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荀字公曾

作者&投稿:仁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翟汝文,字公文言文翻译

翻译: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

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

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

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

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

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

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

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

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

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

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

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

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

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

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

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

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

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

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原文: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

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

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

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

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

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

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

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

2. 荀攸字公达文言文翻译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祖父昙,任广陵太守。少年时父亲去世。到昙死的时候,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昙的墓。当时荀攸年仅十三,认为此事可疑,就对他的叔叔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该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荀衢醒悟过来,于是向张权追问原因,果然查出他是杀人后亡命天下。荀衢由此以荀攸为异。后来大将军何进当权,征集荀攸等国内有名气的人士二十多人。等到到达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于是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无道,比之于古时的商纣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兵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应当杀了他来谢百姓,然后占据肴关、函谷关来辅佐皇上号令天下,这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义举啊。”后来事情眼看就要成功时被发觉了,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畏罪自杀,而荀攸谈笑自若举动和寻常一样,正赶上董卓死了被免罪。

曹操把天子接到许都,让荀攸做了汝南的太守,官制封为尚书。曹操闻名荀攸的大名已经很久了,得知他要来效力非常高兴,询问荀彧、锺繇说:“荀攸,非常厉害,现在我得到他的协助,天下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阿!”曹操封荀攸为军师。建安三年,让荀攸跟从张绣出征。荀攸对曹操说:“刘绣和刘表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刘绣的军队靠刘表供应的粮草来维持,如果刘表不能维持粮草的供应,他们两个必然互相救援。故意示弱,把其中一个引诱出来歼灭;如果围城久了,他们肯定会出城相救的。”但是曹操不听从荀攸的意见,直接去进攻刘绣,以之交战。在刘绣战况危急的时候,刘表果然率领军队来救援。结果曹操的军队出师不利,曹操对荀攸说:“后悔没有听你的劝告阿。”后来使用荀攸的意见再次发兵出征刘绣,大败刘绣。

第2年,曹操又领军讨伐吕布,一直推进到下邳,吕布战败退守在下邳城里,曹操的军队久攻不下,因为连续的作战士兵都很疲惫,曹操准备放弃进攻返回许都。荀攸和郭嘉对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如今他连续三场战斗都失败了,现在是他的士气最低落的时候。三军士气已主将为主,如果主将的的斗志都没有了他的军队就更加不用说了。虽然吕布的军师陈宫也有些才华但是太晚了,吕布的士气还没有恢复,而陈宫得的计策还没有决定,趁现在我们全力进攻吕布的军队,一定可以将它打败。”曹操大军引沂水、泗水,水淹下邳,城墙崩溃,吕布大败被俘虏。

后来荀攸在白马救了刘延,用计策杀死了颜良。看的出荀攸的计策有攻有守,曹操每次称赞荀攸的时候都说:“荀攸表面看起来很笨,其实他是很聪明的,没用用什么力气,全部用他的智慧就可以解决了,颜子、宁武都比不果他。”

3. 文言文曾慥的《字说》翻译

字说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

《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苏东坡听说荆公的《字说》(一书)刚刚写成,戏说:“用‘竹’鞭策‘马’ 是‘笃’字,用‘竹’鞭策‘犬’,有什么值得笑的?”又说:“‘鸠’字从 ‘九珐矗粹匪诔睹达色惮姬’从‘鸟’(从某从某是《说文解字》中沿袭下来的对汉字音义的一种解释方式,可以不译),也有证据(可以证明)。

《诗》(指《诗经》)说: ‘鸤鸠在桑树上(生活),(它们)有七个孩子’,加上父亲和母亲,刚好是 九个。

4. 文言文《明史.陈献章》汉语翻译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又考礼部的官职(不确定),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里面静静坐着,几年没有出过门.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祭酒邢(不知道叫啥)让他试着写了一首诗《此日不再得》应和杨时,看了惊叹说:“龟山(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也不如你啊.”就在朝廷中宣扬,认为一代学术大家出现了.从此以后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直接向皇帝上书辞官,把陈献章当做自己的老师来侍奉他.陈献章回乡后,天天都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学者(拜访).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举荐他,他就被征召去了京城,让他到吏部考核,但是他多次称病不去,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乡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怀疑他被授予官职,和自己不一样(这一处也不确定).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坚决地走了.我以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说谎话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5. 薛修义字公让文言翻译

