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作者&投稿:晋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去年年底,华为任正非接受央视采访,就“时下的华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后与人力资源部的沟通讲话1W字文稿公布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10000字的邮件稿中,无一不透露着一个信息:

我们的苦日子来了,放弃平庸员工。

也是在去年年底,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刷屏:《真实故事| 失业的中年人:奋斗15年,被裁10分钟》,一位外企员工在公司奋斗15年,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裁的结局。

华为的苦日子来了,作为职场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一定要从摆脱平庸,可以平凡,但绝对不能平庸。

“没有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

这本是著名畅销书《刻意练习》中最主要的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认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平庸与卓越最关键的不是天赋,而是是否经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音乐神童莫扎特,莫扎特一直被无数人认为是音乐界的天才,是天生就带有无法解释的天赋,很多传记里就记载了关于莫扎特很小的时候,便能弹奏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小提琴等,6岁就开始在欧洲巡回演出,并且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2岁时创作一部歌剧。在这方面,莫扎特就是一个天才。

但实际上,经过作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莫扎特在4岁开始就接受他父亲高强度的训练,而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并没有多少小孩进行过训练,所以,莫扎特的表现才显得如此突出。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见证了很多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表演小提琴、弹奏钢琴,从今天的视角看,莫扎特的成就并没有当时那么惊人了。

另一个可以确切的是,莫扎特创作第一部曲子是在他15岁或16岁时,并不是6岁,而在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了。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指出:

天赋或者智商,可能在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具有优势,但作用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且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练习的时间和质量反而决定了成就的高低。

因此,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那些天才,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到很好,一定是他们经过了大量的练习,如果我们也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练习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这听上去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

2008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其著作《异类》,针对艾利克森对柏林小提琴学生的研究演绎出了“一万小时法则”,根据这一法则,格拉德威尔认为想要在大多数的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的杰出人物,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

一万小时法则,具有无比抗拒的吸引力,很容易被大众记住,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某种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 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1万个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事实上,“一万小时法则”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严重不符合发展实情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甚至有的还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并没有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专家,有的甚至还面临裁员的风险。但也有一些人年龄大不,经验不多,却能作到专家级别的地步,比如我们的李叫兽。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1万小时并不是成为大师的最低阈值。

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而记忆专家技能的习得也不需要1万小时,只需要数百小时。

根据另一个心理学家海耶斯的研究,一个作曲家从学习音乐到写出优秀作品,平均需要20年的时间,一般不止1万小时;艾利克森对史蒂芬超强记忆力的实验也只做了200个小时,就能使史蒂芬成为当时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第一人。

更为糟糕的是,我们许多人把1万小时当作一种承诺, 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在艾利克森的研究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

艾利克森研究认为,那些杰出的人在练习的时间上比那些优秀的人所花的时间多得多。

实际上,即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也不存在练习1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1万小时法则想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1万小时的练习并不一定就可以成为专家,因为这里的练习并不是无差别或是简单的练习,而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那些普通的足球运动员也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是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却没有成为更优秀的人,而有的人只有几年工作经验,却老道得像个老司机?

因为他们刻意练习的程度不同,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他们并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只是把一年工作经验重复用了十年罢了。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那什么样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呢?

艾利克森给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刻意练习要求发生在舒适区外;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刻意练习则要求尽可能的在舒适区之外的学习区进行练习。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在学习区练习,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当你练习完一个任务的时候,回想一下,我是否离开了舒适区,即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学习?

在《刻意练习》中,艾利克森举了一个例子:

反观专业的赛车手们,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每天都会接受高强度的练习,在每一次转弯时,都要思考我要如何更快,在每一次变档提速时,都要想想怎样更快。所以,他们每一次练习都在学习区中,一切任务都不会显得舒服,需要有意识的付出和结果对比。

再比如,我学做菜时,前几次可能会百度一下,红烧肉怎么做?要准备什么材料,顺序是怎样的,做上几次后,流程就熟悉了,不再需要百度,可只做过几次,味道能有多好呢?

所以,我就想,如果再这样重复做下去,肯定味道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有去思考哪里做得不好,下次在开始之前,应有意识的去练习那个步骤。

同样,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只是很舒服的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根本不会变得更优秀,甚至还会出现技能倒退,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处于学习区,即离开舒适区,让自己不那么舒适的方式进行训练。

其次,刻意练习是大量重复性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这里的重复,并不是对整体的重复,而是对专一,专项技能的重复。

比如,在那些武侠电视中,练武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练习武功秘籍,而是先大量的练习基础功,扎马步,打木人桩,挑水等,先把这些专项技能重复的练习之后,再开始练剑法,心法。

小时候,学习体操和音乐时,强调“分块”练习,首先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最后再拉通练习。

背书也是如此,先一段一段的背,然后再整体背诵。写作亦是,写作技巧和手法多如牛毛,把你最认同且适合大众的技能大量重复的训练,就能写出读者喜欢的。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练习并且成为优秀的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分块,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第三,刻意练习是高度集中专注的。

精力和时间一样,具有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无法用在这里。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如果一心二用,不够专注,那效果会大打折扣。

看书的时候,如果没有用心去想,用脑去思考,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读一遍文字,那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

