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形状? 闪电是什么形状的

作者&投稿:贰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闪电如何形成?有什么形状?

闪电是水分子在积雨云中因分解和摩擦产生了两种静电,一种是顶层的正电荷,一种是底层的负电荷,在地面还有一种正电荷。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就形成了闪电。

形状有:

1.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有个俗称,叫滚地雷。这种闪电近似圆球形,直径从15cm到40cm不等,有橙色、红色、蓝色等不同的色彩。关于球状闪电的知识,现今的人们知之甚少,于是引发了无尽的遐想。

2.串珠状闪电

这种闪电比球状闪电更加罕见,真的有没有还有待考证!它又叫链状闪电,外形像是珍珠项链一般。您能想象在云层与地面之间出现一串发光点,犹如天空中垂下一串项链般的奇特景象么?这种闪电只在1916年5月8日的德国,有人见到过,并且作了相关的记载。

3.带状闪电

顾名思义,是指丝带一样形状的闪电。这种闪电一般是由连续数次的放电组合而成。单独的闪电互相靠近,形成一种较宽的闪电,犹如丝带一般横亘天地之间!

4.叉状闪电

这种闪电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闪电了。在云层与地面之间隔着空气,而空气又是不导电的。所以闪电要到达地面就需要强行穿过空气。这个过程中一束闪电就极有可能分叉,形成一个叉状的形状。

5.线状闪电

这种闪电就是最普遍的那种了。一根弯弯曲曲的银丝般的闪电,径直射向地面。虽然它没什么华丽的外观,但也是最普遍最容易引起电击的一种形式。



首先,什么是雷电,这个就不说了,我说几个雷电的特点。

1.雷电多发在夏季,伴随大雨以上,有充足的雨水

2.越往两极雷电越少

3.大风暴雨天气雷电频率和能量越高

4.云层放电远多于与地面的放电

目前的解释多采用摩擦生电的说法,但很明显有很多地方没法解释,但产生电的原因有多种,我们使用的电基本上全部来自于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简单说就是线圈通过切割磁场产生电流,那么这和雷电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感觉出来是有那么一点的。

磁场就不说了,地球自带磁场,但这个线圈哪里来呢,所以这个地方我对电磁感应理论的理解有必要和各位讨论下。我认为切割磁场产生的并不是电流,而是电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会受到磁场影响受到固定方向的力,导致带电粒子向一个方向聚集,同性粒子电荷互相排斥会阻碍更多的聚集从而达成平衡,这形成了电压与电磁偏转力的均衡,影响电压的因素应该包括磁场强度,运动速度(切割磁场这个维度的相对速度),导体的容纳带电粒子的能力。实际上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严格意义的导体与绝缘体之分,只在于电阻与电压,因此可以说任何物体在磁场中的运动都可以产生电压。

说回到雷电的事,如果上面的理论成立的话,雷电的产生就很好理解了,云层在地磁场中的运动产生了电压,当条件足够的时候,电子开始向一端聚集,聚集的电压足够,就会击穿绝缘的空气,产生放电,这就是闪电。这能够较好的解释我们常见的一些现象。

1.云层越厚越容易闪电,因为这个形状能让电子更多的聚集,产生更大的电压

2.夏天容易闪电,这有多个有利因素,温差大,风速就大,产生的电磁力大导致更大的电位差,夏天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云层含水量大,电阻小

3.闪电开道,特别是冷热峰的交汇,形成前锋的云层非常厚,因此前锋的雷电密集

4.赤道带的雷电明显多于两级,这也是多个因素,一个是雨水蒸发量大,二是两级非液态水的电阻大,三是磁场强度

5.夏季常见的正午暴雨雷电较少,主要是因为多为垂直对流。

这有几个推论,希望有人能验证下。

1.云层运动方向与雷电有关,东西方向雷电多,而南北运动的雷电少,这个没有数据,有数据可以做下定量分析,但估计模型很复杂

2.地磁异常地区雷电发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但这类地区通常是金属矿,导电性强本身就有利于雷电发生,但观察云层间放电应该有异常

3.冬季由于水的电阻加大,雷电产生几率小,这个有条件也可以定量分析

4.从严格意义说,大气放电是电子的流动,因此只有负电极的产生,正电极是由于失去电子和地面的电荷排斥产生的,因此东西向运动的放电会有明显差异,某个方向的运动才会产生云层向地面的放电,而电子向上运动,在云层下部形成正极从而吸引地面电子聚集引起的放电条件要差很多,这种放电会明显少。

5.就星体来说,有雷电的就有磁场,还得有大气或者相对于地面高速运动的尘粒,得有足够的能量来源

我的观点大概就这些,基本都是初中知识,拿出来也是一直没看到有更合理的说法,不吐不快,希望与各位相互讨论。



你好,闪电形成是由于积雨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正电荷与负电荷形成电位差,就会产生放电,形成闪电。闪电有线形、球形、链形等各种形状。谢谢。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中文名
闪电。来自百富百科。



线状闪电

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是大家经常看见的一种闪电形状,它有耀眼的光芒和很细的光线。整个闪电好像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杈纵横的树枝,又像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线状闪电与其它放电不同的地方是它有特别大的电流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万安培,在少数情况下可达20万安培。这么大的电流强度,不仅可以毁坏树木,当它接触到建筑物的时候,常常造成“雷击”而引起火灾。

