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花岗岩类 花岗岩类的分类有哪些?

作者&投稿:只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泥盆纪花岗岩分布在调查区的北部,即向阳泉-花海滩断裂的北侧。由大小不等的5个小岩株组成,总面积为30 km2,其中最大的1号岩体约15km2。岩体宏观色调为灰白色,节理发育,酸性石英脉发育。组成的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为主(1~4号岩体),其次为石英闪长岩(5号岩体)。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最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小庙沟组的变质岩系。其接触性质为超动式接触(图3-36)。接触面外倾,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特征,其暗色矿物沿接触面定向排列分布,内接触带有较宽的细粒边,分布有围岩残留体。在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为变质年龄,依据宏观特征对比,暂定为泥盆纪形成的花岗岩类。

表3-21 侵入岩一览表

图3-35 侵入岩分布图

图3-36 3002地质点超动式接触关系素描

(一)岩石学特征

1. 花岗闪长岩

灰白色、细粒、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成分见表3-22。

表3-22 泥盆纪花岗岩类造岩矿物成分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大小一般为0.2 mm×0.4 mm~1.2 mm×1.8 mm,具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为更-中长石。环带中心蚀变较强,主要为绢云母化、黝帘石化,在部分较大颗粒中含石英、黑云母小晶体,边缘有少量蠕石英分布。

钾长石:为微斜长石,呈他形宽板状,大小为0.4~1.6 mm不等,具轻度泥化,较大颗粒中含斜长石、黑云母小晶体。

石英:他形粒状,大小为0.4~1.8 mm,裂纹发育,波状消光。

黑云母:呈褐色,不规则片状(片径0.15~0.8 mm),局部绿泥石化。

副矿物:主要组合为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有的还出现磁铁矿及钛铁矿。

2.石英闪长岩(以5号岩体为代表)

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由斜长石、石英及蚀变暗色矿物组成。

石英(10%~15%):分布在斜长石间隙中,不规则粒状,大小一般为1 mm左右,波形消光,裂纹发育,裂纹中充填方解石。

斜长石(87%~82%):半自形板状、粒状,大小为1.2~0.4 mm,具强烈绢云母化,局部可见残留斜长石。原成分属中长石。

蚀变暗色矿物(3%):已全部蚀变为白云母,析出铁质、钛质,呈片、柱状假象,大小一般为1.2 mm左右,受应力作用具揉曲、定向,原成分可能为角闪石、黑云母。

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钛铁矿(已白钛石化)。

(二)岩石化学特征

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3)有如下特点:

1)依据R1-R2图解(图3-37),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分别落入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区,与镜下岩石定名基本吻合。

图3-37 R1-R2图解(据Dela Rache等,1980)

2)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别,前者SiO2含量较高(67.58%~72.00%),TiO2(0.28%),Fe2O3(0.53%),FeO(1.42%),MgO(0.92%),CaO(3.51%)含量较低;后者SiO2含量低(60.83%),TiO2及铁、镁、钙氧化含量高;碱质总量前者(7.30%)高于后者(3.51%);Na2O/K2O前者(0.87)明显低于后者(3.68%)。

3)里特曼指数指出:花岗闪长岩(σ=1.97)属中等钙碱性岩系;石英闪长岩(σ=0.69)属极强的钙碱性岩系;戈廷里指数前者为40.11,后者为19.20。从而指出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有明显差别。

4)Al2O3/(K2O+Na2O+CaO)值(0.90~0.95)均小于1.10,指出它们为铝不饱和系列的Ⅰ型花岗岩类。

5)Fe3+/Fe2+值(0.27~0.37)很小,反映岩石在强还原环境下形成。

6)(Na2O+K2O)/Al2O3值(0.22~0.50)较小,均小于0.85,按成俊身的划分意见,泥盆纪花岗岩类为钙碱系列的岩石。

7)CIPW标准矿物(表3-24)出现10种,未出现刚玉分子,反映岩石为钙碱系列。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共性为正常系列的钙碱性花岗岩类,是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Ⅰ型花岗岩类,属壳幔混合源。

