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

作者&投稿:芝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今字:辟–避、舍–舍。异体字:昵–暱、佗–他。通假字:大–太、锡–赐、寤–牾。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

古文当中的“同”和“通”意思一样么
答:意思不一样,“同”表示两个字是异体字或古今字,“通”表示两个字是通假字。作为一般读者,不去研究的话,可以不管这些区别,只要按后一字的意思去理解就行了。如:《郑伯克段于鄢》:佗邑唯命。佗同他。指“佗”是“他”的异体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答: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答:《郑后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皆用古字。类似的古今字还有:栗—栗、信—伸、胃—谓、舍—舍、戚—戚、采—彩、牟—眸、师— 狮、莩—殍、澹—赡、母—毋...

什么是通假字?为什么古人会写通假字?
答: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

写出《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答: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

需要熟识古文,请帮忙。
答:(一)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

古汉语中通和同有什么区别?比如:曾同增。赀通资。
答:假借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是借字,牾是本字)。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错是借字...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答:通假字(一) 什么叫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 往...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答:《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讲孝悌之道,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的国君在交战,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管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的意思
答: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称庄公有杀弟的意图,不说出奔,是责备庄公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