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科举考试,状元,探花,榜眼分别会有什么样职位和工资待遇呢?

作者&投稿:隆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举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之前的选官制度都避免不了王公贵族,很少有平民直接就做官的,科举制度不仅使得贫平民百姓能做官,也真正做到了能选拔到有用的人才。一开始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是先推举在考核,不过发现这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十分完善了。


科举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回答问题我们先了解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乡试: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古代的顶尖人才,那么他们在得到功名之后,能当什么官呢?

获得状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学子,是科举考试这个“金字塔”中最顶端的人物。尤其是状元,真正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中国科举考试共延续了1283年,期间总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但是状元只有700多人,其中还有100多人是武状元。

很多人会觉得,既然状元、榜眼、探花那么难考,那么他们中榜之后一定能当大官吧。要是你这么想可就错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状元连当知县的资格都没有,榜眼、探花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古代官场非常讲究官员的阅历。状元、榜眼、探花,能够金榜题名,学问肯定是没问题的。但他们还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如果贸然派他们去地方上担任父母官,可对当地百姓来说,可能就是祸不是福了。

因此,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会被派到翰林院任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之职。

那么状元,探花,榜眼工资待遇如何呢?

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工作。


看上去感觉都是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但事实上,翰林院却是国家最重要的官员储备中心。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入翰林院后,虽然日常从事的都是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但这对锻炼他们的从政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比如翰林负责上一代皇帝实录的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对上一代皇帝执政时期政情的了解。翰林帮助皇帝起草一般性文件的诏书,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适应政务、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

别看官职小,这可是在京城做官,相当于皇上的秘书,天子脚下,天子门生,十分荣耀前途无量啊。而且这只是初期,相当于考察期,用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放出去做地方的大官,甚至留在中央晋升。一有官职空缺的话皇帝和朝廷会优先考虑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说他们是中央的人,即使到地方也是地方大员,只要不犯什么错他们的前途是很有保障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臣都出自翰林院,比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入翰林院之后,虽然干的都是“打酱油”之类的活,但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有朝一日从翰林院走出之后,仕途往往是飞黄腾达。

总结: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国家可以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国的读书人无论出身贵贱,也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首先必须进入翰林院进行学习,相当于现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职位和工资看是否得到皇帝的赏识,逐级晋升,相应的职位上得到相应的俸禄。不是一考中状元就有工资可以领的。

~

古代中的状元 榜眼和探花的顺序怎么排的啊?
答: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1、状元是中国、朝鲜、越南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2、榜眼 中国、朝鲜、越南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

状元、榜眼、探花的先后顺序?
答: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什么
答:探花。古代科举考试流程: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

中国古时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
答:叫做进士。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结果的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具体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和三甲,殿试中榜者都称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在...

古代考取头名状元,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叫什么
答:第一名: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第二名: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一甲(第一等)二三名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第三名:探花,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第四名:传胪,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是怎样的?
答:第—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袜郑。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名也叫传胪。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喊好碰,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第—状元,第二榜眼,第三...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前三名叫做“状元”、“榜眼”、“探花”,那么第四到...
答:一、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名是进士中的佼佼者,其中状元被视为最优秀者,有时亦称鼎元。二、殿试成绩第四至第十名,即二甲的前七名,通常没有特定的称谓。他们与一甲的进士一同被称为进士,但不会获得特别的称号。三、在科举制度中,二甲的百余名考生由皇帝...

前三甲分别叫状元和探花和什么
答:榜眼这个名称是开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古代科举考试成句下来的时候,官府要放榜,榜单上状元的名字排在第一个,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在状元的左右稍微靠下的位置,看上去就像是榜单的两个眼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叫做榜眼。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探花一词,但是当时...

历史上科举考试,状元,探花,榜眼分别会有什么样职位和工资待遇呢?_百度...
答:尽管状元、榜眼、探花在科举制度下地位显赫,但获得这些称号的学子在成为官员之初并不会直接担任高级职务。他们通常会被派往翰林院任职,状元担任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担任编修(正七品)。翰林院负责修史撰书、起草诏书等工作,这对他们从政经验的积累非常有帮助。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状元、榜眼、探花...

什么是“状元”,“探花”,“榜眼”,“进士”和“举
答: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