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取见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撒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题一:五见是什么意思啊 谜面不成文,乃灯谜之大忌!1满上5,是6吧。因有“六出雪花”之说,所以把“雪花”又“溶”去,余下的正是“六”!

问题二:请教一下,“见惑”中的“见取见”与“禁戒取见”是指什么? “见取”(Ditthupadana) 是对见解的执着,即是对观念、见解、主观想像的执着,是为第二种执取,也是我们可觉察到而又不难明白的事情。当我们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见解”,即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执取的主观见解,而不肯轻易向人低头,把它称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也不为过。这种对自己见解的执着,是在自然之下所形成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去观察,将可看出它的严重性、危害性不少于欲取。若我们执着自己任何一种旧有的见解,那就算是一个绝对固执的人,必须招受到毁灭。础果我们还是执取着观念,那就必须设法纠正,使自己越来越正确高尚起来,让邪见转变为正见,且不断的提升,最终到达那究竟的正见,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讲述的四圣谛法。
见解为执着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谈到这些之后,就更能了解我们所执着的那些自认为是最正确或最好的观念。见解的执着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文化或宗教教理。至于那些自己所强烈执着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要点,那就是烦恼和不觉悟,会带来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当有了这不觉悟、无明,我们就会随着基本烦恼的推动力去判断或了解,而认为这是值得贪爱的、执取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欲乐的、有个实在不变的“自我”,来取代原本是污秽的、虚幻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诸行等。不论是什么,若是自己所明白、所认识的,他都认为是正确的,虽有时知道那是错的,但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见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认错,是谓不认错的人。这种固执己见或爱面子的心态,可说是我们人类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它使我们没有能力逐渐纠正自己,改变见解,或对某一种宗教教理产生信念,逐渐使自己好起来。这种问题一定出现在那些信仰低级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虽然自己已看出它是低级的,但还不能改变它,因为他认为这是父母亲及祖先们所信仰而延续下来的,不必有任何理由来改变自己,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信仰罢了。因此,可以这么说:执着不正确的见解是一件危险、严重且不容忽视的事,必须要精进、努力地使它逐渐松弛淡薄下来,直到完全地脱离。
● “戒禁取”――没有正见不了解其真正的目标、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三种的执取,其意是执着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而没有理由的行持,或对所喜爱的那神奇灵验、具有无比神通力的行持执取。认为那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也不愿改变、放弃。事实上,泰国人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国人少,有着各种各类的神奇灵物、神秘仪式和经咒。比如有人醒后拿水来念经作法洗脸;要排泄时就念各种各样的咒语,头转向这个方向又转向那个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觉时,也必须念各式各样的咒语;有的相信鬼神、灵术、神奇动物等。其实那是古人的习惯,但是现在仍有这样执取的人,尤其是那风俗习惯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为严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没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理由、不需任何解释。人们只是依据自己所曾相信的语言文字,而执着地去奉行,不愿意去改变它。甚至佛教中优婆塞、优婆夷还会对某种事物执取,僧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灵物的人,有更多此类的信仰,而佛教徒中此类人也不少。这是当一个人在行持任何戒条或法则时,不了解其目标,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么,只是认为应当去实行那被称为灵验的事物之后,必定可获得良好的果报;因此这些人......>>

问题三:108颗菩提子代表什么意思 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
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
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
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
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
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
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
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
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问题四: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贪――贪心、爱慕、执着
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慢――骄傲、自以为时。
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

问题五: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啊 COPY也是一种艺术!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先释经题。般若是梵语,翻为智慧,也称无分别智,故非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智慧,或译为妙智,是指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大智慧。‘波罗’翻为彼岸,‘密’翻为到,‘多’翻为上,意即智慧观照,息妄显真,到达解脱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为定的,意即解脱生死烦恼之大定。‘岸’是假名,也无所谓彼此,以迷妄颠倒假名此岸;灵明觉照,假名彼岸。‘心’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为诸佛之母,此经又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故称心。‘经’有恒常的意思,诸佛言教,莫能改动,故曰常;又有‘径’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经的路径,又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天台宗解释经典先讲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般若波罗密多是法,故此经是单法立名,(如佛说阿弥陀经是单人立名;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名。)是以实相为体,以观照为宗(宗即修行纲要),以度苦为用,以熟酥为教相,在五时八教中,属第四般若时。佛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带通教、别教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
全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一、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省。菩提译为‘觉’,‘萨省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成为福慧具足的佛陀。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