片状闪电

片状闪电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闪电形状,它看起来好像是在云面上有一片闪光,这种闪电可能是云后面看不见的火花放电的回光,或者是云内闪电被云遮挡而造成的漫射光,也可能是出现在云上部的一种丛集的或闪烁的独立放电现象。片状闪电经常是在降水趋于停止时出现的,此时闪电的强度已经减弱了,它是一种较弱的放电现象。

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也是最引人注目。它像一团火球,有时还像一朵发光的盛开着的“绣球”菊花。它约有人头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状闪电有时候在空中慢慢地转游,有时候又完全不动地悬在空中。它有时候发出白光,有时候又发出粉红色的光。球状闪电喜欢钻洞,有时候,它可以从烟囱,窗户,门缝钻进屋内,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闪电是通过气流在雷雨云中会因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产生静电形成的,这些电分两种,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粒子的正电,一种是带有负电荷粒子的负电。正负电荷会相互吸引,就像磁铁一样。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便会产生中和作用(放电)。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些放出的光就形成了闪电。

扩展资料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现在已经研究清楚,每一个放电脉冲都由一个“先导”和一个‘回击”构成。
第一个脉冲放电过程结束之后,只隔一段极其短暂的时间(百分之四秒),又发生第二次脉冲放电过程。第二个脉冲也是从先导开始,到回击结束。但由于经第一个脉冲放电后,“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所以第二个脉冲的先导就不再逐级向下,而是从云中直接到达地面。这种先导叫做“直窜先导”。
直窜先导到达地面后,约经过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就发生第二次回击,而结束第二个脉冲放电过程。紧接着再发生第三个、第四个……直窜先导和回击,完成多次脉冲放电过程。由于每一次脉冲放电都要大量地消耗雷雨云中累积的电荷,因而以后的主放电过程就愈来愈弱,直到雷雨云中的电荷储备消耗殆尽,脉冲放电方能停止,从而结束一次闪电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闪电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球形闪电是什么?3D动画下解释原理

花瓣形状铜线匝中间放上磁铁,就能发电!原理是什么?
答:线圈加磁铁可以发电是磁生电原理,原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导体上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发电机便是依据此原理制成。如果一条直的金属导线通过电流,那么在导线周围的空间将产生圆形磁场。导线中流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场成圆形...

我国古人是如何理解“雷电”的?
答:意思是,阴阳二气彼此相击产生雷,相互渗透则产生电。这些说法虽然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总显得过份粗浅笼统,不够具体。 东汉科学家王充,对雷电作了研究,专门写了一篇叫做《雷虚篇》(见《论衡》)的论文,竭力驳斥当时流行的“雷为天怒”的无稽之谈。王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雷与电不过是“一声一气”而已。 那什么...

古代是没有电的,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答:这种字体表示“电”(闪电)是一种与雨有关的自然现象。电在古代的含义肯定和我们现在说的不一样,因为古代只能指一些自然现象,闪电,而近代以后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需要给新发现的东西命名。 新造词基本上是用旧词来赋予新事物。 而且因为你一出生所处的环境就使用这个词,你就会产生一种古人也发明了...

物理的负电和正电有什么区别?
答: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点叫做正电,有符号“+”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做负电,用符号“—”表示。 正电是由正电荷产生的,在原子中就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负电是由负电荷产生的,在原子中就是原子核外的电子。通俗一点解释玻璃棒摩擦丝绸产生正电,橡胶棒摩擦皮毛产生负电的原因,你可以这么...

下雨天,闪电和雷是怎样形成的??先有什么??
答:雷暴时的大气电场与晴天时有明显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雷雨云中有电荷的累积并形成雷雨云的极性,由此产生闪电而造成大气电场的巨大变化。但是雷雨云的电是怎么来的呢? 也就是说,雷雨云中有哪些物理过程导致了它的起电?为什么雷雨云中能够累积那么多的电荷并形成有规律的分布?本节将要回答这些问题。前面我们...

初中物理:分子间有引力同时还有斥力吗?
答:没有。电就是微观的唯一的力。可是它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时钟改变。时钟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原子钟。它其实是构成所有刚体的东西,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只有钟表的意义。原子是电子围绕质子旋转。刚体的构成单元一直是时钟,只是物理学还不明白而已。从而,物理学也一直不知道力其实就产生于时钟。牛顿物理学里面的所有的力,...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形状?
答:闪电如何形成?有什么形状?闪电是水分子在积雨云中因分解和摩擦产生了两种静电,一种是顶层的正电荷,一种是底层的负电荷,在地面还有一种正电荷。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就形成了闪电。形状有:1.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有个俗称,叫滚地雷。这种闪电近似圆球形,...

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呢?
答:这种雷雨天气时,空气中本就到处分布着带电粒子群,闪电便会在这些粒子群中穿梭。但是因为这些粒子群都是不规则散布着的,在它们中间穿梭的闪电自然也只能顺应它们的轨迹,所以闪电就会变得弯弯曲曲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闪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根据闪电形状的不同,人们也是对闪电做出了分类,大体上...

电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电荷是不会产生的。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是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的,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而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可见,电荷应该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只是由于它会转移,所以使以前中性的物体带了电。两个物体摩擦时一样物体对电子...

介绍雷电形成的文章是什么体裁
答:但是由于电子云理论先入为主,阻碍了人们对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探讨,相变成了未解之谜,对雷电的探讨也避开了相变这一关键的线索,绕开了客观实在,因而探索也难有实质的进展,至今尚不知道雷电形成的真实原因。 200年前,人们只知道摩擦能产生高压电,所以以往的理论认为雷电的形成是云层中的水蒸气相互摩擦所致,这种观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