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发生后用了曹植的哪一首诗? 历史与文学

作者&投稿:宇文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皖南事变发生后,当时的周恩来非常震怒,用古代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诗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借以表达自己的悲愤心情,并在当时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既有联系,又各有千秋。历史注重于实际,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文学则更注重于素养,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曹植的简介和爱好。
答: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周恩来总理就曾引用于“皖南事变”的题词里以批判国民党军(“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曹植 简介
答: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周恩来总理就曾引用于“皖南事变”的题词里以批判国民党军(“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王安国的耿直体现在哪方面
答:历史中能耳熟能详的弟兄皆是才子文人的寥寥无几,魏晋时有曹丕曹植,然兄弟两人不和,曹丕为九五之尊之时仍逼其弟行七步而诗,否则植将会被诛杀,曹丕为帝性常妒,思王忧恨几匆匆。曹植在诗中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怅然长叹,此言后被周恩来在皖南事变中引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写的一首诗是﹖
答: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求一个题目为<<曹植七步写一诗>>的200字小故事
答:用什么来比喻“兄弟”呢?曹植不愧是个才思敏捷的人,他很快地联想到“豆”、“萁”和“根”的关系。于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构思完成,没有走到七步,就吟成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情真意深,对曹丕既是讽刺,又是规劝。心怀杀机的曹丕听了以后,不禁有...

关于皖南事变的诗句
答:在叶挺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奋起自卫,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副军长项英临危动摇,遭反革命分子杀害,军长叶挺被敌人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也是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周恩来怀着非常悲愤的心情,...

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周恩来为《新华曰报刃》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答:《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简介
答: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

皖南事变的简介
答: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分别由叶挺和项英担任正副军长袁国平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该事变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

周恩来的生活资料
答:二、辛亥(一九一一年)以后,到一九一三年改称国民党,一九一四年又改称中华革命党,它的成份日渐狭小...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发生,谈判决裂,开始在报纸上斗争。一九四二年林彪去渝。林彪同蒋介石谈判也无结果。...可谏,来者犹可追.""恩来",这是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犹如先人所说: 恩自日边来.父母还给周恩来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