我个人一直认为听书一个很鸡肋的学习方式,因为听书的时候,受干扰的情况太严重了,一般听书都是在同时做两件事情,通勤路上听,跑步时听,等人时听……,可能哪里冒出一声大叫就能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干扰因素太多了。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必定也要做到专注,达到心流状态。

最后,刻意练习是要持续获得反馈。

反馈意味着,我们能够知道每一次练习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那是什么地方出错了?下次该如何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向你的目标前进,也才能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正因为刻意练习要有反馈,所以艾利克森建议 ,学习任何技能时,最好找找该领域里比较好的导师,导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指正你的错误,让你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从这一角度讲,付费学习,算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捷径之道。因为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人走过了,知道哪里有坑,哪里可以怎么做更快,这就是导师带给你的反馈。远远好于自己摸索。自己摸索是最大的成本。

没有有效的反馈,就如同自己一个人抹黑走夜路,乱窜。更甚,在错误的方向或用错误的方法,越走越远,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刻意练习中,一定要给自己持续有效的反馈。

正如艾利克森所说: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

而且我们也知道刻意练习就是最强的练习体系,就是最普遍的原则,那为什么还是有二八原则的出现呢?

因为,刻意练习是反人性的。

可反过来说,任何成长都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觉得道路好走,那你一定是在走下批路。

刻意练习,意味着我们不能很舒服的练习,不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训练,意味着要把一个动作练到吐为止,意味着百天如一日的练习;意味着精神高度集中,不能走神;意味着必须反馈,然后反思,再行动,如此循环。

总之,如果你觉得很轻松,那很可能意味着你并不是在刻意练习。

但,如果持续的刻意练习,可能带来你的就是无尽的成就。

最后,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也鼓励你: 知识重在知行合一,知道且做到。

END

阅读书籍:《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

参阅书籍:《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或者读读这些文章

刘润: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的三条终极写作武器 

如何高效学习? 

工作中80%的能力问题,实质是态度问题 -

工作中80%的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 -

写作,如何坚持下去? -

~

普通人如何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答:比如,在那些武侠电视中,练武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练习武功秘籍,而是先大量的练习基础功,扎马步,打木人桩,挑水等,先把这些专项技能重复的练习之后,再开始练剑法,心法。 小时候,学习体操和音乐时,强调“分块”练习,首先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最后再拉通练习。 ...

读书是普通人摆脱平庸最快的方法
答:“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通过书籍与高尚的人交流对话,必将引起思想共鸣,碰出思想火花,促进思想成长,形成高尚人格,变成更好的自己,摆脱平庸。

一个人怎样才能从平庸走向成功?《网阿加西自传》告诉我们这样做_百度知 ...
答:只有亲身经历、投入其中的人,才能将其中的细节如此详实地复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情感丰富的阿加西:有恐惧,有憧憬,有怀疑,更有坚持和拼搏! 运动员的抗压能力非常人所能比。他们每一次都要面对着非胜即败的结果,感受着从巅峰到谷底的巨大落差或胜利后的喜悦。 从阿加西经历中,我感受到:能将吃苦进行到底的人,...

中年人如何摆脱平庸?
答:1. 学习新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新技能,增强自身竞争力、跳出安逸区,不断自我进阶。2. 挑战自我:勇于接受人生的变幻,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拓展新的事业和领域,保持开放心态。3. 追求梦想:寻找真正向往的事情,为之不停奋斗,践行价值观,不断突破心理屏障。4. 锻炼身体:坚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

为什么读书能让人摆脱平庸并增加人生精彩?
答:最后,读书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升自我,超越平庸。阅读让我们有机会提前体验人生的精彩,避免日后的平庸与单调。每一天的阅读,都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让我们的世界因为知识而更加丰富多彩。总的来说,读书的意义在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提升和生活的丰富,它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也是我们追求卓越、实现自我...

最美浙江人700字满分作文
答:回答:我的中国梦,正做最美浙江人 人生因梦想而完整,人性因梦想而伟大。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 一个人怎能没有梦想...

执行力与行动力是一样的吗?如何提高执行力摆脱平庸的人生?
答:执行力和行动力是一样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也可以让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带领自己一起学习进步。

如何通过读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答: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书很便宜但分量很重,是让我们摆脱平庸走向卓越的方式之一。另外关于读书,我有一个建议:如果是要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建议挑选几本好书反复读。如果是要获得人生认知、格局的成长,建议泛读、通读,在这个基础上挑出适合你的经典,再精读。让我们一起通过经典...

关于突破自己的说说 人要学会突破自己的说说
答:摆脱条条框框,尽情放胆去闯。 20、不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真诚、温暖地与他人交往,敢于暴露真实的柔软的自己,积极为他人创造价值,以及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和他人接触,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21、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最难突破的思维是自己的惯性思维。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

正能量励志语录:学会放弃懂得取舍!坦然前行,努力奋斗
答:5、再怎么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完伟大的行程。 6、不能虚度光阴 ,哪怕努力过的充实,即使走一条难走的路。 7、人的一生中,努力过的人生才叫完整。 8、你可以接受你很平庸,但相信你不能接受自己从没为摆脱平庸而努力过。 9、一切的结局,都是在努力过才知道,这个答案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10、如果说最后我们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