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昌平公主 历史上有没有哪位公主失踪过

作者&投稿:堵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汝何故生我家”这句中国历史上惨痛的名言,是崇祯皇帝说给长平公主的。
1644年本来应该是长平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公主十五岁,正值豆蔻华年。史载她“喜诗文,善针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子。皇帝已经为她选定了翩翩佳公子都尉周世显为驸马,可惜天翻地覆的局势让婚礼一推再推。
农民军攻占北京城的速度远超出崇祯皇帝的预料。《明史》载:“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当时,崇祯命周皇后自缢,长平公主闻讯前来,看到皇后的尸体,痛哭失声,跪在地上,爬上前想抱住崇祯皇帝的膝。崇祯一脚把公主踢翻,说到:“汝何故生我家?”举起剑来,劈头砍下。公主下意识地抬起左臂一搪,剑锋从左颊扫过,左小臂从肘部下面被齐齐斩断。公主哼了一声,昏倒在地。皇帝上前一步,想砍下公主的头,手却剧烈地战抖起来,说什么也握不住剑。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断臂之后,不光崇祯,连所有的宫女从人都以为公主必因流血过多而死。尚衣监何新和宫女费氏怕公主尸体受辱,将昏迷中的长平公主抬出了宫,送到她的外祖父、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周家将她安置在一间空屋,只等她死去。不料公主生命力非常顽强,五天之后,居然转醒,并且度过了伤后感染等重重危机,活了下来。活下来当然更不幸。
清朝高层的政治策略十分精巧:他们公开悬赏寻找崇祯帝的男性后代,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实际上是打算骗到手后斩草除根。而崇祯的女眷们,因为不可能被人拥立,所以倒真是受到了清政府的“优待”。清朝拨给公主很高的生活费用,命周奎善待公主,作为宣传清朝“恩仁”和统战反清势力的工具。长平公主国已破,家已亡,身又残,早无活下去的意趣,时时说:“父皇赐我死,何敢偷生?”无奈身为弱女子,除了听任命运摆布,又有什么办法?唯日日以泪洗面,靠读读佛经来平衡自己的内心。心中还燃烧着的唯一希望,是自己的三个兄弟能逃到南方,有朝一日光复大明。这就是吴伟业所说的“死早随诸妹,生犹望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顺治二年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没能南下到南明地界,而是从乱军之中逃回,一路乞讨回到北京,衣衫褴褛地出现在周奎门口。周奎和公主闻讯出见,“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离难中的兄妹没想到这样见了面,悲喜交加。
然而,太子的出现,给周奎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他早已投降了清朝,收留前朝太子岂不是大罪?所以过了两天,他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清廷没想到这么快太子就自投罗网。由于太子的号召力太强,清廷决定迅速将他杀掉,以绝后患。然而刚刚颁布优待前明的诏令,怎好马上自食其言?多尔衮脑筋一转,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他私下派人,要求周奎和长平公主声明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当然不干,但被周奎痛打之后,便不敢再开口了。于是先是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清廷又先后命数十名太监和大臣去辩论。十几名坚持认为太子为真的太监和大臣都被处死,太子身份就这样被确定,“假”太子被迅速处斩。
这一事件给了十六岁的长平公主以极大刺激。她万念俱灰,实在承受不了人生之悲苦,绝望之余,上书朝廷,请求出家:“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朝廷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她的请求,他们还要用公主这块金字招牌将统战工作进行到底。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地“施恩”于公主,并且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四处访查驸马周世显,找到之后,拨出巨款,给他们举行了华丽的婚礼,其规格等同于清室公主。
命运就是这样弄人。两年前,公主日夜梦想着这场婚礼的幸福,却被世事变故阻隔。两年后,婚礼虽然仍然盛大,然而除了屈辱和痛苦,她还能感受到什么?大清王朝这样深厚的恩仁,她实在无力承受了。结婚几个月后,清军攻陷了南京,弘光小朝廷灭亡了,被俘到北京的南明皇帝和王公们都在顺治三年五月被同时处死,公主受到最后一次精神打击。顺治三年旧历八月十八日,还不满十八岁的她带着沉重的伤痛猝然病逝,这时她结婚才刚刚一年,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
直到此时,清廷还不放过统战机会,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厚葬于广宁门外。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除清代,明朝有个昌平公主吗~

