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纪的生物界

作者&投稿:禽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脊椎动物中大量属种也是现生的。一些早第三纪特有的门类,最著名的如货币虫等,已完全灭绝。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大量衍生。海洋中各种原生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等极为繁盛,在海相地层划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哺乳动物中,欧亚大陆早第三纪的特征门类,如有袋类、肉齿类,奇蹄目中的雷兽、原始貘类、两栖犀、巨犀,偶蹄目中的石炭兽、古猪兽等,除少数残存至中新世初期外,均相继灭绝。代之而起的是长鼻目、肉食目中的鬣狗科、熊科、奇蹄目中的安琪马和三趾马,犀中的板齿犀、大唇犀,偶蹄目中的猪类,反刍动物中的鹿、羊、长颈鹿,以及啮齿目、兔形目中的大量属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灭绝的种和属。根据哺乳动物的状况,晚第三纪可划分为4个时期:早中新世是残存的和高度特化的早第三纪分子和少量晚第三纪分子的时期;中中新世,是安琪马动物群时期,此时长鼻目自非洲、安琪马自北美迁入欧亚形成一个全新的动物群;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为三趾马动物群时期,三趾马从北美迁入,大批草原型动物大量出现;晚上新世,真象从非洲,真马从北美迁入欧亚大陆形成另一个动物群,并逐步演化为今日之动物群。
非洲的动物群和欧亚大陆的很接近,只是某些类别的祖先类型(长鼻类、蹄兔类等)出现更早,而有些门类则延续时间更长(如肉齿类等)。北美和欧亚大陆只是间断联接,动物群差别较大,属不同动物区系。至于南美洲和大洋洲,差别就更大了。 (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第三纪是什么~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第三纪
目录·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地层构造: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被子植物的时代)

地质年代名称,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始于距今6500 万年前,大约延续6300 万年。延至距今180万年。

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

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第三纪的植物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地层中还有许多微体水生藻类化石。

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纪的早期,仍生活着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到了中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先后出现,逐渐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第三纪晚期,现代哺乳动物群逐渐形成,更是偶蹄类和长鼻类繁盛的时期。尤其马的进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无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兴衰现象。盛极一时的菊石类完全绝灭,箭石类极度衰退,而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海胆、苔藓虫等则进一步繁盛。第三纪出现的有孔虫分布广泛、进化迅速,对于海相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它们的生态分带已应用于确定沉积盆地水深的变化。原生动物中的放射虫在第三纪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双壳类在第三纪有很大发展,腹足类在第三纪进入极盛期。

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可以根据它们不同时期组合面貌的变化,进行陆相第三系的划分。


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第三纪-地层构造:


该纪在新生代两阶段中的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三系,位于中生界之上、第四系之下。

第三纪岩石大都由固结不紧实的非海相和海相沉积物组成,其中有些含很多化石。主要的岩石划分最早是在欧洲建立的,那里第三纪岩石有广泛的分布,易于研究和分类。在一些构造舒缓的盆地,如伦敦盆地、 巴黎盆地与维也纳盆地中第三纪有最好的发育。 意大利、法国南部、比利时、荷兰与德国也有很著名的第三纪沉积。非洲北部有海相第三系岩石,而在南美洲南部则有广泛分布的第三纪沉积。


在新西兰和东印度群岛,第三系以海相、非海相和火山岩的组合为特征,而在澳大利亚则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的证据。

在北美洲,第三纪岩石在从下加利福尼亚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的窄带中出现。它们多数是海相成因的,这些岩层很厚而且是强烈断裂与褶皱的。在大西洋沿岸带平原,第三纪岩石的露头从新泽西州延伸到佛罗里达,并沿墨西哥沿岸平原继续延伸到墨西哥。

