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作者&投稿:寸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初据理力争,但旋又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为进一步扩大事态,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此案迄未议结。1857年,法国政府将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其时,清政府正以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爱国同胞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广州陷落后,四国侵略者合谋继续北上,以便对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胁。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办理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望风披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调人”身分,以狡诈的手段,分别于 6月 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咸丰帝此时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激战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作战和撤退。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次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和议。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参见彩图插页第115页)。10月24日、25日,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哩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参见第5页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图和第1538页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领土图)。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弟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七个条约。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增开10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玻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但它们在时间和背景上是不同的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之间,是由于英国向中国贩卖大量的鸦片而引起的。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五个港口,并支付巨额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之间,是由于一艘法国邮轮遭到中国截停而引起的。英法联军以对中国武力威胁下,迫使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再次开放豁免税的口岸、罢免高官、扩大基督教传教的权力等,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虽然两次战争在发生的原因、时间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延续。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港口并赔款。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内,英、法等西方国家仍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特别是在华人居住地区的严重虐待以及中国政府对此无力制止的情况下,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国内矛盾和危机,进一步破坏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
  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正义之师折旗 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 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 的奇耻大辱。
  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中国领土丧失,中国主权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 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 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都是西方列强(主要是英法)为了进一步夺取殖民地和原材料,扩大商品消费市场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实际上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还很根深蒂固,列强无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说,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扩大,开放了更多口岸,列强夺取了更多利益,2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了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困境。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采纳哦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答: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带来了野蛮和屈辱:(下面简言之)一.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清政府独立行使主权;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开始丧失,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成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联系
答: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玻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14 展开全部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但它们在时间和背景上是不同的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之间,是由于英国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这十几年的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答: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

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照表
答:对比图表见图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实际上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还很根深蒂固,列强无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说,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扩大,开放了更多口岸,列强夺取了更多利益,2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了陷入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答: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道光还曾“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高领导者咸丰的指导思想是:“因势利导,相机措词,暂为羁縻”,英方一动用武力,马上妥协,惶惶不安的,不是主权丧失,国家危亡,而是公使入京,有损自己的尊严,想为此而“罢约”,甚至以“全免课税”为条件...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皇帝分别是谁﹖
答:咸丰(1852—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

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答: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为,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答:D、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道光还曾“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高领导者咸丰的指导思想是:“因势利导,相机措词,暂为羁縻”,英方一动用武力,马上妥协,惶惶不安的,不是主权丧失,国家危亡,而是公使入京,有损自己的尊严,想为此而“罢约”,甚至以“全免课税”为条件...

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经过如何?
答: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道光还曾“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高领导者咸丰的指导思想是:“因势利导,相机措词,暂为羁縻”,英方一动用武力,马上妥协,惶惶不安的,不是主权丧失,国家危亡,而是公使入京,有损自己的尊严,想为此而“罢约”,甚至以“全免课税”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