按照明史公主传记载明朝共有公主80人,但其中并没有被封为”昌平公主“称号的公主。

柔福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三十四个女儿中的一位。
柔福小字环环,生母王贵妃。这位王贵妃,是宋徽宗后宫中极为受宠的女子,一连为徽宗生下了三男五女八个孩子。柔福在她的女儿中排行第四。
王贵妃在赵佶的妃嫔群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曾经是赵佶嫡母向太后宫中的侍女领班(押班)。与她同为押班的还有一位郑氏。早在赵佶做端王的时候,她们就已经与他眉目传情了。
赵佶与自己的发妻顺国夫人王氏感情不和,因此对郑王二女颇为倾心。而这两位聪明的宫女也将自己的终身希望寄托在了这位风流王爷身上。赵佶为人轻佻,但是却颇有孝心,而且在神宗十四子中相貌、才华俱为上上之选(除了理政的才华)。再加上两位贴身侍女的一力好评,向太后最终将皇冠交到了赵佶的手里,把赵佶的哥哥申王赵亻必丢到了一边。而且还将郑王二氏都送给了新任皇帝。
赵佶对郑王二女的拥立功劳念念在心,也对她们的才貌双全十分欣赏,很快就将她们晋位贵妃。当王皇后去世以后,更将其中的郑氏升做皇后。
可以想见,母亲受宠有因,柔福帝姬的帝女生涯,是在众星拱月中开始的。
不过,对于柔福的生母究竟为谁,传世的史料中说法不一。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浪荡皇帝赵佶的后宫极盛,王姓贵妃就至少有两人。《宋史》所载的王贵妃生了郓王楷、莘王植、陈王机、惠淑帝姬、康淑帝姬、顺德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而《宋会要》则把曾为太后侍女的这位王贵妃称为大王氏,说她生了郓王、荆王、肃王、徐王、相国公、崇德公主、保淑公主、熙淑公主。
而柔福的母亲应为小王氏,生莘王、陈王、惠淑帝姬、康淑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说法虽不同,有一点却是共通的:“王贵妃”都是宋宫中的顶级宠妃,无论谁是柔福帝姬的生母,柔福“天之娇女”的地位都是一定的,足以在徽宗三十一子、三十四女的庞大儿女群中多得宠爱。
生为皇帝的爱女,柔福十六岁以前的人生是娇贵顺利的。

然而柔福的父亲赵佶,虽然将尊贵的地位带给她,却也将最深重的灾难带给了她。
赵佶的特长是春花秋月、书画琴词,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国家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予取予求的库房。他做皇帝的二十六年,几乎将赵宋王朝的家底都掏尽了。
政和七年(一一二五)冬,北方的金国兴兵南犯。赵佶不思保国安民之策,只想赶紧丢包袱,马上禅位给太子赵桓,自己躲到龙德宫去做太上皇,所有头痛的事都丢给年仅二十五岁的儿子去干。
赵桓是个苦命的皇子。他的母亲王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十五岁时成为赵佶的发妻。王氏端庄忠厚,好色风流的赵佶对她没多大兴趣。王氏虽然成为皇后,但是在后宫中当家作主的却是丈夫的宠妃郑氏王氏。为了进一步打击她,后宫宦官居然造谣说皇后行为不检,有亏妇德。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王氏遭此飞来横祸,本已抑郁的心情雪上加霜,一病不起,二十五岁就去世了。
当柔福在北方苦苦挣扎的同时,南宋朝廷里却出现了另一位柔福。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十一月,朝散郎、蕲州(湖北蕲春)知州甄采围剿土匪刘忠时,匪眷中有一名女子,自称是王贵妃的小女儿柔福帝姬。甄采十分意外,也不敢怠慢,连忙通过韩世清向南宋朝廷报告这个消息。
得到消息的高宗赵构显得很冷淡,好不容易在朝廷官员的再三催促下,赵构才派大太监冯益、宗室女眷吴心儿前去越州(绍兴)验视——在这里要解释一下,这时的高宗尚未返回南宋的京城绍兴,而是呆在温州一带的行宫里。
大太监冯益是赵构为康王时的内侍,再之前曾经在柔福生母王贵妃的宫中听差,所以这时就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个验证帝姬真伪的差事。至于吴心儿,她只是从旁协助,以免有些验身的事情太监不好去做而已。
这位柔福帝姬对冯益询问的宋宫旧事,基本上都能答个七七八八,而且模样也与冯、吴二人记忆中的柔福帝姬有几分相似。
于是,冯益和吴心儿向赵构回报,这位帝姬看来确实是真的,只是有一双大脚,与帝姬精心缠裹过的纤足大有不同。
当然,他们也回报了“帝姬”对大脚的解释:“金人驱逐如牛羊,曾赤脚步行万里路,怎能保持原样?”
这一句话,不但打消了所有人的最后疑虑,也引起了南宋上至赵构,下至平民百姓的无限愁思。
于是,建炎四年八月戊寅日这一天,赵构派出了声势浩大的迎接队伍,将这位妹妹迎进了行宫,将她封为福国长公主。
两天后,南逃时与赵构失散的哲宗赵煦孟皇后,也由虔州(江西赣州)返回南宋都城。赵构亲自等在行宫门口迎接。一时间,不知底里的南宋子民们颇有苦中作乐、双喜临门之感。

