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华山文言文解词

作者&投稿:衅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游九华记 译文

游九华记[1] [清] 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2],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

是说也,尝窃疑之[3]。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4],改九子为九华。

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5],约略如八九仙人云[6]。

其山,外峻中夷[7]。由青阳西南行[8],则峰攒岫复[9],环奇百出[10];而入其中,则旷以隐[11]。

由山麓褰裳[12],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13];而入其中,则奥以静[14]。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15],道士之所族处者[16],是为化城[17]。

一峰屹然[18],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19],是为金地藏塔[20]。循檐送目[21],虚白之气[22],远接江海。

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23],叫号动山谷[24],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25],几以山为垄断矣[26],宁复知有云壑乎[27]?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28]。

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29],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30]。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31],有《东岩燕坐诗》[32]。

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33],俯视化城为一盂[34]。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35]。迷离莫辨[36],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

青则结绿[37],紫则珊瑚,夕阳倒蒸[38],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

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39],从之者查子素先[40],徐子道林。

【注释】 [1]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旧名九子山,唐朝诗人李白改为九华山。 [2]“昔刘”四句:“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

终南、太华、女儿、荆山都是山的名字。刘禹锡《九华山》序说:“九华山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

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悼《后悔》前言之容易(轻率)也。

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3]是说:指刘禹锡的上述说法。

[4]“而李”二句:“李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

按图史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以”,因为。“莲花峰”,山峰名,因山峰层叠,耸立云际,石瓣嵌空如莲花而得名。

[5]空翠:形容山峰高耸青翠。前“数”为量词,后“数”为动词。

[6]“约略”句:意谓山峰形状大略像八九个仙女。言外是说,原名“九子”比李白改称“九华”要恰当。

云:助词,等等,之类。 [7]外峻中夷: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

[8]青阳:即今安徽青阳。 [9]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

“岫(xiù)”,山。 [10]环奇百出:谓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

[11]旷以隐:宽广而隐蔽。“以”,而。

[12]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 [13]碎玉哀弦:形容山泉飞溅雪白如玉的水珠,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

[14]奥(yù):幽深。 [15]蓊(wěng)郁:形容草木茂盛。

[16]道士:这里指和尚。族处:聚结居住。

[17]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始创,唐德宗建中初年(780)赐额“化城”,明宣德十年(1435)重建。

[18]屹然:山峰高耸的样子。 [19]攫(jué):抓取。

[20]金地藏塔:在化城寺西,神光岭山麓。相传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新罗国王子金地藏(又名金乔觉)航海来中国,到九华山聚徒讲学,至99岁坐化。

他的信徒用三年时间修建了这座塔,保存他的遗体。 [21]循檐送目:沿着房檐纵目眺望。

[22]虚白之气: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指金地藏塔所焕发的瑞气。 [23]踵接:形容烧香敬神的人很多。

角崩:形容礼拜的人以额触地。 [24]叫号:大声哭叫。

[25]争缘为市:争着向礼拜者化缘募捐,成了市场。 [26]几以山为垄断:意谓化缘的和尚们几乎把九华山当成独占谋利的地方了。

[27]云壑(hè):这里比喻清高幽雅的情操。 [28]东岩:又名晏坐岩、舍身崖,在化城寺东。

山岩虚敞似屋,据说金地藏最先住在这里。 [29]堆云洞:洞穴名,在东岩顶上。

师子石:即飞云石,在东岩顶上。“师”,同“狮”。

[30]王文成: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文成”是他的谥号。

手书:亲笔字。 [31]斯:此。

[32]燕坐:闲坐。 [33]天柱峰:在九华山东部,山峰耸拔千仞,如柱直插云天,为九华山东部第一高峰。

[34]盂(yú):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35]九十九峰:九华山周回二百余里,有山峰几百座,比较有名的有数十座,所谓“九十九峰”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非确数。

[36]迷离:模糊不清。 [37]结绿:宝玉名。

[38]倒蒸:形容夕阳余热蒸发水气上升。 [39]以:相当于“在”。

甲午岁十月:清顺治十一年十月,即公元1654年10月。 [40]从:随从。

查素先、徐道林:都是从游者,其人未详。 【作者及题解】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

顺治六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参与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二年转侍读,不久病卒。他以诗文著称。

其文古朴清雅,其诗则与宋琬齐。

2. 九华山导游词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 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北纬30°。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南朝时,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圣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时景、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3. 九华山的导游词

安徽九华山导游词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00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暇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暇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4. 九华山导游词350字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

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1323631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

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00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

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暇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

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暇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5. 九华山导游词200字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叫王翔宇,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欢迎大家来到九华山旅游!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做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门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胜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仿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好,游完祇园寺,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九华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石阶下有宋代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好了,我们九华山的游览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对小王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祝大家一路顺风!谢谢!



~

游九华山文言文解词
答:唐天宝年间诗圣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语文基础归纳= =、好的再追加100
答: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