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二叠纪? 什么是二叠纪,一定要详细一些

作者&投稿:虿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代的面貌。

二叠纪——生物圈重大变革时期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是地球生物圈发生重大变革、更替的时期。在二叠纪晚期,全球发生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二叠纪晚期的生物灭绝事件造成了地史中最严重的生物危机,研究表明: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导致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动物——苔藓虫组成的表生、固着生物群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为中生代由现代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硬骨鱼构成的内生、移动生物群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这次灭绝事件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软骨鱼中的肋刺鲨类此时继续发展,旋齿鲨和异齿鲨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二叠纪时两栖动物大量繁荣,常见的有迷齿类的蝾螈;爬行动物继续发展,代表分子有中龙等;哺乳动物的先驱——温血爬行动物兽孔类开始发展。植物的面貌在二叠纪晚期也发生重要变革,出现了繁荣于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如松柏类和银杏类。我国二叠纪植物群以大羽羊齿植物群为特征,称为“华夏植物群”。二叠纪的植物景观特点说明古生代的植物已趋衰退,逐渐过渡为另具一格的中生代植物。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生物礁

早二叠世的生物礁主要分布于泛大陆的北缘陆棚、乌拉尔山脉的前陆盆地以及哈萨克斯坦近里海盆地。早期的礁为Palaeoaplysina礁和叶状藻组成的礁,而晚期的礁主要出现于阿丁斯克期,为Shamovella和苔藓虫组成的礁。

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生物礁是由苔藓虫、海绵和Shamovella组成。全球分布十分有限,且研究程度较薄弱。茅口期的礁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北美瓜达鲁普山脉的卡皮坦礁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礁,被视为礁的模式。茅口期的礁以海绵——古石孔藻的大量出现为特征。Shamovella和古石孔藻是其包覆生物。以珊瑚为骨架的生物礁仅见于阿曼和日本的北上山地。

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礁以西欧镁灰岩统盆地的礁为代表,这些礁的类型简单,由叠层石或苔藓虫组成。长兴期的礁以中国南方最为典型,类型多样,生物十分丰富,以海绵、珊瑚为主要造礁生物。

总的来说,除了Palaeoaplysina以外,二叠纪生物礁基本上分布在南北纬30o之间,因此它们代表温暖气候条件下发育成长的礁,与现代珊瑚礁的分布十分相似,并具有与其相似的生态条件。

二叠纪是全球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安加拉古陆开始与波罗的古陆碰撞,形成乌拉尔山脉,超级大陆最终形成;在西伯利亚及我国西南地区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形成;全球海平面发生剧烈的升降。陆地上出现了大型地内陆盆地。气候变得干燥炎热,。复杂的构造运动及剧烈的环境变化促使了生物界的重要变革。

二叠纪时期陆地上的主要动物是两栖动物,但爬行动物开始发展。二叠纪末发生了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90%至95%的海洋生物灭绝。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名字来源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三叠纪——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射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什么是二叠纪~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 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 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什么叫做二叠纪?
答: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

什么是二叠纪
答: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位于石炭系之上、中生界之下。1841 年,英国地质学家R.I.莫企逊根据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层,提议建立二叠系。后来发现,德国南部地层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陆相红色砂岩,称赤底统;上部为海相镁质灰岩,称镁灰岩统。二叠纪地层通常分为下...

二叠纪的意思二叠纪的意思是什么
答:二叠纪的词语解释是: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在这个时期里,无脊椎动物以_类、腕足类、菊石、四射珊瑚等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类为主。植物中原始松柏类、苏铁类等发育。二叠纪的词语解释是:古生代的第六个纪...

什么是二叠纪
答:Permian Period 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位于石炭系之上、中生界之下。1841 年,英国地质学家R.I.莫企逊根据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层,提议建立二叠系。后来发现,德国南部地层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陆相红色砂岩,称赤底统;上部为海相镁质灰岩,称镁灰岩统。二叠纪...

二叠纪盆地是什么?二叠纪盆地有多少石油
答:“二叠纪”,英文叫Permianperiod,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特指一个地质时期。简单来讲,2.5~2.99亿年前这段时期,就叫二叠纪。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二叠纪末期,发生了一场大的生物灭绝事件,有90%以上的海洋生物遭遇灭顶之灾。至于这些生物为何灭绝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海平面下降,有人说是因为...

什么是二迭纪地层、三迭纪地层
答: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 罗纪(Jurassic)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

泥盆纪和二叠纪分别什么意思
答: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1]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2]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

二叠纪是什么时代
答:二叠纪(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

2.7亿年前是什么地质年代?
答:二叠纪(2.51-2.95亿年)属于显生宙 古生代(Pz)二叠纪(P)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末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