它们既有海相的,也有非海相的,而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岸平原有特别大的厚度。有些地方,地层被圆柱状盐颈刺穿,它们使岩石向上拱起形成盐丘,而盐丘可以与石油和天然气相伴生。在北美大陆内部,南从得克萨斯州以北的俄克拉荷马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大平原区中,在从新墨西哥州到萨斯喀彻温省的落基山区,以及爱达荷南部、俄勒冈东部和内华达州的大盆地区,存在着非海相沉积。这些地层与南达科他州的巴德兰兹、犹他州的布赖斯谷国家公园的优美景色有成因关系。它们也是许多猛犸象化石的来源,并揭示了第三纪生物性质的许多情况。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北美洲西部有相当多的第三纪火山活动的证据。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类型的火成岩覆盖了78 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并出现有象沙斯塔山和胡德山之类的火山峰。拉森峰和雷尼尔山也是这种火山作用的产物。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内华达州的哥伦比亚河与斯内克河流域地区,巨大的熔岩高原是由无数彼此叠覆的熔岩构成的,覆盖了52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厚达数百米。从第三纪中期(中新世)开始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发生地壳运动并逐渐加强,持续到第三纪末。喀斯喀特造山运动是隆起作用达到顶峰的时期,它是导致亚洲的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海岸山脉以及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卡斯卡德山脉抬升的一期造山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气候比起现在的气候来,更为温暖、湿润而且较少变化。在第三纪早期,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远远延及加拿大北部边界,在稍后的时期内大平原地区则呈现出干旱境况。趋近第三纪末,气候逐渐变冷,预示着更新世最早的冰期即将来临。

在第三纪,中欧、北非和北美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属于热带气候,而北非、西亚、中亚和中国华南大部地区,则属于干燥气候带;东北亚、西西伯利亚、中欧、北美西北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南部,属于温凉潮湿气候带。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由于第三纪生物很象第四纪时期,这两个纪的植物和动物都在新生代的条目下阐述。南美洲、东印度群岛、中东、苏联、加利福尼亚和路易斯安那州与得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都产出大量的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的盐丘产出岩盐,也产出石油。在蒙大拿州、怀俄明州、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州都有在第三系中采煤的矿山。第三纪早期(始新世)的绿河组是油页岩的重要来源,美国的落基山地区、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在第三系地层开采铜、金和银矿床。在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第三系地层中产出硅藻土。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古新世(6千5百万年前):除恐龙外,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在哺乳动物中出现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植物界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开始出现;

始新世(5千3百万年前):草本(科)植物(grass vegetation)出现并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草食性动物(grazing)和猴子,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虫发展并繁盛;

渐新世(3千6百万年前):最早的猿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如犀类中出现古今陆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巨犀。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

中新世(2千3百万年前):灵长类在中新世占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较广,到中新世末,类人猿(hominid apes)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类人猿辐射演化并达到演化的顶点,出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上新世(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生物进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答: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有地球历史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远古时代靠什么分界,比如三叠纪,白垩纪…… 是以什么划分的?
答: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1、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2、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3、新生代...

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
答:地质历史进入到距今5.4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到来时,生物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特大飞跃,许多比较高等的动物都勃然兴起,地球表面从此迎来一个更为生气蓬勃的世界。三叶虫 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寒武纪(5.4亿年前至5亿年前)。当时生物界的代表是三叶虫(图15),遍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

生物的三大界是指哪三界生物的三大界是什么
答:实际上,微生物大都处在动物和植物还没有分化的阶段,常兼有二者特征,但二者特征又都不典型,因此,有人认为微生物都是些原始低级的生物,因此应称为“原生生物界”。这样生物就可划分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但有人又从蓝藻和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其他微生物显著不同的情况出发...

地球从诞生至今分为哪几个时期
答:4、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动植物的大量产生和繁殖,天气开始形成,恐龙经历了产生和灭绝。5、 新生代: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

地球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个纪元?
答:从距今25.0亿~8.0亿年的漫长时期内,生物界由原核生物演变为真核生物,占主导地位的是菌类、藻类,因此元古代也称作菌藻时代。元古代与太古代相比,岩浆作用明显减少,硅铝质陆壳的范围扩大,地壳的厚度增加,说明地壳活动性明显减弱,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的原型---原地台。3、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

科学家发现2.44亿年前古鱼化石,该化石鱼有什么特征?
答:大约在3.8亿年前,辐鳍鱼类开始登上大陆,逐渐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生物,而那些没有上岸的鱼类则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洗礼,历尽沧桑,不断地辐射演化成各种新的海洋物种。辐鳍鱼类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马达加斯加以及欧洲和北美附近的海洋环境中,被科学界一致认为是早三叠纪时期标志性的物种。而此次...

在古代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动物呢?
答: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

中生代分为哪三个纪?
答: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

地球上除了冰川纪,还有什么纪?并且各个纪的特点是什么?
答: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