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士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中有什么道理? 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作者&投稿:示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做梦并不稀奇,很多人都做梦,但是两个人做同样的梦就有点神奇了,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因为心电感应,确实发生过两人做同一个梦的事情。如果是三个人做同样的梦呢?三百多年前,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蒲松龄,在《凤阳士人》这篇小说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奇中有幻、幻中有真、三人同梦的离奇故事。

情节离奇动人

古代写梦的故事有很多,从庄周梦蝶到黄粱一梦,从《独孤遐叔》到《三梦记》,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有六十多篇关于梦的故事,然而《凤阳士人》却是这里面最为离奇动人的一篇,艺术成就很高。

《凤阳士人》突破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以士人的妻子为第一视角,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因为思夫心切,在丽人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丈夫,但是丈夫见到妻子和丽人后,注意力完全被丽人所吸引,不顾妻子在旁而与丽人调情,并与其共入闺房。士人妻子愤而离席,遇到弟弟后向弟弟痛诉丈夫行为,弟弟气愤不过,返回丽人住处,搬起大石头将姐夫砸死,士人妻却埋怨弟弟过分,弟弟气恼之下将其推到,一惊之下发现原来是梦。第二天丈夫果然归来,妻弟也来,闲谈之中才发现三人昨晚做了同一个梦。三人为何同梦?梦中丽人到底是谁?或鬼或狐,留待读者遐想。

故事短短一千余字,却成功塑造了士人、士人妻、妻弟、丽人的形象,构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读来让人感觉既梦幻,又真实,不禁拍案叫绝。士人妻是故事叙述的主体与线索,也是作者着重表现的人物形象,品读起来耐人寻味。


痴情一片的士人妻

士人妻是痴情的。蒲松龄通过士人妻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古代读书人常有游学,凤阳士人走之前对妻子说的是半年即回,妻子等了十个月却毫无音信。古代不像现在通信方便,妻子只好日日"翘盼綦切",天天踮着脚尖望向远方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

这一天妻子像往常一样入睡,但感觉"纱月摇影,离思萦怀",孤独哀伤的环境衬托妻子满腹思念的情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丽人进来时问妻子是否想见丈夫,妻子"急起应之",为了见丈夫连来人是谁都不及细想,更不顾天色已晚,执意要与丽人一同寻找丈夫,此时妻子虽然已入梦境,但是急于见到丈夫的心情十分迫切。

丽人在酒席间所唱之歌,虽然是为士人所唱,但唱的内容却是士人妻的真实写照。先是凄风苦雨,黄昏时分孤独一人卸罢残妆,何处与人聊天解闷?望穿秋水,也不见士人归家,"潸潸泪似麻",此情此景,念夫心切的妻子不禁泪如雨下。

最后一句歌词最贴切地刻画了妻子痴情的心理:"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无处排解苦闷和思念之情的妻子,只好拿着绣花鞋占卦,心里想着如果鞋子朝向正面丈夫该来或者朝向反面丈夫该来,然后抛出鞋子看是否同心中所想一样。可这毕竟只是闺中少妇盼夫归来的占卜游戏,真正的负心郎到底在哪里呢?


软弱无力的士人妻

在男权社会,一切以男人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工具。士人妻子没有经济能力,平时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三从四德",所以即便在梦中,妻子也要服从丈夫。

一边是痴情一片的妻子,一边是大猪蹄子般的花心丈夫,这样的组合往往伴随着悲剧。梦中妻子急切地想见到丈夫,结果见面后士人仅仅是"大惊",并问了一句"何往",此后注意力便全部被吸引到妖媚的丽人这里。

丽人在家中设宴招待,席上觥筹交错,"履舄交错"四个字极为暧昧。在古代,脚是非常隐私的部位,士人与丽人足履交错,已经有些过分了,可士人还想更进一步,于是一直紧盯着丽人,还"屡以游词相挑"。丽人也热烈地回应,"美目流情,妖言隐迷",惹得士人把持不住,神思恍惚,对旁边十个月不见的妻子却不闻不问。


对此,妻子是怎么表现的呢?"女惟默坐,伪为愚者",此情此景,妻子却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装作像个傻子一样,内心何其凄凉!接下来丽人装作喝醉的样子离开酒席,士人也跟着去了,好久没有回来,只留着士人的正妻在席间尴尬地坐着,旁边丽人的奴婢都在门廊下睡着了。

