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靠科举走入仕途,那武官怎么选拔?

作者&投稿:裴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武官怎么选拔的,我们在电影里有见过,比如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里面就有他上京参加武状元考试的情节。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武是很为人器重的,可称为立国之根本。

武官的选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参军,在战斗中表现勇猛立下功劳,就可以被直接的提拔做武官;一种是针对全国所有人,公开考试选拔。

古时候文人是靠科举走进仕途的,但后面武官也借鉴了科举制度,实行武官考试选拔制度。

据相关记载,成规模的武官选拔制度,是在大唐武则天时代开始的。这制度,除了中途在元代的时候被暂停过一阵,一直到光绪27年才被废除。因为光绪那年代热武器时代开始了,之后就出现了讲武堂一类的军事培训基地。就这样,武官选拔制度从开始到结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语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文章你可以有一百种写法,各有所长;但武就两个结果,要么输要么赢;上战场的话,要么生要么死。因此,武官选拔制度是很严格的,没有真材实料的话,考不上且不说,搞不好连命都可能没了。

因此每次武官选拔,获得第一名,或者前三名的,都会被皇帝或者重臣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嘉封官职。

那么武官考试的内容有哪些呢?

文场

武官选拔考试,它也是有分文场和武场的。光有匹夫之勇目不识丁也不行,只是文场会比专门文官选拔的要求要低,毕竟考的是武官。

文场主要是考排兵布阵,安营扎寨,攻防谋略等。文场考试优秀者,会被赐予武进士名号,经吏部与兵部验证后,授予相应级别的职位,成为朝廷的军事将领。

武场

武场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核人的力量、速度,武艺、战术等。比如射箭,射箭又里分为:平射、马射、步射等,它目的是考核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精准射箭作战。

力量项目主要有:举重,负重等。我们现还能看得到古时候留下来的练力量的石锁一类,有些一个石锁就近两百斤,不要说举起来,两个人抬都有点吃力(那些说传统武术不行的,那是没练到这个程度啊)。

另外就是兵器了,如刀枪棍棒等,其中枪是必选项。在这些考试项目里,第一要看的就是骑马射箭,倘若这一门都过不了就等于是失败了,因为那时的战争环境用到最多的就是骑马射箭。唐朝那会武官选拔制度还不够完善。到了宋代改成了晋级制度,分四个晋级:格式、解、省、殿。格试就像我们现在那些选秀节目的海选,另外的解、省就由专门的军事主管监考,到殿这关就由皇帝亲自监考了。这时起的文场要求,也比以往提高了,还会考到孙子兵法一类,你还要写打仗的军事观点论文。

通过皇帝的殿试,考生会被授予相对的军衔。在宋朝时就有《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证书。并根据应考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它的排名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在一甲里又分第一二三名,依次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小说里的小李飞刀就是探花级别。不用说,前三名就会被赐封为将军级别。

古时候武官就是通过这样的武考制度选拔出来,从而走向仕途的。



武官选拔有两种办法,一种和考状元一样,通过比武来选拔人才。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当兵,在战场上立功,然后被长官提拔,当上武官。

古代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而武官也有相应的考试标准,那就是比拼武力。当然,这比拼武力除了有一对一的较量外,还要对武将进行行军布阵、攻城拔寨的演习考核,比文官选拔要更复杂一些。

是可以武比的,当时也有武状元,不过大多数都是士兵靠着军功提拔上来的

在古时候武官也是有武状元的。但是更多的还是由自家的将军所继承,因为虎父无犬子。

~

古代文人靠科举走入仕途,那武官怎么选拔?
答:武官的选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参军,在战斗中表现勇猛立下功劳,就可以被直接的提拔做武官;一种是针对全国所有人,公开考试选拔。古时候文人是靠科举走进仕途的,但后面武官也借鉴了科举制度,实行武官考试选拔制度。据相关记载,成规模的武官选拔制度,是在大唐武则天时代开始的。这制度,除了中途在元代的...

在古代武官的待遇为什么一直比不过文官呢
答:古代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在大多数时候,文官的地位要相对来说更高一点,两者在“工资”上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武将获取功名主要靠的是在战场上立下的战功,比如: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便是最主要代表。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武将地位较高,原先流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

武官和文官谁的威胁更大?皇帝防武官更要防文官
答:文官和武官哪个更可怕?其实无数朝代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从隋朝的科举制度建立开始,其实无形当中就是开启了文官治国的理念,从科举制度开始,民间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是开始一个漫长的求学之路,最终期待着一朝中举,最终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所以对于...

清代时期,朝廷上的武官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仕途的?
答:中国有句古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通俗地将是指普通人通过科举考试(文、武科)成为天子门生、封建官僚,进而协助皇帝统治天下。不过仔细分析来看,这种情况似乎更符合文官,而不适用于武官。以清代为例,全国大约有三万多个官员,其中文官22000多人,武官8000多人。其中武官通过武科走向...

清代武官的入仕途径有那些?
答:一、世职 世职,即世爵的承袭制。按照清朝军事制度,凡是武职封世爵,公以下,恩骑尉以上的人,都允许以品级补授武职,就是所谓世职。满、汉皆可封世爵,比如清初的洪承畴,因立功被封的三等轻车都尉就是一种世职。八旗佐领、散秩大臣以及陵寝守护,亦有世代承袭者,也称世职。八旗世职,比如公、...

古代的官员如何升迁
答:(一)在盛世,一般的都是必须依附上级,再做出点成绩,上官在奏折中写点好话就能得到升迁的机会。进入官场基本上都是需要考试的,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例外的就是有的人名声很大,靠在地方的名声步入仕途的,像汉初的“孝廉”一类,还有的就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卓拔),武将一般是看运势,一场...

汉朝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
答: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 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

由于科举制导致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挡在仕途之外,有了什么制度?
答:科举制度有它的弊端,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事实上,科举制度下出了很多栋梁之才。比如晚清几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从科举走上仕途。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才干。你说科举制度导致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挡在仕途之外,显然是不客观的。

古代的科举都分几个级别
答: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

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
答:唐代科举考试一般为州县考试和礼制考试,州县考试为一级,称为解考。礼考是第一关,叫做省考。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公布后,有人指责考官选拔进士不公,宋太祖亲自在殿中主持复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宫廷考试的开始。至此,宋代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即明考、礼考、宫考。吹嘘宫廷考试是为了避免官僚贵族作弊。其实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