石微量,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榍石、磁铁矿、褐帘石和少量锆石。

图3-1

a一花岗岩的CaO一Na20一K2O图(K.C.Condie,1981)T一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趋势,Ca一钙碱性趋势;1一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2一花岗闪长岩;3一钾质花岗岩

b一花岗岩类岩石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图

l、3一夹皮沟英云闪长一奥长花岗岩类岩石;2一国外太古宙高铝型片麻岩;4一国外太古宙高铝型底辟岩石c一An一Ab一Or C.I.P.W标准矿物(wB/%)图

Ⅰ一英云闪长岩,Ⅱ一花岗闪长岩,Ⅲ一石英二长岩,Ⅳ一奥长花岗岩.Ⅴ一花岗岩;1一片麻状TTG质花岗岩类;2一小型岩株、岩枝;3一钾质花岗岩

d一花岗岩类岩石的Rb一Ba一Sr图解(K.C.Condie,1981)

1一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2一钾质花岗岩;3一花岗闪长岩;4一黄泥岭岩体(为了对比)

常量元素含量与路易斯湖深成太古宙花岗闪长岩成分相近,但仍显示了奥长花岗岩系的变异趋势。在An-Ab-Or分类图上,多数落入花岗闪长岩区,少部分落入英云闪长岩区(图3-1c)。

表3-3 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区花岗岩类微量元素含量(wB/10-6

采样位置同表3-1。

稀土元素分布均显示出类似于高铝型底辟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且为略向右倾斜曲线,弱负铕异常至弱正异常。

微量元素与国外相应岩类相比,Sr、Ba、Zr接近,Rb稍低,Cr稍高。

据上述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现归纳成TTG岩系特征表,以利野外和室内工作中参考(表3-4)。

表3-4 TTG岩系特征



本区太古宙花岗质岩石概述~

太古宙灰色片麻岩(TTG岩系)和太古宙钾质花岗岩在本区广泛出露。根据前人在本区的工作成果,再结合我们的工作,对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分布、规模、产出部位、类型、产出形态、地球化学特征、定位年龄诸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并且把本区花岗质岩石和华北陆台其他地区太古宙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花岗质岩石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在本区地壳演化中所起的作用。其特点如下。
(1)由本区花岗质岩石及与其共存的表壳岩的单颗粒锆石定年和Sm-Nd同位素示踪结果(表6-1)认为花岗质岩石的定位时代属新太古代(最高2662Ma±24Ma),Sm-Nd模式年龄(tDM)最大值为2981Ma,表明花岗质岩石的源岩年龄为中太古代。Sm-Nd系统的εNd(t)值均为正值(表4-4),指示花岗质岩石来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

表4-1 花岗质岩石元素分析值


续表

注:①样品名称(据An-Ab—Or图解)和产地:1—含石榴、角闪奥长花岗质岩,密云水库主坝北头;2—英云闪长质岩,渠家沟西北1km;3—奥长花岗质岩,康各庄东2.5km;4奥长花岗质岩(原作者命名为康各庄片麻岩,推测原岩为奥长花岗岩);5—奥长花岗质岩(原作者命名为荆子峪片麻岩,推测原岩为花岗闪长岩);6—花岗闪长质岩(原作者命名为穆家峪片麻岩,推测原岩为石英闪长岩);7—英云闪长质岩(原作者命名为沙厂片麻岩,推测原岩为英云闪长岩);8奥长花岗质岩(原作者命名为得田沟片麻岩,推测原岩为奥长花岗岩);9—英云闪长质岩(原作者命名为大北湾片麻岩;推测原岩为英云闪长岩):10—(钾质)花岗岩,下庄头峪;11(钾质)花岗岩,祖各庄;12—含角闪花岗闪长质岩,上庄头峪东南1.5km;13—(钾质)花岗岩,峰峪;14—(钾质)花岗岩(原作者命名为旗杆顶片麻岩,推测原岩为花岗岩);15(钾质)花岗岩,陈家峪北约0.7km;16奥长花岗质岩,陈家峪北约0.75km;17—(钾质)花岗岩,陈家峪北约0.5km;18—世界355个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平均值(H.Martin,1994);19—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平均值(K.C.Condie,1981);20-世界太古宙钙碱性花岗深成岩(CA-1型)平均值(P.J.Sylvester,1994)。主元素含量的数量级为%,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数量级为10-5。
②样品产出的岩石地层单元:1~6、10~14苇子峪TTG(A)-M-Me杂岩;7大漕沙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8、9—马圈子TTG-M-Me杂岩;15~17—阳坡地TTG-M-Me杂岩。
③资料来源及测试单位:1~3、10~13、15~17据本书,其中1~3、10~13的主元素由天津地矿所化验室测定,15~17的主元素及全部样品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测定;4~7、14据王世发等(1994);8、9据北京市地质调查所(1990)。
④序号18~20中Fe2O3为全铁。