问题六:八十八品见惑是什么意思? 这八十八品见惑是什么?佛菩萨慈悲,为了便利教导初学,他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就是五种。第一种身见,这身体,你看我们都把这个身当作我,看得很重,佛告诉我们,身是假的,身不是我。也就是说小乘初果、大乘初信的菩萨已经把我放下,这个功夫就不简单。我一放下,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们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就把四相放下。如果四相没有放下,释迦牟尼佛绝对不说他是证须陀洹果,说他证须陀洹果,就是他这个放下,他无我了,身见破了。第二条,边见破了,边见是什么?对立。边是二边,我跟人,这就对立,众生跟佛,对立了。现在科学家讲什么?相对,相对是边见,相对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不能管别人事情,要管自己,我自己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我们跟佛对不对立?不对立,跟菩萨也不对立,跟天人也不对立,跟鬼神也不对立,跟妖魔鬼怪也不对立,为什么?一体!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看破。所以,真看破了才没有对立,没有对立,身心和谐。第三、第四叫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合起来我们讲成见。成见是什么?是自己的意思,强烈的执着,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这两个是有因果关系,戒取见是因上的执着,见取见是果上的执着,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你执着是以为它真有,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会放下。所以这个标准还是挺高的,不容易。昨天刘富台在此地听讲,这是个学科学的,讲完之后他告诉我,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宇宙现象不是真的,是一种相似相续相。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接近佛法,在某一个角度上很接近,实际上没有办法达到佛法的究竟圆满,为什么?他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他们发现这种现象,他得不到受用。佛法的修学不需要用任何科学仪器,他用什么?用心灵、用禅定、用清净心去证得,所以他得受用。最后一个叫邪见,除了前面讲的四种错误见解之外,其他一切错误的见解就归纳到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统统放下,这是大乘初信菩萨、小乘须陀洹,都在放下!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五种见惑放下,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给诸位说,肯定往生。生到哪一品?生到方便有余土,不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带业,这五种东西都带着,没放下,所以你在这个世间是凡人,到极乐世界也是凡人,叫凡圣同居土。可是带了这么多东西,他怎么能去得了?这个要知道,经上说得很多,祖师大德就说得更清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你没有学佛之前,你造作这些业可以,你能够带,现前造的不能带,也就是告诉你,我昨天造的业可以带,今天造的不能带。明天呢?明天又变成今天,我今天造的业能带,明天造的业就不能带,就是你可以带前一天以前的,当天的不能带。这样一算就能算到你临命终时,你临命终那天你造的业就不能带,你就去不了,你命终前一天造的业还可以带去,这个很重要。昨天造的是旧业,今天是新业,新业会产生障碍,旧业就可以带。

问题七: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 无名明也破了几品、 分别是什么意思? 70分 尘沙 (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然有谓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4a)∶‘烦乱逼恼身心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一切烦恼系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而起,随眠未断未遍知为因力,顺于欲等之境界现前称为境界力,缘彼之非理作意称为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谓有唯依境界力而起之烦恼。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之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就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时,欲界四谛下生三十二之别,上二界( *** 、无 *** )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故见惑合有八十八使,于此加上修道所断之十随眠,名为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但是唯识家认为,见道所断之欲界四谛下有四十,上二界四谛下各有三十六,如此见惑合有百十二使,又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有十六,即见修所断总有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从此等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干颉⒌艟佟⑽薏选⑽蘩、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x、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又,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此于得不还果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此于得阿罗汉时断尽之。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此等皆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有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有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有无惭、无愧、干颉⑺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有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亦分欲、有、见、无明四者;‘取’有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有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有贪欲、嗔恚、赋了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有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亦分贪、嗔、痴三种;‘根’亦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附一∶水野弘元〈烦恼论〉(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八章)
烦恼也译作惑、尘劳、染等等,它扰乱了有情身心,障碍佛教的理想。由于有烦恼,所以......>>

