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筹措新成立一个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你知道他什么时...

作者&投稿:郭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部署重点

(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系统掌握华北区自元古宙以来、扬子区自震旦纪以来、塔里木区自震旦纪以来、东北—兴蒙区古生代以来、准噶尔区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祁连区古生代以来、青藏地区古生代以来和华夏区等区域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

1.华北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勘探程度低和未勘探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研究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前中生代盆地的改造作用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的影响。加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和浅层生物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和鄂尔多斯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

2.扬子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研究印支、喜马拉雅运动对海相沉积盆地的改造和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区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加强页岩气的基础地质工作。

3.塔里木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

4.东北—兴蒙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古生代盆地和含火山岩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加强松辽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

5.准噶尔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准噶尔外围和深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加强准噶尔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工作。

6.柴达木-祁连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柴达木盆地外围晚古生代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

7.青藏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盆地识别和盆地地层、沉积和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工作。

8.华夏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重点加强火山岩下沉积盆地的识别,系统研究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的改造及油气前景的影响。

9.南海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系统掌握南海北部区、南部区中生代以来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深水新生界盆地和中生界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

10.黄海-东海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系统掌握黄海-东海区自古生代以来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

(二)油气基础地质与关键问题综合研究

开展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优选全国油气远景区,并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性成果;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含油气盆地多期叠加对油气富集的约束、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西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新生代活动构造对油气影响、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陆上含油气盆地多种资源发育特征等专题研究,提出油气勘探新思路和方向。

(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业务信息系统

第一阶段开发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质资料图文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开发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模拟、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等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第二阶段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成果展示和信息发布系统,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公益性成果的社会化共享与应用。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调查评价我国沉积盆地的基础油气地质条件,获取最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形成系统的全国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目标区。

针对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重点含油气盆地,主要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工作,并着力解决部分盆地长期存在的次级构造单元划分不一致、地层分歧较大等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形成系统的跨区块、全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整体提高油气基础地质认识水平。

针对油气勘查程度低的北方古生界、青藏地区、东南地区、部分海域等油气勘探新区,以及勘探进程时断时续的中小盆地,全面加强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取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分析资源类型和勘探前景。

针对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等久攻不克的地区,加强盆地整体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解剖,重点研究调查油气保存条件等关键油气基础地质因素。

依据新资料,采用新思路,编制全国各类型沉积盆地、各演化阶段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综合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和富集规律,综合优选评价80~150个油气远景区,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

“十二五”期间:全面展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完成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及系统分析,完成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图件编制。开展新区、新领域和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

2.工作任务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区划分为:华北及周缘地区、扬子及周缘地区、塔里木区、东北-兴蒙区、准噶尔区、柴达木-祁连区、青藏地区、华夏区、南海区和黄海-东海区等10个区。

“十二五”期间:第一阶段,系统收集整理并分析重点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资料数据,开展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统一标准规范,系统编制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区。

第二阶段,全面展开新区、中小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针对相关重点问题,查明盆地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油气资源潜力,系统获取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优选油气远景目标区。

“十三五”期间:全面汇总11个油气调查区资料数据,系统总结研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特征、油气资源类型、潜力和分布规律,系统评价油气远景区;编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完善和更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

(二)中国大陆及周边复杂盆-山系统及其油气地质重大问题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重点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作用特征,研究不同造山阶段沉积盆地的构造原型、岩相古地理特征演化、沉积充填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关键地质构造事件对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形成分布的影响与控制、含油气盆地多期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研究南方海相、北方古生界、中新生代火山岩、海域深水、中小型盆地等不同领域面临的关键油气地质问题,研究多种油气资源共生规律,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理论支持。

“十二五”期间:系统收集资料,启动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研究、复杂盆-山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全国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等区域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等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等全国性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系统提交油气重大地质问题研究成果。

2.工作任务

(1)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研究

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耦合方式、过程、盆地构造原型、构造叠合与改造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条件。研究我国各大地构造单元演化对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

(2)复杂盆-山系统的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研究不同造山阶段盆地沉积充填及其与油气分布规律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复杂盆-山系统的盆地充填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

(3)盆-山转化过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油气形成规律研究

研究我国复杂盆-山转化过程中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重要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影响,总结其对油气分布、成藏类型等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

(4)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

在我国复杂盆-山系统中,中新生代大地构造作用在我国现今含油气的最后定型起着主导作用,研究中新生代构造时空演变,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不同盆-山系统中的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流体活动、油气分布和成藏的控制作用。

(5)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研究

掌握我国陆上中小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特点,预测油气资源前景,提出油气调查建议目标。

(6)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研究

研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我国中新生代边缘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发育模式、成因机制及其对深水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剖析不同类型深水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规律。

(7)构造体系控盆、控油作用研究

“十二五”期间:开展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系统研究我国大地构造与盆地形成演化、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保的控制作用、中国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碳酸盐岩及其成藏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高温高压油气成藏等,取得新的地质认识,指导油气远景区的优选。

“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继续开展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区域沉积特征和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我国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化认识,指导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

(三)油气勘查关键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1.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加强地震、非地震及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遥感等关键技术方法在油气资源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关键勘查技术方法在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应用效果;提高地震采集资料质量,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列,深化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形成自主创新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技术体系。

“十二五”期间:系统试验,提高地震、非地震勘查在典型复杂地区原始资料采集的品质,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试验验证,完善,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并推广应用。

2.工作任务

开展高原、山地、深水等复杂地区油气地震勘查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能够提高复杂地区数据采集质量、增强成像效果的油气地震勘查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