表3-23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氧化物和An含量单位为%。

表3-24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CIPW标准矿物表 单位:%

(三)地球化学特征

1. 稀土元素特征

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5)有如下特点:

1)石英闪长岩∑REE为75.92×10-6,低于花岗闪长岩ΣREE平均值125.71×10-6

2)由石英闪长岩至花岗闪长岩表现为:La,Ce,Pr,Nd等元素含量显示增高,而其他各稀土元素含量(Eu—Er)略具降低的特点,Tm—Lu元素含量变化不大。

3)石英闪长岩δEu值为0.98,表现无异常,而花岗闪长岩为负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0.44;δCe值则表现与δEu值相反的特征。

4)∑LREE/∑HREE值(4.2~8.8)均大于1,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是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在稀土球粒陨石(Masuda等,1973)配分型式(图3-38)上,显示右倾斜的曲线。

5)(La/Yb)N,(Ce/Yb)N值显示石英闪长岩(3.30,2.81)比花岗闪长岩(8,11,6,16)低得多,表明花岗闪长岩的轻稀土富集程度比石英闪长岩高得多,其配分型式,前者右倾斜平缓,而后者右倾斜较陡,两者有一定差异。

6)(La/Sm)N值反映花岗闪长岩(3.84)轻稀土分馏程度高于石英闪长岩(1.52),(Gd/Yb)N值较为接近,其值分别为1.19,1.57,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差,几乎表现为平行的平坦曲线。

7)依据δEu-(La/Yb)N图解(图3-39),泥盆纪花岗闪长岩落入Ⅰ区,为壳型花岗岩类,而石英闪长岩落入Ⅱ区为壳幔混合源型。

表3-25 各时代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稀土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图3-38 泥盆纪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图3-39 δEu-(La/Yb)N图解

8)P,Ti元素的各值与计算出的P,Nb,Sr,Ti元素的亏损相吻合,大致相当于成熟大陆弧花岗岩类的特征。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不一致,而重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一致,前者是Eu负异常,后者无异常;石英闪长岩是壳幔型成因,而花岗闪长岩为壳型成因,总体反映它们不是同源岩浆的产物,从重稀土元素的模式特点,似乎又具备同源的性质,这可能是过渡性质的成因类型。

2.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成分及原始地幔标准化(Mc Donough等,1985)后的数字特征(表3-26)有如下特点:

1)Rb/Yb值(11.30~43.0)属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

2)2P/Nd+Hf值(0.29~0.52)均小于1,属磷亏损的岩石。

3)2Th/Rb+K值(0.85~0.95),接近于1,反映岩石属钍分馏或弱亏损的特征。

4)2Nb/K+La值(0.17~0.41)<1,反映岩石铌亏损,表明岩石具大陆壳的特征。

5)2Sr/Ce+Nd值(0.36~0.56)及2Ti/Sm+Ta值(0.15~0.34)均小于1,反映岩石为锶、钛亏损。

表3-26 各时代微量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K含量单位为%,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分布曲线,为右倾斜的平行曲线簇(图3-40)。

图3-40 泥盆纪微量元素蛛网图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特征为Sr,P,Nb,Ti等元素亏损,Zr元素的富集,Th元素弱亏损的特点。由于成熟大陆弧花岗岩类一般不具Nb的亏损,而Nb元素亏损的出现,则显示泥盆纪花岗岩更具大陆壳的特点,表明这种花岗岩是增生在大陆边缘的新地壳。

(四)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探讨

1.岩石成因类型

1)泥盆纪花岗岩类A12O3/(K2O+Na2O+CaO)值(0.90~0.95)<1.1,表明为Ⅰ型的钙碱性系列的岩石。

2)δEu-(La/Yb)N图解(图3-39)中,花岗闪长岩相当于壳型花岗岩类,石英闪长岩相当于壳幔混合源型。

3)Na2O-K2O图解(图3-41),样品基本落在Ⅰ型花岗岩区,其中花岗闪长岩落在A区及Ⅰ区的交界线上。

4)Q-A-P图解(图3-42)中,石英闪长岩落在过渡区S区,花岗闪长岩落在Ⅰ区。

图3-41 K2O-Na2O图解(底图据W.J.Collins等,1982);

