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作者&投稿:肇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其含义是指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对此加以发挥,并引进《大学》中的"致"字,《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据此,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迸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即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

其要点包括:

良知即是天理

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王阳明对此则作了本体方面的发挥,以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贤的道德良知视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

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

良知是心之本体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之成为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精神本体。

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改造

朱熹的格物致如说强调知识在人的通德修养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心在此一过程中的能动功能。对于朱学的这一内在缺欠,陆九渊曾经表示过严重不满,以为朱学的这一原则实在是支离破碎,并由此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

王阳明在这一问题上,基本是接着陆九渊的思想继续前进,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对朱熹反复强调的格物致知进行了一番新的解释,即将"物"解为"事",将"格"解为"正"。这样"格物"便是在意念发动处的件件事情中为善去恶,避开主观意念中恶的认识,接近善的百接感觉。

他以为这样的格物便可避免"务外遗内"之弊,杜绝"支离破碎"之病。以这种格物说解释《大学》的致知在格物,在意念的发动处为善去恶,不欺骗良知的感觉,这就是诚意。

因此可以说,王阳明的致知格物其实就是穷究吾心之良知。从而把《大学》的实践道德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格物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王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

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答:因而致知是一个过程,致知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知至”。阳明在解释“知至”时又说“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可见,至与极相通,都是指至极良知使其本体回归光明。“良知”原本就是本体的实在状态,是最高意义的善,是超经验的和非经验的未发之中。阳明为何还要至极其“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
答:致良知王阳明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认为...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那是什么意思啊?
答:1、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致良知”三个字,简而言之,阳明心学就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1)、良知 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答:“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的说法来源...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答:“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简单一点就是说: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内涵?
答:“致良知”看似简单,但初学者要真正全面理解“致良知”的内涵,特别是“致”字,却并非易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王守仁在赣州进行的教化工作,或许可以理解他心目中的“致良知”思想内涵。正德十二年(1517年),“安定”南赣地区的“山贼”后,王守仁总结了农民为何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风不善,在于民众...

致良知的含义是什么?
答:"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工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

王阳明的致良知,该如何理解?
答:“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王阳明说向内求的原话
答:二、“致良知”的内涵 1.理解“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一个人自身内在宿命、人性天然的一份精神能力,具体体现在对于道德真理的认同和追求、对于社会贡献和福祉的关注等方面。2.“致良知”方法:具体来说,“致良知”的方法就是通过心灵抽象来化解烦恼、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答: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他认为 朱熹 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 天理 ”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 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 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 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