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为了哪几支?主要分布地在哪? 佛教主要分部在哪?

作者&投稿:单于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分类
关于佛教的分类有下列三项标准∶也就是 (A)分为二乘或者是三乘,(B)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C)分为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除此之外,也有分为显教、密教以及自力教、他力教的。不过后面这种分法主要是由日本佛教所提倡的。

显教、密教的分类是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真言密教等派所作的分类。由于佛教的真实义是佛陀自内证的秘密,这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所以这种秘密教法称为密教。密教以外,可以言诠的佛教就是显教。

自力教、他力教的分类是日本亲鸾等人的净土教所说的,绝对皈依信奉阿弥陀佛,以求往生净土的教法,就是他力教。相对于此,依靠自己的精进努力以期人格圆满完成的圣道门教法就是自力教。

(A)二乘与三乘的分类
将佛教分为两种就是二乘,另外也可以分成三种,也就是三乘。

{a}二乘
所谓二乘,就是指小乘与大乘,也可称为声闻乘、菩萨乘。此中小乘就是声闻乘,大乘就是菩萨乘。所以「小乘与大乘」或「声闻乘与菩萨乘」意义是相同的。这里的乘(ya^na)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佛教是将人们从迷的此岸(现实界)渡到悟的彼岸(理想界)的交通工具,所以用乘来比喻。另外,关于二乘的用法除了上述的大乘、小乘以及声闻乘、菩萨乘以外,小乘本身也可以称为二乘。这样的二乘就是指声闻乘与缘觉乘(这是指三乘之中的前二乘)。

(1)小乘佛教∶小乘(hi^naya^na)又称为劣乘。是指小型的交通工具,或者是劣等的交通工具的意思。由于这种教法是仅以自己的完成与救济为理想的自利教,所以称为小乘。另外又称为声闻乘(s/ra^vakaya^na),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以十大弟子为首的释尊的弟子们,都称为声闻。

在日本宗时代以前的中国与日本佛教,都认为小乘佛教不只是指部派佛教,而且也包含部派以前的原始佛教。事实上,「小乘」应该只是指形式化的部派佛教,而不应该包含初期佛教中的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

(2)大乘佛教∶大乘(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是指大型的交通工具,或者优良的交通工具。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只求自利,而是兼顾自利与利他,这种教法就是大乘佛教。它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bodhisat tva-ya^na)或者是佛乘(buddha- ya^na)。

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差异,兹述如次∶

{1}声闻乘与菩萨乘∶佛陀被认为具有与佛弟子根本不同的性格,也就是具有在佛弟子中所看不到的十八不共法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好」是在菩萨时代的三阿僧只百大劫的长久时间里,聚集波罗蜜等种种善行所形成的。相对于此,佛弟子们仅仅是听闻佛陀的教诲,依教修行。只靠这种修行是一定不能成为佛陀的,至多只能得到声闻的最高悟境——阿罗汉果而已。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因此如果生起菩提心,就可以成为菩萨。如果怀抱着菩萨的誓愿与自觉,而逐渐积聚六波罗蜜等善行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即使今生不能成佛,在未来的永劫期间也必定可以成佛。具有这种自觉、决心与努力的话,绝对不可以抱着不能成佛的卑屈想法,要具有大自信,以菩萨自命而修行迈进。这就是声闻乘与菩萨乘间发心之不同所在。

{2}业报思想与愿行思想∶依据声闻的教法,得到最高悟境的阿罗汉,是脱离轮回苦界,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涅盘世界的最后目的。这个理想界的最高境地称为「无余涅盘」,这是肉体死后才可得到的脱离轮回的状态。这是业报轮回的因果问题,以脱离轮回之苦,得到涅盘之乐为目的,也是自己个人本身的问题。

相对于此,大乘菩萨的修行,从最初发起菩提心开始,就具有「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誓愿,完全不像小乘那样,只是厌弃生死轮回之苦,期求不死涅盘之乐。大乘行者不具有苦乐与业报的念头,不仅不逃避苦,而且致力于去救济那些受苦的人,即使身赴恶趣苦界而招致苦难也在所不惜。因此,苦乐、轮回等问题是没有的,所拥有的只是济度众生的菩萨愿行而已。这种态度是自主自律的,与那种被业报苦乐所左右的他律式态度,必须加以区别。

