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入地”多少米获历史性突破? 5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他的成果

作者&投稿:欧阳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继“神舟”上天、“蛟龙”下海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来历史性突破。

6月2日,吉林大学主要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向地球深部进军”

7018米深的松科二井,属于我国实施的松辽盆地白垩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实施22年以来最深钻井,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

这是中国入地工程的一项标志性成就,将为我国地球深部探测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引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显著提升我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陆续实施了多项科学钻探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有苏联科拉半岛12262米超深钻,是目前世界上最深井;德国KTB超深钻,9101米,排名第二。

1996年2月,德国、美国和中国作为第一批成员,发起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目前,我国已成功申请到“大别—苏鲁”大陆超深钻、中国环境科学钻探青海湖工程、科钻一井和二井工程等多项ICDP项目,在大陆科学钻探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前,我国地球物理的仪器主要依赖进口,但国外高精度的仪器对我国是封锁的。经过四年多的技术攻关,2013年吉林大学成功研发了我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装备“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国超深井科学钻探装备的技术水平。

来源:新浪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从来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刘树生近日完成了他在澳大利亚的巡回讲学回到杭州。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2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他刚刚荣获“国际昆虫学杰出成就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在浙江大学应用昆虫学研究所任所长的刘树生教授此次是应澳大利亚蔬菜害虫治理协作网的邀请,在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州和昆士兰州面向专业人士进行学术演讲的。在8月15日于布里斯班召开的第22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刘树生和其他4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昆虫学家一起,荣获了大会颁发的“昆虫学杰出成就奖”。

刘树生的研究以昆虫行为和化学生态学、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入侵昆虫的种群发展和扩张为重点开展,先后成功主持了1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昆虫学杰出成就奖”是由同行提名,再经由国际昆虫学界的常设理事机构“国际昆虫学大会理事会”理事投票产生的,每届国际昆虫学大会获奖的科学家不会超过5位。国际昆虫学大会理事会主席里德福特教授在给刘树生教授颁奖的致词中说:“刘树生教授在昆虫生态学、害虫生物防治、蔬菜害虫综合治理几个领域都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创新成果,并一直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实践,为促进农业害虫持续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随着登海种业昨日在中小板的上市,李登海,这位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并以超过11亿的纸上财富,超过袁隆平。

“南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隆平高科在当年上市时,其主要股东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是许多人“做了多次工作”后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公司名字的。他本人既不担任公司任何职位,也不参与公司管理,只是持有“隆平高科”250万股股票,占2.38%,并获得“姓名使用费”580万元。


“北李”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的人生与玉米是不可分割的,他研制出来的杂交玉米品种让玉米的产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玉米也成就了李登海人生的辉煌。
从1985年4月创办起我国第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农业民办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到后来的登海种业顺利上市,李登海经历了整整二十个年头。

1993年5月,该研究所被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四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远征种子公司。远征公司的出现,为后来的登海种业打下了基础。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后经增资,农科院的股份增加到了89.33%。随后,登海种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


第三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股票

此前,深沪股市以个人名字做公司名和股票简称的股票仅有两只:一是1994年上市的兰生股份(600826),以公司主要创始人,也是公司上市时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兰生命名;二是2000年上市的隆平高科(000998),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命名,也是我国第一只以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股票。据介绍,当年隆平高科上市时,其主要股东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是在包括省领导在内的许多人“做了多次工作”后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公司名字的。袁隆平个人因此获得“姓名使用费”580万元,另外袁还持有“隆平高科”250万股股票。

而登海种业则是李登海以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身份创建并逐步成长起来的,也是深沪股市历史上第三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股票。

李登海纸上财富超过11亿

与袁隆平只持有250万股隆平高科的股票不同,李登海由于直接和间接拥有登海种业4951.76万股的股份(占目前总股本的56.27%),其“纸上财富”已超过11亿元。

据查,作为登海种业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登海也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目前他除了直接持有公司8%的股份之外,还通过第一大股东莱州市农科院(李登海拥有82.9901%的股权)间接持有公司48.27%的股份。

而作为中小板和询价发行以来的第一高价发行股,登海种业昨日上市后最高攀至25.76元,全天成交均价24.36元,收盘23.91元。仅以收盘价计算,李登海的纸上财富已达到11.84亿元。

当年隆平高科上市时,尽管当天收盘价达到40.37元,但由于袁隆平只持有250万股隆平高科的股票,所以即使按收盘价计算,袁其时拥有的股票市值也只不过1亿多一点。

少为人知的“杂交玉米之父”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

在我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由于他一向低调,李登海似乎少为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单”系列高产玉米种子,却是家喻户晓。

据介绍,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不想上市但要上市”

登海种业正是李登海以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身份创建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据介绍,1985年4月,李登海创办起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我国第一个农业民办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四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远征种子公司。远征公司的出现,为后来的登海种业打下了基础。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后经增资,农科院的股份增加到了89.33%。

2000年,一个重要人物开始登场,他就是曾经导演了同仁堂高科分拆上市好戏的赵炳贤。正是在赵的鼓动和策划下,2000年9月,登海种业为上市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开始进行。之后,公司开始进入上市辅导期。2004年3月8日,排队近三年的登海种业在证监会发审委顺利过会。

李登海称,“公司并不缺钱,绝不是为了圈钱而上市,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我并不想让企业上市,因为上市后其他股东要分享收益。但从公司长远发展来看又必须上市,要通过上市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梁惠元)