问题八:请问什么是见思烦恼?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这三类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是我们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因缘。
2 见思烦恼是根本烦恼,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我们的一切智显不出来,我们脱离不了六道轮回;阿罗汉是见思烦恼都断了,超越六道轮回了。
3 见思烦恼包括五种见惑、五种思惑,一共有十类。见惑尽了,你不堕三恶道;思惑尽了,你就超越六道轮回。你把这十类统统断掉,你的一切智就透出来。
4 见惑有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一般人执着这个身是我,以为身就是我,这是错误的。我们都把这个身体看作是自己,起心动念第一个想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一切祸患罪恶的根源。
5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我的对面是人,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在相对里面起了分别执着,麻烦就来了;第三类叫见取见,第四类叫戒取见,“戒取见”是修因的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
6 思惑也有五大类,贪嗔痴慢疑。“贪”是生死根本;“嗔”是修定最大的障碍;“痴”是邪正、是非、真妄不分;“慢”是贡高我慢、目中无人;“疑”是对佛法、正法怀疑,这个损失太大,因为佛的教训是我们这一生得度的机会,你一怀疑,这个机会错过,下一次再遇到,不晓得要等到哪一生哪一劫?
7 贪、嗔、痴、慢、疑,我们想一想,这五种思想上的错误,我们能断得了吗?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我们能不能断?如果不能断,换句话说,我们三途还有分,三恶道免不了。
8 所以要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烦恼太重,修其他法门,见思烦恼没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修净土容易成就,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可以带业往生。

问题九:怎样分六随眠,七随眠和十随眠?什么叫欲贪、有贪? 六随眠:贪随眠,如是嗔、慢、无明、见、疑随眠等是六随眠。(贪随眠是根本,以贪执为我所,然后余五随眠才得以生长。)
七随眠:欲贪、有贪、嗔、慢、无明、见、疑是七随眠。
十随眠:贪、嗔、慢、无明、见、疑、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十随眠。
欲贪:欲贪是指缘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产生的贪心,欲界中才有;
有贪:上二界中生起的贪为有贪,上界贪等至而喜内观入定,又为了遣除有人对上界起解脱想,而立有贪名。

~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呢?
答:(4)、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5)、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

见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1.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五见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二)边执见(梵 anta-grāha-drsti),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三)邪见(梵 mithyā-drst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四)见取见(梵 drsti-parāmarśa),即执著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如来应正等正觉般若。 这几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答:见惑思惑是有名的二货,见惑分为:1身见:来源于色受想行识对自己身体和身份的架构,以为有我,我的钱,我的车,我的房子,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皆是身见。2边见:此为断常二见,常见,以为我可以永恒存有,求长寿求永生求信春哥,断见,以为人之身死,一了百了,什么都不剩。3见取见:...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具体指什么?
答: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

佛法有五种见地指什么?
答:“五种知见”为: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均属不正的知见。比如执著在神通上,而不问自己有没有明心见性,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的不正知见。见惑容易除,我们修法开悟见了本性,端正了知见,见惑就尽除了;但思惑不易一下子除掉,须于开悟断见惑后更见性...

观十二姻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 这句话什么意思?
答: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

请问佛教说的烦恼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又是什么意思?谢谢。
答:30 在果报上的成见,叫做见取见。 31 邪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 32 思惑有五大类:贪嗔痴慢疑。 33 “贪”是贪爱,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34 “嗔”是嗔恚。嗔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碍,不要说出世间定你不能成就,世间定也不能成就。 35 “痴...

`断见思惑`是什么意思?
答:断见思惑是要将见解上或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永断,连贪心都没有起才叫做断, 这才能往生方有便有余土。见思惑是指佛学术语,三惑之一。见惑与思惑的并称,即迷于界内事理的见惑与思惑。略称见思。见思惑包括五个见惑,五个思惑。五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思惑是贪嗔痴...

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二惑之一,见道所断惑(梵 darśana-mārga-prahātavyānuśaya)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与此相对,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