⑥DF为D.F.Shaw的判别式。DF=10.44—0.21wSiO2—0.32weFe2O3(全Fe)—0.98wMgO+0.55wCaO+1.46wNa2O+0.54wK2O。
(2)为判定所采集的花岗质岩石的原岩是火成岩成因还是沉积成因,本书使用Shaw(1972)的判别式对代表性的岩石主元素分析资料进行了计算(表4-1),大部分样品DF值为正值,说明岩石的原岩多为火成岩。少数样品(DF)为低的负值,说明虽然原岩经历了剥蚀和沉积作用,但为不成熟的沉积物,它仍保留了大部分火成岩特征。
(3)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图4-1)表明本区太古宙花岗质岩石既有TTG岩系的英云闪长质岩、奥长花岗质岩和花岗闪长质岩,又有太古宙的(钾质)花岗岩。但是本区的(钾质)花岗岩有些是TTG质岩遭受钾化所造成的,和华北陆台邻区有些太古宙(钾)质花岗岩不同(详见后述)。

图4-1 Ab—An—Or图解(O’Conner,1965)点号为表4-1的序号;Ⅰ—英云闪长岩;Ⅱ—奥长花岗岩;Ⅲ—花岗闪长岩;Ⅳ—花岗岩

(4)本区太古宙花岗质岩广泛出露于太古宙各个TTG(A)-M-Me杂岩和混合岩化表壳岩系之中。前者主体为太古宙花岗质岩,其中或多或少混杂有非层状混合岩和变质岩残体(图版Ⅴ-1),构成岩株状、岩基状杂岩体。其普遍具片麻状构造,晚期的灰白、肉红色长英质脉体已被强烈褶皱变形(图版Ⅴ-2)均表明太古宙花岗质岩遭受过强烈褶皱变形作用;后者太古宙花岗质岩一般与表壳岩相互成层,构成条带状混合岩(图版Ⅰ-1、Ⅰ-2),并同时遭受强烈的褶皱(图版Ⅷ-1、Ⅸ-1)。糜棱岩化的花岗质岩主要发育于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图版Ⅴ-3)和马圈子TTG-M-Me杂岩中。
(5)本区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产状类型可分为三类。①构造叠置“整合型”TTG质花岗片麻岩。TTG质岩(灰色片麻岩)与表壳岩大致“整合”或平行产出,并且同时遭受强烈褶皱变形(图版Ⅷ-1、Ⅷ-3、Ⅸ-1)。有些灰色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残留体”并非为浑圆状,而是与片麻理整合的板状、条状或透镜状(图版Ⅴ-4),说明片麻岩在寄主岩中为原地、半原地产生,未有明显流动迁移的过程。与该“整合型”片麻岩共生的钾质花岗岩(深熔岩石)普遍以小脉状穿插表壳岩和片麻岩,或是呈条带状钾质伟晶岩与表壳岩同褶皱(图版Ⅴ-5)。该“整合型”灰色片麻岩难以圈出侵入体的形态。②侵入型片麻状灰色片麻岩。该类型基本对应于周绍林等(1993)划分的苇子峪组、四合堂群的阳坡地组和山神庙组及沙厂组个别地段。这些岩石或构成岩基状、岩株状杂岩的主体,或经受了强剪切运动的改造,形成糜棱岩化带(图版Ⅴ-3)。后期的钾化作用使部分岩石外观色调呈浅肉红色,但仍不失TTG岩石的本质特征。③深成小侵入体或岩墙、岩脉。岩石仍以TTG质岩石占优势,部分为太古宙肉红色钾质花岗岩,具多期次侵位的特征。钾质花岗岩代表了太古宙花岗岩浆活动由钠质向钾质的转化。在本区,钾质花岗岩构成深成岩体规模的极少。大多数钾质花岗岩主要由灰色片麻岩经深熔作用形成,呈肉红色脉状侵入表壳岩系(图版Ⅴ-5),或呈细脉穿插灰色片麻岩,有的钾质花岗岩脉与花岗伟晶岩、辉长岩、闪长岩岩脉和岩墙共生产出,这表明太古宙克拉通化作用的结束。