{3}小乘与大乘∶声闻乘的根本教法,是以自我完成为目标的四谛八正道。证得四谛八正道的话,则可完成自我的人格,同时也才可能为其它众生效劳。证得声闻最高悟境的阿罗汉,并不必然是只顾自利的独善者,也可能从事教化救济世人的工作。阿罗汉(arhan、arahan)一词也可以译成「应供」,是指有资格接受他人的供养与尊敬的人。由于阿罗汉教化世人,给世人以福德利益,他当然有承受世人尊敬供养的资格。

如果只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成,则四谛八正道的教法已经足够。然而,大乘佛教对这点并不满足。所以菩萨的修行法,并不采用八正道,而以六波罗蜜为独特的修行法。由于八正道只包含完成自我的德目,在利他方面并未具足,所以大乘菩萨的修行法,就加上布施、忍辱等有社会意义的德目,这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在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里,布施排在第一位。社会上所有的人相互扶助、实践布施慈善的善行,大乘佛教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里的布施是三轮空寂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的人,对于施者、受者、施物这三者都要能不以为意。不要去期待由布施而来的果报,要将布施当做从「空无我」的真心所发出来的慈悲行为,因此这样的布施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态度并不限于布施而已。对于戒、忍辱、智慧等项,都是用「空」为根据的最上胜义的德目。这就是称它们为波罗蜜的原因。也就是说,大乘的教法是∶在家生活的日常一切行为,都可以与佛教的第一义教法相符,生活的场所也就是修行的道场。

{b}三乘
所谓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三者。这是上述二乘(小乘、大乘)的细分。小乘分为声闻、缘觉二者,而大乘就是佛乘。此中,声闻乘(小乘)与佛乘(大乘)在前面已经说明过了,兹不赘述。

缘觉乘(pratyekabuddha-ya^na)又称为辟支佛乘。缘觉(pratyekabuddha,pacceka- buddha)音译为辟支佛,义译为独觉。缘觉与「闻他人之教而开悟」的声闻不同。他并不依据别人的教法,而是由于自己观察缘起的道理才开悟的。并且与救济他人的佛陀不同,而只是以自己的开悟为目的,隐居山林,脱离世俗,是一个不救济世人的独善者。

自古相传,声闻的教法是四谛八正道,缘觉的教法是十二缘起,佛菩萨的大乘教法是六波罗蜜。但是这是站在大乘的立场所说的。只不过是大体上的一种配列。在佛教历史上,缘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缘觉本身的独特教法是没有的。所以像上述所做的三乘教法的区别是不应该有的。四谛八正道也好,十二缘起、六波罗蜜也好,全部都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B)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分类
依照佛教教理展开的时代来区分,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种。这主要是对印度本土佛教的考察。

{a}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代开始,到佛灭后百年左右为止的初期佛教而言。在这期间,佛教教团不曾分裂,没有分派,全部都像最初的形态一样,和合一体。

这个初期佛教又可以分成二种,前半期是根本佛教,后半期是狭义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是最纯粹、最根本的释尊教法,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一直到佛灭三十年左右的佛教而言。

{b}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灭后百余年,佛教教团里面,对于戒律与教理的解释产生异说,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意见逐渐对立。革新派称为大众部(Maha^sanghika);保守派称为上座部(Therava^da^)而保持传统的形式。相传这个最初的对立分裂,是在佛灭后百年左右发生的。最初的分裂发生之后,教团内部又有某些意见相互冲突,加上佛教逐渐地在印度各地方普及发展,各地方相互之间教团的联络与关系中断,各地方的教团逐渐独立,于是根本二部派(即大众部、上座部)又逐渐分裂,二三百年之后,终于成立了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就像这样,这些已分裂之各部派的佛教,就叫做部派佛教。

所谓部派佛教时代,是指原始佛教时代以后,各部派成立、完成,一直到大乘佛教兴起的这一期间,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两三百年间。可是,从公元以后,部派佛教(小乘)与大乘佛教在印度各地是并存的。依照玄奘所记,七世纪左右的印度各地,小乘部派之寺院与僧侣的数量比大乘多。

{c}大乘佛教
由于部派佛教的形式化与学问化,使佛教原有的宗教活动懈怠下来。大乘佛教就是从事恢复佛教本来面目的一种运动,这大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左右所兴起的。 释尊如果在这个时代说法的话,也会像他们这样说,这是真实的佛法,这里所说的比起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更能发挥释尊的真精神。对于他们所树立的这种信念,客观地看,可以说是妥当的。

