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记》中教之兴与废的原因 为什么说《学记》是中国教诲观念的化石

作者&投稿:英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学记》中教之兴与废的原因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时”“孙”“摩”这是教育成功“四法”。学生(不良)欲望未生之前,刚有苗头,就要预先禁止,称“豫”,预防永远胜于发生后的治理。这点是从教师角度讲的。教师发现并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抓住学习时机,称“时”,因时施教,抓住教育契机,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这是从师生角度讲的。按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学,不随意超越或拔高,称“孙”,“顺木之性”循序渐进,进行有序教育。这点是从教师角度讲的。学生之间相切磋,共同学习,称“摩”。这点是从学生角度讲的。认知、掌握、运用好这四种教育方法,你的教育就会成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这是教育失败“六因”。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经产生了,再去禁止,就像冰冻三尺的地,即使钢钎去凿也难以奏效。这和治病一样,预防比治疗重要,课堂很多师生冲突的发生原因就在于教师预防不到位。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再去学习,即使勤学苦练,也难以学成。比如错过青少年背诵的最佳年龄,等到中年再去背诵,难于上青天。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再去教育不能说是无效的但是却是极其费时费力。比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这些都是教育的第一时机,抓住了事半功倍,抓不住则事倍功半。教师不按规律,教学杂乱无章,学生的学习也会随之的无顺序,这样教学混乱,师生都不会有进步。学生不互相学习,自己单独学习,就会没有学友,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心胸狭窄,虽学多但识浅。喜欢玩乐的学生,会结成朋党,不听从教师教诲,纪律松懈,不好好学习,学业由此荒废。这六种师生的做法就是教育失败的六个原因,做教师者不可不明!
作者认为,只有“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君子才“可以为人师”。这点当今教师不可不察。

试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战国·乐正克《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却是“中国教诲观念的化石”。以朱熹和阿贝拉尔为例比较中西方的经学研究,以王守仁和罗耀拉为例比较中西方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以及比较我国南宋以后书院发展和欧洲早期大学合法化历程,“建制性基础缺失”应是《学记》“石化”的根本原因。《学记》所以“长不大”,王阳明所以难挽衰世之弊,书院所以要皈依科举,缺少 Logos、Law、Specialist、Religion 的维护和支持应是关键。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循序渐进的意思吗
答:不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教者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是指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意在说明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学,否则就会失败,出自战国乐正克的《学记》。原段如下:发然后禁,则_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

礼记全集《学记》原文赏析与注解
答:郑玄说:“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也就是学者如何学、教者如何教之义。宋儒很推崇本篇,程颐说:“《礼记》除《中庸》、《大学》,唯《学记》、《乐记》最近道。”当代学者认为,《学记》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学...

《学记》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为此...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有感二十三
答:“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是《学记》中的预防、及时、循序渐进、长善求失的是四种教育原则,这些教育原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汲取前人智慧,让祖国的花朵绽放的更美丽,让祖国的栋梁...

《学记》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答:《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

学记读后感
答: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

《学记》七则的翻译
答:大 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表明教师应具备...
答:【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出自《尚书·学记》,意思是;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身心发展知识;②教与学的知识;③学生...

学记·《礼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答: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

《学记》摘录
答: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教)学半。”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就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但无论如何,“教学相长”的概括毕竟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