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刺身”? 什么是刺身

作者&投稿:永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刺身’是日本料理出了名的食品,是日本料理中最‘清淡’的菜式。也非常受日本人欢迎,但是实际在日本内陆,20世纪早期冰箱尚未发明前,很少有人吃。只是沿海比较流行。现在随着保鲜和运输技术的条件改进后,食用‘刺身’的人也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的欢迎。
  一 刺身及其附带物品。
  1.刺身的材料和形状。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三文鱼)、鲷鱼、比目鱼、鲣鱼、多春鱼、鱼参鱼、鱼师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sasami,鸡胸脯嫩肉),甚至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贵重的鹿肉和马肉。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不,居然还有我们俗称“魔芋”的植物“蒟蒻(jǔ ruò)”。至于早期,据说还有蔬菜,也可以作为刺身的材料。
  再深入一步,即使是鱼的刺身,除了用一般鱼类所制成的生鱼片之外,还有用一些特别的鱼制成的刺身,例如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鲸鱼可以片成较厚的鱼片,但章鱼、鱿鱼和墨鱼却不能片成鱼片,而是利用这些鱼自身的体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鱼块,当然也可以算成鱼片。除了鱼片,还有整鱼,一些长不大的微型鱼,如果生吃、活吃的话,也就是一种美味的刺身。鱼肉之外,还有生鱼子,也可以成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鱼翅,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一种刺身,必须用刺身去翻译指称。
  刺身的形状不外乎片、块、条,一般要根据材料而定。鱼肉细腻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较高级。一些大鱼,肉质较粗的就切成较厚的片(几乎可称为“块”了)或小长条。这些鱼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个别鱼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鱼皮的,例如在鲷鱼上浇热水的一种刺身(名叫“鹿の子作り”,其做法叫“烧霜作り”)。至于章鱼之类只能根据各部位体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块了。还有的刺身,如牡蛎、螺肉、海胆、寸把长的小鱼儿、鱼子之类,则就无须劳动快刀,可以整个儿地食用。
  从上所述,我们翻译成“生鱼片”就其通常情况来说是可以的,生鱼和薄片状毕竟是最常见的形式。这样的翻译“虽不中亦不远矣”。
  2. 刺身的数量、佐料和盛器。除了食物本身外,刺身的特点还可以从数量、佐料、器皿三方面去观察。
  刺身的量不会太大,仅仅是一次用餐里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较贵,以后就成为一种规矩,以此显示其身份。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浅绿色,类似芥末,日语称为wasabi),醋,姜末,萝卜泥,酒(一种“煎酒”)。在食用动物性刺身时,前二者几乎是必备的,后数者则视乎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爱好和食肆特色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则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katsuo)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ayu)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miso,汉字“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盛刺身的器皿必须用浅盘,现在一般是陶瓷浅盘,形状则五花八门。根据器皿质地形制的不同以及片切、摆放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命名。
  国内目前较常见的刺身种类有:红魽、鲑鱼、鲔鱼、鲷鱼(加纳鱼)、旗鱼、龙虾、芦虾等等。
  刺身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会稍微的经过加热处理,例如:
  (一)炭火烘烤:
  鲔鱼腹肉经由炭火略为烘烤,将鱼腹油酯经过烘烤而让其散发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切片而成。
  (二)热水浸烫:
  生鲜鱼肉以热水略烫过后,浸入冰水中,让其急速冷却,取出切片,即会呈现表面熟但内部生的刺身,口感与味觉上会有另一种风味。
  刺身料理通常出现在套餐中或是桌菜,同时也可以作为下酒菜、配菜或是单点的菜色。
  二 刺身的名称。
  1.刺身的早期名称。 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namasu,也作鱼会)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2.刺身的书写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现在用“刺”来书写,那完全是一种想当然。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读音也是sashi;后来觉得与“指”无关,而是动刀子的,于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于是也就把sashi解释成“切拼盘”和“切好并摆好”。这确乎有点俗词源学的味道。后一个音节mi 倒是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至于用“味”来书写,则显然也是望“音”生义的想当然。
  3.刺身的异名。“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打身”,义为覆盖物)和“tsukurimi”(“作身”,义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也可称为tsukuritoiu)。
  至于“刺身”一词在日本还有多种方言的语音变异,如:富山县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岛的sasumi;静冈县、鸟取县的shyashimi。
  三 “刺身”的语源。据现在了解,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
  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覆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覆盖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刺身论》。郭认为:sashimi来自中国语的“三渗”。所谓三渗可能就是用酱油、醋和生姜汁三种来食用生鱼片。他说:samsham(三渗)的发音因日本人不能发鼻音而说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发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样。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说法。
  比较有价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孙族〉附表》中的考证,他指出:“肉”在马来地区的Suman语里称为sich,在Sakay语里是sach,在喜马拉雅地区的Repucha语中则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联系, man 则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联系。他认为在这前后两种语言里存在着日语sashi 和mi的来源。

日语汉字 发音saximi意思是生鱼片

在你的身体某部位留下一个印记

什么叫刺身?~

刺身就是指鱼生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生鱼片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为渔猎加农耕文化,有传统生食习惯,《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
生鱼片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鱼类菜品,后来在古代逐渐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鱼为食材的关系。一般淡水鱼寄生虫多于海水鱼。

扩展资料:
刺身历史
关于中国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
虽然《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刺身