为什么赵构会对柔福南归的消息反应这么冷淡?当然,他不可能预知这位柔福的真伪。如果一定要揣测的话,很可能是与柔福的经历有关。对于看重女子贞节的皇室来说,一个饱受摧残的公主返回,没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地方。其次,对于赵构本人来说,他对这个妹妹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要说有,那也是对柔福母女在父亲那里优于自己母子的待遇忿忿不平的心思。
柔福之母,无论是哪一位王氏,都是位份极高的受宠贵妃。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则大不然。
韦氏,本来只不过是徽宗继弦郑皇后宫中的普通侍女而已。她能为徽宗侍寝,完全是出于意外。徽宗最早在皇后宫的侍女群里,只是看中了一个姓乔的宫女。这位乔氏与韦氏感情很好,在受宠得封之后,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小姐妹也争取一个出路,于是再三向徽宗推荐韦氏,韦氏这才得到了机会。徽宗完全将韦氏看作过眼云烟,只给了她一个昌平郡君的名份。但是韦氏运气好,居然马上就怀了身孕,而且生下的还是个男孩,这才升到婕妤。直到徽宗退位,韦氏的名份也没有多大长进,只是一个中等嫔“婉容”而已。她之所以能够当上“贤妃”,只是因为第一次汴京被攻时,金兵要求皇子前往议和,太上皇徽宗不舍得心爱的儿子们去冒险,钦宗询问兄弟们时,诸王都十分胆怯,只有赵构应允了下来。钦宗大喜过望,便代父亲封韦婉容为“贤妃”,以资奖励。
说起来,二三十个皇子,居然没有一个愿意为国家犯险的人材,就赵构这么个卖国求荣的家伙,还能在一堆兄弟里面拨出尖儿来,北宋赵家可真是气数当尽了。
而韦氏这个“贤妃”的位置,几乎可以说是拿儿子的性命换来的,母子俩不受宠到了什么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赵构怎么可能对压在自己母亲头上的王贵妃、以及王贵妃的儿女有什么好感和交情呢?而且可以想得到,赵构与赵环环之间,从前的兄妹情份也是很淡薄的,实话说,以宋宫的男女之严防,兄妹之间,不过是国家典礼上远远望一眼罢了,他不一定知道这个妹子的什么事情,更恐怕连她的模样都记得不是太清楚。冯益是他颇为信任的人,既然冯益说是了,赵构也就认了。更何况孟太后也对这位公主没有提出多少反对的意见——实话说,以孟太后的遭遇,她也压根就不认识这位“柔福帝姬”。孟氏被听信谗言的小叔子徽宗赵佶赶出皇宫为女道士的时候,赵环环还没有生出来呢。
“柔福”还宫不久,赵构便为她选了永州防御史高世荣为驸马,下嫁完婚了。从南宋朝廷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给予柔福的待遇还是过得去的,嫁妆总计一万八千缗。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还常有赏赐大量财物。按宋宫的惯例,“柔福”出嫁以后,应该就随着高世荣一起生活,与赵构单独见面、谈论家事的机会也不会有多少。更何况赵构压根不想跟金国开战,更不想迎回徽宗、钦宗来夺自己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在这种心思之下,他会有多愿意与一个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提及父兄情形的妹妹呆在一起?——给她长公主的名份地位和尊贵生活,然后敬而远之罢啦。