图3-42 Q-A-P图解(底图据P.Bowden等,1982)

5)依据微量元素Ce,Zr,Y,Nb与SiO2的关系图解(图3-43),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除样9落在过渡区外,其余均落入Ⅰ区。

图3-43 A型与Ⅰ型花岗岩类的划分(底图据Collis等,1982)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的总体面貌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合源的成因特点。

2.构造环境探讨

1)依据R1-R2图解(图3-44)泥盆纪花岗岩类中花岗闪长岩单元落在Ⅱ区,属消减物活动板块边缘的花岗岩,而石英闪长岩单元却落在接近Ⅱ区边部的Ⅰ区,具有某些幔源花岗岩类的特征。

图3-44 R1-R2图解(底图据R.A.Batchelor等,1985)

2)图3-45中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所处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花岗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木孜塔格幅(J45 C 004003):比例尺1:250 000

图3-45 不同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等,1984)|VAG—火山弧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类;S-COLG—同碰撞花岗岩;ORG—洋中脊花岗岩;A-ORG—异常洋中脊花岗岩;·—泥盆纪花岗岩类;×—侏罗纪浅成侵入岩

3)图3-46中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岩浆来源于地壳20~30 km深部(花岗闪长岩接近30 km,而石英闪长岩大于20 km)。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处于地壳20~30 km深度的消减活动板块边缘的构造环境,相当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具备壳幔混合源的花岗岩特征,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

图3-46 Rb-Sr与地壳厚度关系图(底图据Condie,1973)

(五)形成温度与压力的估算

泥盆纪花岗岩类的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单元在Q-Ab-Or-H2O系相图(图3-47)中分散,其形成温度为750~800℃,其压力大于0.1 GPa。按压力估算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大于3.3 km。

(六)形成时代讨论

泥盆纪花岗岩类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在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褐色(相当于角闪岩相的变质矿物),其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中科院,1990),为最晚期变质年龄,相当于晚泥盆世,因此岩体的形成年龄应早于晚泥盆世,根据全调查区构造活动的演变分析,侵入于中—上志留系的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暂列入泥盆纪。

图3-47 Q-Ab-Or-H2O系相图(据刘伟,1991)



