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五月之夜的赏析

作者&投稿:章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5月之夜的清新气息,人们都呼吸过;夜莺委婉的歌声,很多人都听到过;满天繁星,刚刚钻出嫩叶的白桦树,很多人都看见过。可是有几个人能像费特那样,把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为笔下之景呢?而费特却善于把细微的观察,心中的才情凝聚于笔端,写成诗篇,唤起他人的共鸣,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口中所无,这就是诗人费特的过人之处。 诗人费特对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感觉特别敏锐,他的视力、听觉、嗅觉,超乎寻常地机敏。空气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莺鸣叫声的婉转,白桦的颤抖,透明的毛茸茸树叶,一一被他写入诗篇。托尔斯泰引用的两行诗句固然美妙,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5月的白桦,把它比喻为“婚礼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描写得惟妙惟肖,诗句同样精彩,在俄罗斯抒情诗中前所未见!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诗人费特爱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小说家托尔斯泰欣赏费特的诗作,两个人成了文坛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谊,往来书信不断。1867年6月28日,托尔斯泰寄给费特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给您写信,那么,您每天都会收到我的两封信,想说的话总也说不完……我们彼此友爱,正如您所言,我们都一样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诗歌的力量就包含在爱心之中——这种力量的趋向取决于性格。没有爱的力量就没有诗……我对您依然满怀期待,像期待一个二十岁的年轻诗人一样,我不相信您会衰老。比您更朝气蓬勃、更强健有力的诗人我还从未见过。您的诗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给人们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着力量。”
十几年以后,1870年5月,费特把他刚刚写完的另一首关于5月的诗寄给托尔斯泰,作家读了朋友的新作,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给朋友的复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我收到了您的来信,拆开信,先读了你的诗,我的鼻子发酸,跑到妻子那里,想读给她听,可是感动的热泪使我读不成句。这首诗属于那种为数不多、一个词也不能增删改动的杰作;诗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这首诗写得实在出色,因此我觉得,它并非偶然所得,而是长期被阻拦的水流,突破水坝的一次迸发……我希望您只朝拜缪斯。您询问我对这首诗的看法,您肯定会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并为此感到幸福:您意识到这首诗是美妙的,并且意识到这首诗是从您的心里脱化出来的,因此,这首诗就是您的化身。”
这首让托尔斯泰感动落泪的抒情诗,题目是《五月之夜》,让我们一起阅读诗的译文:
最后消失的一团乌云,
飞过我们头顶。
一片轻柔透明的云絮
倚近弯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额佩戴星星。
温柔之夜,你曾允诺——
劳碌孕育欢情。
欢情何在?如同云烟,
不在凡尘俗境。
随它飞吧!御虚凌空——
我们飞向永恒!
费特这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依然纯净透明,诗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乌云,有逐渐消融的云絮,有明亮的弯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见的景象。为什么托尔斯泰读了这首诗,竟然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与上一首诗《又一个五月之夜》比较,两首诗的情调显然不同,前一首诗的基调是宁静、喜悦,欣慰、满足,而后面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宁静、失落、振作、追求。前一首诗内涵较为单纯,后一首诗的内涵则比较深沉、复杂。如果说前一首诗像音调悠扬的小夜曲,那么,后一首诗则像喜忧参半、具有复调结构的奏鸣曲。
《又一个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而《五月之夜》是在写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经允诺,“劳碌孕育欢情”,就是说,人世间的忙碌能够换来幸福。但是,体现幸福的欢情在哪里呢?欢情犹如空中飘渺的云烟,转瞬即逝。人世间物欲横流,嘈杂喧嚣,无处寻觅欢情与幸福。因此,诗人幻想跟随5月之夜的流云一起飞行,因为他知道:只有超脱物质世界,才能进入精神的永恒。
托尔斯泰读了《又一个五月之夜》,感受到的是审美的愉悦,是“诗歌的力量包含在爱心之中”。他赞赏诗作,给予诗人以善意的调侃,友好的夸奖;而读了《五月之夜》,他却鼻子发酸,热泪盈眶,触动作家心灵的,我以为,恰恰是这首诗的哲理思索,是精神追求,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
真正的诗人与作家,能够超脱于物质享受的层面,向往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渴望驰骋想象,进入精神世界的浩瀚天地。对于他们说来,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方寸虽小,能包容世界,生命有限,人却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凝聚着真情实感的诗篇,记载着历史风云变幻的小说,其持久的艺术生命,正是诗人与作家生命的延续。
托尔斯泰为费特的《五月之夜》落泪,决非偶然,那是作家与诗人两颗痴迷艺术的心相互碰撞激发出来的泪花,从这个角度着眼,诗人费特这两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带给我们的,不止有诗意的馨香,更多了一份哲理探索的隽永。



一个五月之夜 赏析17:30来验收,会追加分~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此段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白桦的动作,表现出白桦对夜的期待,字句中也透露着对风的描写,写了夜之风的轻柔优雅。

加强语气

一个五月之夜 赏析17:30来验收,会追加分
答: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此段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白桦的动作,表现出白桦对夜的期待,字句中也透露着对风的描写,写了夜之风的轻柔优雅。

又一个五月之夜的赏析
答:空气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莺鸣叫声的婉转,白桦的颤抖,透明的毛茸茸树叶,一一被他写入诗篇。托尔斯泰引用的两行诗句固然美妙,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5月的白桦,把它比喻为“婚礼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描写得惟妙惟肖,诗句同样精彩,在俄罗斯抒情诗中前所未见!能道人所未道,正是...

李煜虞美人的名句
答:“放笔呼号,是一片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

李煜《虞美人》《相见欢》赏析
答: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美文摘抄500字加200字赏析(写景类的文章,名人的,不要复制的)
答: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又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圭山上的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方纪《笛声和歌声》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

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 2010年 (数学 物理 英语 语文```中考真题)
答:A、 映出了闪动的月亮和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B、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C、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
答:(《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恶搞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东施对咱笑回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大好青春全溜走,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美女见你全跳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过江坐了艘破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盆浆糊浇满头 几多失望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表达了什么样情感
答:“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答: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作曲家啊?
答: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