(C)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
将佛教以地域来区分,可分成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两种。可是这种分类与名称是一种权宜方便的措施。主要是∶印度本土以南的佛教,叫做南方佛教或南传佛教。向北方进行的是北方佛教或北传佛教。或者是用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南方佛教比起北方佛教来,是在南方,所以叫做南方佛教。可是属于北方佛教范围里的,在古代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南海地区也是。因此若从流行地区的位置来称呼南北佛教的话,是并不完全恰当的。

{a}南方佛教(Southern Buddhism)
这是指今天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所曾经流行的佛教而言,又称为南传佛教。这是小乘部派佛教的一派,也可称之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或巴利佛教(Pa^li Buddhism)。称之为巴利佛教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佛教的三藏圣典是用古印度的巴利语所传的缘故。

这种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时代传到锡兰岛的。当时阿育王统治印度,信奉佛教,并且不只将佛教传到印度全境,甚至传到了全世界。依巴利佛教所传,当时的佛教教团曾派遣传教士到印度内外的九个地方,锡兰岛的佛教传道便是其中之一。将佛教传入锡兰岛的,是阿育王的王子,后来出家的摩哂陀( Mahinda)长老,所传的就是上座部佛教。

〔锡兰的佛教〕 在九个传播佛教的地方里,到后世还兴盛的是流传在西北印度(今西巴基斯坦)迦湿弥罗、犍陀罗地方的说一切有部,以及流传在锡兰岛的上座部。锡兰的佛教到后来受到历代国王的皈依与保护,而有很大的发展,并成为该国国教,而存在到今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期间,此一巴利佛教也有消长过程。其它部派与大乘佛教曾侵入锡兰岛而占有优越的地位,当地也曾遭受到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徒塔米尔人的攻击与压迫,并曾被占领。到了近代,葡萄牙人、荷兰人、英人等基督教徒也都相继入侵。锡兰佛教承受了这些人四百余年的压迫,佛教教团也曾因而灭绝过,并经历了种种苦难。可是脚踏实地的上座部经常维持着纯粹的传统,以严格的戒律使民众皈依信仰。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在今天所留存的佛教里,从教团上看、从他们的圣典上看,巴利佛教是最纯粹的一种。巴利圣典连一部都没有残缺,而完全地保存下来。这一点是在其它佛教里所见不到的。

锡兰的上座部佛教,从十世纪左右传到缅甸,在十三世纪以后又逐渐地传到泰国、高棉、寮国等地,在缅甸与泰国还得到国教的地位以迄于今。

(b)北方佛教(Northern Buddhism)
相对于在南方流传的佛教,从西北印度经过中央亚细亚而传到中国的佛教;或者是经过南方海路传到中国的佛教;又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佛教、越南佛教;以及印度本土直接传到西藏的佛教;这些佛教都称为北方佛教或北传佛教。

在这些佛教中所翻译的佛典,虽然有小乘各部派的圣典,但属于大乘的较多。尤其是实际被信奉的佛教全部都是大乘佛教。因此说北方佛教就是大乘佛教也是可以的。另外,这些佛教的圣典原语大都是梵语(佛教梵语),故亦可称之为梵语系佛教。

〔中国佛教〕 约从公元一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典的翻译从二世纪以来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汉译圣典的数量极大。不论从质或量来看,汉译佛典都是现存所有佛教圣典中最优越的。巴利圣典是古老而且纯粹的文献,而汉译佛典则范围极广,包含有极深远的教法。

汉译佛典相传是在一世纪时的东汉时代所翻译出来的。现存最古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各时代,从印度与西域(中央亚细亚)来华的僧人,以及中国的求法僧等人也持续在翻译着。唐代《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收书一0七六部,此即当时人心目中之「一切经」。这个数量是唐代中期,佛书的存在数量,在今天现存的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比唐代的一倍半还多。因此汉译佛典是佛教研究最重要的资料。

〔西藏佛教〕 从七世纪左右直接由印度传入,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西藏译佛典的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在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期与后期的大乘经论。研究这个时代的印度佛教,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数据。

西藏大藏经依德格版所收,共有四五六九部佛书,北京版则收有六四五三部。从部数上来看是汉译佛典的三倍有余。由于其中短篇极多,所以实质的篇幅仍不及汉译。另外在西藏译本中也包含有译自汉译本的佛书。