薛修义,字公让,河东汾阴人也。曾祖绍,魏七兵尚书。祖寿仁,秦州刺史、汾阴公。父宝集,定阳太守。

修义少而奸侠,轻财重气。魏正光末,天下兵起,特诏募能得三千人者,用为别将。脩义得七千余人,假安北将军、西道别将。以军功,拜龙门镇将。

后宗人凤贤等作乱,围镇城,修义以天下纷扰,遂为逆,自号黄钺大将军。诏都督宗正珍孙讨之,军未至,修义惭悔,遣表乞一大将招慰,乃降。凤贤等犹据险不降,修义与书,降之。乃授凤贤龙骧将军,阳夏子,改封汾阴县侯。尔朱荣以修义反覆,录送晋阳,与高昂等并见拘防。荣赴洛,并以自随,置于驼牛署。荣死,魏孝庄以修义为弘农、河北、河东、正平四郡大都督。时神武为晋州刺史,见之,相待甚厚。及韩陵之捷,以修义行并州事。孝武帝入关,神武以修义为关右行台,自龙门济河,招下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

初,神武欲大城晋,中外府司马房毓曰:“若使贼到此处,虽城何益?”乃止。及沙苑之败,徙秦、南汾、东雍三州人于并州,又欲弃晋,以遣家属向英雄城。修义谏曰:“若晋州败,定州亦不可保。”神武怒曰:“尔辈皆负我,前不听我城并州城,使我无所趣。”修义曰:“若失守,则请诛。”斛律金曰:“还仰汉小儿守,收家口为质,勿与兵马。”神武从之,以修义行晋州事。及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逼城下,修义开门伏甲侍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神武嘉之,就拜晋州刺史。后除齐州刺史,以黩货除名。追其守晋州功,复其官爵。俄以军功,进正平郡公,加开府。天保中,卒于太子太保,赠司空。子文殊嗣。

修义从弟嘉族,性亦豪爽。从神武平四胡于韩陵。历华、阳二州刺史,卒官。子震,字文雄,位廉州刺史,亦著军功。又历南汾、谯二州刺史。

6. 公孙曾氏,讳巩,字子固 文言文答案 选自《神道碑》

是这个吧?

原文:

公姓曾氏,讳巩,字子固。其先鲁人(【括号内注释为昭演按语,下同】古鲁国,在今山东),后世迁豫章(江西庐陵吉阳),因家江南。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其履阅行实,则有国史若墓铭在。

译文:

先生姓曾,名巩,字子固。祖先是鲁国人,后世子孙迁到豫章,就在江南安家。从他的四世祖曾延铎开始,才成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的曾祖叫曾仁旺,被追赠为尚书水部员外郎;他的祖父叫曾致尧,曾任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他的父亲名曾易占,官任太常博士,被追赠为右银青光禄大夫。他自己的履历与所行之事,在国史和墓志铭文中都有记载。

7. 劝说巜荀孑》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作品赏析 本段阐述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学习知识能够增加智慧、开拓视野、端正品行,君子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荀子指出,只要从点滴做起,必能有所成就。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

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8. 文言文袁焕传全文翻译

译文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

父亲叫袁滂,担任东汉司徒。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授官谯县县令,未去上任。

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

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

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

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 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

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

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

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 (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

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

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他为官几年后去世,太祖还为他流下了泪。

原文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

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吕布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

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顷之,吕布击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

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

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

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

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於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曹操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涣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

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

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涣子侃,亦清粹间素,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

初,涣从弟霸,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及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而霸子亮,夔子曾,与侃复齐声友善。

亮贞固有学行,疾何晏、邓风飏等,著论以讥切之,位至河南尹、尚书。霸弟徽,以儒素称。

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司徒辟,不至。

徽弟敏,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



~

晋书范宁传文言文答案
答:8、皇上认为贺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从文中看有哪些事实依据?请举例说明。(4分)9、把原文...3. 文言文翻译《晋书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颍川郡颍阴县人,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父亲早年去世。荀勖...晋武帝曾对荀勖说:“魏武帝说:‘荀文若提拔善者,不提拔起来不休止;荀公达斥逐恶人,不赶走他们不罢休...

晋书卫瓘传文言文
答:3. 文言文翻译《晋书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颍川郡颍阴县人,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父亲早年去世。荀勖寄托在舅父家里。幼年聪慧早熟,十几岁便能写文章。从外祖父魏太傅钟繇说:“这个孩子将来会赶上他曾祖父。”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从政的本领。在魏国做官,被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曹爽被杀,他的门生故吏都不...

求详细解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答:回答:1.B 2.C 3.A 4.(1)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   (2)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