南袁北李聚首资本市场 李登海一夜身价过十亿元

昨天上市的登海种业一大看点是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运作的完美融合,也成就了李登海个人财富的最大化。随着登海种业的上市,李登海,这位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

“玉米大王”李登海:三十载心血为农民

李登海一点都不后悔,因为从他1972年开始进行高产玉米研究开始,他已经玉米育种78代,培育出近百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掖单”、“登海”两个系列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力品种。他曾调侃自己的工作是当全国人民的“厨师”:“中国人多地少,要实现农民的增收,就要靠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拿出最好的农作物品种。”

李登海: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李登海研究员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袁隆平获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

2004年3月29日,世界粮食基金会在华盛顿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教授和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

吴建平是中国互联网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从1998年开始,他致力于推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开发,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第一个IPv6试验床,并主持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其中,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和两代互联网过渡技术为世界首创。不久前,他当选为亚太地区下一代互联网学术组织主席。

获奖后的吴建平表示:“这个奖其实是奖给中国所有的下一代互联网和IPv6研究者的。这表明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及开发领域获得了重要地位,得到了世界的重视与尊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For Women in Science)”计划2003年度颁奖典礼于巴黎时间2月27日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埃及科学家Karimat Eksayed;美国科学家Johanna M.H.Levekt Sengers;阿根廷科学家Mariana Weissmann和土耳其科学家Ayse Erzan等共5位女性分别代表亚太、非洲、北美、拉美和欧洲地区获得“2003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李方华院士是我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也是在我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次她代表亚太地区夺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继前三届中国女科学家获得提名后,中国科学家首次摘取该奖项。

据了解,“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诞生于1999年,每年评选一次。其中“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全世界范围内授予5位卓有成就的女性科学家。2003年,这一奖项的评奖范围由原来的生命科学领域扩大至物理、化学等领域,该奖项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项在全球范围内奖励和资助从事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所有女性的奖项。

据介绍,该奖项的评选过程严格、独立。每年先由800多位国际科学界的专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专家评审小组推荐在相关研究领域中贡献卓著的女科学家为候选人。每年12月初,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导的、国际知名权威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从候选名单中正式评选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入围者,并最终产生5名获奖者。2003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国际评审团主席由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ierre Gikkes de Gennes教授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是评审团中唯一的中国评委。

竺可桢(1890~1974)气候、地理学家。浙江绍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生于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他先后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使浙大挺进到全国名校行列;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 ... [更多...]


自然科学史所为研究生举办竺可桢讲席

在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这几年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纪念近代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先后设立了“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与“竺可桢科学史奖”。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近现代卓... ...>>点击进入 [参与讨论]


科学史家竺可桢

□文 / 杜 扬 在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发展历程中,竺可桢在各个阶段都是一个关键人物,他也被誉为我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同时值得提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史家,中国科学史学科建设... ...>>点击进入 [参与讨论]


《竺可桢文集》:20世纪科学文化的历史宝藏

20卷、共计1300多万字的《竺可桢全集》(下简称为《全集》)可能是最好的竺可桢读本,不仅有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还有工作报告、思想自传等,以及保存下来的38年之久的日记。 他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科学成就可列出长长的一串... ...

中国科学家“入地”多少米获历史性突破?
答:继“神舟”上天、“蛟龙”下海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来历史性突破。6月2日,吉林大学主要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月背地下浅层结构,这次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答:位于地下24米至40米之间,雷达回波在明暗之间来回变化。它是来自不同时期的较旧飞溅物沉积和产物,低于40米深度的雷达信号微弱,并且高频通道雷达信号无法再推断其材料特性。根据区域地质历史,推测在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满月海玄武岩的深度低于月球表面40米。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这项研究工作通过直接原位测...

驾驶小型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20到50%扣多少分?
答:高速公路上超过规定时速的20%到50%之间。罚款100元,扣三分。

科学家用1万年前的微体化石,揭开了水稻起源之谜……
答:自这一时期开始,对于水稻起源的研究主体逐渐从农学家转变为考古学家,研究思路也从确认现代野生稻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转变为寻找最早的水稻种植和利用的证据。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种(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 随着材料的积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稻作证据以及历史上野生稻的...

诺亚方舟在哪被发现
答:他们称,勘测地点的木制结构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如果它的确是诺亚方舟遗址,这将是考古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发现,并证实了《圣经》的故事。据悉,这支研究小组是由中国香港诺亚方舟国际部和土耳其研究人员组建而成,他们自10月就开始寻找诺亚方舟的遗址。4月28日,在新闻...

为什么科学家要深入到海底打钻井?
答:人类“入地”的能力,远不如“上天”,如果还要在海底“入地”。在海底“进入地下”甚至更加困难。碰巧深海是人类知道得最少的地方,因此它是大量科学发现的来源,因此建立了国际海洋钻探计划。例如,在1968年至1969年的两年中,“格罗玛挑战者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钻探,获取海洋地壳的玄武岩样本。测量了...

我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

广东2023农村合作医疗费交多少啊?
答:不过按照过去的规律,2023年的缴费标准肯定会高于2022年的缴费标准。按照规律的来分析,2023年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预计个人缴费会超过350元,国家补助会超过600元左右。国家规定的缴费标准属于全国统一的最低缴费标准,各地根据医保基金支出情况,有的城市还会有一定的提高。

中国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答: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

一名科学家的事迹
答:事迹: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成果: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 --- 【爱迪生】 事迹: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读过三个月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