一、时空分布
花岗质杂岩是豫皖陆块的重要组成;在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出露广泛,约占整个出露面积的80%,而在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约占岩石整个出露面积的70%。
花岗质杂岩大都以底辟方式侵入表壳岩和原先存在的长英质片麻岩中,少部分呈逆冲断层与围岩接触。杂岩体大都形成穹隆构造,但由于多期变形作用的改造,大多数底辟穹隆构造已残缺不全。在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的鲁山斗沟-黄土坡一带,霍丘、颖上一带以及蚌埠东北一带,穹隆构造较比完整。在霍丘、颖上一带大致呈近南北(微偏北东)的卵形,而在蚌埠东北的则呈近东西向的卵形。在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的登封城西、君召甄窑、伊川三尖山-拉马店、箕山凤穴寺-瓦窑和夏店,穹形构造较完整,在平面上呈卵圆形,长轴近东西,在区域上呈东西向的串珠状分布(张国伟,1982),这些穹隆构造在太古末期曾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小型东西向紧闭褶皱,元古时期的构造变形,导致穹隆形成轴向近南北的宽缓褶皱以及片理带、面理和线状构造。在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西段的太华鲁山一带的太古宙花岗质杂岩以TTG岩系为主,以往大都称为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东段的霍丘和蚌埠地区往往均称为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对东段研究的新资料很少。
在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所见的花岗质杂岩是多期侵入的复合岩体,它们包括了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和“变闪长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形成最早;淡色钠质花岗片麻岩次之,它基本上沿穹隆或背斜部侵入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中,露头形态为长轴状,轴向近东西,边部具有纵横交错的许多脉和岩枝,机械注入和切割围岩。“变质闪长岩”形成最晚,它分别侵入于登封岩群的下部地层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中,但末见直接接触,岩体边部具较弱的边缘混合岩化带。
上述花岗杂岩曾被2300~2350Ma的钾质花岗岩(原称花岗岩)和有关伟晶岩穿入。根据现有花岗杂岩的年龄资料(详见第五节)主要属新太古代。
二、地球化学特征
在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中,目前只有鲁山地区有少量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资料,霍丘地区有两个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在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只在登封地区有较完整的数据,前人研究也较详细(张国伟、郭安林,1985;王泽九、沈其韩等,1987;郭安林、张国伟,1989;游振东,1986)。
现将两个变质地体中花岗质杂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等资料分别列于表7—6和表7—7。
根据Barker(1979)提出的典型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的定义(CaO占1.5%~3.0%,Na2O占4.0%~5.5%,K2O<2.5%和Na2O/K2O>2)和O’connor(1965)的An—Ab—Or图解,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据郭安林研究(1989),鲁山和霍丘新出露的花岗质岩石在An—Ab—Or上分别位于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区,而以后者为主。据作者等收集到的少数资料在An—Ab—Or图上投点,均位于奥长花岗岩区(图7—17),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登封地区的原称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钠质花岗质片麻岩主要属奥长花岗岩,“变质闪长岩主体属花岗岩(图7—19)”,郭安林(1988),郭安林、张国伟(1989)统称之为TTG岩套或灰色片麻岩。
根据AFM和K2O—Na2O—CaO图解,这些花岗质岩石均可归属奥长花岗岩系列。两个变质地体中的大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样品的Al2O3含量均大于或接近于15%,再根据Al2O3—Yb图解,相当于高铝型。据AFM图解(据郭安林等,1989),这些高铝型TTG岩套的投点密集区与西格棱兰阿米索克片麻岩的基本一致。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登封地区的TTG与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中的同类岩石相比较,既有许多相似性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别。
在相似性方面,主元素含量十分相近,FeO+MgO,N2O/K2O比值稍高,Ba高,Sr低,Cr、Ni、Co含量十分一致,在稀土地球化学配分方面,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铕为正异常,呈向右倾斜较大的曲线(图7—18,图7—20)。
差别方面主要是,登封地区的奥长花岗质—英云闪质片麻岩的REE总丰度,LREE、HREE和(Ce/Yb)N含量均低于太华地区。相对球粒陨石而言,太华变质地体中鲁山的奥长花岗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分异较强,其轻重稀土的分镏程度也较大,上述差别可能显示两地岩系具有不同的源岩成分、岩浆形成深度和分异程度。
“变质闪长岩”仅见于登封地区,按岩相划分相当于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王泽九,沈其韩,1987)而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但在An—Ab—Or上(图7—19)均位于花岗岩区,其FeO+MgO>7%,CaO为4.7%,K2O为4.15%,含量均较高,Na2O/K2O比值稍低(1.14),微量元素Sr、Ba、Cr、Ni、Co等含量均高,稀土总量较大(378.43×10-6~498.6×10-6),Eu/Eu*0.77~0.88,主要的岩类稀土配分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呈一向右陡倾的曲线,不同的岩类,曲线十分一致,表明是岩相不同的同一岩类。但在登封地区(表7—7之2)和霍丘地区(表7—6之3)的奥长花岗片麻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与前述很不相同,前者Eu异常明显,重稀土更加亏损,而后者正Eu异常更为明显,可能代表另一种岩类(图7—18,7—20)。
关于奥长花岗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成因,郭安林等(1989)已作过详细研究,认为登封灰色片麻岩(TTG)是由石英榴辉岩的10%~35%部分熔融形成,而石英榴辉岩系登封火山沉积岩系(绿岩)中(斜长角闪岩、拉斑玄武岩)的转变产物。同时推断太华地区的同类岩石可能由富REE的母岩部分熔融而成。