〔尼泊尔佛教〕 其它如喜玛拉雅山山腰的尼泊尔,也从印度直接传来大乘佛教。尤其是十二、三世纪时,由于印度遭受回教的迫害,佛教徒就逃往喜玛拉雅山中避难,因此在尼泊尔留有许多梵语佛典。这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洋人所发现的。西洋人与日本人等,曾搜集这些经卷,加以研究,迄今未衰。

〔南海的佛教〕 关于北方系统的佛教,除了上列之外,在所谓南海及印度尼西亚地方也曾流传过。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在回教入侵以前,从三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千余年间,从印度本土直接传入大小乘佛教。公元七百年前后,苏门答腊的三佛逝(S/ri^vijaya )曾经成为佛教研究的中心

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什么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 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一、汉传佛教(太复杂,恕不细讲.写论文吗?)

〔汉地佛教〕

〔涅盘学派〕

〔成实学派〕

〔毗昙学派〕

〔地论学派〕

〔摄论学派〕

〔俱舍学派〕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华严宗〕

〔三阶教〕

二、印度佛教(更加复杂,非专家学者不能讲清楚,下面是简单的分法)

〔经量部〕

〔说一切有部〕

〔瑜伽行派〕

〔中观派

三、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四、藏传佛教

苯 教

原始苯教的创始人是辛绕米沃,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苯教在继承了原始笨教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的经典并加以改造个利用,经过长期的整合、发展形成了藏传佛教中一支重要的教派。苯教徒自称为“拥宗吉苯”“拥宗”即是万字体符号,这个符号在苯教中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金刚”是“永恒、永生和光明”的标志,他们之所以崇信“拥宗”适应为“拥宗”得最早含义是光明的意思。

苯教的寺院在甘孜州的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边远地区,最著名的有德格丁青寺、满金寺、新龙依西等寺、瓦秋寺等。

宁 玛 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汉族俗称为红教,这是藏传佛教中古老的一个教派。公元十一世纪,西藏僧人中出生于“索尔”家族的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回。喜绕扎西·索尔回,卓浦巴(合称为三索尔)及绒。却吉桑波等遵奉邬仗那密咒大师莲花生为祖师,以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咏

