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伤仲永》和《狼》的知识点整理:每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个课文内容理解急急急 文言文《狼》课文中的动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

作者&投稿:韩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通假字
狼:【止有剩骨】“止”通“只”。 【止增笑耳】“止”通“只”。
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代词,此;今义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今义为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词类活用
狼:【一狼洞其中】一般“洞”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般“隧”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一般“犬”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伤仲永:【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一词多用
狼:【止】止有剩骨:副词,“止”通“只”。 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意】意暇甚:名词,神情。 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动词,想、打算。
【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前】恐前后受其敌:方位名词,前面。 狼不敢前:动词,向前。
伤仲永:【书】未尝识书具:书写工具 即书诗四句:写
【然】父利其然也: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始就学:开始做事
【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向 贤于材人远矣:比
【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课文内容理解
狼:1、发人深省的哲理美: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异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课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这两只狼最终还是毙命于屠夫刀下。人们不难从中得到启发,懂得“对狼一样的坏人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
2、“尺水兴波”的起伏美: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202字,但情节结构完整,对屠夫和狼之间的生死搏斗的全过程,作了具体的描写,情节发展急遽而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一开始,两狼“缀行甚远”,已有紧张气氛。接着屠夫投骨,两狼“并驱如故”屠夫的危险更大,气氛更显紧张。等到屠夫奔倚积薪之下,双方相持,气氛才有所缓和。接着由于一狼“径去”,一狼“假寐”,情势发生了转机,屠夫当机立断,奋起自卫,终于连毙两狼,故事的高潮结局同时到来。叙述故事过程中,有的埋设伏笔,有的巧为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而紧凑。如“苫蔽成丘”,为“一狼洞其中”伏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巧妙地交代了“一狼径去”的缘由,前后自然照应。
3.文中是写狼,但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写的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而不是“ 狼之变诈几何哉”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明确:狼代表了坏人
狼代表了恶势力
狼代表了困难、险境
伤仲永:1、翻译“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⑴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3.《伤仲永》对我们改良教育观人才观均具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对天才特别需要持一种平和心态。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启示六: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岳》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
众妙毕备(全、都)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曳屋许许声(拉)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化为邓林(桃邻)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问其故(缘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
其:1. 问其故(代词,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
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文言文《狼》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止:通“只”。
原文中的句子:止有剩骨。
白话译文:只剩下骨头。
二、一词多义:
1、积薪:
(1)堆积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场主积薪其中。
白话译文: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转视积薪后。
白话译文: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2、意:
(1)神情、态度。
原文中的句子:意暇甚。
白话译文:神情悠闲的很。
(2)意图。
原文中的句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白话译文: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3、敌:
(1)攻击。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2)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4、前:
(1)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2)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
白话译文:狼不敢上前。

三、词类活用: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四、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白话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白话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白话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白话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白话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6、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原文中的句子: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状语后置。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2、省略句:
(1)“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白话译文: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3)“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4)“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白话译文: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岳》
删啦就好了吗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
众妙毕备(全、都)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曳屋许许声(拉)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化为邓林(桃邻)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问其故(缘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
其:1. 问其故(代词,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
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文言文伤仲永一词多义
答:2. 《伤仲永》文言现象整理关于作者王安石的介绍,《伤仲永》文中的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

翻译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狼;
答:伤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七年级语文书《狼》中的省略句
答:1.伤:哀伤,叹惜。2.民:老百姓(平民)。3.世:世世代代。4.隶:属于。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6.未尝:不曾;尝,曾经。7.求:索要。8.异:(意动用词)对……感到奇怪。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10.与:给。11.书:写。12.为:题写。13.以……为意:把……作为诗...

伤仲永、木兰诗、口技、孙权劝学、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中有...
答:《短攵两篇》:《夸父逐ㄖ》\《共工怒触吥周屾》没絠 重嚸实词啝重嚸嘘词 === 《狼》:重嚸实词:缀\祉\窘\敌\驰\毙\譩\股\悟\寐\黠...重嚸嘘词:之\矣...附:简体回答:《伤仲咏》:重点实词:隶\书具\文理\乞\称\通悟\不至\尝\自为其名\立就\环谒\泯然\材人...重点虚词:之...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中一词多译现象(语文)
答:问题描述:哪些是常见的字或词的翻译,我要多积累,555555!~~~解析:一词多义 一、 焉 1. 对此(兼词)/于之 父异焉——《伤仲永》/不复出焉——《桃花源记》2. 调节音节/语气词(无义)1) 善莫大焉 2)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3. 代词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二...

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3~4单元文言文知识整理,急急急!
答:它与《 》合称古代叙事诗的“双璧”。 3、《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 司马光,字, (时期) 家, 家。 4、《伤仲永》...5、《口技》节选自《 》,这部书是 代 编选的 。 作者 ,字, 代人。 6、《狼》选自 集《 》,作者 ,字 ,世称“ ”,代家。 二、 字词整理 1...

七下语文古诗词一词多义
答:神情 意暇甚《狼》 见 了解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看见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认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夫 那些 今夫不受之天《伤仲永》 语气词 。乃大惊《桃花源记》 认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买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自1?《醉翁亭记》》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伤...

七下语文古诗词一词多义
答:神情 意暇甚《狼》 见 了解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看见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认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夫 那些 今夫不受之天《伤仲永》 语气词 。乃大惊《桃花源记》 认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买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自1?《醉翁亭记》》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伤...

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狼...
答:《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

《伤仲永》一课可能提问到的问题(七年级下册)(问与打都要)
答:一、《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