大约是受了“柔福帝姬”还宫传奇的影响,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在“柔福”还宫两年之后,发生了一起“假公主”事件。一个姓易的商人妻子,假冒钦宗胞妹、徽宗王皇后之女荣德帝姬前来认亲,弄得南宋朝廷人仰马翻。
荣德帝姬,小字金奴,最早封永庆公主,又封荣福公主,徽宗听从蔡京的建议改“公主”为“帝姬”之后,又将她封为荣德帝姬。她是徽宗女儿中较为年长的一个,北宋亡之前就已经嫁给左卫将军曹晟为妻。后来俘往金国,驸马早逝,自己饱受凌辱后又再嫁他人。
易氏是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商人之妻,南逃的路上,与丈夫失散的她遇到了曾担任过荣德帝姬侍卫的人,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不少深宫秘事以及荣德帝姬的形貌举止,到南方以后,她听说了柔福帝姬的故事,十分艳慕皇家尊荣,于是就自称是逃归的皇女,前往南宋小朝廷投奔,认为可以混得一个辉煌前途。
赵构依葫芦画瓢,照样派人去检验真伪,可谁知这位“荣德帝姬”非但相貌有异,而且越说越是牛头不对马嘴,终于惹得赵构起了疑心,将她送交大理寺审讯。最后真相大白,二年十二月己丑日,易氏被乱杖打死。
假荣德事件,并不能说明归国的柔福就有多真实,因为易氏太不聪明,冒充的是一位已经嫁出皇宫的年长公主,她的模样和事迹,见过和知道的人太多了,怎能与养在深宫不见人的未嫁柔福相比?何况男性侍卫又能知道多少公主妃嫔的深宫之事?易氏不幸,选了一个太不好冒充的对象。

与此同时,赵构孜孜不倦地与金国进行割地赔款的求和行动。
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这项和议终于达成了,金国在收了宋朝廷大片疆域和大笔金银之后,金熙宗同意承认南宋小朝廷,并且放回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以及徽宗赵佶、徽宗郑皇后等人的尸骨。
此时,真正的柔福帝姬赵环环,已经在无望中死于五国城。同样死于五国城的,还有赵构发妻邢氏等人。前往金国迎接韦太后和徽宗帝后梓宫的人,也把她们的遗骨带回了南方。——比起那些被俘后死在北去路上,弃尸荒野的(她们的人数占被俘人数的一半)、陷身在金国官贵宫庭中为人姬妾、更或者沦落在妓馆倡寮中不知所终的帝姬宗女、王妃宫嫔,柔福能够嫁人而终,最后骨殖还乡,已是莫大的好运了。

迎回生母,赵构喜出望外,看到父亲与嫡母的棺柩,又别是一番滋味。他还在发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为懿节皇后。
但是最后,他对着那具“柔福帝姬”的棺木却发了傻,他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在自己身边享受着顶级富贵荣华的,会是一个假公主。
在追封柔福为“和国长公主”的同时,赵构开始追查假柔福的来历。

