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人为什么有名又有字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名字又有字什么的?

作者&投稿:夹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人为什么有姓又有名?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名字是用来标识一个人的,古代人比较麻烦而已。名是正事称呼,字是日常的称呼。
古代,一般是称呼别人的字,表示尊重,比如,曹操对关羽说“仰慕云长已久”,不能说“仰慕关羽已久”,一般情况是不会称呼别人的名,只会称呼别人的字。
但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是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献帝奖励曹操,就要说“曹操”怎么样怎么样,不必称曹孟德。
古人自称的时候,是说名的,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亮本布衣,躬耕南阳”,不能自称“孔明”。新三国电视里,曹操自称“我曹孟德”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不对的。
名、字的区别是一种礼仪吧,古代直呼其名,有骂人的意思,比如曹操讨伐袁绍的檄文,就成他袁绍,不叫他袁本初。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不只三国的人有名又有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不仅三国人有字,其他朝代也有。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代人在冠礼的时候会有人给取字,有字表明成人。平时也是以字相称,表示亲近等。呼名一般是非常严肃的场合。

1
不仅三国时的人有名又有字。
古代的人有名有有字,这一名字体系一直的延续到了民国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很多文化人都有名又有字。
如楼上所说,名和字从取和用都稍微的有些区别。
当然,名和字常常都在意思上有互补和配合,也就是说名和字从内涵意义上说不是完全分裂的。就像韩愈字退之……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现在名和字就没再分。
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名字。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一个字~

1、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2、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3、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历史上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问题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大搞迷信,大搞复古,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及了。于是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王莽怒不可遏,人死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关羽,字云长。关羽是姓名,云长的关羽的表字,不是绰号。
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扩展资料: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为什么古人有字有号
答:原因:古时候,一个人出生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

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号等称呼,这代表着什么?
答: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

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人有名还有字.字又有是什么意思
答:字是对名的补充,表达一定的期许 比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和愈意思相反 再比如苏家兄弟:苏轼,字子瞻;轼是车的扶手,瞻是望 苏辙,字子由;辙是车印,子由是随便走 两个人的字都是对名的解释了

为什么古代人一个人有两个名字?
答: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

为什么古代人都有名、字、号等这么多称呼,代表着什么?
答:(《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作者: 德和了 2006-6-9 23:07 回复此发言 3 [补习文化课]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

古代人为什么有字和号?
答:字是男女都有的,不是男性独有。《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林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林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

古代名和字的区别
答: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产生和使用环境不同。“名”又叫“本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

为什么古人不仅有名还会有字或号
答:古代为了表示对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比如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一般人见到他就叫他东坡兄、东坡先生,而不叫他小轼之类的。古人为什么起字和号?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

以前的人名,为什么有名了还要字什么的???
答: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

古时候人的名字既有名又有字,古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称呼?
答:一言的字并不多,大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行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言。而两言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比如家中有兄弟数人,那么其字的首位往往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人孙坚生下四子,分别是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