妻子想要回家,可如今天色已晚又想不起来回家的路,一个"辗转无以自主",刻画了妻子如坐针毡、去留不定的心理状态。妻子应该也能猜测士人和丽人去干什么了,后来实在坐不住,便去寻找士人,结果在窗下听闻丈夫和丽人在行云雨之事,不禁大怒。

十个月未见,正想与丈夫一吐相思之苦,没想到士人却与丽人缠绵悱恻,蒲松龄用"手颤心摇"描绘了妻子悲愤的心理,但妻子接下来的心理和行为却引起了读者莫大的同情和悲悯:妻子"念不如出门窜沟壑以死"并"愤然方行"。丈夫犯了错误,妻子不仅无法制止,还羞愧得想要去死,最后愤然离开,这不得不说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哀!


矛盾纠结的士人妻

士人与丽人相狎,妻子自然愤恨,只是自身无力改变。在封建社会,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寻花问柳,女人只能待在闺房之中,稍有点作风问题便是重罪。对待丈夫这种行为,妻子只能容忍,但也不想就此甘休,既然自己无法干涉士人丈夫的行为,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

恰好,在返家的途中,妻子遇见了弟弟三郎。亲弟弟听闻姐姐的遭遇,顿时大怒,即刻便与姐姐返回丽人家中,找姐夫算账。没想到姐夫和丽人还在紧闭门窗说着情话,弟弟怒火攻心,直接举起大石头砸向窗户,窗户烂了,士人也被砸死。"大怒""立与姊回""举巨石如斗"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莽撞正义的弟弟形象,其实也间接表达了妻子想要教训一下丈夫的心理。

可是当发现丈夫被砸死后,妻子却一下慌了神。在封建时代,女人没有经济地位,失去丈夫也就失去了依靠。妻子原本只想给丈夫点颜色看看,但是没想出了人命,"愕然""大哭"说明妻子先是大为惊骇恐惧的心理,继而痛哭流涕,从近处看,妻子和弟弟失手杀死士人在当时处罚极重,从长远看,妻子以后就是寡妇,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堪忧。所以妻子又在埋怨弟弟出手过重,一个"今且若何"把妻子六神无主和慌乱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离奇梦境的深层次心理分析

以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凤阳士人》的文章,多是聚焦士人妻、士人以及妻弟等人的角度,比如士人妻在封建桎梏下的压抑与束缚,对于丈夫在外寻花问柳的担心,士人喜新厌旧的心理,妻弟对于姐姐的保护等,分析梦境中展现出来的潜意识,但是没有分析到最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这一点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解释。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自人类诞生以来遗留在人类心理最深处处的普遍的同类型的精神,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唤醒。集体无意识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我们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原始社会中,为了保持部落血统的纯正,往往会禁止本部落的女性与其他部落男性发生关系,所以会有担心女性与其他男性通好的行为。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长久地处于劣势,为了吸引男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魅力,同时也担心强势的男性会另寻他欢。男性和女性的这种心理担忧,通过集体无意识遗留下来。


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凤阳士人》就不觉得奇怪了,士人妻子身体上的劣势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她不可能像男人那般决绝,所以既担心丈夫有不忠的行为,却也不敢表现得太激烈,两性婚姻关系呈现更为复杂的状态。

总结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蒲松龄无法摆脱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梦中体现的依然是男权社会的特点,不过,蒲松龄与妻子刘氏的感情很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蒲松龄在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对女人的同情,在这篇《凤阳士人》中也是如此,不仅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奇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梦境,还在梦中惩罚了丈夫。


全文通过对士人妻等人的心理刻画、对妻子入梦以及酒席上的环境描写、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等,展现了蒲松龄高超的叙事艺术,也深刻地阐述了梦文化的内涵,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梦故事的典范之作,蒲松龄不愧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中国著名关于学习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国著名关于学习的寓言故事有:
一、王冕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二、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三、欧阳修
欧阳修 4 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 ( 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
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股精神,欧阳修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四、早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五、苏洵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糊里糊涂混日子。二十七岁的时候,苏洵才发现,混日子没意思。于是发愤学习,学习一年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他这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答: 憝悉故事 分析哲理 感悟意义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如题。简要概括

为何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
答:一、以梦境为主体,无妖但近妖《凤阳士人》的故事主体是三个人所做的同一场梦,妻子、丈夫和她的弟弟都在一夜之间因某种神秘的力量而联结在一起,做了一场栩栩如生的梦。在梦中,妻子遇到了一个美艳女子,并和她一起与丈夫在席间用餐。丈夫与美艳女子相谈甚欢,并且有“断云零雨之声”...