表7—6 太华-鲁山-霍丘变质地体中鲁山和霍丘地区花岗岩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分析


表7—7 登封-许昌变质地体中登封地区奥长花岗质岩石和“变闪长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数据

注:1~6,14据郭安林、张国伟(1989),7~10据游振东(1986);11~13据王泽九、沈其韩等(1987)。
作者等同意郭安林等(1989)的意见:TTG岩系的形成与演化是本区新太古代陆壳增生-分异过程中的重要岩浆事件,对中朝古陆南缘新太古代的最终克拉通化起到重要作用。

图7—17 鲁山、霍丘地区花岗质岩石的An—Ab—Or图


图7—18 鲁山、霍丘地区花岗质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详见表7—6数据)


图7—19 登封地区花岗质岩石的An—Ab—Or图解


图7—20 登封地区花岗质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数据见表7—7)

阳坡地TTG-M-Me杂岩(Ary-c)
答:主要发育于燕山期柏岔山岩体的西北部。中国地质大学(1998)称早世代花岗质岩为阳坡地TTG质片麻岩(Ygn),晚世代的花岗质岩为陈家峪花岗质片麻岩(Cgn)。非条带状中性混合岩类少见,远不如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的发育。其成分相当于石英闪长质、石英二长质和石英奥长质岩等。该杂岩中残留...

