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就诗歌进行赏析 诗歌赏析怎样赏析一首诗歌,从哪些方面

作者&投稿:达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1、读“题”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人”

3、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2、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衬托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这里用的正是以美衬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远近结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诸觉结合: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赵瑕“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听备急哀,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

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运用对比:“一粒粟”与“万颗子”,“无闲田”与“犹饿死”。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花。”通过梦境,将现实的寂寞落魄与昔日的春风得意奢华形成强烈对比。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虚实结合,也是诗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凉州词》,前三句诗极写军中将士纵酒痛饮的豪壮,属实写;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属虚写,它将眼前情状与战争的历史情景联系起来,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人想象,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前两句实写内心的愤慨和茫然,后两句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现前途行路的艰难,属虚写。柳永《雨霖铃》,上阕实写一对恋人别景别情,下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纵有千种风情”,都是设想别后的情景,属虚写,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画到极处。

掌握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解读鉴赏诗歌就容易许多。

2、懂“修辞”

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秋娘写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益写受降城的优美夜色:“回乐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写波浪写飞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李商隐写刻骨相思、坚贞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写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水波冲激:“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陆游写羁旅的飘泊沧凉:“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写打稻声音:“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自己忠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拟人手法,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它往往使所咏事物带上了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张说写秋风:“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李白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家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姜夔写池塘树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张泌写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杨万里写泉写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陈与义咏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还有整首运用拟人手法的,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晚春花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将自己的褒贬寓于其中。

诗词中的夸张,可以把所歌咏的对象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诗词中不乏夸张。例如,李白写行舟快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喝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杜甫写洞庭湖的浩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树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写公孙大娘舞剑效果:“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李贺写战争迫在眉睫,形势危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陆游写山河的辽阔雄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陆游说“闲愁万斛酒不敌”;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典,可以用简省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懂得诗词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较容易解读诗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结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意,懂得这个典故,就能领悟诗人反用其意,表达自己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钓后遇文王,伊挚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三个典故表现了李白积极用世,对前途满怀希望的心情。

诗用典,词也常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汉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晋书"天文志》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苏轼借孙权表现自己的英武豪迈;借对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射天狼”,具体表现自己赴身疆场,杀敌立功,为国效命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更是惯用典故,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与张翰、刘备、恒温三人有关的三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与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霍去病、廉颇五人有关的五个典故。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能够解读这些典故,就能够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对偶、借代、反复、设问、对比等。

3、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在毫无掩饰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来。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又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郑板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

诗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事、物、景、境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使诗情显得更浓郁,更有感染力。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许多优秀的诗词,往往景语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四两句借写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来表现屈原的“怨”,表达诗人对屈原那深长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王昌龄“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诗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诗词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它的本质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们在一般的诗歌鉴赏中,可不作细分。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往往离不开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们在阅读具体的写景诗句的时候,要学会细细体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这有助于我们解读整首诗。

四、玩味语言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放弃等情感的表达。鉴赏古代诗词,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会玩味语言。

玩味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色调、诗眼、风格。

1、明“色调”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红绿青蓝紫。它们的组合,呈现出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诗人往往将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色调,写入诗中。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红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这些反映在诗词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例如,“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诗的色调,除了运用色彩词之外,还可以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调。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明媚春光图:阳光照耀,江山秀丽,东风和煦,花草飘香,春燕呢喃,衔泥营巢,沙滩和暖,鸳眠不起。整首诗采用了暖色调,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春色的赞赏之情。又如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险,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诗一、二两句,虽不用色彩词,但诗用“威”、“险”、“水”、“寒”这些词,点染了一种冷色调,突出了军中环境的威严与肃杀。

鉴赏诗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觅“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说的就是诗词中的炼字。所谓炼字,指的就是该字在诗句中的关键地位,即诗眼。解读它,就能解读诗句。

