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作者&投稿:仲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夜晚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了不少诗文,说说你所知道的的咏月诗文。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苏轼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读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重点讲解以下两个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层面)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标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难之处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同学讨论互译、集体解疑)

  积累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解衣欲睡 (将要,准备) 欣然起行(喜悦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品读课文,悟情品写 (文学层面)

  1、 学生自由诵读: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可分几层来理解,看作者写了什么,重点写什么?

  明确:第一层(1、2句),寻怀民。(记叙)

  第二层(3、4句),赏夜景。(描写)

  第三层(5至末句),叹闲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写宽慰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穿插介绍有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赏析作者写法之妙。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景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我们从东坡先生赏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们更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整理其作品。

  2、 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5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答:《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并尝试背诵课文。2、品析写景的语句。3、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设想出游遇雨时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教师出示投影,补充介绍作者。 三、理解课文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
答:《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
答:《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案例
答: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极富诗情画意的小品文,就写于此时。二.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多媒体展示)温馨提示 读 音 要 准 确、停 顿 要 恰 当、节 奏 要 鲜 明、声 音 要 洪 亮、感 情 要 充沛...