原来,这位已经冒名顶替了十二年的“柔福帝姬”,是一个名叫静善(或法静)的尼姑(或女巫)。
静善是汴京(开封)人,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这宫女曾在王贵妃宫中侍奉,深知诸多宫闱秘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不但留心记忆各种秘事,而且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从此就以“柔福帝姬”自称。
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陈忠虏入盗伙,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
甄采与韩世清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本要以匪眷的名义将她一杀了之的,静善遂自称柔福帝姬,反倒把剿匪的人给吓住了。
她假冒柔福帝姬的名义已有一段日子,就连陈忠都被她蒙了,当然也就以此假讯招供。
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连冯益都被她骗了过去,不但逃了生路,还真的当上了公主。真是划得来之至。如果不是韦太后和真柔福尸骨还乡,她甚至可以把这个“公主”干一辈子。
(乱弹:这位静善早在入宫之前若干年,就已经冒充起柔福帝姬了,没准在这个时期,她就已经把这种“自我暗示”浸得深入骨髓,等于把自己催眠了,所以后来才能那么活灵活现,蒙住南宋上下十来年啊。)

案情大白后,哄动一时。
静善不久便被诛杀。驸马高世荣莫明其妙地和一个假公主同床共枕十二年,驸马梦至此破灭,此事成了他一生的笑柄。宋人讥讽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真是晦气已极。

当初信誓旦旦,指认静善为真公主的大宦官冯益,因为办差不力,居然错认公主,被气恼的高宗赵构发配昭州监管。——呵呵,王贵妃宫中那么多的皇子公主,一个小小太监,能记得那么许多?
冯益想要摆脱被发配的命运,于是想尽一切方法,最后居然让自己家族中的人与皇太后的家族联了姻(是韦太后还是孟太后就查不出来了,推测起来,两位太后对赵构的影响力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孟氏为人小心谨慎,不太可能乐意卷进这种事情里去,所以应是韦氏),终于辗转达到了目的,被赦回了京城。在“假柔福”案发七年后,冯益老死在自己的家里。

不过,虽然在正史上,这桩公案已经了结,但是民间野史却有不同说法。在当时人的笔记《四朝闻见录》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北归的柔福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她在金国时,知道了许多韦太后难以启齿告人的隐情,韦后怕她走露风声,所以硬说她是假的,逼着高宗杀掉。
这种说法是真是假,现在已经很难确定。
我们来比较一些客观事实。
首先,柔福陷金时,年方十六七,而韦氏已经年过半百。两个女人的姿貌差得太远,金人舍柔福而就韦氏的机率能有多少?如果说有“难以启齿的隐情”,则隐情的主人是韦氏还是柔福?谁更畏惧隐情泄漏?想来大家都应该做出选择。
再其次,韦氏在洗衣院没呆多久,就因儿子登基,而被送往五国城,与丈夫徽宗团聚,成为金人向高宗勒索的“奇货”,既成“奇货”,而且年纪已老,应该也还是可以平安度日的。而且她在五国城时,与徽宗、乔氏等人关系很好,当她南归时,乔氏还为她设宴送行,赠送盘缠,可见她并没有什么献媚金人自任妾室的情节,否则极重贞操的宋宫旧人不会与她如此情深意长。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陷于金境的宋人虽多,却始终没有几个人能够逃得出来,曾有一个武义大夫曹勋找到机会逃跑,当时身陷五国城的宋朝帝后女眷,虽有同逃之心,却没有同逃之力,就连赵构的发妻邢秉懿皇后,也只能将一只金耳环交给曹勋,请他带给赵构而已。更何况是区区柔福帝姬?
最后就是那双大脚了,看过乡间放足老妇人的都应该有这种感觉:缠过的脚再怎么放、再怎么走,也恢复不了多少的,更不可能重新变成一双大脚。

之所以民间会有这种不利于韦太后的传闻,归结起来原因有三。
静善假冒公主,居然能够安稳十二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有此想;其次,金人为打击宋人的志气,曾派人散布此类谣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南宋民间百姓,以至主战派的将领大臣,对赵构不思收复国土、对韦太后背誓不迎钦宗乔妃归国,十分愤恨不满,所以对韦太后有见不得人之事的说法大有共鸣,借此发泄对高宗赵构和南宋小朝廷的不满。

从“真假公主”安娜塔西娅事件可以看得出,完美地冒充一位公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位女工都能办得到,为什么一位女尼(女巫)就办不到呢?何况那个年头还没有照片为验。

当然,我是更愿意相信“假柔福”的说法的。不光是因为史料,也因为不忍心让一位受尽凌辱苦难的公主,在终于回到故乡之后,又被自己的亲人送上不归路。

历史上的昌平公主
答:长平公主(1630年至1646年),朱媺娖,明思宗朱由检之次女,母为孝节烈皇后,初封坤兴公主后改封长平公主。她身为末代公主,然惟其国破家亡身世悲惨,为人熟知。人物生平:朱媺娖十六岁时,崇祯帝将其许配给都尉周显,然而婚事却因流寇逼近而暂停。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宫中,崇祯心灰意冷,要周皇...