佛教分为八万四千支,分布在十方世界

佛教分布在哪些地区?~

影响佛教地理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区位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条件包括多种要素,对佛教地理分布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地形,如平原、盆地、河谷、山地、丘陵、绿洲等。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空间关系,本文所谓区位条件主要指交通条件和政治地位或与政治中心的空间关系。一佛教各要素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不尽一致。比如,高僧籍贯分布的密集带都是在平原、盆地或河谷地区;而山地、丘陵地区所出高僧就不多,根本的原因是这样的地区人口稀疏,信奉佛法的人少(指绝对数),高僧难以产生。有人会问,唐代河东道的潞州(治今山西长治)那样地势高亢的地区不是在唐前期出了10个高僧吗?其实,潞州虽地势较高,却也处在盆地之中。自秦汉以来,此地便是晋东南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总的来说,高僧籍贯的分布主要不是受地形的直接影响,直接的原因是人口、经济和交通条件。但是高僧驻锡地的分布,寺院(含石窟寺)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就密切得多。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区当然也是这些要素的集中分布地,所不同的是,不少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山地、丘陵地区高僧荟集,寺院林立。“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透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教为法本在出世,静修参悟,最宜山林。故山地、丘陵每为高僧驻锡之所;而且常具山水之奇,能吸引游人,弘法亦便;又因远于政治影响。法事活动多能历久不衰。故与佛法有缘之山(也有高竣广远景色秀丽之山,佛法不兴,此则无缘也。)就成为重要的佛教胜地和佛教传播扩散的基地。唐代尤其是其后期,禅宗兴盛,禅宗僧侣更喜欢四处寻找幽境胜地,在大自然中陶冶禅性。《:楞伽师资记》记载,有弟子问弘忍(禅宗五祖):“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忍答日:“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由此可以推断,禅宗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的兴起、发达与该地区秀美的山川大有关系。《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说:“江汉之南,山川秀丽绮错。见便忘返者,土地之然也。”据僧传所记,喜欢山居的高僧为数众多,如玄策,“睹黄陂九井山奇秀,乃结茅为舍”;唐州(治今河南泌阳)紫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道通法师居此。佛教开展于山地,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城市附近的山地,一是离城市较远的山地。城市附近的山地,兼有城市和山地的长处,常常成为僧侣驻锡和建造寺院的首选地,特别是一些大都市附近的山地。著名的有:唐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带秦川之眇眇,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岂独岩松拨日,抑亦涧竹捎云,实四皓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道宣等高僧大德驻锡于此山,至为有名。离洛阳不远,有中岳嵩山。该山太室少室东西对峙,有辍辕之险、伊朗之塞,常为历代帝王巡幸之地,故加意经营,佛教兴盛。后魏孝文皇帝为佛陀禅师立寺于少室山,即后日之少林寺,中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面壁于此;唐玄奘法师见此“远离廛落,泉石清闲”,亦曾想就此翻译佛经。又洛阳南三十里有龙门山,乃嵩山的支脉。崖壁石窟造像,有名于世界。杭州因山水之盛,甲于天下,如灵隐山等,加之物产丰饶,佛法亦大盛。离都市较远的佛教名山也不少见,如五台山,《古清凉传》引《括地志》云:其山层盘秀峙,曲经萦纡,灵岳神溪。非薄俗可栖。止者,悉是栖禅之士,思玄之流。及夫法雷震音,芳烟四合,慈觉之心,邈然自远,始验游山者,往而不返。此外,衡山、天台山、庐山、太行山,等等,皆此类也。今赣、湘、浙、闽等地区在唐后期襻宗之发达,境内诸山地、丘陵幽静秀丽,亦有以助之。陇右道广大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戈壁、沙漠地区,唯绿洲地带有人烟可言,佛法就在这些地方发展起来。现在看到的新疆境内的石窟,一般前面都有一片不小的绿洲。而佛教兴盛与否,与各绿洲面积的大小、自然条件的好坏、人口的多寡、经济的盛衰等都有关系。二交通条件对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交通便利之地,人物辐凑,常有僧侣来往,佛教易于兴盛,而同时也成为佛法向周围地区传播的根据地;交通方便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佛教的隆盛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佛教源于印度,因此,古代中印之间的交通直接关系着佛教的传播与分布。中印交通有陆海两路。陆路经中亚细亚及今新疆,沿河西走廊,到达今西安市,即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的发展及分布情形,笔者已有过论述,并由今日新、甘、宁等地区石窟之分布可见一斑。若走海路则须在广州或交州(治今越南河内)登陆或放洋,所以此二地佛法的盛衰与各自交通地位的变迁甚有关系。唐代的国内交通十分发达,有水陆两大系统。陆路以长安为中心,水路则以扬州为中心。一些重要的交通线沿线往往就形成发达的佛教分布地带,如:(1)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佛法相当发达。润、常、苏、杭四州都是江南运河经过的地方。湖、台、婺、明四州不紧靠运河,但都有便利的交通与之联系。由明州还可泛海去到日本,唐后期入唐日本僧人就有经过这里的。(2)河渭分布带是在最繁忙而重要的东西二京之间的交通要道及其东西延伸线两侧,僧俗过往最为频繁。东端的汴州还是运河上的重镇,其佛教发达的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四通八达的交通。长安——太原干线经过同州,河中府更是此线的重镇。河中府有一救苦寺,地处冲要,九衢都会,惠仙法师住此,信众蜂拥而至,“百疾相投,万祸凭救”。风翔和长安之间如果不是交通便利,像宪宗、懿宗时期那样规模宏大的迎奉佛骨活动就不可想象。(3)汉水下游分布带是指荆、襄、邓三州。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可以控制长江中的航运,溯江而上,可至成都;顺江而下,可至扬州。荆州又是由长安南下,南至湘中、交、广等处必经的途径,东上西下,南来北往,僧侣络绎于途。由荆州北上经襄州、邓州可至长安或洛阳,襄州因紧连荆州,又濒汉水,其交通又较邓州便利。(4)四川盆地西部分布带则是在以成都为中心,北通长安、南连西南各处道路最繁忙地段的两侧或附近。万里长江,成都最居上游,沿江各处都能到达,因此而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由长安东北行,可以很方便地到达汾州和太原府。太原处于太行山和黄河之问,又位于河东道的中部,是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僧侣前往五台山也常要经过太原,以之为歇脚之地仰。唐后期形成的江赣佛教发达地带包括袁、抚、洪、江、鄂诸州,中心是洪州。