花岗岩类~

以格聂、茨林措-日拥等岩体为代表,岩石类型有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岩体侵入的围岩均为上三叠统砂岩、板岩、火山岩等。侵入关系明显,但其上限因无盖层而难以判断。前人为此采用同位素方法测定了一些岩体的年龄,其中巴塘哈格拉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4 Ma(吕伯西等,1993),对其中黑云母测定的K-Ar年龄为39 Ma(吕伯西等,1993)格聂岩体的黑云母K-Ar年龄最高57 Ma,最低7 Ma。格聂岩体的40Ar-39Ar年龄为15 Ma(吕伯西等,1993)。茨林措钾长花岗岩的黑云母K-Ar年龄为65 Ma(吕伯西等,1993)。日拥二长花岗岩体的黑云母K-Ar年龄为60 Ma。虽然不同单位测定的数据有一定变化,但总体属于喜马拉雅期。现以岩体实例说明:
格聂岩体:岩体侵入围岩为上三叠统砂板岩夹火山岩系,岩体具有一定的岩相分带,主体为细—中粒钾长花岗岩,局部具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中,钾长石含量约为47.7%,斜长石(An=25~29)约15%,石英25%~30%,黑云母5%~10%。
日拥-茨林措复式岩体:呈近南北向的不规则状岩株侵入于上三叠统喇嘛垭组砂板岩地层中,岩体由两次岩浆活动所形成,第一次形成茨林措岩体,日拥岩体呈岩墙状插入茨林措岩体中。在日拥岩体中云英岩化十分发育,部分地段形成锡矿化。
日拥-茨林措复式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物成分中,钾长石含量约为34%~48%,斜长石(An=28~38)25%~36%,石英20%~28%,黑云母2%~10%,角闪石0~5%,副矿物有磷灰石、独居石、锆石、电气石、褐帘石、磁铁矿、钛铁矿等。日拥岩墙中黑云母的M值为0.23,属铁质黑云母。
花岗岩类岩石的化学成分如表2-1所示,SiO2含量为66.34%~73.69%,Na2O+K2O为7.31%~8.64%,Al2O3为13.68%~14.72%,里特曼指数σ=1.94~3.07,属钙碱性系列。日拥-茨林措岩体的A/CNK=0.88~0.93,属铝正常系列。格聂岩体的A/CNK=1.06~1.76,为铝过饱和系列。DI=76.13~89.76,表明具有高度分异演化的特点。
这类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成分特点如表2-1、图3-19所示,w(∑REE)=285.77×10 -6 ~293.59×10 -6 ,w(LREE)/w(HREE)=1.69~5.59,δEu=0.11~0.35,δCe=0.44~0.96,w(La)/w(Yb)=4.2~36.74。上述数值表明,这类花岗岩是义敦岛弧中轻重稀土比值最小的一类岩体,即在岩浆中重稀土元素有明显的富集,但更具特色的是Eu在岩体形成过程有大量的流失,这和岩体中斜长石的数量普遍低于钾长石是一致的。但从几组数值变化较大表明,岩浆上升到定位的过程还是较复杂的,特别是w(La)/w(Yb)从4~37,可能反映了岩浆源岩以及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围岩影响程度均存较大差异。
格聂与日拥-茨林措岩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稀土元素的成分上,在其他微量元素组成上也明显不同。格聂岩体中Sn、Cu、Nb、Ta、B、F、Cl、Sr、Ba相对较低,日拥-茨林措岩体的Sn、W含量较高,但挥发组分B、F、Cl含量也不太高,不利于成矿。
日拥-茨林措岩体的w(Rb)/w(Sr)(0.79)、w(K)/w(Rb)(169)、w(Rb)/w(Ba)(0.33)、w(Mg)/w(Li)(110)等比值与华南同熔型花岗岩相似,日拥岩体的w(Rb)/w(Sr)(6.64)、w(Rb)/w(Ba)(1.12)偏高,但两者w(F)/w(Cl)比值均小于10。日拥-格聂岩体w(Rb)/w(Sr)、w(Rb)/w(Ba)比值较高,w(F)/w(Cl)大于10,显示壳源花岗岩特征。上述微量元素的差异也十分类同于稀土元素。