历史上的昌平公主
答:汝何故生我家”这句中国历史上惨痛的名言,是崇祯皇帝说给长平公主的。1644年本来应该是长平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公主十五岁,正值豆蔻华年。史载她“喜诗文,善针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子。皇帝已经为她选定了翩翩佳公子都尉周世显为驸马,可惜天翻地覆的局势让婚礼一推再推。农民军攻...

传说中的侠女昌平公主
答:传说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但实际上上周周皇后只有一个女儿,早逝,追了坤意公主。从时间上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已经怀孕,崇祯二年生下太子,所以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崇祯是一个脱离恶业的人。他的生母姓刘,海州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的妃子:贵妇人。不久就生下了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朱常洛有...

昌平公主是谁?崇祯皇帝为什么要砍掉长平公主的一条胳膊?
答: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有六个女儿,其中四个夭折。只有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平安长大。可想而知崇祯皇帝该有多珍惜这仅有的两个女儿。萍她的名字叫朱美绰,她的生母是孝烈皇后。崇祯皇帝视其为掌上明珠,非常疼爱。当公主十四岁的时候,崇祯皇帝把她许配给了太师周闲。她订婚后,应该尽快举行...

揭秘昌平公主死因
答:清廷虽然完成了昌平公主和周世贤的婚事,但不足以平复她的痛苦。亡国之痛,人心分离的现实,让长平公主无爱,最后抑郁三年而死。常平公主死的时候怀孕了吗?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世界上最后悔亡国的君主。他想力挽狂澜,把祖上的国家从泥潭中拯救出来,但是积重难返的国家和他多疑的天性最终...

昌平公主是谁?
答:昌平公主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公主,她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女儿,母亲为孝贞纯皇后王氏。昌平公主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作为皇室成员,她从小就享有尊贵的地位和优渥的生活。然而,她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弘治四年(1491年),昌平公主的母亲孝贞纯皇后王氏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失去母亲的...

世界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明朝的长平公主结局很惨:死时已有五个月身孕_百...
答:明朝长平公主的悲剧结局:死时已怀孕五个月?以下文字材料由校易搜编辑出版。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1644年应该是昌平公主最幸福的一年的生活。这一年,公主十五岁。这是豆蔻年华。历史记载她喜欢诗歌,擅长用针做菜。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女人。皇帝选了偏甲的儿子周世贤为皇后。可惜,天翻地覆的...

“段连祥”九难大师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她为什么会死?
答:那么历史上的昌平公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平公主,小名朱美绰,是崇祯和周皇后的二女儿。至于长平公主的生母,有人怀疑她是不是周皇后,源于《明史》年的一个错误。年,她的年龄被记载为沈嘉十六年,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除了《明史》年,其他所有史料都记载为沈嘉十五年。所以长平...

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
答:幸存的坤兴公主娘家姓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二女儿,母亲是周朝皇后。崇祯皇帝自杀后,坤兴公主流落民间。后来清政府得天下后,发现她并将其带到宫中,爵位改为长平公主。皇帝第二年,长平公主上书皇帝,要他出家,皇帝不允。为了笼络民心,清帝临死前把昌平公主嫁给了崇祯。因为公主不是男人,没有人...

最后的公主
答:平公主朱美绰,明朝崇祯皇帝的二女儿,是王顺妃的母亲,王顺妃是明末非常著名的人物。顺公主生下长平公主,不久因大出血而死,后由周皇后抚养,所以明史年被周皇后公布。昌平公主的头衔原本是坤兴公主。清朝被降后,清廷将她改称为长平公主。作为末代公主,她并不例外,只是国破家亡,生活悲惨,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