鄂州的交通主要是靠一条长江,西北行亦可达到襄州。江州位于鄂州下游,不仅濒江,且当彭蠡湖(今鄱阳湖)水入江之处,交通方便。洪州位于赣水下游,是一方交通的中枢所在。溯赣水而上,经吉州(或抚州),越过大庾岭可以达到韶州、广州;顺赣水而下,转入长江,下行可直达扬州。这是当时中原与岭南交通的最便捷的道路。在今湖南境内的澧、朗、潭、衡四州在唐后期佛法十分发达。衡州佛法的兴盛自与南岳衡山关系最近,再辅之以交通。长安至荆州通达广州有一条大道就是经过湘水之滨的潭、衡二州的。澧州濒澧水,朗州近沅水入洞庭湖处,均不当要道,但是。北到荆、襄,南达潭、衡,也还是很方便的。不过,这二州佛法发达较潭、衡二地为晚,当也还是与交通不无关系。又晋东南泽、潞二州佛法之兴,恐怕交通起了相当的作用。泽州在隋为长平郡,潞州为上党郡,都属太行山西的高亢山地。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这里的人们也颇重农桑,为佛教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由洛阳往北,经过怀州,越太行山,经泽州、潞州,可至太原,这是当时一条重要道路。不仅如此,泽、潞二州与太行山东的相州也有密切的联系,清初的顾祖禹说:“夫相州唇齿泽、潞,臂指邢、洛,联络河阳,襟带澶魏,其为险塞,自关以东,当为弁冕。”洛阳、相州、太原都是佛教发展很早且十分发达的地区,泽、潞二州必受其影响不小。至于在唐后期衰退下去,那是与北方广大地区佛教的命运一致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行踪颇详,由此可以进一步明了佛法传播与交通的关系。鉴真曾六次东渡,其中第五次绕了一大圈,循当时的交通路线,水陆兼行,从扬州出发,历时两年,途经万里,最后未能到达日本。又回到了扬州。虽然东渡没有成功,但鉴真于沿途各地,皆弘传佛法,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东征传》称“和上从南振州来至扬府,所经州县,立坛受戒,无空过者”。三政治中心的地位及一地与政治中心的空间关系,往大处说是政治因素,从非政治角度立论,不过是一种区位条件。这样的区位条件足可以造成佛教发展的空间差异。政治中心往往能够成为佛教中心,政治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佛教兴旺的程度,此种情况,各历史时期概莫能外。其原因主要是:首先,统治阶级运用佛教作为工具维护其封建统治,以各级政治中心为宣扬佛法的据点。政治中心级别有高有低,政治影响力也参差不齐,在佛教上的地位也就显示出差异。比如,设坛度僧的地点,唐代规定:初在两京及各诸大州,其余地方必须请敕特准。唐宣宗大中二年(860)恢复佛教,也是敕令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地立方等戒坛,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唐代是个崇奉佛法的时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常常出资出力修建佛寺,组织翻译佛经,举办其他各种法事活动,这些大多是集中在各级政府的治所,长安、洛阳当然是最重要的。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太宗为其在京师造宏福寺居住,翻译佛经,所需人、物、吏力,均由政府供给。玄奘从而在长安开始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译经生活。太宗还为玄奘新译佛经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也写了一篇《述圣记》,太宗父子的这两篇文章对佛教发展的影响非同寻常,“自二圣序文出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欢咏德音。......慈云再荫,慧日重明,归依之徒,波回雾委。所谓上之化下,犹风靡草,其斯之谓乎?如来所以法付国王,良有以也”叻。玄奘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太宗当即敕令秘书省,把新译经论缮写九部,颁发给雍、洛、并、相、兖、荆、扬、凉、益等九州,以“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从这里就可以明白重要都市佛法易盛的原因。武则天特别崇奉佛教,有其政治目的,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她长期居住在洛阳,洛阳及附近龙门、嵩山的佛教达予极盛。就连仅做过一会儿临时军政中心的灵州,其佛教发展也与此大有关系。又如太原,为唐代龙兴之地、国之根本,建为北都,佛教颇为兴盛。两京建寺且有以太原为名者。又有大同,后魏建都于此,佛教鼎盛;孝文迁都,佛法骤衰。唐在此置云州,佛教仅属一般。可见政治条件影响之一斑。而像柳州、祥舸这样一些与内地悬隔,政治、经济、文化均十分落后的地区,也因地方官员的提倡,佛法得以传播、发展。其次,政治中心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官僚贵族(包括皇室),他们经济条件优越,却害怕仕途风险,忧虑人生无常,于是纷纷信奉佛教,热心于功德,散财布施、舍宅为寺、捐财建寺、度人为僧,蔚然成风,促进了佛教发展。此种现象以长安最为突出。如太宗贞观元年(627)舍高祖在通义坊的“龙潜旧宅”为兴圣寺。睿宗景云元年(710),把长乐坊的在藩旧宅立为大安国寺。章怀太子为藩王时,把安定坊的邸宅舍为千福寺。中宗女新都公主舍宅为新都寺锄。高力士舍翊善坊宅为保寿寺。王缙舍道政里第为宝应寺。等等,不一而足。京师以外,各地多所效仿。如潭州麓山寺建于晋太始四年(268),至唐玄宗朝400多年问,晋窦后,宋王僧虔,梁夏侯祥、王琳、肖沆,陈吴明彻,隋晋安王、乐阳王等达官显宦先后为此寺檀越。正是由于这些有势力的檀越前后相继地崇修功德,此寺才历久不衰回。有了寺院,还得有僧人。史载唐中宗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千万”。又如大历三年(768)正月乙丑,代宗幸章敬寺,度僧尼就达千人之多回。再次,佛教界为了争取政治势力的支持,争取王公贵族为信徒,尽力在政治中心开展活动。东晋高僧道安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是他的经验总结,到了唐代,这经验依然被僧人们奉为至宝。且看玄奘所为:当他听说皇后武则天分娩难产时,心里火急火燎的,旋即上表,表示“深怀忧惧,愿乞平安”。而当武则天生产之后,他竞予生日、三日、满月接连四次(满月连上两表)上表祝贺。又次,依佛教徒所说,苦海茫茫,端赖拯济,故欲弘法,一定要向政治中心发展。因为一地区之政治中心,一般即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中心。社会动乱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战争,会改变一些地区佛教发展的区位条件,破坏佛法赖以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基础,并直接迫使僧人迁徙他方,从而使佛教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隋炀帝时在东都建了四个道场,召天下名僧居住,“是故法将如林”。隋末国乱,各道场“供料停绝”,于是僧人“多游绵蜀”。<续高僧传》卷一五《义褒传》说:“大乘至教,元出渭阴;中原播荡,乃兴扬越”,所说似是隋末之事。唐中叶爆发的安史之乱对北方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引起了北方人口的大举南迁。在这滚滚的移民浪潮中,应有许多逃难的僧尼。贞元四年(788),“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据笔者统计分析,唐后期驻锡南方的高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北方人氏,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受动乱影响而杖锡南下的。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超过了北方。