矿床地质概述
答:庙岭金矿床的围岩主要为TTG质片麻岩和少量岩脉、岩枝状钾质花岗岩。由于韧性剪切作用的影响,花岗质岩石形成强弱不同的构造岩和蚀变岩,斜长角闪岩作为第二位的矿床围岩,大多在片麻岩中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二者均发生强烈蚀变。显生宙的小岩体、岩脉,如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岩等或作为上盘围岩,或作为...

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答:碱性花岗岩是A型花岗岩的主要组成岩石之一。碱性花岗岩的浅成相岩石为碱性花岗斑岩(alkali-granite porphyry),具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和显微文象结构。成分同碱性花岗岩。根据碱性暗色矿物进一步命名,如钠铁闪石花岗斑岩。(六)紫苏花岗岩IUGS分类中将紫苏花岗岩(charnockite)作为一种特殊岩石类型单独划分出来,泛指...

马圈子TTG-M-Me杂岩(Arm-c)
答:该杂岩主要由片麻状英云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组成,约占85%以上。崎峰茶断裂以东基本为英云闪长质岩(包括奥长花岗质岩),以西,除它之外,花岗闪长质岩也较发育。非层状岩类中还包括少许二长辉长质混合岩和石英斜长质岩等。TTG质岩中零星残留的区域变质岩主要为基性变质岩类,包括(石榴、角闪...

表壳岩系的总体特征及形成环境
答:表壳岩系通常遭受角闪岩相变质,并与周围花岗质岩石一同受到强烈变形,形成广泛发育方位相一致的区域性片麻理。表壳岩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但其基本特征仍得以保留。表壳岩系主要由斜长角闪岩、(角闪)黑云变粒岩和不同类型片岩组成,其变质原岩分别为玄武质火山沉积岩、(安山-)英安质火山沉积岩和陆源碎屑沉积岩,...

高级变质的花岗岩—绿岩带
答:同构造期花岗质岩石广泛出露,其岩石类型以TTG质片麻岩、紫苏花岗岩和钾长花岗片麻岩为主。岩石均遭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变形改造。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在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但不少地区还遭受后期多次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叠加和活化改造。冀东、张宣、辽西、乌拉山等地区高级变质花岗岩-绿岩带区也是目前...

岩浆岩形成构造环境探讨
答:大田地区黑么岩体稀土曲线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而Pb同位素显示岩石形成时的构造属于上地壳。这表明,片麻岩中的长英质岩脉和黑么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图4.9 花岗岩成因系列Na2O-K2O图解(据Collis et al.,1982)中,参与判别的花岗岩样品为所有花岗质岩样:第1组为花岗片麻岩(PR03-2,DT05-2);...

母山—汤家坪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斑岩有关钼、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答:原岩为滨海-浅海相泥沙质、钙泥质—碳酸盐,部分角闪质岩石为基性火山岩。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 叶伯丹等(1993)对苏家河群进行了专门研究,尤其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其他地质依据研究,认为苏家河群不是一个单一时代的变质地层,而是由中元古代早泥盆世变质的岩层和未变质的岩石以及构造混杂岩组成,从而...

紫苏花岗闪长岩的成因讨论——以马山岩体为例
答:目前,大多数成因模式都是根据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实验岩石学资料提出来的。根据文献统计,在各种成因模式中,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在花岗岩的成因讨论中仍占有主导地位,而岩浆的混合、围岩的混染等作用讨论较少。徐惠芬(1998)、苏尚国等(1999)曾对本区紫苏花岗闪长岩(马山岩体及部分雪山岩体)的成因进行过...

变质岩(或其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答:(2)与榴辉岩共生的超镁铁质岩、退变质榴辉岩及北大别基性麻粒岩分别与图4-5f和图4-5e组榴辉岩REE分配形式类似。 (3)与榴辉岩和角闪岩-麻粒岩共生的长英质岩石具相似的REE特征(图4-5a,b),但榴辉岩寄主长英质岩石则具有相对平坦的HREE特征,并存在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图4-5i)。 4.1.2.2 微量元素组成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