开展复杂地表地区非地震油气勘查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表地区电磁法勘查技术系列。

开展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质构造区的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开展构造复杂地区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深化发展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开展地表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新技术及应用研究。

开展地表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为战略选区提供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资料,为优选有利目标和部署战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开展遥感油气综合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建立油气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技术系列与系统集成。

“十二五”期间:对现有主要勘查技术方法在我国不同地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调研,研究分析油气勘查中各种方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具有一定油气远景的复杂勘查地区开展各项攻关研究工作,实施小规模的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采集和处理攻关试验。

在攻关试验基础上,依照新认识,确定新思路,在复杂地区扩大攻关领域,部署地震、非地震、微地震台阵和地球化学勘查采集处理攻关实物工作量,深化、总结油气勘探方法技术在各类复杂地区应用效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步建立起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完成地表油气信息直接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完成多油气信息遥感识别和复杂地表地震勘探遥感配套技术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系统总结和完善攻关成果,选择代表性地区深入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形成适用于我国不同复杂地区的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对形成的技术方法系列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完成遥感技术应用系统研究工作。

(四)油气理论和技术超前研究

1.工作目标

拓展油气资源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面向社会,搭建平台,打破框框,凝聚超前探索的科学问题,获得探索性油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支撑。

2.工作任务

主要是探索前沿性、边缘性、交叉性方面的科学问题,包括理论和技术基本成熟,并经实验室验证,有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际应用的;理论和技术基本得到认可,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的;理论认识和技术分歧较大,尚需进一步探索的;其他相关假说。



基础性、公益性和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对矿产勘查成功至关重要~

对于矿产勘查来说,“竞争前”(西方主要指租购勘查地、矿地前)的地质科学数据资料的质量与可得性有重要意义,国外有关方面均很重视。这里指的主要就是基础性、公益性和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质填图和调查研究的成果,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的成果等。这些区域性工作本身许多就是在有矿产远景的地区进行的,有的主要就是围绕找矿和为找矿服务的。如前所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矿业大国及一些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都一直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一些国家的科研机构也在围绕找矿进行地质科技研究工作并起到良好作用,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乌克兰科学院1985年至90年代初围绕找油气的地质科研工作曾为该国找油气做出重大贡献。我们在此还要提到,近年蒙古和越南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进展较快。蒙古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1∶20万地质填图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0%,1∶5万地质填图占9%,到2005年时1∶20万已完成99%的面积,1∶5万完成21.1%。越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完成的1∶20万地质填图占全国面积80%,1∶5万占8%,据2005年报道,已完成全国1∶20万地质填图,完成的1∶5万地质填图面积已超过全国面积的一半。
还应指出,不少矿点和某些矿床(包括重要矿床)是在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或发现重大线索的。前述蒙古南部特大型绿松石山斑岩铜金矿床就是一例。为此,建议我国加大区域地质调查力度,特别是加强重要矿产资源远景区的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成矿预测;加强重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潜力评价工作,以基础性、公益性和区域性地质调查及相应的研发工作促进矿产勘查的重大进展和发现。

这个中心已经成立了,但是还没有正式挂牌,预计今年下半年吧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答:开展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优选全国油气远景区,并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性成果;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含油气盆地多期叠加对油气富集的约束、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西部中新...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答:(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1.战略背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9.29亿吨,可采储量79.11亿吨;石油探明程度为37%,整体处于勘探中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还有476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2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8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4%,处于勘探早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任务
答:(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1.基础地质调查。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法测量和地球化学调查,开展1:25万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地质调查,深化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

油气勘探认识与实践过程推动了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_百度知 ...
答:这些观点虽然是以区域地质分析为基础的,但它无疑是对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正是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陆相地层也可生油的认识,才指导了许多地质学家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了玉门油田,为现代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指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中国对近代石油地质...

(四)地质调查与研究需要融为一体
答:在地质勘探工作内部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时,必须以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地质勘探工作是一项科学的地质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地质勘探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力求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其实质的过程。观察(包括野外观察和室内的鉴定试验等)是对...

老盆地,新油藏——学习朱夏先生盆地分析思想,兼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
答:因而,关系的建立及作用过程的恢复是油气系统研究的灵魂。一般认为,含油气系统是一套(?)成熟的烃源岩及与之有关的储集岩、盖层组成的实体。而先生在1980年指出,石油地质工作应从盆地整体考虑,首先要考察的是其全貌。但是一个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产生的不同结构部分,我们称...

地质-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对象
答:一般认为,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发生在天然和破坏条件下的地球化学、地质动力和其他现代作用过程,同时也要调查影响地质环境状态的地质-人为技术工程系统。 俄罗斯学者认为,地质环境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相互作用(联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需要在三个层次上解决最重要的生态问题:①...

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答: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研制和开发了一套痕量超痕量的分析技术与同位素分析技术,为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与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一)野外地质调查数字化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野外数据采集器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的“野外数据采集器”已研制成功。它使野外地质调查数据...

海洋矿产资源及勘查概况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展战略性、基础性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海岸带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不同海区的油气勘查与评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调查,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多金属结核勘查和极地/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以及国家各类专项调查研究和参与IODP、IGBP等国际合作。我国海洋地学界瞄准国...

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的多目标应用研究
答:1.基础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查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可以为沉积物物源和沉积环境、基底构造、区域构造地球化学、区域环境演化等基础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区域土壤元素分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线性或带状异常则往往与构造断裂带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诸如Hg、As、Sr、Ba等一些挥发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