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定义 什么是感情的定义?

作者&投稿:太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感情

1、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对于“情感”定义的转换。

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2

内涵

编辑

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情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感情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世界中的人们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感生活。

查尔斯·达尔文在1872年写过一本《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达尔文认为,情绪帮助动物们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作用,例如,狗在地盘被侵略的时候愤怒狂吠,让敌人认为它比实际上更具有攻击性。达尔文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因此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异物(恶心)、建立社会关系(信任)、避免伤害(恐惧)、繁衍(爱)、战斗(愤怒)、寻求帮助(哭泣)、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欢乐)。在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可以让人类自动趋利避害,做出更利于生存的选择。尽管愤怒看起来没什么好处,但在原始部落里,可以让一个人被人害怕并建立起威望。羞耻和骄傲可以促使一个人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生活上,情绪帮助我们:

与其他人交流感情(如婴儿不会说话也能成功交流)。影响其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表示善意(如不是出于喜悦,只是礼貌性的微笑)。

3

生物学解释

编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体会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在每一种情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感情

行为方面:

例如肌肉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

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皮肤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皮肤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

4

辩证关系

编辑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情感以价值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感情

二、情感对价值的反作用

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情欲,时间一长,这种情欲可能真的基本上消失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也确实发生了改变或转移;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并主动与之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时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甚至有意中断已经存在的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人有时在某一个地方工作或生活得不开心,就主动辞职或搬家,并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是,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只能有条件地和相对有限度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人在情感驱动下所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必须严格地遵循基本的价值规律,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情感的相对独立性

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情感的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的异步性 如果价值形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新情感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新情感的产生、发展与消失并不能与新价值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迟滞一段时间。例如,当一个陌生人突然成为你的妹夫或连襟时,你对他的亲情通常不会马上建立起来;人通常会留恋或怀念那些已经离别或逝世的老朋友。

2、量度上的差异性

如果价值量发生了变动,情感的强度难以与之保持同步变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钟爱男性的伤害或遗弃后,竟然不怎么恨他;相反,有些人仅仅因为几句话不投机,就大动肝火,事后又会悔恨不已。

3、方式上的局限性

价值关系的变化方式是无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却是有限的。人有时对于某些复杂的、隐含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不了情感,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例如,当受到某些有毒物质的伤害时,人往往感觉不到;当受到指桑骂槐的攻击时,人有时还蒙在鼓里;当购买商品受到他人“温柔”地宰一刀时,人或许还感谢他的“优惠”价格;当面临灭顶之灾时,人或许还在寻欢作乐。

4、机制上的异化性

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情感与价值存在复杂的对应性。

⑴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

⑵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

5

意义

编辑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识别价值

感情

外界事物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信息分别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对于该事物的不同品质或属性的认识。人的感觉器官分为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等五大类,分别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五种感受形式。价值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信息依附于或隐含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之中,并通过人的五类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使人形成一种特定的感受形式:情感。总之,情感的感受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感知过程,简而言之,人类就是通过情感感受来识别价值。

表达价值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相互合作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和多变,这就要求每个人一方面通过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关系,以便求得他人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又通过识别他人的情感表达来及时、准确而有效地了解他人的价值关系,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人的情感表达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

区分价值

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的情感不管多么飘忽不定,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对应物,情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从价值关系的变动中找到它的客观动因,情感的不同表达模式都对应着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人类通过不同的情感模式来反映各种事物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人的情感模式复杂多样,可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例如: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社会情感等四大类。

计算价值

人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然后,通过意志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

内在动因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是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的内在动因。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

基本阶段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价值关系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单因素价值、多因素价值、可变性价值、多样性价值、多层性价值,因此人的情感也相应地经历五个自然进化阶段。

①趋性情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如草履虫对于草酸的趋近。

②刚性情感。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若干形式的无条件反射来感知具有复合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不过,这种情感需要经过长期进化才能建立起来,而且不容易改变,