  “刺身”是外来词。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辩认其种类,故经常是取一些鱼皮,并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便于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使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不过已变成了泛指各类生鱼片。
  [ 刺身]即是生鱼片,有人直接音译为「沙西米」。刺身是将新鲜的鱼或是贝肉,依照适当的刀法切成,享用时佐以酱油与山葵泥(Wasabi)调和之沾酱的一种生食料理。
  制作刺身所用的海鲜食材,选购时必须注意新鲜度与肥美,加上由资深料理师出掌,刀工要好、处理与料理、佐料、摆饰的技巧必须非常熟悉与了解,方能制作出一盘令人在视觉上与味觉上都令人啧啧称赞的刺身料理。

  国内目前较常见的刺身种类有:红魽、鲑鱼、鲔鱼、鲷鱼(加纳鱼)、旗鱼、龙虾、芦虾等等。其中每年五月份所盛产的黑鲔鱼刺身更是令许多饕客回味无穷的人间珍品。

  刺身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会稍微的经过加热处理,例如:

  (一)炭火烘烤:

  鲔鱼腹肉经由炭火略为烘烤,将鱼腹油酯经过烘烤而让其散发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切片而成。

  (二)热水浸烫:

  生鲜鱼肉以热水略烫过后,浸入冰水中,让其急速冷却,取出切片,即会呈现表面熟但内部生的刺身,口感与味觉上会有另一种风味。

  刺身料理通常出现在套餐中或是桌菜,同时也可以作为下酒菜、配菜或是单点的菜色。

专业刺身做法有哪些?
答:在做刺身时,如果用不合适的刀具或不锋利的刀具,那切割时就会破坏原料的形态和纤维组织,造成脂类溃破,破坏原料本身的特殊风味。 处理刺身的刀具相当重要,制作者一般都有5至6把专用的刀,可分为处理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的刀,还可分为用于去鳞、横剖、纵剖、切骨等用途的刀。另外,做刺身用得比较...

鱼刺身都是用什么鱼做的
答:4、黑鱼黑鱼刺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5、鲣鱼鲣鱼俗称炸弹鱼,属于金枪鱼科、鲣属的鱼类,而鲣鱼刺身属于是以鲣鱼等为主材的日本料理,喜欢日本料理的朋友们就应该都不会陌生。6、墨鱼墨鱼刺身是每一家日料店的必备,因切法的不同,其口感大体可分为...

日本料理为何以刺身为主?
答:日本料理以刺身为主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刺身作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日本,刺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的日本人就开始食用生鱼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刺身逐渐成为日本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家庭餐桌上常见,还在各种宴会...

什么鱼适合刺身?
答:类似三文鱼,市场上无论是进口的帝王鲑,智利,挪威三文鱼等,还是所谓的虹鳟鱼,基本都是养殖的咸淡水洄游性鱼,野生纯海里洄游的三文鱼极少概率出现在刺身食材上。最次就是淡水鱼,例如姿造里可能用到的罗非鱼。是否适合做刺身,主要从鱼的新鲜程度(7天内一般称为刺身级),鱼的获得方式(远海专业垂钓...

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为什么可以生吃
答:日本生鱼片称为刺身,一般都是用新鲜海鱼、海贝制作,蘸以酱油、山葵等,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生鱼片(日语中叫"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食品。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鲽鱼、鲈鱼为材料,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后,肉呈红色的...

餐馆中的“刺生”是什么?是三文鱼吗,三文鱼一说为金枪鱼,一说为大马...
答:[ 刺身]即是生鱼片,有人直接音译为「沙西米」。刺身是将新鲜的鱼或是贝肉,依照适当的刀法切成,享用时佐以酱油与山葵泥(Wasabi)调和之沾酱的一种生食料理。国内目前较常见的刺身种类有:红魽、鲑鱼、鲔鱼、鲷鱼(加纳鱼)、旗鱼、龙虾、芦虾等等。三文鱼学名鲑鳟鱼,又译作鲑鱼,三文鱼是广东一带和港...

刺身的制作
答:日本刺身:日本生鱼片称为刺身,一般都是用新鲜海鱼、海贝制作,蘸以酱油、山葵等,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生鱼片(日语中叫"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食品。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鲽鱼、鲈鱼为材料,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后,肉呈红色的金枪鱼,鲣...

21 种常见刺身,还有哪些没吃过?
答:在早期渔民制作生鱼片的时候,因为很难辨别剥了皮的鱼肉种类,会将鱼皮用竹签插在生鱼片上,这种 插着鱼皮的竹签 当时被称为“刺身”。虽然后来不采用这种方法区分了,但仍然将这个称呼保留下来,用以指代肉类本身。 在我们的印象中,刺身好像和生鱼片是划等号的,事实上生鱼片只是主力军,它还包括了 一切可以生吃的肉类...

为什么要把拌生蚝叫做“生蚝刺身”?
答: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鱼料理。刺身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为渔猎加农耕文化,有传统生食习惯,《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刺身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鱼类菜品,后来在古代逐渐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鱼为食材的关系。一般淡水鱼寄生虫多于海水鱼。

刺生有哪些
答:刺生包括鱼类刺身、贝类刺身等多种海鲜类刺身。解释:刺生的种类 刺生是一种以鱼、贝类等海鲜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以生的状态进行食用的食品。这种食用方式在亚洲尤其是日本料理中非常常见。以下是刺生的主要种类:1. 鱼类刺身:这是最为常见的刺生种类。常见的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带鱼等,都可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