诗词中,炼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着一“变”字,把时光递传,光景悄然变化,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着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壮阔、雄浑的气势,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来。杜荀鹤“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碎”和“重”字,就把风和日丽,百鸟鸣春,万紫千红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个“一”字,不仅把梅花开在早春里的特征准确地写出来,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愉悦和赞美之情。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和“空”字,让原是写景的句子,传达更多的是诗人的感叹:碧草自春,黄鹂空有悦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凉冷落,一代伟人,身后却如此寂寞。

炼字的例子,绝不止于这些。例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古诗词,觅取诗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词而豁然开朗。近几年高考命题,就常常出这方面的题目。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选取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题: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4年福建省高考题:选朱淑真《秋夜》(见前“味意境”),题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6年辽宁省高考题选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二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上海卷选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最后一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视“诗眼”的考核,完全是因为它能达到一字传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蕴藏着作品的思想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3、析“风格”

诗词的风格,指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风格并不完全属于语言的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因此将它列在语言这一部分里。

诗词的风格有多种多样:飘逸、豪放、旷达、雄健、沉郁、顿挫、华丽、典雅、俊朗、清丽、凄婉、缠绵、朴素、自然、简练、蕴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杜甫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但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写得爽朗明快;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迟日江山丽”开头的两首绝句,也都写得极明丽爽朗。苏轼词以豪放旷达传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写得温婉伤感。李清照词风凄婉伤感,但《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却显得是那样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诗的风格,有多个角度。既可以从题材的选择方面着手:行旅的、边塞的、田园山水的、闺怨送别的等。又可以从主题的表现方面着手:渴望建功立业经时济世,表现怀才不遇,向往田园归隐,关注民生、社会,讽刺腐化堕落,抒发亲情、友情、爱情,赞美人情物理等。还可以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表现手法的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以羁旅为题材,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感。结构上运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有:“长江”、“万里”、“山山”、“高风”、“黄叶飞”,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空旷、荒凉、寂寞的意境。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以景衬情,再选择表现景况的词:“滞”、“晚”、“黄”,又衬以情感词“悲”、“念”。诗把游子思归的悲情描写得十分充足。诗充分显示了它沉郁凄婉的风格。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选择的题材是自然山水,主题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选“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这些意象,营构了一个灵动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挂”、“飞”、“直下”、“落”这些动词,加上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和“疑”这个表现主观意象的词,把凌空直下的庐山瀑布描写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诗创造了豪放飘逸的风格。

分析诗的风格,要从诗本身出发,特别要注意诗人对意象的选择,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古诗赏析方法

  诗歌,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代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一道难题。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人好象是瀑布从九天落下之感;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远观君山,描绘洞庭湖的秀丽姿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君山全貌,但诗人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这种想象是现代人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无法企及的。
  还有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又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本题的命题思路,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印证题目。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学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诗歌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范中淹《渔家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大致说来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2.修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

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请到“淘宝网——尚韩小屋”店铺做客,有你喜欢的服饰和首饰
1、了解历史背景
2、了解作者生平
3、掌握该诗歌的思想内容
4、掌握典故
5、了解写作技巧

现代诗歌应该如何赏析?~

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诗歌分析的步骤
答: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1、作者简介。2、作品写作背景简介。3、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4、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5、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二、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三、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

怎么样才能把诗词鉴赏做好呢...每次这道题都是0分...
答: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

如何从诗歌的景与情关系角度赏析诗歌?
答: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

古代诗歌应从哪几方面进行鉴赏
答: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

求6首泰戈尔诗的摘抄加赏析,诗要6句以上。
答:6、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这句诗常被人们誉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最出彩的一句。赏析:语言平实却耐人寻味。意思是:如果你错过了太阳的升起,你不必流泪,毕竟你可以享受整个一天中的太阳,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错过了落日,你可以看见比太阳美的月亮与群星,当你错过一样...

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答:篇六、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别声响!要好好地藏起 自己的感情,还有想望。 任凭着它们在心灵深处 升起、降落、不断回荡。 你应该默默地看着它们, 就像欣赏夜空中的星光。 ———别声响! 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肠? 别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 每人有各自的生活体验, 一旦说出,它就会变样! 就像清泉喷出会被弄脏, 怎能捧起它...

关于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答: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什么是诗歌赏析
答: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例如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