花岗岩的分类方案较多,包括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成因、构造分类以及综合性分类等。其中IUGS推荐的QAP矿物分类是基础,也是本手册采用的分类原则。QAP三角图是QAPF双三角图解(图3-1)的上半部分,该类岩石在图中位于20线和60线之间的位置(Q′=20~60),又根据斜长石比率P′划分为P′<10的碱长花岗岩、P′=10~35的正长花岗岩、P′=35~65的二长花岗岩、P′=65~90的花岗闪长岩和P′>90的英云闪长岩,它们分别位于QAP图中的2、3、4、5区,其中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统称为花岗岩(图中3区)。
除上面介绍的最基础也是花岗岩类正确命名所必须的分类外,这里将简要介绍其他几种常用的成因分类,以便读者在深入研究花岗岩时作为参考。
1.I、S、M、A分类
这是20世纪70~80年代先后提出的几种分类。I型、S型花岗岩由澳大利亚学者Chappell和R.White提出,主要考虑的是花岗岩的源岩;M型、A型花岗岩分别由Pitcher和Collins等提出,考虑源岩和构造环境。这四种类型的花岗岩主要特征和最初含义是:
I型花岗岩 指源岩为基性程度高的火成岩、变质火成岩,即下地壳硅镁层(火成岩)物质经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而形成的岩石。它们属钙碱性花岗岩,Na较高,A/CNK<1.1(A—Al2O3,CNK—CaO+Na2O+K2O,以下同),87Sr/86Sr<0.705。20世纪90年代Castro等(1991)通过对西班牙Iberia地区花岗岩的研究,提出了Ⅰ型花岗岩是由幔源(M型)和壳源(S型)两端元岩浆混合而成的观点,称之为H型(hybrid type)花岗岩——混合(混染)花岗岩(周珣若,1994)。并根据该类花岗岩形成时混合岩浆两端元成分比例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划分为Hm、Hss、Hs型。其中Hs型花岗岩是S型(长英质)端元岩浆为主的混合花岗岩,其特点与S型花岗岩相近,属过铝质岩石,镁铁质包体较少,可见变质残留,岩石组合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Hm型花岗岩为镁铁质岩浆的作用超过长英质岩浆而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其特点是含有长英质岩浆派生的捕虏晶(石英、长石),镁铁质包体少见,几乎不见变质残余,铝饱和指数<1,K2O/Na2O<1,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Hss型花岗岩是S型和M型岩浆近相等时所形成的混合花岗岩,特点是常含有镁铁质为主的暗色微粒包体,斜长石熔蚀现象明显,铝饱和指数近于1,K2O/Na2O近于1,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
S型花岗岩 源岩主要为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即上地壳硅铝层(沉积岩)经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形成的岩石。它们属过铝的二云母花岗岩,岩石中可见铝硅酸盐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等,岩体中可见变泥质岩残留体(包体)。A/CNK>1.1,87Sr/86Sr>0.707。
M型花岗岩 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母岩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幔或俯冲到大洋岛弧之下的洋壳。岩体中可见基性岩捕虏体和捕虏晶。A/CNK<1.0,87Sr/86Sr<0.705,岩石中基性岩浆的元素(Cr、Ni、Co、V等)含量较高。
A型花岗岩 指富钾长石偏碱性的、非造山带的花岗岩,同时也包括一些非碱过饱和而铝较高的岩石。
除上述I(H)、S、M、A花岗岩分类外,在I、S分类方案提出前后,我国学者徐克勤在研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时,于1982年根据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提出了三种分类:同熔型(syntex type)、陆壳改造型(continental crust transfonnation type)和幔源型(mantle-derived type)。在同熔型花岗岩中较I型花岗岩更明确提出了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和混染作用;在陆壳改造型花岗岩中则认为这种花岗岩岩浆的形成除包括陆壳部分熔融作用外,还包括未熔阶段的花岗岩化作用。
I(H)、S、M、A分类较好的概括了地球化学和源岩的关系,M、A型又考虑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我国学者徐克勤的分类强调了花岗岩形成与其物质来源的内在关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分类在研究花岗岩成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花岗岩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以上几种分类过于简单,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又出现了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分类以及综合性分类,有代表性的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20世纪90年代Barbarin提出的综合分类。
2.综合性分类
巴尔巴林(Barbarin 1996)根据矿物组合、岩石类型、野外关系以及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特征,并同时考虑到花岗岩的源区及其所处地球动力学环境,对花岗岩进行了综合性分类。具体划分为七种类型,如表3-2所示。其中MPG和CPG为过铝花岗岩类,属壳源,二者主要区别是前者含有大片原生白云母,而后者含有堇青石、矽线石,少量红柱石、小片原生白云母。KCG和ACG为钙碱性花岗岩类,属壳-幔混合源,二者区别是前者相对富钾,岩石中仅含少量角闪石,不含辉石,常见钾长石大斑晶是其特点,后者一般含有较多的角闪石少量辉石、榍石、磁铁矿。ATG、RTG和PAG均属幔源,其中ATG较少见,PAG特征的是岩石中含有碱性暗色矿物。

花岗岩类类型来源地球动力学环境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MPG含堇青石过铝质花岗岩类CPG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高钾低钙)KCG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低钾高钙)ACG岛弧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ATG洋中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RTG过碱性及碱性花岗岩类PAG壳源过铝质花岗岩类混合源(地壳+地幔)偏铝质和钙碱性花岗岩类幔源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类大陆碰撞构造体制转换俯冲作用大洋扩张或大陆的隆起作用和裂谷作用

地质背景及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答:早古生代晚期及晚古生代早期的花岗岩体主要出露在祁漫塔格山北坡鸭子泉断裂以北地区;晚古生代中期的花岗岩广泛分布于祁漫塔格山及求勉雷克地区;晚古生代晚期的花岗岩主要出露在祁漫塔格山南缘和鸭子泉断裂和大九坝断裂带上;而早中生代花岗岩集中出露在祁漫塔格山以南。岩石类型包括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

与花岗岩类有关成矿系统的结构特征
答:翟裕生等(1996)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燕山期I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沉积成矿系统的相互关系,发现有几种基本特性,即在成矿时间结构上具有时限性和阶段性,空间分布上具有共生性、过渡性、重叠性和分带性,在物质结构上具有矿质组合的多样性、继承性和矿量分布的互补性等,简述如下。 1.时间结构上的...