亚洲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哪三大宗教?
答:1、基督教 毫无疑问,基督教是信众基数最大的一个,遍布世界各地。[bai]基督教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这是一个信仰着主耶稣基督的宗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在公元一世纪30年...

中国五大教分别分为哪几个?
答: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为了说明“基督教”的确切概念,本词条称“新教”为“基督新教”,而不是惯称的“基督教”。4.儒教...

基督宗教分哪几大分支?
答:新教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士、北欧五国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3、东正教 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根源,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

佛教分为了哪几支?主要分布地在哪?
答:佛教的分类 关于佛教的分类有下列三项标准∶也就是 (A)分为二乘或者是三乘,(B)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C)分为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除此之外,也有分为显教、密教以及自力教、他力教的。不过后面这种分法主要是由日本...

三大宗教的创立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答:1、基督教 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2、伊斯兰教 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大洲
答:基督教在全球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洲:1. 欧洲:基督教在欧洲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等多个教派。从英国、荷兰到德国、瑞士,再到北欧诸国,如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基督...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大洲
答:基督教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世界分布图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北美洲的国家,大部分信基督教。例如: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国家...

佛教有哪些教派和分支?
答:目前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分别是部派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又称金刚乘,密乘)。这三个大的派别之下,又分成众多的各种宗派。原来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

圣经中的七个教会地址都分布在哪几个国家?
答:新约中提到的七个教会地址是指在启示录中被耶稣基督批评、警告和劝告的七个早期基督教会。这些教会地址分布在现在土耳其一带,具体如下:以弗所教会(启示录2:1-7):在现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省,以弗所市。斯米尔纳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