情感是人们行为表现中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精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惊、愁、悲、妒嫉等等情感产生。人在认识事物时,对现实中不同的客观的对象环境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现象;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愉快;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惊慌;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愤怒;还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悲哀;另还有许多如冷漠、疑惑等等。这些愉快、愤怒、悲哀、冷漠、疑惑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情感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情感还表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创造和劳动行为之中,甚至漠然和呆滞也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人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另一是作为精神社会的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文字性质的精神表达”。人以外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只有体征形式,例如:狗在高兴时的欢快行为就是摇头摆尾;在受到主人责骂后就夹着尾巴而低着头。人表达情感不仅仅只有体征表达,还可以用文字的书信以及现代的信息产品、艺术礼品等作为传递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作为生命精神主体对客观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感觉体验和“逻辑判断”反应;与人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客观事物就是客观环境条件状态,包括外部客观事物和人主体内部客观事物;内部客观事物是独特的包括自我“主观”客观化的形式。这些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其事物中的不同特性,对人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产生出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状态,这些状态就是情感。因此,认识“情感”的性质特征,其要点就是人与其自然环境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对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判断反应就是情感,需要就是情感产生的动力,客观条件符合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可产生相应的正相关的情感反应,如满意、愉快、高兴、平静等等;否则就会可能产生负相关的情感反应,如忧郁、愁苦、恐惧、烦闷等等;当人面对的是陌生事物时,或客观事物条件突然变化过大时,人就会产生惊讶、或恐慌、或疑虑等等情感反应;人处于内省状态时,自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呆滞、沉思、冷静等等情感反应。.....从“情感”语义上,“情”字的字义是:一是精神对自然事物的信息结构的指称;另一是被指称对象的结构中存在着特定的结构性倾向。而“感”是指人受到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力传递后的确认和反应;对于自然事物,“感”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对另一事物的结构性传递,例如:电磁感应、动量碰撞等等。因此,情感的基本定义就是: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于生物后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物目的性的自然逻辑形式反应;作用于人就是人的情感形态的逻辑反应。其中,即时的逻辑判断反应,且有很强的针对对象倾向的情感反应,就是指情绪。情感的情绪与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和即时需要目的密切相连,而作为整体结构性的逻辑判断反应的情感,可包含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组合过程。在这里,对情感的定义中,使用了“情感判断”的概念,涉及将生理生物性的条件反应过程作为“逻辑判断”。因此,生物生化过程的“逻辑判断”秩序选择,与人意识思维逻辑判断,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同质问题和意义差别,就是情感问题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事实上,人和其他生命物的精神反应也就是有序化的生理生物的条件反应过程,也就是“元逻辑”系统。于是,情感就从现象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语言描述了,感觉顺序描述也就转化为结构分层描述了。[]……[]由于需要的元逻辑意义是自然物理的选择目的性质,使情感也具有倾向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因为是自然“逻辑”判断的结果,必然的就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尺度和标准。正是这些尺度和标准的结构,决定了最原始的元逻辑的生物活性的本能和意识。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与情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里也就不作详尽。<,,,,,,作为情感定义的精神主体,生物生命精神的构成是由本能和意识组成。本能是原始的元生物逻辑系统,也就是生命生理机能的最基本的需要系统;而意识,则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经验记忆认识形成的。本能因预先就存在着,可认为是已经认识的意识记忆经验。这样以来,也就得到关于情感与认识的基本关系:只有可能被认识和感觉的自然事物才可能引起情感反应;有感觉和认识,才可能有情感;感觉和认识不一定是已经感觉的或已经认识的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情感也随着感觉和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作为对情感的科学全面的认知,人对已知和未知的情感反应是同质的;“无情”也是情感反应的一种,表达的意义是拒斥,如冷淡、轻篾、麻木等等。未知引起的情感与已知引起的情感是确定与确认组合结构性的差别。有没有引起情感反应则是是否有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环境事物都会引起感觉经验和认识记忆,这就属于注意的内容了。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情感不仅仅指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泛指人的一切感官的、机体的、心理的以及精神的感受。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

情感是一种态度,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是爱,如浓情蜜意的爱,淡如清水的爱,山盟海誓的爱,无微不至的爱,不着痕迹的爱,缠绵悱恻的爱。爱可以是一束鲜花,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以是个同情的眼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理解的语言。
情感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也是因人而不同的,只要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事业能得到开拓与发展,人生能得到美好与快乐那些隐而不宣的爱,是自私的,他们卑微,软弱,成全自己的悲情欲,却不能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更好的选择 。爱就是这样,彼此都会在心里为对方留一个位置。爱一个人就会千方百计实现爱人的愿望,哪怕这愿望多么微笑,只要有爱,即使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也会幸福!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真正懂得爱,伟大的爱应该对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花的美丽,叶的清香,枝的挺秀,夏天的喧哗,秋季的寥落),每个陷入感情的男孩子都像我一样喜怒无常吧?有时会因为对方一句玩笑而勃然大怒,有时又会因为一个表情就喜笑颜开!

1、情感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2、情感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认为情绪和情感是区别于认识的两种情感性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其中,情感是对情感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故情绪和情感是情感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包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3、在汉语中,常把情感过程的产物称为情感,或者把情感和情感视为同义语。

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主观的方面:第一,即使过同样的生活,美好的人和丑恶的人对生活的感觉不同;第二,受到负面情感刺激而心情不好时,感受情感的能力就下降了。
因此,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共同决定的,而不能单独由某一方来定。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
我们常常说“感觉”这个词,例如:一对恋人分手了,理由是彼此对彼此没有感觉了;再如:活得麻木了,已经对生活没感觉了。感觉就是从生活现象里感受到的情感,这是由生活现象和人心两方面共同决定的情感。

扩展资料:
感情内在动因: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是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的内在动因。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
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感

感情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新鲜感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答:新鲜感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文字可以记录下很多的回忆和心情,随着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在闲暇时发表说说,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以下分享新鲜感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新鲜感在心理学中的定义1 新鲜感是对人和物发自内心的体会。 新鲜感是指以前没有接触过,现在对此很好奇,时...

感性的定义
答:感性[gǎn xìng]意思: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一、感性基本释义: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二、感性引证解释: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毛泽东 《实践论》:“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

“感情”与“情感”一样吗?
答:情感通常是一种更为持久和深刻的情感状态,它可以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身体健康、心理幸福感等。情感还可以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如行为决策、社交互动、文化认同等。感情和情感是两个相似但又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定义、特征、来源、表现和影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感情通常是一种短暂的、...

什么叫做价值感?价值感的定义是什么
答:价值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作家杨大侠分析,活着的意义在于价值

认同感是怎样定义的??
答: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有时尽管群体认识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但每个成员都能信以为真。认同感尤其在个人对外界事物信息不灵,情况不清,情绪不安时会强烈...

什么是责任感?
答:“责任感”是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力做好的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一个人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长。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会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任感是什么意思?
答: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

谁知道人除了第六感还有别的什么吗?
答: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或是其他现今科学熟悉的感官。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

善感是什么意思
答:善感是指一个人对于外界刺激和感受的敏感程度和情感反应的强烈程度,详细介绍如下:一、善感的定义:善感是指一个人对于周围环境和他人情感的感受能力和反应强度。善感的人往往对于音乐、艺术文学等艺术形式有一种较为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善感也可以表现为对于他人情感...

归属感是什么意思啊?
答: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后的心安,心安即有了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