侵入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
答: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是侵入岩中极为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以肉红色、灰白色或白色为主,细—粗粒,等粒、不等粒或似斑状结构为特征,一般都为块状构造,可有球状构造、斑杂构造,在岩体边部还可以有似片麻状构造。1.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花岗岩类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An<5)...

南岭纬向构造带
答:据本区现有资料看来,这一体系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包括早泥盆世)即已出现,下部古生界岩层的形变和区域变质特点,以及前泥盆纪花岗岩类的侵入和混合岩化(年龄大约为3.75×108a)作用,均显示受这一纬向构造体系的控制。这些岩层、岩体多为中、晚泥盆世地层所不整合覆盖。这是本区所能见到的最早期强烈形变的陈迹,粤赣...

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
答:侏罗纪:苏尼特左旗附近的沙尔塔拉碱长花岗岩(152Ma)可作为其代表。 综上所述,奥陶纪的白乃庙片麻状石英闪长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聂凤军等,1993),且遭受过强烈的变形作用,与温都尔庙蛇绿岩的时代大体相当,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寒武纪—奥陶纪中朝地台北缘洋盆消减的残留体(肖序常等,1991)。因此,白乃庙石英闪...

花岗岩的全球分布
答:于是,分布面积超过60%~70%的花岗岩属于第3类,包括中国(除东北东部和北端、台湾东部、云南西部和西藏特提斯构造域之外)的绝大多数中侏罗-白垩纪花岗岩。因此,中国的大部分花岗岩(第2和3类)没有研究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的必要。从全球角度来说,与中国的情况可能类似,但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

几何学和岩石学特征
答:岩石化学数据表明(表6- 4),早古生代花岗岩类(澜河的二长花岗岩和扶溪的花岗闪长岩,表6-4)以富Als2O3(14.38%~14.96%)和KK2O(4.15%~4.66%),K2O/Na2O=1.18~1.39为特征。其碱 质指数(Als2O3+CaO+K2O+Na2O)/(Als2O3+CaO-K2O-Na2O)(质量百分比)为 2.2~2.5,属于钙碱系列岩石。其花岗闪长岩ANK...

碰撞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
答:图47南华纪—志留纪扬子东南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示意图 (二)碰撞型岩浆岩相 该类型花岗岩分布于从江地区,为黔桂边境摩天岭花岗岩基(广西称三防岩体)。据贵州省地质调查院1∶5万宰便、高武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反映,该岩基整体呈近南北向椭圆形展布,出露面积大于1000km2。 岩石类型有细粒、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

其他非金属矿床及能源矿床
答:沉积型(SEDEX)37-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网脉、脉状(高温热液)矿床38-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39-岩浆熔离型矿床40-岩浆气成.热液型(伟晶岩型)矿床41-层控碎屑岩容矿42-层控碳酸盐岩容矿43-层控一热液型滑石菱镁片岩型(琼科伊)似碧玉岩型(海达尔坎)44-沉积一变质型(天湖型)45-层控碳酸盐岩容矿一热液改造型(...

关于川西花岗岩构造环境类型划分与相关术语说明
答:弧陆碰撞型花岗岩:昌都-思茅陆块之江大弧与中咱-中甸微陆块之义敦岛弧带碰撞时,在江达和沙鲁里山地区形成的花岗岩。陆陆碰撞型花岗岩:中咱-中甸微陆块与雅江微陆块碰撞时,雅江-九龙地区形成的花岗岩;并可细分为陆陆碰撞型花岗岩和陆陆碰撞型含角闪石花岗岩。后碰撞型花岗岩:白垩纪,研究区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