《凤阳士人》,蒲松龄脑洞大开之作,被认为是最不可思异的故事
答:《凤阳士人》讲的是三人同梦,可关注点或愿望并不一致,其中的女郎自始贯穿,是全文的精髓。在当时,“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男人在外风花雪月并不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冲突,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士人只有一个妻子,心里的愿望自然是想享齐人之福。因此,现实中未...

蒲松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为何这么说?
答:一、以梦境为主体,无妖但近妖《凤阳士人》的故事主体是三个人所做的同一场梦,妻子、丈夫和她的弟弟都在一夜之间因某种神秘的力量而联结在一起,做了一场栩栩如生的梦。在梦中,妻子遇到了一个美艳女子,并和她一起与丈夫在席间用餐。丈夫与美艳女子相谈甚欢,并且有“断云零雨之声”...

有人说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为何这么说?_百度...
答:《凤阳士人》是《聊斋》中少有的没有鬼怪的一个故事,但却比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妖魔鬼怪更让人惊慌,故事的本身也更加吊诡奇异,太多的细节令人细思极恐。一言以蔽之:《凤阳士人》是三个人的异床同梦,是古代版的“盗梦空间”。不在同一个地域的三个人可以同时做一个相同的梦,细想一下是不是挺毛...

蒲松龄的凤阳人士为什么被评为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
答:一、《凤阳人士》简略介绍传说凤阳地区有个书生离家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他的妻子整日坐在家中就为了等待丈夫的归来,后来突然有一天出现一个妙龄女子带她找到了丈夫,当时时间已晚因此这个妙龄女子就让两人去她家做客,再然后这个书生和妙龄女子居然看上眼了,于是这两人在妻子的隔壁搞事情,妻子十分痛苦但是...

凤阳士人表达什么
答:《凤阳士人》恰恰就利用了人们对“梦”的企图堪破,讲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梦,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悬念,也让其成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凤阳士人》是一篇很意味深长的佳作,不仅仅通过短短的数百字,勾勒出丰富的场景变换、捕捉到微妙变幻的心理活动,留下一连串的悬念谜团,远超当今中外的那些...

聊斋86为什么删掉凤阳人士?
答:《凤阳士人》讲述的则是一个关于思念和梦的故事。凤阳一士人外出,说是半年便回,却十月无音。妻子在家苦苦思念盼望,某夜忽见一美貌女子前来,说可带她见丈夫。其妻随美貌女子而往,果然见到丈夫骑白骡而来。美貌女子请夫妻俩至己家作客,酒席之间,丈夫与美貌女子频频调情,视妻若不存在。之后更与...

《凤阳人士》,为何能被称为是蒲松龄最令人惊叹的一本小说?
答:《凤阳士人》之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是因为通篇小说看似有多个角色,其实最终描写的却都是一个人,那就是这位思夫的妻子!《凤阳士人》所描述的梦境有三个重要角色,一个是美人,一个是妻子自己,另一个是她弟弟。美人对应妻子的本我,也就是一直被压制的欲望,弟弟三郎是她的自我,也就是...

有人说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你怎么看?_百度知 ...
答:再说《凤阳士人》的奇特,讲述了凤阳县一个读书人和他妻子及妻弟共同做了一场灵异之梦。具体情节其他人说的已经很详细了,但是故事的末尾让人十分模糊,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似的。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剧情也不是所描写的这么肤浅,就一个女人很想念丈夫,然后是丈夫当妻子的面出轨,小舅子打人。最后...

再谈文章结构的艺术
答:《凤阳士人》是《聊斋》中一篇艺术上独具特色的作品。作品通过士人之妻梦中寻夫这一相对完整故事之描写,将其对远游不归的丈失既思念又担忧的微妙心态,婉曲又形象地展现出来,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故事型心理小说。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方法多矣,既可静态分析,亦可以语言动作描述。本篇只在开头对主人公心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